问题

在美军眼里对日军和志愿军评价分别是怎么样的,对谁评价高?

回答
关于美军对日军和志愿军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历史时期去审视。

美军对日军的评价:从敌人到对手的转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初期的评价,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往往是带着愤怒和对敌人残酷性的认知。

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 美军普遍承认日军士兵拥有极强的战斗意志和为天皇、为国家牺牲的决心。许多战役,如瓜达尔卡纳尔岛、硫磺岛和冲绳岛,都充分展现了日军宁死不降、玉碎的战斗精神。美军士兵在与日军的正面交锋中,常常面对的是顽强的抵抗和不惜一切代价的攻击,这让他们深感日军的“狂热”和“不可预测”。许多战后回忆录和官方报告都提到了日军在绝境下的疯狂反扑,以及他们不愿意投降的普遍心态。
战术执行和纪律性: 在战术层面,日军展现出较高的纪律性和战术执行能力,尤其是在防御战中。他们善于利用地形,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能够有效地组织火力网。美军在攻坚时,经常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突破日军的防线。
武器装备的劣势与战略的僵化: 尽管日军士兵英勇,但美军也清楚地认识到日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劣势。工业产能的差距使得日本无法与美国在数量和质量上相抗衡。此外,日军高层的战略思想相对僵化,例如过度依赖海军,以及在战术上未能及时适应战场变化,也为美军的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平民的伤害和战争罪行: 美军对日军在占领区对平民的暴行和战争罪行也深恶痛绝。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美军对日军的敌视。

总体来说,在战争时期,美军将日军视为一个凶悍、顽强但最终会被科技和工业实力压倒的敌人。他们钦佩日军的战斗精神,但同时也对日军的战术僵化和残暴行径感到厌恶。

朝鲜战争中的评价:从潜在敌人到令人生畏的对手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军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看法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可以说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潜在威胁”到“令人生畏的对手”的认知过程。

夜间渗透和战术的灵活性: 志愿军最令美军震惊的是其卓越的夜间作战能力和强大的渗透能力。在朝鲜寒冷漆黑的夜晚,志愿军能够悄无声息地穿越战线,分割包围美军和联合国军部队,打乱了美军高度依赖机械化和空地协同的作战模式。这种“人海战术”以及其高效的组织性,让美军一度感到束手无策。
不畏牺牲的精神与巨大的消耗能力: 志愿军同样表现出了极高的牺牲精神。面对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炮火和装甲部队,志愿军士兵能够冒着炮火前进,不惧伤亡。这种强大的消耗能力,使得美军在战线上付出了比预期高得多的代价。许多美军士兵在回忆录中描述志愿军的攻击如同潮水般涌来,即使遭受重创,依然前赴后继。
后勤的顽强与适应性: 尽管后勤补给远不如美军,但志愿军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适应性。他们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人力和当地资源,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维持作战。这种顽强的后勤能力,使得志愿军能够持续作战,并对美军构成长期压力。
战术的“非对称性”和出人意料: 志愿军的战术往往是出人意料的,他们能够利用地形、气候和夜色来弥补技术和装备上的劣势。例如,他们擅长利用山地进行伏击和穿插,打乱美军的部署。这种“非对称性”战术,让美军感到难以预测和应对。
士气与政治动员: 美军也逐渐认识到志愿军强大的士气和政治动员能力。志愿军士兵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情感,以及对战争胜利的信念,这是他们能够克服巨大困难的重要因素。

美军对谁评价更高?这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不应该简单地用“高低”来衡量,因为两者在美军眼中的性质和意义是不同的。

从战术和意志的“挑战性”来看,许多美军士兵和指挥官会认为志愿军是更具挑战性、更令人敬畏的对手。 志愿军在装备劣势下能够与美军打成平局,甚至在某些阶段占据上风,这无疑是对美军军事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志愿军的战术灵活性、夜间渗透和不惜代价的战斗意志,在很多美军眼中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对手类型。他们在战略上的顽强抵抗,迫使美国进行战略调整,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长期化和停战协定的签署,这本身就说明了志愿军的强大。硫磺岛和冲绳岛的日军固然顽强,但最终是被美军强大的火力和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所击垮,而志愿军则是在相对不平等的条件下与美军长期周旋。
但是,从“对手的整体实力”和“战争结果”来看,美军显然认为日军在战争末期已经是一个被其强大工业和军事力量所压制的对手。 日军的失败是技术、经济和战略层面的多重因素导致的。虽然日军士兵的战斗精神值得肯定,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和整体战略最终无法与美军抗衡。

如果非要说对谁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更“高”或者说更“深刻”,那么从“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对美军造成了最根本性的战术和战略挑战”这两个角度来看,志愿军的评价可能在很多经历过朝鲜战争的美军士兵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记。

很多美军退伍军人回忆录中,都会提到在朝鲜战场上,他们面对的是一群“仿佛不知疲倦、不惧死亡”的战士,这种体验是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军交战时所不曾完全感受到的。志愿军的出现,打破了美军对现代战争“技术决定一切”的固有认知,迫使美军重新审视战争的许多基本要素。

总而言之,美军对日军的评价更侧重于其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但也看到了其在装备和战略上的局限性。而对志愿军的评价,则更多地体现在其非对称性战术的有效性、惊人的韧性、以及在极度劣势下所展现出的强大意志和组织能力,这种评价往往伴随着一种来自对手的敬畏和对手自身能力的重新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挂个人


联合国军里面只算美军,美军里面只算一线部队,到中国这边就“共计”了。

这双重标准玩的,简直NB。黑人都这么大漏洞,老曹就教出来这么个玩意。

我去,400赞,发个牢骚就火了?

哇!!! 700了,妈妈,快把我救心丸拿来。。

嗝儿…一千啊!我可以安息了………

"路过的人啊!请不要为他悲伤!因为他的知乎已经过千赞啦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材料挺多的,应该说,具体投入朝鲜的志愿军和联合国军,都是在先前战争中和日军有过接触的部队,他们的第一手战斗资料,很大程度上都来自对日军战术的对抗。只不过出于不同的装备面貌和组织形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美军评价还是不错的,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战前军方高层的乐观情绪过高,所以真正在战争中遭遇以后反而普通一兵和基层指挥官更容易对对手认真审视,给予尊重。当然,这是美军,所以阅读的时候请自动无视一切充满敌意的部分...参战部队并不是没有战斗经验,比如第八集团军(44年组建,清剿日本残军对部队),其中第一军,WW2期间在澳大利亚守着顺便往北啃,这些部队和日军进行过灵活对抗,但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对于一些PVA的夜战,班排级别的机动,尤其是其频繁程度,灵活性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些材料并不难找,网络上有大量的老兵回忆,大多数图书馆也有记载,我举例说明,有个叫肯尼斯·泽尔(Kennith Zill)的美军往家里寄送的全部信件都被留存在US老兵中心了,里面描述了他作为新兵第一次在朝鲜遭遇夜战的场面。

“敌军在山谷的那一边,我们在这一边;白天我们控制山谷,晚上他们控制山谷。““我们能看到机枪的火光远远地偏离了我们,他们打中了我们左边,打中了我们右边,但是没有打中我们。我们也没有还击。”

这些材料和一系列战后的分析,给大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至今,你问受过一定教育的美国人,他们对朝鲜战争期间的志愿军的认识无外乎是“灵活,坚定,后备力量充裕”,整体上还算是正面,去问了英联邦国家的教授,他们事实上评价还要更高。

当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了PVA这边底层军官和老兵损失巨大,美军也没了必胜的锐气,战争陷入僵局以后;英军对这种阵地拉锯欣喜若狂,祖传的找个山丘,挖条战壕,开始炮击——宛如昨日。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老兵对炮击的愉快描述··· ···什么炸自己战壕啊,什么炮战啊,不亦乐乎。大英陆军在线没救。

“D连找了个山头挖掘工事,他们和RAR(这里不是坦克团,是ANZAC的RAR,澳大利亚团)遭到了敌军攻击,于是他们召唤了我军火炮把向自己的方位开火··· ···我军没有一人被炮火击中。“

英美军队本身师一级就是战役级别的兵团,规模巨大,几乎全部摩托化,在营以上重火力极其丰富,每个师本身就是配备了大量机动车辆和装甲车的作战单元,本质上是一种用来适应欧洲战场上狭小的战线上大量装备精良的部队对垒的“火力投射”的战斗模式——一提起英美军队,第一印象就是漫山遍野的布伦车或者是半履带车,师属坦克团,或者独立的支援步兵的皇家坦克旅。战争对抗的是火力投射量,国家工业实力和策划能力。

具体在战斗时,美军(英军)一般而言在投入战斗的时候,排一级部队会直接接战,在班一级,典型的三三制美军步兵班在亚洲战场会有两个四人小组先和日军接战,然后第三个小组作为火力掩护同时预备。英军也非常类似,步兵小队里分为火力掩护小组和机动部分,围绕核心火力展开,有非常明显的火力导向。这是英美军队在不愿意承受较大战损的环境下,围绕着相对宽裕的资源进行的操作。典型的对比是苏军的“缩编师”,普通步兵师一级部队编织全面缩小,到战争末期往往是数千人水平,但是师一级火力极大丰富,步兵师进攻核心是重炮——而战役级别的进攻则是有限资源优先保障的大型坦克兵团。

当然,真正在中国战场上被IJA狂扁的时候,这两个条件他都不成立。炮兵数量不足,不可能和英军一样蹲坑;也没有苏军大规模坦克使用的经验,装备和环境。PVA这种非常规战争的适应者反过来使用的是优秀的班一级甚至更小的战术灵活性,来应对对面的火力优势。既然日军战斗思路灵活,我们就只能更加灵活。既然对方擅长步兵突击,我们也必须准备步兵战术。既然对手有火力优势,我们就必须准备梯次配置的部队。志愿军的“三三制”传承自解放战争时期的三火力小组制,三个小组各自有自己的战斗中心和指挥官,灵活活动,将步兵班一级继续按照梯次拆分——和围绕班火力展开的思路完全不同。所以得到了大量“PVA战斗思路非常灵活”的评价。

任何军队都必须扬长避短,对于PVA来说,火力优势是很难在师一级或者战役一级取得的,那么就要集结兵力优势,发挥灵活性;对于,比如英军,兵力损失则是绝不能接受的第一要务——当旧日的盟军在战场上遭遇后,才发现在世界两端的战斗模式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于是在士兵间流传了很多充满时代性的评价。

挺好玩的,这些离我们更近的战争留下了大量的详实的记录。

user avatar

对日军评价的美军将军士兵,留下的材料很多

对志愿军评价的美军将军士兵,留下的材料也很多(当然再多也没对德军日军和越军多)

把两个放在一起对比的,我印象中没有。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这是两场不同等级的战争,对日作战对美国来说只是二战次要战场,但毕竟是二战一部分,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灭亡日本,而朝鲜战争美军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打哪算哪,一面派第七舰队保护台湾一面笃信中国不会参战的这种炫酷逻辑更是让人理解不能。

扯远了,说回正题。

我很反对随便找两个各自评价了日本和中国两军的人以此对比美国军方觉得谁更强

a天生傲慢评价对手都低看一等,b天生谦逊评价谁都高看一等,a对日军评价低,b对志愿军评价高,就能证明在美国军方眼里志愿军比日军强?

更何况,美国军人评价对手也不会单纯的说强不强这么简单


我们放个李奇微回忆录中对志愿军评价的部分来看看(为啥放李奇微呢?很简单,麦克阿瑟管事期间志愿军打的顺利到连自己都不敢信,李奇微接任后双方有来有回,李奇微还占点上风,克拉克时期快结束了没什么太值得说的)

先放个目录,窥一斑而见全豹


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吐槽美军高层低估了中国动手的可能性以及出兵的数量


刚接触的时候因为措手不及被志愿军胖揍


肯定了志愿军对于伤员和俘虏的文明态度,不过这个是跟北朝鲜军队进行的对比,也很好理解

如果要对比美军眼中的中日两军,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志愿军对待战俘、伤员、以及战场上敌军医护人员的态度要比日军文明很多

在各类回忆录中都有对志愿军这方面的肯定,而对日军则要么不提,要么是负面的

但是要说明一点,李奇微没承认过志愿军比美军这方面做得好。当然也没有认为美军就做的比志愿军好,他只是赞扬了志愿军这方面的纪律,以此跟跟朝鲜军队做对比。

就像李奇微承认中国军队战斗力强,但是没比较过中日两军对付谁更头疼。


标红的这一句话,前后两段分别经常被不同的人使用。

说志愿军靠人多赢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吵烂了

联合国军是多,但是占主流的韩国军队在志愿军面前都是战五渣,不要说志愿军了,面对北朝鲜军队都肝颤,打起来毫无鸭梨,几次跟美军的死磕,志愿军都是以多击少,这是事实。

装备不如人,后勤不如人,你不多来点人,你是打算直接认输么?

不讲战略,不讲战术,光靠人多就能跟美军死磕,你是想黑志愿军还是想黑美军?

志愿军靠的是人数+战术,美军靠的是后勤+空优+制海权,志愿军不靠人数优势刚不过美军,志愿军光靠人数优势同样刚不过美军,这逻辑到底有多难懂?


李奇微对他上任时韩国军队的战斗力,用了不忍心抱怨这样的话,还有很多吐槽南韩军队被志愿军干成狗的内容,懒得一个个贴了(李奇微没有明说,但是能感觉他对自己在朝鲜战争中比较得意的一点是在他指挥期间,韩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提升)


他上任的时候,联合国军已经没想过彻底胜利的事情了,底线是保住日本(我也不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军队这点海军怎么登陆日本)


不过整个回忆录翻下来,李奇微没有说过“星期攻势”这回事,下的命令里面也没有相关的话,他上任之后主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是明确战略目标,不做不切合实际的计划

然后就是一些具体战术细节的调整,以及鼓舞士气


李奇微最服气的是志愿军的夜战尤其是小部队渗透的能力

专门写到自己为了对付志愿军的野战,拼命增强夜间照明能力,然后再一次强调志愿军夜战的威力


这是他对志愿军参与谈判的军官和外交人员的感觉

user avatar

看过一些当年的回忆录,具体细节不记得了,也没有系统的看,只能说感觉。

仅限陆军的话,感觉美军对日军的感觉是 “难以理解的坚韧邪恶生物” ,太平洋战区经常有那种类似 “晚上我和约翰一直在用机枪扫树林里的黑影” 或者 “乔用散弹枪往树上崩,掉下来一个日军,他把自己绑在树上,已经呆了3天了!” 的描写,透着惊悚。和在外星围剿邪恶外星人的感觉也差不多。

志愿军的话,是“拥有非人战斗意志的对手”,从战术技巧上看美国人其实觉得不太以为然,但劲头美国人还是服的。虽然也有类似“喇叭一响漫天遍野”的描述,但整体来说还是同样来自文明世界的同类,也会说类似“灵活”“坚决”之类的态度上的褒义评价。

基本上对志愿军的感觉是非常“卧槽他们怎么做到的?”,对日军的感觉是“这他妈什么玩意儿?” 对志愿军的惊讶是“这些人什么时候悄悄上来的?”,对日军的惊讶是“卧槽这东西怎么从这儿出现了!”

我觉得他们感觉志愿军和他们一样是人,虽然打仗,但基本可以相互理解,而日军他们完全觉得是另一种生物,文明程度有区别,以至于没法沟通。

这一点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也有体现。HBO那个太平洋战区的连续剧完全就是把日军当异形处理的......

当然战争的性质也是有区别的,战争的规模也不同,中国和美国至少在二战反法西斯战场上并肩作战过,是曾经的盟友。而且我觉得中国和日本对待战俘的政策也有不同。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看法。

user avatar

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中文名:费正清,哈佛大学教授,中国通。

John King Fairbank,Harvard University, Radcliffe Archives

在其系列著作《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第14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 1949-1965年)》第六章《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里有有关志愿军战斗力的评论:

这一章不是充分叙述朝鲜战争的地方。但是,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给人深刻印象的表现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应予重视的军事强国,所以值得简单描述一下它是怎么取得这个荣誉的。根据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方战史的说法,其情况是这样的:

虽然中国红军是一支农民军队,如果用它自己的战术和战略的标准来看,它也是一支第一流的军队。它的军力不足可能归咎于缺乏某些武器和装备,但它的半游击战术是以机动性为基础的,因此它不能有重武器和交通运输的负担。身穿厚棉制服的中国苦力在做一件事情的时能比世界上其他士兵做得更好;他能够用难以相信的秘密行动潜入到敌人阵地的周围。只有有这种经验的美国人才能体会到半夜被偷袭时的震恐心情,因为偷袭者像从地底下钻出来的魔鬼那样用手榴弹和冲锋枪子弹射击我们。
记者们总喜欢谈到“亚洲游牧群众的人海战术”。再没有比这更不真实的了。实际上,中国人很少以团以上的单位进行出击。甚至这些行动也通常缩小到似乎是无休止的排的渗透。中国红军之成为可怕的力量,不是依靠他们人多,而是依靠诡计和突袭。
一队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的士兵正在突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长津湖包围圈
1950,从长津湖撤离的美军
1951,被俘虏的美国士兵

据他们的战斗对手的观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主要缺点是原始的后勤系统,它使战斗中的弹药很快供应不上;再就是原始的交通运输系统,这使战术不够灵活,常常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一营人一旦投入攻击,只要弹药能维持,就得坚持下去,即令事情表明他们攻打敌方战线最强大的部位碰得头破血流时也是如此。在许多类似事例中,其结果就成了战术上的自杀。”

。。。。(省略1951年2月彭总从朝鲜前线回国排闼直谏的情节)

到了1951年年中的第五次战役末期,中国军队已经精疲力尽,蒙受了开战以来最重大的损失。西方评论家们后来议论说,如果那时一直保持着军事压力,中国人可能会被迫同意早日休战。我们可以再一次引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方战史,据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撤退是“被击败的军队的逃跑,有时溃不成军......从前很少有单个士兵自愿投降的情况,现在则是成排、成连,甚至成营的残余士兵在放下武器后投降了。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事,恐怕在朝鲜以后也不会再见得到。敌人是逃跑了。”

以上。

1950年12月,长津湖战役,被美国海军陆战队俘虏的志愿军
联合国军釜山战俘营中混合关押的中朝战俘

朝鲜战争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军对日军和志愿军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历史时期去审视。美军对日军的评价:从敌人到对手的转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初期的评价,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往往是带着愤怒和对敌人残酷性的认知。 战斗意志和牺牲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一些敏感的点。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美国人看待中国海军发展的普遍心态: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 美国海军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全球绝对的主导力量,拥有数量庞大、技术先进的航母战斗群。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的发展虽然迅速,但从规模、技术积累、作战经验.............
  • 回答
    伊万卡·特朗普的美貌在美国公众的看法中,算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复杂的话题,远非“美”或“不美”这样简单的二分法能够概括。她的外貌在美国社会的各种群体中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背后既有对其个人魅力的认可,也有受到政治立场、媒体塑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正面来看,很多人认为伊万卡确实是一位出众.............
  • 回答
    在美国社会里,谈论“大众眼里的”少数族裔,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 nuances 的话题,因为“大众”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他们的看法会受到个人经历、媒体呈现、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如果非要探究华裔和其他一些少数族裔在大众认知上是否存在差异,我觉得从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和感受上,是可.............
  • 回答
    美国啊,这地方,怎么说呢,就像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转一下,呈现出来的景象就大不一样。要我说它是个怎样的国度,那得从几个维度来看,而且,这些维度之间还相互交织,一点也不简单。首先,它是个充满矛盾的“大熔炉”。这话说得太多了,但我认为这是最贴切的形容词之一。你想想,从欧洲各个角落、非洲、亚洲,乃至于拉.............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且视角非常多元,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答案。要详细聊,得从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不同时代,甚至是不同个体去看。普遍的认知,往往是基于媒体、文化输出、以及直接的接触和交流。一、 经济发展的“奇迹”与勤劳的国民:这是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最直观的印象之一。改革.............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差异下审美观念和性别气质的深刻冲突,而且这个问题在你我眼中,或者在亚洲男性和欧美男性眼中,呈现出的解读确实大相径庭。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评判,而是根植于历史、社会环境和文化建构的复杂现象。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聊。亚洲(男)人的“内敛”与“柔性”:一种文化土.............
  • 回答
    在咱这行当里,一张吃食儿照能抓住人眼球,不光是摆盘好看,还得讲究点门道。要说专业到位吧,那得是能让对着照片儿的人,心里痒痒的,恨不得立马就尝一口。首先,光线是头等大事。咱拍照不是对着大太阳猛照,那样东西容易发虚,颜色也死板。最好是用柔和的自然光,比如窗边散射过来的光。这种光线不刺眼,能把食材的质感透.............
  • 回答
    住在美军横田基地旁边,想为中国做贡献,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想法,也挺特别的。我想到的贡献方式,可能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而是更接地气、更细腻的层面。毕竟,我们身处异国他乡,而且环境又这么特殊,所以得找对路子。首先,最直接但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 做好自己,维护好自己的形象。 你是中国公民,你在日本的生活.............
  • 回答
    “第一〇一”——这个名字在美军里,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加单位的代号。它代表着一股令人闻风丧胆的力量,是美军陆军航空兵系统的核心,也是执行空中突击任务的标杆。那么,在整个美军的庞大体系中,“第一〇一空中突击师”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的作战能力又到了什么级别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地位:陆军航空兵.............
  • 回答
    阿富汗人抓住美军撤离飞机起落架,在飞机起飞后生还的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我们不妨从物理、生理以及当时环境等多个角度来仔细剖析一下这个令人心痛的场景。首先,从物理层面来看。当飞机在跑道上加速起飞时,起落架部位会承受巨大的风力。起飞速度通常非常快,客机在起飞时速度可能达到每小时200300公.............
  • 回答
    M27 IAR:在美军中的尴尬定位与未来之路M27 Infantry Automatic Rifle(IAR),这款由德国黑克勒科赫(Heckler & Koch)公司生产的步枪,自从进入美军序列以来,其定位问题就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它被设计用来填补步枪兵(Rifleman)和班用自动武器(S.............
  • 回答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美国海军在这场惨烈的海空战役中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沉了日本海军的四艘主力航空母舰。然而,对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来说,这场失败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他雄心勃勃的太平洋扩张计划上。就在舰队遭受重创之际,一个令人不安的假设浮现:如果.............
  • 回答
    关于拜登总统宣布“伊斯兰国”(ISIS)最高头目阿布·易卜拉欣·哈希米·库雷希(Abu Ibrahim alHashimi alQurayshi)在美军袭击行动中自杀身亡的声明,除了核心信息本身,还有许多值得深入关注的细节,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次行动的意义、影响以及背后的复杂性。以下是一.............
  • 回答
    在二战的硝烟中,“神风特工队”这个名字如同历史深处的一声悲鸣,承载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勇气和绝望。他们驾驶着飞机,带着必死的决心,如同被命运之风卷起的落叶,冲向敌舰。那么,为什么这些悍不畏死的日本飞行员,不选择一个更直接、也许能更有效的方式——直接降落在美军航母上,来完成他们的使命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XM777 155毫米榴弹炮的故事确实有些意思,它牵扯到国际合作、军品外销以及技术引进等多个层面,我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首先, XM777 榴弹炮的研制主体是英国宇航公司(BAE Systems)。这背后有历史原因和战略考量。在冷战后期以及冷战结束后,西方军事力量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和技术交流。英国作.............
  • 回答
    关于“美军在二战后虐死百万德军俘虏”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二战后美军对德国战俘管理的误解或夸大。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来源 德国战俘总数: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总兵力约为1200万,其中约100万在战争结束时被盟军俘虏。但这些俘虏中,.............
  • 回答
    关于美军F35C战斗机坠毁后是否允许中国渔民打捞的问题,需从国际法、军事协议和实际操作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1. 坠毁地点的法律地位 南海的法律地位:南海是国际争议区域,涉及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主权和海洋划界争议。中国主张“九段线”内海域的主权,但部分.............
  • 回答
    美军在包围硫磺岛并能切断其军事补给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抢滩登陆,而非持续轰炸,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考量,其中既有军事战略层面的权衡,也有对作战效率、风险控制以及政治影响等多方面的考虑。详细解释如下:一、 持续轰炸的局限性与潜在弊端 硫磺岛地形与日军防御工事的特殊性: 火山岛地形.............
  • 回答
    美军在全球多地驻扎,涉及的地区和文化背景十分复杂。要解释为什么日本似乎是唯一一个频繁爆出美军强奸案等恶性新闻的地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这不仅仅是“美军在日本特别坏”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区分“发生”和“被报道”。任何一个庞大的群体,无论其组成如何,都难免会出现个别成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