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硫磺岛的实景咯。
攻占硫磺岛的目的是缩短轰炸日本本土的距离,而折钵山可以将全岛一览无遗,守军已经将山体内部构筑为完善的防御工事,岩石质地的山体能够抵抗大规模的轰炸和炮击——在美军登陆前的炮击阶段,折钵山山体内的守军只有违令回击的一个炮组被美军发现而遭到炮击身亡数人。
折钵山防御工事示意图
时至今日,山体内的防御工事仍未被完全探明,多数通道在战役中被炸塌,交战双方阵亡者的遗骸仍被掩埋其中而无法被搜寻。战争期间折钵山防御工事内的平均温度超过40℃,战役结束前残存的守军向机场发起最后的进攻,伤兵则多数以手雷自杀,或被活活困死于防御工事中。但仍有少数守军藏身于岛上,在战争结束后数年间陆续被发现或主动投降。1949年,最后两名守军被美军发现,并最终投降。
至于守备部队司令官栗林忠道,可能死于3月26日凌晨的最后一次突袭,由于出发前扯下了自己的军衔标识,加上交战双方近距离肉搏战的混乱(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互殴),即使战役结束后霍兰德·史密斯要求详细搜寻,最终也未能寻得其尸体。
从经济上算不划算——很好笑吧,可事实真的是经济问题。
战列舰的炮弹备弹量最多只够维持2天的压制性炮击,这还是压制炮击,无法对守军造成毁灭性打击。2天后就得跑到2000公里外的乌里希环礁补给,路上需要4天,到了之后又得花2天装弹药。这样炮击一次,半个月就过去了,还不能阻止岛上的机场发挥作用。
换了谁都会认同:有这么麻烦还不如打下来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