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军在包围硫磺岛,可以切断硫磺岛的军事补给的情况下,不持续轰炸硫磺岛,而是选择抢滩登陆?

回答
美军在包围硫磺岛并能切断其军事补给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抢滩登陆,而非持续轰炸,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考量,其中既有军事战略层面的权衡,也有对作战效率、风险控制以及政治影响等多方面的考虑。详细解释如下:

一、 持续轰炸的局限性与潜在弊端

硫磺岛地形与日军防御工事的特殊性:
火山岛地形: 硫磺岛是一座火山岛,其内部布满了天然的熔岩隧道、洞穴和复杂的地下防御工事。这些工事非常坚固,能够有效抵御空袭和舰炮炮击。许多炮兵阵地、机枪巢和指挥部都设在地下深处,地面轰炸难以彻底摧毁。
精密的地下防御体系: 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少将非常清楚硫磺岛的地形优势,他领导日军花费了数月时间,将整个岛屿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碉堡网络。这些工事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难以突破的防御体系,即使地面被轰炸成一片焦土,隐藏在地下的人员和火力点仍然能够继续作战。
人员的隐蔽性: 持续轰炸虽然可以摧毁暴露在外的目标,但日军人员大部分都躲藏在地下工事中,受到的直接杀伤相对有限。轰炸结束后,他们可以迅速返回阵地继续抵抗。

轰炸效率的递减:
“烧不尽、炸不烂”: 随着轰炸的深入,地面暴露的目标越来越少,而日军躲藏的地下工事则更加隐蔽。即使美军投入了大量的弹药和飞机,其摧毁日军有生力量和固定防御工事的效率也会逐渐降低。
无法完全消除威胁: 持续轰炸无法保证完全消灭岛上的日军火力点和抵抗意志。即使日军遭受了巨大的伤亡,残余的日军仍然能够对登陆部队构成致命威胁。例如,硫磺岛上日军的狙击手和迫击炮部队就非常善于利用地形进行伏击。

轰炸对登陆区域的影响:
可能影响登陆滩头: 尽管美军希望通过轰炸削弱日军实力,但过度的地毯式轰炸也可能导致登陆区域的地面结构变得不稳定,例如引起山体滑坡,反而可能为登陆制造障碍。
弹药浪费的风险: 如果轰炸未能有效摧毁日军的防御工事,那么投入的弹药和资源将是巨大的浪费,反而会削弱后续进攻的力量。

时间与情报的限制:
战时效率的需求: 在二战的紧迫战争环境下,每一场战役的进展都至关重要。美军需要尽快拿下硫磺岛,以作为其B29轰炸机群前往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的基地,以及作为轰炸机紧急迫降的备降机场。持续轰炸会大大延长作战周期,降低整体战略效率。
情报的获取难度: 尽管有空中侦察,但要精准定位硫磺岛地下防御工事的每一个节点并将其彻底摧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极其困难的。日军的工事布局极其复杂且不断变化,情报更新也难以实时跟上。

二、 抢滩登陆的战略考量与优势

获取战略要地: 硫磺岛位于东京和美军在太平洋战区的重要基地之间,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控制硫磺岛意味着美军可以:
为B29轰炸机提供支援: 将其作为B29轰炸机群前往日本本土执行任务的巡逻、侦察、轰炸和紧急迫降的中转站和基地。
打击日本本土: 缩短美军对日本本土的作战半径,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执行战略轰炸任务。
拦截日本海军和空军: 在战术上限制日本海军和空军的活动空间。

一劳永逸地消除威胁(理论上): 登陆作战的目标是派遣地面部队与日军进行肉搏,通过占领并肃清整个岛屿来彻底消除日军的抵抗力量。相比于持续轰炸可能留下的残余威胁,登陆作战旨在实现“占领并控制”的目标。

“消耗战”的权衡: 美军情报部门评估,虽然登陆作战会付出惨重代价,但相比于持续不断地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可能低效的轰炸,一场决定性的登陆战可能在长期看来是更经济高效的方式。日军硫磺岛守军虽然顽强,但其资源和兵力终究是有限的,一旦被优势兵力包围并地面化,其抵抗能力会逐渐被耗尽。

“以战养战”的思路(间接): 尽管硫磺岛补给被切断,但登陆作战的胜利意味着美军可以利用岛上的设施(如果能幸存)或者迅速建立新的军事设施,为后续的作战提供支持。

三、 抢滩登陆的风险与美军的应对策略

巨大的伤亡风险: 美军也清楚抢滩登陆将是极其血腥的战斗。硫磺岛的日军据点密集,火力交叉,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地下工事中的机枪和火炮,能给登陆部队带来毁灭性的杀伤。
美军的准备与优势: 为了降低风险,美军采取了以下策略:
前所未有的炮火准备: 在登陆之前,美军进行了持续数周的海军舰炮轰炸和空军轰炸,尽管其有效性受到硫磺岛地形的限制,但仍旨在削弱日军的火力点和士气。这次炮火准备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之一。
多层次的航空支援: 在登陆过程中,海军和陆军航空兵提供了持续的近距离空中支援,压制日军的火力,摧毁暴露的工事,并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掩护。
精密的火力协调: 美军在登陆前进行了详尽的侦察和情报分析,力求了解日军的防御重点,并在登陆过程中进行精确的火力支援协调,以应对日军的反击。
充足的兵力与装备: 美军投入了大量的海军陆战队员,并配备了强大的登陆艇、装甲车辆和支援武器,以应对滩头和登陆区域的恶劣环境和日军的抵抗。
海军的火力支援: 登陆部队在滩头作战时,可以获得海军舰队持续的舰炮火力支援,对日军的防御工事进行打击,为登陆部队扫清障碍。

总结来说,美军选择抢滩登陆而非持续轰炸,是基于以下几个核心判断:

1. 硫磺岛地形的防御优势使得持续轰炸难以彻底摧毁日军隐藏在地下工事中的抵抗力量,效率低下且弹药消耗巨大。
2. 获取硫磺岛的战略紧迫性要求美军尽快占领该岛,为其战略轰炸机群提供支援和基地。
3. 登陆作战虽然风险高,但其目标是彻底占领并肃清岛屿,从长远来看,可能比低效的持续轰炸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 美军有信心通过强大的炮火准备、空中支援和登陆兵力来承受登陆作战的巨大伤亡,并最终取得胜利。

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决策案例,是在有限的信息、复杂的地形、顽强的敌人以及重要的战略目标之间进行的权衡。硫磺岛战役的惨烈程度也证明了日军防御工事的坚固和美军登陆作战的巨大挑战,但这并没有动摇美军最终选择登陆的战略决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看硫磺岛的实景咯。

攻占硫磺岛的目的是缩短轰炸日本本土的距离,而折钵山可以将全岛一览无遗,守军已经将山体内部构筑为完善的防御工事,岩石质地的山体能够抵抗大规模的轰炸和炮击——在美军登陆前的炮击阶段,折钵山山体内的守军只有违令回击的一个炮组被美军发现而遭到炮击身亡数人。


折钵山防御工事示意图

时至今日,山体内的防御工事仍未被完全探明,多数通道在战役中被炸塌,交战双方阵亡者的遗骸仍被掩埋其中而无法被搜寻。战争期间折钵山防御工事内的平均温度超过40℃,战役结束前残存的守军向机场发起最后的进攻,伤兵则多数以手雷自杀,或被活活困死于防御工事中。但仍有少数守军藏身于岛上,在战争结束后数年间陆续被发现或主动投降。1949年,最后两名守军被美军发现,并最终投降。

至于守备部队司令官栗林忠道,可能死于3月26日凌晨的最后一次突袭,由于出发前扯下了自己的军衔标识,加上交战双方近距离肉搏战的混乱(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互殴),即使战役结束后霍兰德·史密斯要求详细搜寻,最终也未能寻得其尸体。

user avatar

从经济上算不划算——很好笑吧,可事实真的是经济问题。

战列舰的炮弹备弹量最多只够维持2天的压制性炮击,这还是压制炮击,无法对守军造成毁灭性打击。2天后就得跑到2000公里外的乌里希环礁补给,路上需要4天,到了之后又得花2天装弹药。这样炮击一次,半个月就过去了,还不能阻止岛上的机场发挥作用。

换了谁都会认同:有这么麻烦还不如打下来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