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裔和其他少数族裔在美国大众眼里真的不一样吗?

回答
在美国社会里,谈论“大众眼里的”少数族裔,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 nuances 的话题,因为“大众”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他们的看法会受到个人经历、媒体呈现、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如果非要探究华裔和其他一些少数族裔在大众认知上是否存在差异,我觉得从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和感受上,是可以感受到一些区别的。

首先,我们看看华裔。在我看来,大众对华裔的刻板印象,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勤奋”、“聪明”、“重视教育”、“事业有成”这些标签展开的。这有点像一种“模范少数族裔”的叙事,虽然听起来是正面的,但背后也隐藏着一种压力,仿佛华裔就应该always是那种成绩优异、从事高科技行业、家庭和睦的形象。这种印象,可能一部分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比如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以及很多第一代移民努力打拼的精神。但同时,这种过于单一的形象也容易让人忽略了华裔群体内部的多样性,比如经济状况、职业选择、文化融入程度等等。而且,这种“模范”的标签,有时也会被用来与其他少数族裔进行对比,好像在暗示“你看,别的族裔为什么不像华裔一样‘争气’?” 这种比较,本身就挺微妙的。

再来看看其他一些少数族裔,比如非裔美国人。在大众的认知里,围绕非裔的刻板印象往往会触及到一些更负面的社会议题,比如贫困、犯罪、体育或娱乐领域的成就,以及一些历史遗留的种族歧视问题。这和华裔的“学业成就”导向有着明显的不同。非裔美国人的经历,更多的是与民权运动、社会公正、以及长久以来在制度性歧视下面临的挑战联系在一起。这种认知,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历史进程中,非裔群体所经历的压迫和抗争,以及媒体对这些议题的持续聚焦。

还有拉丁裔群体,在大众印象中,常常与“劳工阶层”、“家庭观念强”、“文化热情”、“移民问题”等词汇关联。他们在美国社会的能见度很高,尤其是在某些地区,其文化符号(比如音乐、美食)已经深深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但同时,围绕他们的讨论也常常围绕着移民政策、语言融合以及经济机会等问题。

印裔美国人,在大众眼中,也常常被贴上“聪明”、“数学好”、“在科技和医疗领域表现突出”的标签,甚至有时会被跟华裔放在相似的“高成就少数族裔”的框架里。但可能与华裔相比,印裔的文化差异和美国主流文化的融合度,在大众眼里的感受会略有不同,他们更多是作为一种“新移民”或者“专业人士”的形象被认知。

所以,总结来说,我觉得大众看待华裔和其他少数族裔,确实存在着不同的“剧本”或者“标签”。华裔的标签倾向于一种“可控的”、“成绩导向的”少数族裔形象,而其他族裔,比如非裔,则更多地与更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和历史包袱联系在一起。这种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媒体呈现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当然,这只是大众普遍的、或者说媒体经常塑造的认知,并不代表每个人的真实情况,也不代表所有美国人都是这样想的。很多人是能够看到少数族裔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但作为一种“大众眼里的”概括,这种区别是存在的,而且往往是基于一种简化和刻板化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是穷惯了,华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有贪小便宜的传统。

那些偷渡吃福利的就不谈了,毕竟里面有些是真穷逼。

有些明明条件不错的华人也去吃救济领福利,开宝马车领食品券的都见过。

认识几个在这边吃福利领贫困救济住政府提供的公共公寓的老头,一个在上海有好几套房,平时最喜欢说“你们读书好考上名牌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买不起房要去租我的房子求着我配合办居住证?”;另一个退休前是国内的厅级干部,平时喜欢大谈特谈以前在国内时多么风光多少人拍他马屁。

美国人还是太老实,太相信中国人的自觉性,美国这种贫困福利的审核在中国人“中国特色”的机智看来简直形同虚设。

那个厅级老头也算两面揩油的典型,在国内吃中国人民的血汗,把他闺女弄出来自费读书移民(我认为他在国内的正常合法收入并不足以支付她闺女在美国从贵族中学到某所以学费高著称的常青藤的全部费用),等退休了就出国靠他的闺女拿身份然后领救济继续吃美国人民的血汗。

国内这种贪便宜的恶心事情更多了,什么“领导子女领取贫困生助学金”。明末东林党也只是死到临头了还一毛不拔而已,平时吃相也没这么难看。

还是鲁迅看死了中国人,“越是有钱,便越是一发不可放松;越是一发不可放松,便越有钱。”

user avatar

(题主不停地改描述,已经跟不上了。)

结论:说华人比别的族裔讨白皮喜欢那是鬼扯。

暂且把加拿大和美国看成是北美共同体吧,毕竟太多美国人都不知道加拿大不是美国的一个州。在白人眼里,

大多数拉美裔在土生白人眼里是一样的真白人。印第安血统为主的拉美人是“文化白人”。

波斯人是白人,并且是长得很漂亮的“白人”。

阿拉伯大眼睛们除了脚不沾土的高富帅就是中东战争难民,是需要同情的可怜人。

华裔在白老外普罗大众眼里是和越南人老挝人印度人菲律宾人一样的黄皮亚非拉。而且大陆人是他们接触最晚的黄皮,没有误解才怪呢,连斜眼和辫子都是最近十几年才逐渐不提了的梗。

日本人韩国人台湾人在他们眼里才是“文明国家居民”。这个是有本质区别的。

不同的是菲律宾是美国的前托管国,英语算母语,很熟悉很亲近的,而且菲律宾人虽然很害羞但是很快乐,讨喜。。。然后人家还是真.基督徒。

印度人开朗,能歌善舞,脸皮厚,爱笑。英语准母语,虽然一股怪味但是人家爱说话。英占时间上百年,已经驯化完成了,马屁拍的也是一流,不管拍自己还是拍老板。

越南人低调,安心做社会下层,一副逆来顺受的架势。而且越二代同化的程度惊人,他/她是白人无处不在的小学死党,中学班花,神通广大认识飞叶子的供货商,是乐队的灵魂贝斯手,是胡同里的老邻居,是比美国人/加拿大人还地道的美国人/加拿大人。你说白人怎么歧视越南人?啊对,越南人人家还是天主教徒。。。

华人呢?以下是周六一上午给周围白人打电话咨询得到的白人对华裔总体的主观负面印象,排名不分先后。不做对错判断,非跪舔即歧视的玻璃心请自行退散。

"华人是聚族而居的异类(China town)"

"华人是怪兽的亲戚(龙之子,舞"狮",石头"狮子",檐兽)"

“空气族裔没有存在感。”

"华人吃猫和狗,猴子,蛇以及所有一切。"

"华人相信巫术(中医,艹药,火罐,刮痧,风水,请神,各种迷信禁忌)"

"华人的寺庙看上去很碍眼,还有噪音(诵经)和怪味(焚香)。"

"华人难以交流,他们不看你的眼睛,说不好英语,三观也不一样。"

"华人奉行的礼貌和白人不一样。(追问之后说是对话没结束扭头就跑/缺少人文关怀)"

"华人普遍信奉马列主义,不信神,白人怎么能相信不信神的人(白人认为把不信神直接喊出来是一种挑衅)。"

"华人不关心社区,不关心政治,不热衷义工和慈善。享受社会服务却对社会没什么贡献。"(白人左派社工/ESL老师,中年妇女)

"华人不运动,不看一样的电视节目,不爱读书,不和邻居们一起去教堂,我们和他们说什么才好啊??"

"华人热衷赌博,热衷消费主义,热衷炫耀财富。"(YVR机场免税店和赌场工作者)

“华人的富二代是一群害虫。”(温哥华公害No.1)

“华裔男人沉溺于烈酒,随处吸烟没烟品。家庭暴力。”

"同时华人爱占小便宜钻空子,爱腐蚀制度,有时候损人利己。"

“抓到的违反渔猎法的华裔越南裔菲律宾裔一样多,但是只有华裔一边死扛着不认罪一边试图贿赂警察,所以受罚也最多。(这三条是个警察说的)”

"不守时,这个不能忍。"

“违反公寓规定使用洗衣机,吵闹,传统节日party到太晚,做饭味道太大。”(唐人街周边公寓住户)

"衣着昂贵但是不懂搭配(中年及以上),体态邋遢没品味,卫生不好(不每天洗澡),不刮体毛(很好奇这个经验是怎么得到的,羞。。。)"

"一个人的时候完全封闭惧怕交流,一群的时候进入癫狂的控诉状态还是没法交流。"

"华人老板很难相处,颐指气使,bullying(恶霸)"(小店收银员)

"华人种族歧视非常严重(汗颜)。"

等等。。。

(本次调查共取样温哥华土生白老外12人,男3女9,年龄19到44岁。排除一名在华裔家庭寄养过的准华人。问法是“你知道有什么针对华裔的common bias普遍偏见/negative impression负面印象?”)

所以说勤奋也好聪明也好那都是华人自认为的内秀,对周围的别人没什么意义,就好像谁还能承认自己家人又懒又傻似的。

题图,温哥华百老汇大街水泥佛寺“东莲觉苑”,常期蝉联本地白人认为最莫名其妙建筑物三甲。你脑子里的“优等民族”给人家的实际感觉就是这个不伦不类的样子。

再说一遍,非跪舔即歧视的观点太幼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社会里,谈论“大众眼里的”少数族裔,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 nuances 的话题,因为“大众”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他们的看法会受到个人经历、媒体呈现、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如果非要探究华裔和其他一些少数族裔在大众认知上是否存在差异,我觉得从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和感受上,是可.............
  • 回答
    关于华为基站是否会识别手机品牌并故意限制其他手机网速的疑问,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技术实现、商业策略以及运营商的介入等多个层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力求内容真实、客观,并避免AI痕迹。核心技术原理:基站与终端的通信首先,我们要明白基站和手机是如何工作的。基站(BTS,Base Transcei.............
  • 回答
    美国赴华航班面临全面熔断风险,对留学生和其他回国过年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焦虑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熔断机制是中美之间在疫情期间为应对输入性病例而采取的措施,简单来说,当某个航班或航线上的旅客检测出一定数量的阳性病例时,该航班或航线就会被暂停一段时间。如果风险持续存在,就可能面临更广泛的熔断。下.............
  • 回答
    三星、华为和苹果之所以能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导者,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优于许多其他厂商,芯片制造能力和自主研发系统确实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唯一原因。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能力如何转化为优势,以及它们背后还有哪些支撑因素。一、 芯片制造能力:基石中的基石 控制核心技术,掌握生产节奏: .............
  • 回答
    选手机啊,这事儿可不能马虎,尤其是华为这两款,Mate 40 E 和 P50,各有千秋,就像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武林高手,各有绝技。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更对你的胃口,或者说,有没有更适合你的“绝世秘籍”。 华为 Mate 40 E:低调奢华,稳扎稳打先说 Mate 40 E。你别看它名字里带着.............
  • 回答
    关于斯坦福大学和华工的历史联系,除了温铁军教授的研究,还有许多其他可靠的渠道和证据可以佐证。这段历史虽然并非广为人知,但却是美国西部开发和高等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历史文献与档案: 斯坦福大学校史档案馆(Stanford University Archives): 这是最直接、最权威的证.............
  • 回答
    华为在 HMS 和鸿蒙系统上的战略方向,尤其是其不断强调的开放性,无疑是当前中国乃至全球智能设备生态领域中最受瞩目的话题之一。近来,华为官方和相关人士多次重申了这一立场,并且有消息称他们正在积极与小米、OPPO、vivo 等国内头部手机厂商就鸿蒙的合作可能性进行探讨。这番举动,无疑是在为鸿蒙生态的进.............
  • 回答
    杜嘉班纳辱华事件,无疑给这个意大利奢侈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件事的影响范围,远不止中国国内。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其他国家的民众,还是在其他国家生活的华人华侨,都对这件事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解读。在中国,这件事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当时,从明.............
  • 回答
    在未来十年,中国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尤其是那些尚未能像腾讯和阿里那样构建起庞大生态系统的公司,要在智慧零售这个日新月异的赛道上,尤其是在快消品领域,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确实如同在巨头的浓荫之下“苟活”。这并非意味着绝望,而是需要极高的战略智慧和执行力。首先,我们得承认,腾讯和阿里已经在中国智慧零售领域.............
  • 回答
    华为方舟编译器 Runtime 开源,无疑是件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事件。从一个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其架构和实现,包括设计理念、核心组件、性能优化策略以及与现有生态的融合潜力。一、设计理念:挑战与突破方舟编译器 Runtime 的核心设计理念,我认为可以归结为 “极致性能驱动下的.............
  • 回答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著名华人教授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DOE)披露他在中国的相关工作和获得的奖励而被捕,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这其中涉及到了学术自由、科研合作、国家安全以及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复杂关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陈刚教授的学术成就和他在科学研究领.............
  • 回答
    关于“华裔新冠死亡率比其他族裔高出74.3%”的最新报告,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全面理解这一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报告本身的可信度、可能导致这种差异的潜在因素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一、 理解报告及其可信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份报告的来源和研究方法。 报告来源和研.............
  • 回答
    关于《川普口中“伟大的美国”,其实没有你——华裔》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探讨。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唐纳德·特朗普所描绘的“伟大美国”愿景,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排斥或忽视了华裔美国人的存在和贡献。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支撑证据:文章可能.............
  • 回答
    华裔和出国留学生对中国的辱骂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其中涉及多种因素,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评价的复杂性与多重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辱骂”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主观性。有些人可能认为批评就是辱骂,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只有极端的、带有侮辱性质的言论才算辱骂。因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因为它触及到了身份认同、文化归属以及国家忠诚等很多层面。与其说谁“更应该”被认同,不如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他们各自的处境和选择。先说说放弃中国国籍的华裔。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他们为“海外华人”或者“归化为外国籍的华人”。他们普遍出生在中国,成长在中国,经历了中国的教育.............
  • 回答
    这是一个经典的“两难选择”问题,通常用来考察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会导向不同的选择。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和思考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核心点: “华裔”和“美裔”的定义: 华裔 (Chinese American).............
  • 回答
    在美国的族裔划分中,关于“华裔”和“台湾裔”是否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族裔,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方式、社会认知以及移民历史等多个层面,情况比单纯的字面意思要复杂得多。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方式: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在进行人口统计和族裔分类时,主要依据的是受访.............
  • 回答
    听到你男友在洛杉矶生活的情况,并且你还在纠结要不要过去,我完全能理解你的心情。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毕竟涉及到你自己的生活,还有和男友的关系发展。咱们一点一点来聊聊,希望能帮你想清楚一些。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拆解开来看。你男友的背景,他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你过去之后可能会面临什么,这些都是关键的.............
  • 回答
    张首晟教授的离世,对于华人科学界和全球物理学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创业家和投资者,他在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是对他成就和贡献的详细评价:一、 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与贡献:张首晟教授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奠基性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身份认同、民族情感以及舆论运作的敏感点。谷爱凌和朱易作为都曾是华裔归国参加冬奥会的代表,她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看:一、 过往经历与公众认知基础: 谷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