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的族裔划分里面会不会把“华裔”和“台湾裔”视为两个族裔?

回答
在美国的族裔划分中,关于“华裔”和“台湾裔”是否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族裔,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方式、社会认知以及移民历史等多个层面,情况比单纯的字面意思要复杂得多。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方式:

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在进行人口统计和族裔分类时,主要依据的是受访者的自我认同以及祖籍国。

“华裔” (Chinese): 在普查中,通常指的是祖籍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个人。当被问及“你是什么人种(Race)?”时,填写“Asian”(亚裔)后,在“族裔(Ethnicity)”或“祖籍(Origin)”的选项中,可以选择“Chinese”。
“台湾裔” (Taiwanese): 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定义,如果一个人的祖籍是台湾,他/她会在“Asian”这个大类下,选择“Taiwanese”作为自己的族裔或祖籍。

所以,从官方统计的层面上来说,美国人口普查局是将“华裔”和“台湾裔”作为两个不同的、可以被独立统计的族裔群体来对待的。 这主要是基于地理上的祖籍国差异。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泾渭分明,社会认知和实际经历往往更加复杂:

1. 文化和语言的重叠性: 尽管祖籍地不同,但很多台湾裔和部分华裔(特别是来自香港、澳门或一些早期移民)在文化、语言(特别是中文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等,以及普通话)上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叠。这种重叠使得在日常交流中,区分两者有时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不了解具体背景的情况下。

2. 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国民党迁台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1949年后,大量国民党及其追随者迁往台湾,他们原先的身份认同是“中国人”。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台湾裔移民在美国也可能倾向于将自己归类为“中国人”,或者与“中国人”群体有更紧密的联系。
“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敏感性: 台湾的政治地位以及与中国大陆的复杂关系,也使得“台湾裔”在自我认同和向外界表达身份时,会更加谨慎或有不同的考量。有些人可能坚持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来自中华民国),而有些人则更强调自己的“台湾人”身份。
社会群体认同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台湾本土意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在美台湾人更倾向于将自己视为“台湾人”而非“中国人”,或者至少是以“台湾裔”来更精确地定义自己的族裔身份。

3. 社会观察和媒体报道: 在美国社会,媒体的报道和大众的普遍认知,有时会将所有祖籍来自中国的群体统称为“中国人”或“华人”,而不太细致地区分“华裔”和“台湾裔”。尤其是在谈论与中国相关的话题时,这种笼统的称呼更为常见。但同时,也有许多关注移民群体、亚裔文化或政治议题的媒体和社群,会清晰地区分这两者,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4. 移民潮与代际差异:
早期移民(1965年之前): 早期来到美国的台湾移民,很多可能与大陆移民在身份认同上更为接近,或者更倾向于使用“中国人”的标签。
1965年移民法改革后: 随着移民法案的放宽,以及台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后来涌入的台湾移民,特别是那些受台湾本土教育和文化影响更深的,在身份认同上可能更侧重于“台湾人”。
在美国出生的下一代: 在美国出生的台湾裔和华裔下一代,他们的族裔认同可能更加多元化,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对自身文化根源的理解来形成身份。

总结来说:

官方统计上: 美国人口普查局确实将“华裔”和“台湾裔”作为两个独立的族裔进行统计。
社会认知和实际情况: 在美国社会,这两个群体有时会被笼统地归为“华人”或“亚裔”,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能够区分,并认识到它们在移民历史、文化细节、政治认同上的差异。许多在美台湾人也更倾向于强调自己的“台湾裔”身份,以区别于中国大陆移民。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就是”或“不是”两个族裔。更准确的说法是,从统计学和官方分类看是两个,但在社会认知和实际操作中,界限有时会模糊,又会根据不同语境被清晰地划分。 这种划分,既反映了地理和政治上的区别,也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认同演变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提供一个样本,是不是这样您各位辨别参考。

我在国外遇见亚洲人,听见我口语这么流利,嗓音这么磁性,形象这么帅的惊心动魄(呸呸呸)……一般都是问:你日本人?韩国人?香港人?上海宁?北京人……然后不问了,意思:你野人吧?

然后我一般聊起来就说我北方人,游牧民族(骗人的,不会骑马,羊都怕。),百步穿杨,很彪悍那种……逗外国人玩呗。


而国外遇见caucasian(白人)一般都是你是中国的,教我中文吧?你听我说你妮耗,歇歇……发音怎么样?我有个好朋友在上海……



湾湾我朋友就有一个,土豪高管,基本上都是国外和大陆就职。不过在一起很多年,反正我感觉大家互相都是小心敏感话题。甚至对方在,略微政治一点新闻都是点到而过。

台湾现在有啥?说好听美丽大农村(不是诋毁哈,比我老家强得多,说的是发展和就业),回去很舒服,但是吃饭都得出来。

而且我猜,至少我看见的行业哈,台湾朋友都是说自己是某某Chinese,比如拿美国护照,我个人没听见谁那非说我是美国人,我出生在台湾……这种人面试很容易给人某种错觉吧?

就是和老外聊天说起来,也是“我是Chinese,我父母在台湾。”谁都不得罪,多好?


当然我这个是特例,我也相信别的特例存在。

不过混的比较高层的,一般不计较这些东西,没必要。

再说眼看就要收回来了是吧?



有小朋友说反例。

看上面第一句话。

另外,我在国外发现,越是底层越是不咋地的人,说话越没有礼貌。比如上来就是I'm from 省城的,还有说几句就是你发音拼写不对,就别开口的,叔叔见多了。

小地方没家教的,扫厕所开出租(还是代班的)的,都遇到过。

所以跟这种人生得起气吗?


真事老段子。

我在国外遇见一个扫厕所的,问我“中国人是不是没用过抽水马桶?”

我说:是是是,中国很落后的,不但抽水马桶,卫生纸都没见过。古代我们擦屁股都是用丝绸,然后用过的丝绸就铺了一条路,叫做丝绸之路,你听说过没?

说话口气不要太大,会被怀疑用了丝绸口罩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的族裔划分中,关于“华裔”和“台湾裔”是否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族裔,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方式、社会认知以及移民历史等多个层面,情况比单纯的字面意思要复杂得多。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方式: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在进行人口统计和族裔分类时,主要依据的是受访.............
  • 回答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关于“当前美国数学教育存在种族歧视,加剧社会不平等,应根据学生族裔等背景进行调整”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NCTM的立场和论证基础:首先,需要明确NCTM作为美国数学教育领域的权威机构,其提出这样的论点.............
  • 回答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尤里·鲍里索夫关于美国在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研发削弱特定族裔生殖功能的生物武器的说法,可以说是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信息战的角力以及对生物武器的普遍恐惧推向了新的高度。要理解这一说法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从信息战和宣传的角度来看,这类指控往往是战略性地抛出的,.............
  • 回答
    关于亚裔在美国受到的歧视是否比黑人更严重,以及亚裔为何能够发展并拥有更高的平均收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亚裔受到的歧视比黑人更严重,但两者面临的歧视形式和影响不同。而亚裔平均收入较高,则与历史、文化、教育投入、移民模式等多种因素交织有关.............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当代美国在族裔统计中是否普遍地将拉丁裔包含在白人统计数据之中,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演变、社会认知、数据收集方法以及政治意图等多个层面,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拉丁裔”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它是一个文化和语言上的归属,指.............
  • 回答
    在美国的族群关系中,黑人和拉丁裔确实是两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各自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也对美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判断“谁更坑”,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问题,因为“坑”可以从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来理解,而且每个群体内部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与其说谁“坑”,不如说他们共同构成了美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语言学和人类学领域一个相当核心的谜团。简单来说,美洲原住民语言的多样性之所以如此令人费解,与他们的迁徙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组织方式都密切相关。迁徙的漫长与隔绝:首先,我们要明白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是通过陆桥(最普遍的理论是白令陆桥)从亚洲迁移到美洲的。这个过程并非一次性的大规模迁徙,而是.............
  • 回答
    魅族这个举动,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争议的。咱们一码归一码地说,得把它拆开了看。首先,得搞清楚魅族为啥要这么干。你想啊,魅族这几年日子过得不算顺风顺水,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他们也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增长点。传统线上线下渠道,该做的都做了,效果嘛,也不尽如人意。这时候,美团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一个实.............
  • 回答
    在美国社会里,谈论“大众眼里的”少数族裔,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 nuances 的话题,因为“大众”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他们的看法会受到个人经历、媒体呈现、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如果非要探究华裔和其他一些少数族裔在大众认知上是否存在差异,我觉得从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和感受上,是可.............
  • 回答
    关于美国白人是否担心人口比例下降,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少数族裔化”甚至“逐步消亡”的担忧,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议题,触及了身份认同、文化传承、政治力量以及经济机会等多个方面。要详细探讨这一点,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表现形式以及引发的社会反应。人口结构变化的现实与感知首先,美国人口统计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华裔密歇根小姐凯西‧朱(Kathy Zhu)因其关于种族和性别犯罪率的言论而被取消头衔的事件。事件背景凯西‧朱(Kathy Zhu)是一位华裔美国人,她在2019年被选为密歇根小姐(Miss Michigan)。然而,在她获得桂冠后不久,她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争议,最终导.............
  • 回答
    在美国的种族调查问卷中,填写中国朝鲜族和马来西亚华人时,最准确和常见的做法是选择 “亚裔”(Asian) 这一大类。但这背后涉及一些细微的理解,需要详细解释:为什么选择“亚裔”(Asian)?美国的种族分类体系主要基于地理起源和自我认同。虽然“种族”在美国的语境下可能与“民族”的概念有所重叠,但官方.............
  • 回答
    关于台湾专家推断新冠病毒(SARSCoV2)发源于美国,并以此为论据“美国有全部五个病毒族群”的说法,我们需要审慎地来看待。这个说法并非主流科学界的共识,并且其背后引用的“五大病毒族群”这一概念,在病毒学领域需要进行更细致的解释和验证。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说法可能指向的科学背景:病毒分类和“族群.............
  • 回答
    美国海军的战舰设计规划近年来确实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走偏”,而是基于复杂的国际战略环境、技术发展、预算约束和全球安全需求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美国海军战舰设计方向的演变及其合理性: 1. 战略需求的转变:从全球投送向区域威慑 冷战后战略重心转移: 冷战结束后,美国.............
  • 回答
    美国德裔人口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经济和社会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德裔美国人并不是一次性涌入美国的,而是经历了多个主要移民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 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移民和殖民地时期 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博弈论的深刻洞察。要回答“美国生人社会好还是中国熟人社会更好”,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更好”取决于评价的标准、个体价值取向以及所处的具体情境。然而,我们可以从博弈论,特别是“囚徒困境”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社会模式的内在机制和优劣势。首先,.............
  • 回答
    美国的反智主义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现象,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其形成机制和现状,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美国反智主义的形成原因:反智主义在美国的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交织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其建国初期,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形式.............
  • 回答
    美国社会的自由派与保守派在许多社会议题上存在深刻的、往往是激烈的争执。这些争执的根源在于他们对个人自由、政府角色、社会责任、道德观以及社会如何运作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争执最为激烈的社会议题,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堕胎权 (Abortion Rights) 自由派立场 (P.............
  • 回答
    关于美国经济是否即将进入危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确定的答案。经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预测。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当前美国经济的状况,以及可能预示着经济危机的因素。理解经济危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通常是指经济活动出现急剧、严重的衰退,表现为.............
  • 回答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确实存在可能导致“演讲派律师”更占优势的情况,但这并非绝对,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陪审团制度的运作方式、律师的角色以及影响陪审团判断的因素。什么是“演讲派律师”?“演讲派律师”通常指那些在法庭上非常擅长口才表达、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通过精妙的言辞和表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