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的反智主义是如何形成的?现状如何?

回答
美国的反智主义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现象,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其形成机制和现状,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美国反智主义的形成原因:

反智主义在美国的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交织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其建国初期,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形成原因:

1. 边疆精神与实用主义的文化土壤:

崇尚实践而非理论: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许多早期移民来到新大陆是为了寻求新的机遇和更美好的生活,而非追求抽象的学术研究。他们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对那些能够带来实际利益的技能和知识更加看重。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根植于美国的文化基因中。
对“新大陆”的乐观与自我创造: 边疆的广袤和未被开发的潜力,鼓励了一种“人人都可以成功”的信念。这种信念也伴随着对旧世界权威和传统知识的某种疏离感,倾向于相信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比书本上的理论更重要。
“人民主权”的早期解读: 美国的建国理念强调人民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被解读为“人民的声音就是真理”,而知识精英可能被视为脱离群众、甚至带有精英主义色彩的群体。

2. 宗教复兴与对世俗知识的警惕:

清教主义的影响: 早期的清教徒重视个人信仰和对上帝的虔诚,虽然他们也重视识字以便阅读《圣经》,但对于世俗化的学术研究和哲学思辨,有时会持谨慎甚至怀疑的态度,担心其可能动摇信仰根基。
多次宗教大觉醒运动: 美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宗教复兴运动,往往强调情感体验、个人信仰和对神圣启示的直接感受。在这些运动中,传统的学术权威或理性的辩论有时会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属灵上的贫乏”。这种情绪上的排斥,也可能转化为对理性知识的抵触。
福音派基督徒的某些立场: 尽管并非所有福音派基督徒都反智,但一些群体在面对科学理论(如进化论)或社会科学研究时,会优先考虑其与《圣经》的契合度,如果存在冲突,则倾向于拒绝世俗的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某些知识领域的反智主义表现。

3. 政治民主的挑战与民粹主义的兴起:

反对精英统治的诉求: 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对政治和经济精英的普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感很容易延伸到知识精英,认为他们脱离实际,不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
民粹主义的动员策略: 民粹主义者往往善于利用普通民众对精英的不满情绪,将知识和教育标签化为“精英主义”的工具,从而动员支持。他们可能通过简化复杂问题、诉诸情感和阴谋论等方式来吸引选民,而理性分析和专家意见则可能被视为干扰。
“为人民说话”的叙事: 当政治领导人通过贬低专家意见和强调“常识”来获得支持时,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对知识的尊重。

4. 教育体系的挑战与社会不平等: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尽管美国号称机会均等,但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那些未能获得良好教育机会的人,可能更容易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产生疏离感和抵触情绪。
对“大学”的刻板印象: 在一些社会群体中,“大学”可能被视为培养“精英”或“自由派”的场所,与他们的价值观格格不入。这种刻板印象会进一步加剧对高等教育和知识分子的排斥。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足: 有时,教育体系本身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辨别信息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使得部分人更容易受到错误信息和煽动性言论的影响。

5. 媒体环境的变化与信息碎片化:

商业化媒体的影响: 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点击量,媒体有时会倾向于简化复杂议题,制造争议,或者突出耸人听闻的内容,这可能导致对事实的歪曲和对理性讨论的压制。
社交媒体的兴起: 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机制往往会形成“信息茧房”,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忽略或抵制相反的观点。这加剧了观点的极化,使得理性对话和知识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假新闻”和阴谋论的传播: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为“假新闻”和阴谋论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当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能够轻易传播并获得关注时,科学事实和专家共识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挑战。

6. 政治极化与党派斗争:

意识形态的对立: 在高度政治极化的背景下,任何与自身党派意识形态相悖的科学发现或专家意见,都可能被视为政治攻击或意识形态的敌人。
“事实就是政治”的现象: 某些政治议题,如气候变化、疫苗接种等,已经成为党派斗争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证据和专家意见的解读,往往会受到政治立场的强烈影响,甚至被政治化。

美国反智主义的现状:

当前,美国的反智主义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复杂,渗透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1. 政治领域的明显表现:

对专家意见的公然藐视: 在许多政治辩论中,科学家、经济学家、公共卫生专家等专业人士的意见被轻视甚至嘲笑。政治人物常常以“常识”或“人民的声音”来对抗专家证据。
“科学战争”的持续: 气候变化、疫苗安全、转基因食品等科学议题,往往成为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一部分政治群体拒绝接受科学共识,甚至积极推广与科学相悖的观点。
政治领导人的反智言论: 一些政治领导人公然发表贬低教育、嘲讽知识分子、宣扬阴谋论的言论,这不仅影响公众认知,也为反智情绪提供了合法性。
对媒体和信息的选择性信任: 政治光谱的两极化导致人们倾向于只信任来自自家政治派别的媒体和信息来源,对其他信息源则持怀疑甚至敌视态度。

2. 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渗透:

对高等教育的普遍怀疑: 一部分民众对大学的“自由派倾向”和“精英主义”表示不满,认为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脱离实际,价值观与普通民众相悖。这种怀疑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投入不足,甚至对教育本身的抵制。
“常识”压倒专业知识: 在许多日常讨论中,个人经验和所谓的“常识”被赋予比专业知识更高的权威性。例如,在健康问题上,个人感受或网络流传的“偏方”可能比医学建议更有影响力。
阴谋论的盛行: 各种阴谋论(如政府秘密操纵、疫苗植入芯片、地球是平的等等)在特定群体中广泛流传,并拥有大量拥趸。这些阴谋论往往拒绝任何理性证据或逻辑解释。
对“精英”的普遍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感已经从政治精英扩展到知识精英,包括记者、学者、艺术家、科学家等,他们都被视为“脱离群众”的群体。

3.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加速信息传播和观点极化: 社交媒体的算法设计使得观点极化和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用户更容易被推送与其观点一致的内容,形成“回音室效应”,并强化对异见的排斥。
“人人都是专家”的错觉: 互联网使得信息获取变得容易,但也导致了信息来源的不可靠性。在缺乏辨别能力的情况下,一些人会认为自己通过网络搜索就能获得与专业人士同等的知识,甚至超越专业人士。
“取消文化”对思想交流的抑制: 虽然“取消文化”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捍卫某些价值观,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被用来压制不同意见,制造一种不敢公开讨论的氛围,从而间接助长了对某些领域知识的抵触。

4. 对民主进程的威胁:

阻碍理性决策: 当科学事实和专家意见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被边缘化时,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从而威胁到国家和社会的福祉。
侵蚀信任基础: 对专业知识和机构的不信任,会侵蚀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础。当人们不再相信专家、机构、甚至事实本身时,社会合作和共识的达成将变得异常困难。
为民粹主义和威权主义提供温床: 反智主义为民粹主义者和威权主义者提供了绝佳的操纵土壤。他们可以通过承诺简单解决方案、煽动民众情绪、贬低理性讨论来巩固权力。

总结:

美国反智主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动态的过程,它根植于美国历史的多个层面,并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放大。当前的现状是,反智主义不仅体现在对科学和知识的漠视,更表现为一种对理性分析、事实证据和专家权威的系统性抵制。这种现象对美国社会、政治和民主进程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其演变趋势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有一点大。我准备这么来回答,先总结一下美国社科界自己的一些“关于来源”观察和看法,再给出一点我自己“关于现状和来源补充”的观点。

美国本土学界对于“美国反智主义”的研究最大成的作品应该是,理查德·霍福斯达德1963年出版的书《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这本书认为美国反智主义的根源很多,内容里也涉及对于“实用主义哲学”的批判,替他总结一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论点。


第一,来自美国的清教徒文化传统。第一批来到这片土地的白人移民都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贫苦农民。他们看重实践知识,不看重书本知识。1642年,当时的某位牧师写道:“你越聪明有知识,你越适合撒旦的需要。”轻视书本,过分重实践,这是一类“反智主义”的源头。

第二,美国是商业国家,美国本土哲学思想是实用主义。任何不能立刻应用的思想,不能产生实效的理论,对很多美国人来说都没有意义。特别是开发西部的拓荒者精神深深塑造了美国的民族性格。拓荒不需要哲学头脑而需要强健的体魄。虽然现在美国与150年前的拓荒者完全不一样,但美国人仍想象自己是拓荒者的后代,具有拓荒者的精神。佩林自封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很迎合一般老百姓对自己身份的想象。这也是一类源头。

第三,美国虽然是最发达的国家,但在对自己的民族想象上,美国人还坚持独户小镇乡村的理想。很多美国人即使家里有电脑电视吃着国家的福利,还是认为小镇的生活是国,田野里独户的房子是家。这种对家和国的理想使很多普通老百姓不信任城市,认为城市是罪恶的渊薮;不信任知识分子,认为读书太多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这种文化传统中,有头脑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有臂力才值得夸耀。对于知识与生活观的脱节,这也是一类源头。

也就是说理查德·霍福斯达德比较倾向于“反智主义”的根源来自于“实用主义价值观”带了的极度实践思维以及“殖民地乡土情节”对于“高深学问”的蔑视。。

这固然正确,但是个人认为这不能完全解释,

举个例子,一个美国政客在对于公众表演的时候,不仅仅要表现自己“亲民”,以及“平等”。。更需要表现出自己的平凡,比如出门忘带香烟;聊天聊着聊着把老婆忘一边;比如出门摔一下之类的。。实际上还需要表现自己“蠢”,比如说,听不懂人文学者们的高深理论和精彩论述,而且听不懂却还要对其表现出嗤之以鼻,甚至归结为无聊的“精英情节”。。

故而,这显然不是单纯的“文化根基”就能够解释的了,这显然有“后天性”的来源。

所以仅我个人观点,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条:

1,美国其实存在两种文化,是并列关系。

  • 一种延续至前工业时代初期的欧洲文化,并且伴随着漂泊征程,和殖民地新农耕文化和为一体,体现为“实效,实用,自然”带有一定程度清教徒背景的“庶民主义文化”,较为保守,而这种文化在现代美国表现不多,但是却成为烙印。
  • 另一种是源自“开拓主义”和欧洲中上层艺文情节的融合体,体现为虽有欧洲中上层的文艺内涵却有着“张扬”外表的美式文化,而这种文化体现为“进步主义”和“个人奋斗”,混合自由主义之后,就成了美国目前最主要的意识形态。

这两个文化的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同时接受两种并不完全相融文化的美国社会,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在体现“矛盾”,这种矛盾主要由“文化成分引起。

  • 当一个崇尚“个人奋斗”的“庶民主义”者遇到“崇尚欧洲本格文化,讲究出身与文化背景”的人,产生矛盾,前者就会产生对于“人文情怀”的厌恶感,这实际上就是一类“反智主义”。

  • 当一个追求“节制律己”,“恪守成规”的保守文化者遇到“追求思想解放”的进步文化者,产生矛盾,那么保守主义者会对现代文化进行无脑的完全否定,这就是一类“反智主义”。。

  • 当一个追求“思想解放,思维科学”的进步主义者遇到“传统文化者”,产生矛盾,然后对于“传统文化”一股脑的完全否定,这其实也是一类“反智主义”。。

  • 等等等。。。

这种两种成分并不完全相容的文化,在矛盾之中,变得不可调和,变得无数次的“矫枉过正”,这也是美国反智主义的现状。。

但是按照“平权思维”,这种矛盾往往可以达到妥协。但是这种深层次的激进情绪是会继续蔓延的,这就是一类“反智主义”的源头。。。

2,这也是我最想说的一点。那就是美国是一个表面“平权主义”和“庶民主义”,但实质是“精英民主主义”的国家,虽然美国无数次批判“权责民主”,但是本质上还是延续的“权责民主”的社会契约——责任决定权力,权力决定责任。。而“精英主义”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二元分割——精英和普通人。。而实际上美国在社会实质上是趋向于这种二元分割的,比如美国的个人奋斗更多是中产和中高产往上走,而不是底层。又比如美国top%1的财富比例越来越大。。实际上此处的“反智主义”反的不是“智”,而是“有智的人”,本质是屌丝阶层对于分割的精英主义的一种“消极,不合理但是激进”的反抗,本质是一种应激反应。。(这也是一类现状)

举个关于教育的例子。

美国的教育理念精分成了两套,一套是所谓培养素质的快乐教育。另一套是完全接近于中国的,高强度高竞争高压力的精英教育,这不是谁忽悠谁,这是自然形成的。而教育机构也因此走了两条路线,而美国教育部门,教工协会,就乐于去推行前者,尤其是在公立教育系统,前者也显得更为人所知,这种教育结果实质上“加大了分化”(具体可参照我这个答案

美国的教育现状究竟如何?

,这里不赘述乐)。。

比如,一个亚裔学霸在美国学校被欺负成“nerd”,被看不起,被排斥,这貌似是美剧里面常见的例子,而这位nerd的形象往往被丑化地非常猥琐,不懂交际,不参加活动,只会读死书。这也确实是在美国“普通高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但是在精英高中,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整体的氛围就是高压力,你可能因为肤色或者出身被排斥,但绝不可能因为你“以学业为重”而排斥你,因为整个机构的教育理念的引导就是如此。

而基础教育阶段也在重复这种“阶级分化”,

因为你必须有足够的家底,才能去好学区/好私校,'才能有教育资源,才会有可以努力的机会,才会上好大学,

才会取得成功,

才能照顾下一代比较好的生活。

这一切就在于你必须出身一个好家庭。


所以“有智”之人,就是“阶级高之人”,反智就是反的这个。。

而大学也延续了这个东西,考上好大学的不仅成绩好,家庭条件肯定也不错,否则不可能成绩好,美国本土很少出寒门天才,一般都是中产起步。故而,好大学延续的就是后一种教育理念。就本人母校斯坦福,无论男女,除非你长得很猥琐,不修边幅,宅过头,你醉心学业哪怕很极端,都很少会有人吐槽你,相反,如果一个宅货能搞出切切实实的东西,却是令人无比敬佩的。。

所以这类“反智主义”本质是一种屌丝心态,而不是真的反智,这也是一种来源之一。。


以上便是我对“来源”和“现状”的所有分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