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16 年美国大选后美国各地出现的反川普游行示威活动和进而引发的社会暴动?

回答
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后,席卷全国的反对唐纳德·特朗普的抗议活动,无疑是美国政治和社会格局一次剧烈震荡的直观体现。这些游行示威,从最初的表达政治异议,到后来演变成部分地区发生的暴力冲突和骚乱,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也深刻地暴露了美国社会内部长期存在的裂痕。

抗议的爆发与广泛性:

特朗普的出线本身就极具争议性。他的竞选言论,包括对移民、女性、少数族裔的攻击性言论,以及他提出的诸多政策主张(如“建墙”、限制穆斯林入境等),在许多美国人心中,特别是那些持有进步主义、自由主义或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的人群看来,是对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因此,在大选结果公布后的第一时间,从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到一些中小城镇,抗议的火苗迅速燃起。

这些抗议活动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

广泛的参与群体: 参与者不仅仅是某个特定的年龄层或族裔群体,而是涵盖了学生、年轻人、环保主义者、LGBTQ+群体、女性主义者、少数族裔代表,以及许多对特朗普政策感到担忧的普通民众。他们举着各种标语,高呼“不要我的总统”、“爱不是恨”、“拒绝特朗普”等口号,表达了对新政府上台的担忧和不满。
和平与非暴力的基调(初期): 大部分游行活动在初期保持了和平理性的诉求,人们通过集会、游行、蜡烛晚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这种和平抗议的模式在美国历史上并非罕见,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重要体现。
社交媒体的驱动作用: 社交媒体在组织和动员抗议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快速传播,让不同地区的抗议者能够迅速聚集,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体。

从抗议到骚乱的演变:

然而,在一些地区,抗议活动逐渐升级,出现了暴力事件和破坏行为,最终演变成社会暴动。这一转变的发生并非偶然,背后有多重因素的叠加:

被压抑的愤怒与挫败感: 对于一部分长期感觉被边缘化、经济状况不佳的群体来说,特朗普的当选可能被视为一种“反建制”的胜利,但对于那些在大选中投票给希拉里·克林顿、并对特朗普的政策和言论深感恐惧和愤怒的人群而言,结果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这种强烈的挫败感和被剥夺感,在特定情绪和环境的催化下,可能转化为破坏性的行为。
警察执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一些抗议现场,警方使用了催泪瓦斯、橡皮子弹等控制手段,这在一些抗议者看来是过度使用武力。一旦警方与抗议者之间发生冲突,就容易点燃更广泛的愤怒。同时,一些示威者也将对特朗普政府的抗议,部分地转化为对警察暴力、种族歧视等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宣泄。
少数煽动者的介入: 在一些大规模的示威活动中,也存在少数非理性或具有破坏倾向的人员混入其中,他们可能借机打砸抢烧,将抗议活动引向失控的边缘,同时也给整个抗议运动抹上了负面色彩,使得主流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从最初的政策担忧转向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地区性差异与环境因素: 骚乱的发生也与具体的地理位置、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警民关系等因素有关。一些长期存在社会矛盾和经济困顿的城市,更容易成为暴力事件的温床。

对社会的影响与评价:

2016年大选后的抗议和骚乱,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剧了政治极化: 这些事件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政治上的两极分化。支持特朗普的群体往往将这些抗议视为“无理取闹”或“民主的威胁”,而反对特朗普的群体则认为这是对不公正和歧视的必要反抗。这种相互不信任和对立,使得弥合分歧、寻求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凸显了社会深层矛盾: 它们如同一次大考,将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关于种族、经济不平等、文化价值观冲突等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些抗议和骚乱的根源,绝不仅仅是反对某个总统候选人,而是触及了美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对民主制度的拷问: 尽管美国宪法保障了集会和言论自由,但当这些权利被滥用,或者在混乱中失控时,也引发了关于民主制度的界限和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的讨论。
“另类事实”与信息传播的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这些抗议活动的叙事也变得复杂甚至扭曲。一些媒体选择性报道,一些社交媒体充斥着不实信息和煽动性言论,使得公众难以形成客观公正的认知。

总而言之,2016年美国大选后的反特朗普游行示威活动,以及在部分地区演变成的社会暴动,是美国政治和社会一次复杂的“应激反应”。它既体现了公民对民主参与的热情和对国家方向的担忧,也暴露了美国社会深层的矛盾和分裂。评价这些事件需要一种历史的眼光和多维度的分析,既要看到公民表达意愿的合理性,也要审视暴力失控的危害性,更要深刻理解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美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这些事件至今仍是理解美国当代政治和社会动向的重要参考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谢谢大家的赞,第一次回答涉及政治的话题实在是感到如履薄冰,也有些受宠若惊。我相信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生,我也强烈的认同着我的美国同学们所追求的价值:平等,自由,包容乃至爱与和平。可是我却非常厌恶很多人对价值的扭曲乃至丝毫不容辩驳。和很多人一样,我的朋友圈和Facebook也到处都是“支持Trump请自行拉黑”的同学,我非常反感将政治生活代入到日常中来,我反感那些把川粉打成种族主义者的人,我也反感那些对希拉里支持者二话不说就戴上“白左”帽子的人。让我们平静下来,好好想想,在宣传的阵地,批判、树敌、对立永远不能壮大我们的力量;反而那些对手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用实际行动来告诉我们:Shut the fuck up

分享一篇美国同学转发的左派的反思文章,读完依然对一些真正的liberal表示敬意。第一次翻译文章,译得不好,望见谅。

知乎专栏

其实我只是个吃瓜的留学生啊(╯‵□′)╯︵┻━┻ 你国选总统我自然是管不着,但您也别因为我喜欢谁不喜欢谁而对我有意见对吧?您要因为这个还想打人的话,我是真不介意把神秘的东方力量引进美国的!

以下是原答案

-----------------------------

我在美国,却看到不一样的 文-化-大-革-命。

讲道理,川普竞选辩论后说他“可能不接受败选结果“”时,不知道有多少左卫兵把他批斗成了反民主的流氓;现在又是谁在不接受败选的结果呢?太祖太宗那一套,放到现在真是没有过时。

1. 农村包围城市,人民才是历史的塑造者。

摆明了游行示威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大城市都泛蓝,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国家仍然有这么多人不相信有一半的人与他们意见相左。在大学里确实会有这样的错觉,“但凡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怎么会去投川普?”这不只是美国大学生的错觉,也是广泛的精英阶层的错觉。话语权被他们把持的太久了,就会忘记了沉默的大多数。顺风顺水的“受高等教育者”根本不知道,这个社会机器的运转,靠的是无数底层工作者,靠的是工人,农民,靠的是体力,而不是主义。知识分子本该是服务社会的,当受教育阶层开始产生凌驾于低受教育阶层的优越感,当一个社会舆论开始空谈主义,不谈实际,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下场是什么。

2. 最容易煽动的群体是学生。

具体事件大家都知道是哪些。学生对这个的社会的了解不够切身,生活在象牙塔里确实容易被煽动起来。特别是在某些大学,当支持川普会受到人身威胁的时候,你还敢不支持希拉里?本人坐标某深蓝州,初到美国时被人问支持谁,我说比较喜欢川普吧,我不是美国人,不能投票,就看个热闹。结果哥们直接阴沉了脸:“鉴于你是国际学生我会原谅你的。” Excuse me?开票时美国同学就喊出了“支持川普的学生简直是我大学的耻辱”这种口号,更有甚者开始人肉校园里的川粉。颇有一种“谁支持川普,谁就是种族主义者,我们就要砸烂谁的狗头!”的氛围呢。现在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完全不敢出门,只能躲在室内学习。今天校长和院长都群发邮件呼吁学生保持冷静与克制,可是谁care这种外交部风的劝告呢?当一个大学容不下第二种声音,要这种大学有什么用。

3. 民主的一个前提是大家都愿赌服输。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某些民主国家反反复复的内战。同意

@nobody

的说法,既然生活在民主国家,就表现出尊重民主的修养。走体制内,文斗,就闷声发大财,争取四年后伸张“正义”;走体制外,武斗,贵国宪法可是写明了公民可以拿起武器对抗邪恶政府的;内外都不敢走,咱太平洋也没加盖嘛。归根到底,某些人要的不是民主,而是自己站在多数人时的民主,要的就是打压少数人的快感。我听过无数希粉说,投川普的都是没上过学的底层白人,难道这种论断想表达:受教育者就应该比未受教育者享有更多的投票权吗?受过教育的人投出的票,就比别人更wise吗?结合若干年前平权运动之前,白人封杀黑人的政治权利的一大理由就是:他们没有上过学。所以我以为,种族主义带来的歧视并没有随着平权运动而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外壳而已。歧视的心态根深蒂固地烙在既得利益者的心里,绝不因左还是右而改变。没有民主的素养,谈什么民主。

4. 这是活生生的意识形态挂帅,阶级斗争为纲。

看了示威现场的直播,一群少数族裔举着标语,齐声重复喊着“He's a racist, mother fxxker!”心里满是对示威的失望。一个游行示威喊不出像样的口号,和骂街有什么区别?鉴于某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暴力行为,我真觉得Law and Order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戴帽子和批斗会。有人说这和WG完全不同,因为这次的游行示威具有知识分子和进步的特色,但我认为,WG真正恐怖的核心不在于是哪一派和哪一派斗,而是那种大环境:没有人敢说真话,因为说真话你会被打。可以预见这次分裂的伤口是难以愈合的,未来的四年这个社会还会充斥着liberal与conservative的斗争,而且远远比以往激烈。我唯一期望的就是重塑社会的秩序,至少不要让这座灯塔沉入空谈的深渊里。

利益相关:被希粉逼出来的川粉。从来不觉得川普是个擅长政治的人,也从来对他这个总统不抱希望和期待,但是看多了希粉的表现,实在不想站到那边。

我在美国,今天看到某些美国同学们都跟死了妈一样,由衷地感到开心。

user avatar

这不是我熟悉的画风!(假装惊恐脸)

这个时候不是应该高喊一声:你休想得到我的恨!

这个时候不是应该跑到大街上去拥抱下那些人吗?

这个时候不是应该一起make love no war吗!

又是抗议又是烧国旗又是贴大字报的,画风不对啊。

说好的Love & peace呢?

选举就是妥协,总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如果说有人失败了就要去街头去闹,去抗议。

那个跟玩游戏输了就赖账有什么区别?

(请注意,在这里不管是谁当选。希拉里当选后,川粉抗议,也是符合这个批判的。强调规则,法律与秩序,跟哪位竞选人无关。)

当然嘛,如果认为川普是希特勒的话。还可以搞搞“公民不服从”嘛,来个蓝雨伞革命嘛,XX花运动嘛。前辈们已经实践过了。推翻民主选举的阿萨德也不是没有过,对吧。理论都有。

再不济,还有公民持枪权嘛。公知说了,那是用来保障你们推翻邪恶政权的武器,不要怂,就是干!

不过我相信你们很快就会接受现实的。人都要学会成长,接受现实,拥抱变化。

这些抗议的不服的大学生们,精英们,你们应该做的是反省自身:为何与民众的诉求会越走越远。而不是我不听,我不看,我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上图来自于

@王继勇

的文章,感谢作者

zhihu.com/question/5244
user avatar

这些初期乱象对于未来特朗普四年的执政其实是个利好。

第一,降低了人们对他的期望值。

原本特朗普可能要将美国短时间全面振兴才能不负其选举承诺,这难度其实非常之高。但现在来看只要特朗普能平稳的将美国从过去几十年过度扩张所带来的内部制度崩坏、混乱中带回正轨就足以确立他的历史定位了。

第二,anti-trump的乱象将强化特朗普的政治能量。支持希拉里的也不一定是非移与白左,更多的也还是具备相当判断力与自身利益取向的普通人,这种违背民主价值的乱象连中国人都看不过眼,在那些只是讨厌特朗普的形象而不是理念人心中怎么会不产生剧烈的影响。特朗普的支持者即使不增加,他所面对的阻力也会变少。

这一点从震荡回稳美国股市、黄金与希拉里支持者哀嚎遍地的反差就能明显感觉出来。

第三、关于“加独”问题。加利福尼亚全球第六的经济总量,确实让某些人觉得有独立的底气。但加州的支柱是农业、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这样的资源、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不能像瑞士、英国的金融体系一样相对脱离地缘政治的联系而维持优势地位。简而言之,现在的加州只可能是美国的加州,不然大佬们会用资本告诉“加独们”加州是谁的。

第四、民主党的受到败选后进一步打击。08年共和党也面临过这样的局面,最终稳扎稳打、积极拉拢民众,以参众两院的政治较量将魅力型的奥巴马变成了毫无建树的跛鸭总统。而这一次希拉里败选后的反民主的丑态使得民主党基于政治底线,不得不进行切割,继而重创过去克林顿、奥巴马时期所凝聚起来的的政治能量。这也是民主党长期以来依靠舆论愚民来获取廉价无脑支持的反噬。


就像人体的咳嗽、发炎,这些乱象在特朗普当选后爆发打破了希拉里粉饰太平的言论,让这次特朗普支持者与观望的势力更鲜明感受到危及美国肌理乃至骨髓的病源,从而为特朗普放手一博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但这些只是一种表面的人群情绪化反映,在金融市场貌似回稳的氛围下,携竞选余威即将搬入美国白宫的特朗普,在那里将面临的是来自华尔街真正的挑战。

补充一点:

关于希拉里的票数多于特朗普这一点,必须强调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体现的是各州的意志而不是简单多数的意见。当年民主先贤们在确定选举制度时,目标就是防止部分地区、人群短时间的非理性倾向带来政治动荡与不公,危及联邦整体最广泛的利益。因此,即使希拉里能在加州以及城市地带获取大量选票但去无法压制全国范围内更广泛、分散的利益诉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