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政坛关于「反华和反俄哪个更有利于美国」的争议?

回答
美国政坛关于“反华和反俄哪个更有利于美国”的争议,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议题,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全球战略、国内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争议的根源与表现形式

1. 战略优先级的不同:
“反华派”的论点: 认为中国是美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主要的、长期的战略竞争对手”。理由包括:中国的经济体量日益增长,技术进步迅速(尤其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军事实力不断扩张,并且在南海、台湾等地区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地区影响力。他们认为中国正在试图重塑国际秩序,挑战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体系。因此,遏制中国的发展和扩张是美国保持全球领导地位和国家安全的当务之急。
“反俄派”的论点: 认为俄罗斯是“直接且紧迫的威胁”。理由主要基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侵略行为,如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他们强调俄罗斯在网络攻击、干预他国内政(包括美国大选)方面的能力,以及其在核武器和能源领域的潜在威胁。此外,俄罗斯与中国日益紧密的伙伴关系也被视为对西方民主和安全的威胁。因此,削弱俄罗斯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是维护欧洲稳定和国际规则的关键。

2. 对“威胁”性质的认知差异:
对中国的认知: 更多被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或“颠覆性力量”。这种竞争被认为是长期的、多方面的,涵盖经济、技术、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其威胁被认为是“全面”且“结构性”的。
对俄罗斯的认知: 更多被视为“破坏性力量”或“不稳定因素”。其威胁被认为更具“短期性”和“区域性”,主要体现在其侵略性行为和破坏现有国际秩序的意愿。虽然其全球影响力不及中国,但在某些领域(如军事、能源)仍构成直接威胁。

3. 经济利益的考量:
与中国经济的纠缠: 美国与中国有着庞大且复杂的经济联系,包括巨额贸易逆差、供应链的深度绑定、大量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等。一些人认为,过度“脱钩”或强硬对抗中国经济,将损害美国消费者、企业和整体经济。他们主张更具针对性而非全面对抗的经济策略。
与俄罗斯经济的联系: 美国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且对俄罗斯的制裁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冲击也相对较小。因此,在经济层面,对俄强硬的阻力较小,甚至被视为一种可以“付出的代价”。

4. 国内政治的分歧:
两党定位: 虽然在对华强硬方面,两党在很多时候都能达成共识,但具体策略和程度仍有不同。对俄政策的争议也存在,尤其是关于是否应继续支持乌克兰、如何与俄罗斯互动等问题。
优先分配资源: 美国资源(包括外交、军事、经济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在不同的安全挑战之间进行分配。将大部分资源用于“反华”是否会削弱对抗俄罗斯的能力?反之亦然?这是一个关键的考量点。

二、 支持“反华更有利”的论点及详细分析

核心论点: 中国是对美国全球地位和长期繁荣构成最大挑战的国家。
详细论据:
经济挑战: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旨在提升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挑战美国在关键领域的优势。美国认为中国通过不公平贸易行为、知识产权盗窃等方式获益,损害了美国产业和工人利益。
技术竞争: 中国在5G、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被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性威胁。美国担心中国利用技术优势建立新的全球标准,限制美国技术的出口和创新。
军事扩张: 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和规模扩张,在南海的军事活动,以及对台湾的主权声索和军事压力,都被视为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大挑战,也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和盟友体系构成威胁。
意识形态竞争: 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治理模式与西方民主国家截然不同,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中国模式”,试图挑战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国际价值观。
长期性与系统性: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长期且结构性的过程,其影响是系统性的,渗透到经济、技术、安全、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长期、持续且全面的应对策略。
资源分配考量: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应对中国这一最大挑战,才能最有效地维护美国的长期利益和全球领导地位。

三、 支持“反俄更有利”的论点及详细分析

核心论点: 俄罗斯是当前对欧洲安全和国际秩序最直接、最不稳定的威胁,且其与中国的联合对西方构成协同挑战。
详细论据:
直接军事威胁: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侵略战争,是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直接威胁了欧洲的安全格局和国际法准则。俄罗斯拥有庞大的核武库,其使用核武器的风险不容忽视。
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 俄罗斯通过代理人战争、支持特定政权、颠覆性活动等方式, destabilize (不稳定化)中东、非洲等多个地区,对全球安全构成威胁。
干预选举与信息战: 俄罗斯被指控通过网络攻击、散布虚假信息等手段干预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政治进程,削弱民主制度的根基。
能源武器化: 俄罗斯将能源作为地缘政治工具,通过控制天然气供应等方式对欧洲施压,对全球能源市场造成影响。
与中国的联动: 俄罗斯与中国的“无上限”伙伴关系,被视为对西方民主国家集团的协同挑战。削弱俄罗斯可以削弱中俄联合的有效性,孤立中国。
短期急迫性: 相较于中国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的挑战,俄罗斯的侵略性行为和对现有秩序的破坏是当前更紧迫的危机,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加以遏制。
优先解决“眼前火”: 有观点认为,应该优先解决俄罗斯这一“眼前火”,稳定欧洲局势,然后再集中精力应对中国。

四、 存在折衷和综合的观点(“同时反”或“有区别地反”)

核心论点: 美国不需要“二选一”,而是需要同时应对中俄两国,但要根据两国不同的性质和威胁程度,采取不同的策略。
详细论据:
“两个对手,不同策略”: 这种观点认为,俄罗斯是短期、破坏性的威胁,而中国是长期、系统的竞争对手。因此,对俄需要采取更强硬的遏制和制裁,以阻止其侵略行为和破坏。对华则需要更复杂的“竞争、合作、对抗”相结合的策略,尤其在经济和技术领域。
“警惕中国的战略耐心”: 一些人认为,西方过于关注俄罗斯而可能给了中国发展壮大的战略空间。中国并非仅仅是一个经济伙伴,其战略野心不容忽视。因此,不能以牺牲对华长期战略来应对俄罗斯。
“利用中俄矛盾”: 也有观点认为,尽管中俄关系密切,但两国之间也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和历史芥蒂。美国可以尝试利用这些矛盾,例如在某些地区或某些议题上,与其中一方进行有限度的互动,以避免被两国同时牵制。
“盟友体系的重要性”: 无论对华还是对俄,加强与盟友的合作都是关键。欧洲盟友对俄罗斯的威胁感受更直接,而亚洲盟友对中国的担忧也很深。协调盟友的行动,形成统一战线,才能更有效地应对两国的挑战。
“国内团结优先”: 一些人认为,美国国内政治的分裂是其应对外部挑战的最大障碍。无论优先反华还是反俄,都无法有效执行,除非美国能够首先在国内外达成共识,凝聚力量。

五、 总结与展望

这场争议并非简单的“反华”或“反俄”的选择题,而是在如何分配有限的战略资源和精力,如何界定最核心的威胁,以及如何制定最有效的长期国家战略之间的复杂权衡。

短期看,俄罗斯的军事侵略和对欧洲稳定的威胁显得更为紧迫和直接。美国及其盟友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投入,表明了应对这一威胁的决心。
长期看,中国在经济、技术、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全面崛起,对美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构成了更为系统性和结构性的挑战。

因此,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不可能完全忽视其中任何一方,而需要一个精细化的、区分对待的策略。这意味着:

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美国需要继续支持盟友,遏制俄罗斯的侵略性行为,但同时也要为应对亚太地区潜在的冲突做好准备。
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美国需要与中国展开竞争,保护自身关键产业和技术,但也要避免过度“脱钩”造成的经济损害。同时,在气候变化、全球卫生等非竞争性领域,也可能需要与中国进行有限合作。
在外交和意识形态领域,美国需要加强与盟友的协调,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并突出民主制度的优势。

最终,“更有利于美国”的判断,取决于美国对未来全球格局的设想,以及其将面临的最关键挑战的定义。目前,美国政治精英普遍认为,中国是长期的主要战略对手,而俄罗斯是短期且危险的破坏者。这种认知正在塑造美国当前的对外政策。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这种优先级的判断也可能发生调整。这场关于“反华”还是“反俄”更有利于美国的辩论,将持续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乐呵的看呗,这帮政客可比春晚上那堆小品演员搞笑多了。而且是覆盖表演性和利益性(站在中国角度)的双重搞笑。

大国讨论对外战略,本来是个需要很高学术与实践水准才能上桌的高端宴席。

那曾经是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乔治凯南,塞缪尔·亨廷顿级别才能上台讲话的地方。

可如今,这几位就算正直盛年,也别想上台了。因为他们一张嘴就会被扣上通俄亲华的大帽子。

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争论了一辈子,终于在要让乌克兰完全中立成为对俄缓冲区上达成完全一致。结果双双被无视。

乔治凯南算无遗策,结果被克林顿同时挑衅中俄底线的操作气的骂街,随后再没人鸟。

塞缪尔·亨廷顿不断的被证明他的预测是对的,然后继续被美国政客集体抨击或忽略他的下一个预测。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问题不是太准确,就目前的美国国内政坛来说,只存在“同时反华反俄”和“主要反华有力气了再反俄”两种观点,而不存在“反华或反俄”的选项

我们就从Hawley议员的信开始吧,他把共和党内部“主要反华有力气了再反俄”的观点表述的比较明确了。

我大致翻译了一下他信里问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丁的六个问题:

中国的崛起已经打破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假设。拜登政府对乌克兰可能加入北约的支持,需要特别审查过去时代的遗产。因此,我要求您在2022年2月28日之前对以下问题作出书面答复:

1、乌克兰加入北约将如何按照《北大西洋公约》第10条的要求,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安全,特别是考虑到乌克兰容易受到俄罗斯入侵?

2、你认为乌克兰加入北约会改善美国的国家安全,足以证明美国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承诺在乌克兰问题上与俄罗斯作战是合理的?

这两个问题都在质疑保卫乌克兰的合理性。到底保卫乌克兰能对美国和北约带来什么好处?还是只是被拉进有一个战争泥沼?

100年前美国的孤立主义就是这个心态:到底介入战争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3、如果乌克兰被接纳加入北约,你会担心美国有能力保卫乌克兰免受俄罗斯的军事侵略,同时在印太地区威慑或击败中国吗?

4、你是否承诺要求并接受国防部长的证明,即美国军方将能够与其他北约盟国合作,在不损害其同时在印太地区威慑或击败中国的情况下,在采取任何进一步行动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之前,保卫乌克兰免受俄罗斯的侵略?

这两个问题是下一个逻辑:目前美国是否有能力同时应对两场战争?如果没有的话,如何能让我们相信美国应该同时介入乌克兰的同时还保留有应对中国的能力?

这是目前共和党、特朗普等人的主要逻辑,认为美国目前其实是没有能力同时应对两场战争的。


5、你是否同意北约盟国未能在自己的防御上花费超过百分之二,必然会限制北约接受更多成员的能力,特别是在美国将军事资源转移到印太地区的情况下?

6、你是否同意,美国谨慎的做法是等到包括德国在内的北约盟国将超过国家GDP的2%用于国防,然后再采取任何进一步行动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

这其实是共和党等人最核心的问题:北约已经够费钱了,再加一个乌克兰、美国的军费都花在驻军上了,哪还有空间去升级装备?

北约其实要求各个国家都能把军费开支提升到至少2%以上,但目前30个北约国家里、只有19个达到了、基本还是小国。真正的大国,比如德国,仅有1.4%。

当年特朗普要求德国法国把自己的军费开支直接提升到4%,让欧盟一片哗然。这其实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思路,本质上还是希望“欧洲人自己出钱包围欧洲”,而不是美国人一直当保姆。


所以总结一下,目前“主要反华有力气了再反俄”的选项,主要逻辑就是:

我没那么多钱、我也缺少绝对实力,先应对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


好了,看上去逻辑能自洽。

那民主党和传统共和党的思路是什么呢?

很简单,美国的世界霸权是不能出现松动的。

如果一旦这个霸权出现松动,那就是多米诺效应,一块接一块推倒下去,再也停不下来。

所以他们不是不知道美国目前实力不够、钱不够多,但还是高举“自由民主”大旗,说着一些假大空的口号,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是世界霸权的根基。

一旦美国退回美洲大陆、回到孤立主义,那美国目前的金融霸权也保不住了,美国人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日子过了。

阿富汗撤军乱局这种例子,出现一次就很要命了,绝对不能再有第二次。



所以你说这两个思路有错吗?好像都可以逻辑自洽,无非是观点不同,辩论下去是没有结果的。

就看谁上台了,现在是民主党执政、肯定是选择前者;而如果三年后共和党卷土重来,那必然会选择后者。

user avatar

从实务操作的角度讲,美国确实需要在 “反华还是反俄” 之中,作出较为明确的选择,且答案一定需要是 “反华”,才称得上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但从美国百万漕工的角度讲,放心吧,放弃反俄,专心反华的决策,顶多只会渐变,而不可能迅速达成。

且,哪怕是作出 “反华不反俄” 的选择,对俄罗斯那边,策略也不能是 “坐视不管”,而是需要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需要促成中俄对抗,以及一定程度的美俄联盟的局面,才称得上有效的 “反华不反俄” — 我个人挖空心思也想不出,这存在真实的方法论。

而若无法实现 “联俄反华”,而仅是实现了 “反华不反俄”,以当今俄罗斯的利益和政治老道程度,不选择吃回东欧,逼近西欧,也不现实。

若是如此,美国也依然选择坐视不管,那依然等同于是全球现状维系的任务失败了,即帝国结束。

更何况,从今天开始往后,美国哪怕专心反华,最好的效果,也仅是在比烂的逻辑下,和时间赛跑:赌是我国内部先搞颜革,还是美国国内两拨人先因为某次选举结果或高院判决或枪杀案或族群暴动而全国开锅。

但以我对当朝现状、全球各国经济前景的预测、我国最革命之青年的尿性来看,期待我国能发生颜革,恐怕是真信了独轮运国师的幻言了。

总结就是:美国现在存在正确的选择,但我不信他们的决策机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且就算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晚了。

就只能再复读一遍:

感谢切尼,感谢拉姆斯菲尔德,感谢地主家的傻儿子。

或者,就感谢2000年佛罗里达州的那几百个民众好了。

user avatar

反华派指的是反华有利可图的人,反俄派指的是反俄有利可图的人。

只能说一伙人搞出来的东西,影响了另一伙人的生意,然后就吵吵两句。

川建国任上,蓝媒和官僚们把这个外行总统揭了个底掉: 半年多凑不齐内阁、到卸任政务官缺好几百、和阁员翻脸、和自己从龙大总管翻脸、第一家庭和官员阁员吵架、被fbi的头头查、开除了fbi头头以后接着被fbi二把手查、被偷文件、女婿收钱插手外交、开会一半时间在吹逼、一小时发几十条推特,等等

川建国的内阁,总结一下,觉得领导是烧饼,头疼活没法干的人都走了;剩下都是趁着领导是烧饼,疯狂捞钱的yes man。吃瓜群众第一次清晰的目睹,一个超级大国的决策层,如何生成一个个指令,总结一下就是某人收完钱,然后琢磨咋哄老头开心,咋把老头当枪使。

稀宗团队成熟的多,至少像往届一样上任前就基本敲定了内阁人选,不至于内阁里面掐架。本以为能重建那种超级大国决策的神秘感,实际上对比前朝,稀宗这朝的情况,其实好的有限。无非建国朝是趁着领导是烧饼自己捞钱,稀宗朝是趁着领导在睡觉捞钱;无非大家吃相规矩、专业一点,没有肥蓬、博尔顿、纳瓦罗这种坏规矩的佞臣胡搞。

稀宗上位一年多,对华政策好转虽然谈不上,但是倒也木有恶化。大体上以布林肯为首的多数人对华敌视,耶伦、克里等少数人主张对华缓和。最后总体上不战不和,典型的官僚做派。

贸易战越打顺差越大,已经很明确的表明,对华强硬的关键是推进所谓“脱钩”,而脱钩,则需要数万亿的投资、贸易逆市场规律而动。中国明面上顺差大,而实际上两国贸易的大头是美国公司在中国生产,比如富士康生产的苹果手机反而算了中国顺差美国。另一方面,中国是时间最大贸易顺差国不假,但也不是啥也不买蒙头干活的主,消费能力一点不弱。20年别克全球销量112万辆,中国占了93万辆,依赖度84%,雪佛兰、洗浴王的销量占比也在65%左右。脱钩?哪有那么简单,死个通用汽车那只能算是餐前凉菜。且算真有人有魄力干的下来,在技术层面上也是个非常复杂的事。

想做到脱钩,不要说什么总统和智囊聪不聪明,认没认识到中国才是最大对手的问题,首先需要的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领导人和领导层,能用很少的精力就堵住反对派的嘴不丢两院,然后才能放开手脚,充分利用舆论、政策武器,至少俩任期拉满,才能逐渐逆转。绝不是稀宗内阁这种老态龙钟的政府,所能做下来的。

另一面,毛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也不是你想不反俄就不反俄,难不成真的有人敢默认北约退回1997年?对于早就裁麻了的普京和卢卡申科来说,主动搞事的好处越来越多,坏处越来越少。乌克兰绝不可能接受克里米亚和东乌的现状,停火线一直都是冲突不断,普京有的是时机往西再吞几块亲俄州。你敢退一步,普京真就敢进两步。

用席胖的说法,灯塔经济脱实向虚以后,政治也在脱实向虚,影响某人决定的,早就不是常识和数据,也不是国家利益,而是银行账号上的数字,有时仅仅是做个姿态好给选民讲故事,甚至构建常识和数据,都早已经是明码标价的成熟生意。我们未来几年能看到的,也不过是几伙生意人,你骂骂我,我骂骂你,骂半年,中期选举开始了,再骂半年,中期选举冲刺了,再再骂半年物色团队准备大选了,再再再骂半年,大选冲刺了,循环往复。

别说恰了一辈子烂钱的官僚们没有魄力推进这种大活,就是川建国这种背后没有太多利益纠葛的性情人又如何,贸易战打到19年下半年不见成效以后,这货也回避不提贸易战的问题了,也就哔哔几句我用收来的关税补贴农民了,红脖子们没亏。去看看美国现在叫的上名字的角儿们,哪个有实力跳出循环扭转乾坤。

user avatar

反华和反俄,遇事不决?那就反美呗。

共和党反对民主党,民主党反对共和党,出台各种祸国殃民的政策,让美国人去送死。

似乎这就是现实?

user avatar

《美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曾经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帝国哪儿去了,怎么开始考虑战略二选一的问题。

这个世界的现实就是当你抱着“两个我全都要的心态”去二选一的时候,最后你哪个都保不住。总会翻捡芝麻掉西瓜的事情,不断瞻前顾后四处指责。

所谓内讧不过是生意罢了,战略转向意味着一波人受宠,另一波人失宠。这个时候既不是斗争公开化,也不是四处点火的时候,是美帝国必须二选一的时候。

或者全力对付俄国,或者全力对付中国,到底是欧洲重要还是亚太重要。

对美国来说敌人从来只有一个,就是俄罗斯,这不是什么为了中国而偏袒。只有俄罗斯具备陆权上对美国海权可能的破局,中国根本不具备这个可能性。

中美有合作的可能性,美俄没有这个可能性。所以就算美国想要集中力量对付中国,却总会因为各种事情回头对付俄国。对美国来说只有三个选择。

第一,中美和解,全力对付俄国。

第二,部分收缩,放欧日军事独立。

第三,全面收缩,回到门罗主义。

以美国国力不具备重塑秩序的能力,只剩下破坏秩序的能力。民主峰会时台湾牌底裤都被看穿了,基本不具备撕破脸的勇气和能力。

就剩下乌克兰,看看能不能把乌克兰挑起来。挑不起来,美国就可以洗洗睡做“选项二”,现在还来得及。

user avatar

如果是奥巴马时代,或者是特朗普早期。

联俄,联中去对抗另外一方还有可能。

现在,要联俄抗中的筹码,只怕乌克兰都不够,要卖到波兰,也就是事实上让俄罗斯变成新苏联。

联中抗俄,台湾肯定是不够,只怕大半个亚太要卖掉。

问题是美国现在的政局是拿不出任何筹码。别说乌克兰,就算乌东卖掉,谁在野谁就会骂执政的是懦夫买国贼。

user avatar

这个Hawley 是100个参议员中最极端的川粉,自然亲俄。其言论时常比川普更极端,比Ted Cruz更无耻。

他每天放的屁不知道有多少,就他一人之言能算什么“美国政坛的争议”?

user avatar

几年了都?

美帝的情报大方向到今天都没完全转过弯,属实百万漕公衣食所系,当年反苏联的情报部门大佬估计怕自己饭碗不保,在反华这事儿上始终戳不对地方。

比如抛出“中共怕老百姓”,企图离间国家管理层和人民,自以为戳了中国肺管子,没想到中国很懵逼:啊?对啊!咋了?原以为你要戳我肺管子,没想到你是代表中国人民给中共送锦旗?

比如说“中国是共产国家”,中国又很懵逼,啊?对啊!我啥时候否认过?

特朗普算是明白人,虽然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联俄抗中战略至少是对的,大方向没问题,然后到下台都被通俄门搞得焦头烂额。

现在欧美的反华很大程度上是靠互联网的优势发挥舆论以力破法,以力造谣,造的那个谣脑子都不带的,大力出奇迹,就欺负中国外宣国足化。

打奥巴马那阵就意识到要反华,奥巴马、特朗普、拜登奋三世之余烈,民主党共和党轮番上阵,到今天都 TM 还在争反俄还是反华,一方面说明美帝国力虽然仍然很强,但是已经无法应付两个方向的威胁,世界多极化格局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帝船大难掉头,靠反俄吃饭的势力依然很强。俄罗斯有希拉维克集团,美帝有 CIA,卧龙凤雏谁也别说谁。

其实要论起来,美帝是想同时反华反俄的,不存在二选一的情况,但是现在已经不是 90 年代到世纪初了,美帝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代过去了,现实只能允许美帝二选一。

其实想深一点也不难理解,反华是真反华,反俄却不是因为要反俄,而是怕一旦放松反俄,德法会跟俄罗斯眉来眼去,要是这三位爷凑一桌,大欧洲联盟怕是直接能跟美帝分庭抗礼,其潜力不亚于中国,这才导致美帝左顾右盼。

一个大欧洲,一个大东亚,怕是美帝什么都想干,但是什么都干不成了。

其实美帝是可以搞个大美洲的,皇帝做不成搞三国斗地主也行啊,但是好像拉美在美帝眼里跟 TM 不存在似的。

user avatar

你们太幼稚了,人家真的是在争反华还是反俄吗?人家是在打击政治对手而已。帝国越大,敌人越在司令部。就像当年大萌辽东战略,你说守辽阳,我就说弃辽。鞑清甲午也是,你说谈判,我就主战,当局势在辽东稳定住,有反攻趋势的时候,谈判的说主战,主战的立马说谈判。有谁真的关心帝国未来吗?没有啊。两派山头背后都是百万漕工,哪能退让呢?

再次郑重声明,中国人民是可以接受两个美国和两个美国总统的。

user avatar

这无非是党争中扣帽子的手段,这话反过来说,就是"通华”和"通俄”的两顶大帽,怎么样给对立党派招呼上?

其实,这意味着"反俄比反华重要"="通 中";"反华比反俄重要”="通俄",两者必通一国。

这以后,连余茂春都用不上了,他一看,长着一幅"通中”的黄皮肤的脸,不送"集中营”能行?还有麦克奈尔和赵小兰,明显"通中"了……

争议,争议,争是为了议一议,选票投给谁?

user avatar

从美国的利益角度。

并不是反中反俄,而是和中俄都保持较好关系,但是有偏袒。让中俄掐起来。

让中俄为领土利益掐起来,要绞杀俄国,当年联中联欧的结果是苏联解体,

要对付中国,美国控制南北美洲中东,法国英国在非洲帮忙,俄罗斯在东欧中亚遏制中国市场。

印度和东南亚替代中国劳动力,把中国从国际贸易循环挤出去。让中国回到70年代以前的内循环。

而美国四面出击的结果。

是朝鲜,中国,俄罗斯,中亚国家,伊朗这大半个欧亚大陆联合对抗美国。

欧洲中东和美国三心二意。印度两边下注,日韩都不完全可靠。

现在要对欧洲和东亚下手保美国的利益。盟友会更加狐疑。

user avatar

支持高赞答案的观点,也就是:就目前的美国国内政坛来说,只存在“同时反华反俄”和“主要反华有力气了再反俄”两种观点,而不存在“反华或反俄”的选项

美国从地缘上来说,就是大号的英国。英国人玩了几百年的“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当了几百年的欧洲搅屎棍。作为大号英国的美国,也是绝不能容忍欧洲真正统合起来。反俄是控制欧洲最重要手段,不反俄,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就会出大问题。

另一边,中国也是在国力上真正威胁到美国的后来者。自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之后,还是第一次有一个国家如此接近美国。所以美国要保住美国第一的位置,也必须压制中国。

共和党的主张基本上是“主要反华,等有了力气再反俄”。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先从欧洲收缩力量,集中到亚洲,等压制住了中国之后,再做打算。

这个想法当然很好,但是却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如何做到收缩力量而不收缩利益?霸权国家的利益是依靠他们的力量来获得的。绝没有力量不在了,利益还能长时间保持的道理。不久前哈萨克斯坦的变故,就可以视为是美国在中亚的收缩的后果。

自古以来,帝国的收缩,被收缩的从来都不止是力量,同时也是利益。但力量也是要靠利益来支持的。没有足够的利益的支持,就无法支撑超强的力量。所以如果美国试图在欧洲或者中东收缩力量,那这个力量未必就能够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转移到亚洲来压制中国。更大的可能反而是随着力量的收缩,对应的利益消失了,然后这利益支撑着的力量也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很多时候,战略收缩的时候,想的是把力量集中起来,最后的结果却是,力量也在收缩中消失了。世界历史上几乎就没有哪个大帝国,能在力量收缩之后,再次扩张开的。

所以在民主党看来,“主要反华,等有力量了再反俄”,就是一套“七伤拳”,先不说最后的结果,首先它肯定会从整体上削弱美国的力量这是毫无疑问的。到时候很可能是既没有力量来反俄,也没有力量来反华。白白地损耗了力量,最后一无所得。所以民主党希望的是,能利用盟国的力量,把两头都按住。再看看能不能有转机。

user avatar

其实我倒没像众多答主想的那么乐观,我认为长期来看,美国必然会战略决策倒向全面反华。


一个朝廷只有在遇到现实困难的时候,才会分派系。宋朝有偏安派,有北伐派,但是金朝这个刚从部落几千人席卷了辽国千万人口,包括白山黑水的生女真,辽东的熟女真,大量的汉族,契丹人口,鱼龙混杂,在进攻南宋上却没出现啥大的路线问题。

按理讲,金朝内部应该政治纷乱,派系众多,管理非常困难,而金朝也确实后来败亡了,但是从金朝灭辽到灭南宋这段金朝的鼎石时期历史来看,外部环境的顺利能极大的压制内部的政治斗争。


后来建州女真的崛起,在皇太极时期也是如此,实际上当时建州的内部矛盾并不比明朝小,皇太极时期是部落制度逐渐转向中央集权的一个过渡期,也是建州刚刚吞并大量汉族人口,起义接连四起的时期,建州女真统治阶级内部,海西女真、北部野女真、建州女真之间的矛盾,女真和实力强大的实权派蒙古部落的矛盾,满人与汉人的矛盾,每一样都很难处理。

皇太极建立的八旗制度,实际上就是为了融合满、蒙、汗多民族日益尖锐的对立,形成一个多元文化和民族的帝国。这样看似一个临时抱佛脚的缝合怪,愣是撑了二三百年的时间,根本原因就是建州接连不断的军事胜利。


而由军事失败导致内部派系斗争加剧的例子,打从中国历史开始就数不胜数,刘邦大军进逼咸阳,权势滔天的赵高,直接逼迫秦二世自杀,扶立秦王子婴。而子婴之后却反杀赵高,夷三族。也就是说,当秦国的军事失败已经在众人眼前的时候,秦庭就开始接二连三的宫廷政变。

而东汉末一连串的对外军事失败和黄巾起义的征讨不利直接导致了东汉内部的十常侍和何进之间的政治斗争全面白热化,十常侍和何进接连被杀,整个东汉朝廷瘫痪。

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的矛盾,就是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对金朝的斗争方略并不一致导致的。明朝辽东频繁的总督更替和中央大员的频繁政治斗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辽东的战局不利导致的。

而清朝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导致了清朝内部的权力更替,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借着汉人武装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央,并且掌控了曾以满人为主的内阁实权,满汉的政治力量对比在此易位。


其他的例子就不多说了,实在太多了,这里就是举这几个典型的例子来阐述一些千古不变的观点:军事上的胜利,会带来政治上的稳定,而军事上的失败,会带来政治上的动荡。

即使你的权力固若金汤,政治体系完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仍然会导致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对内治理最用心,对夺权最敏感的宋朝,在金朝攻破首都后,将领苗傅、刘正彦趁南宋朝廷立足未稳,直接逼迫赵构退位,三岁赵勇被推上帝位,孟太后垂帘听政,这堪称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一生最惊险的时刻。

而像金朝这样一个刚刚灭掉了世界国力排名前几的辽国,治下人口千万,鱼龙混杂多是敌国子民、根本没有能够治理复杂大国能力的拉胯政权,愣是借着对宋朝的一连串军事胜利,让整个国土融合了,辽国人都忘了自己的故国,忙着跟着新的金朝南下掠夺去了。


而现在的美国在面对中国和俄罗斯两大对手的时候,在优先级上和政治惯性上,肯定会把俄罗斯当做主要对手,可是我前面几千字的历史举例,就是为了说明,美国在面对普京的时候,最后一定会战略转向到反华。


现在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普京是怎么上台的,叶利钦为什么会选择普京作为接班人。

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叶利钦篡权上位,整个苏联轰然垮台后,俄罗斯的军队士气低迷,失去了曾经作为大国的骄傲,失去了给他们在黑海别墅度假,养老一辈子的苏维埃政权,取而代之的寡头资本家政权(原来苏联内的高级官僚)全面放弃了对国民和军队的各种生活补助。

当时国家的物价鹏货膨胀居高不下,卢布大幅贬值,社会犯罪、暴力事件大幅增加,人民遭遇信仰危机,国家破败,90年代退休金像医生、老师这样体面的职业,也只有20美元。很多俄罗斯人不得不打二份,三份工,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国家彻底抛弃了那些为它服务的军人、医生、科学家、老师,退伍老兵无立锥之地。

甚至就连后来当上总统的普京(苏联顶尖的特工)对那段回忆也颇为痛苦,说他当时开了一段时间的出租车,才勉强维持生活。可见当时生活的困苦,是从上到下全社会的痛苦,无论是官僚还是特工,亦或普通工人,还是大学的教授,都经历了苏联到寡头经济的巨变。


而在整个社会的糜烂下,可想而知俄罗斯的军队士气会低落到什么程度,而在这个时候,车臣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车臣的军阀们觉得时机已到,准备独立建国。杜达耶夫下达种族清洗令,对车臣内的俄罗斯族开始种族屠杀,老人小孩全不放过,几万俄罗斯族人被屠杀,还有几万俄罗斯人被当成了车臣人的奴隶。

叶利钦觉得事态严重,先是94年11月29号发表了《致车臣共和国武装冲突参加者的呼吁书》,呼吁双方和平不要打起来。在杜达耶夫置之不理后,叶利钦恼羞成怒,12月3号发表了《告车臣人民书》,呼吁车臣人民行动起来,推翻杜达耶夫。

其实在叶利钦发表两次文章前后,叶利钦政府一直在与杜达耶夫谈判,但是因为杜达耶夫的强硬,12月5日双方谈判再次破裂。于是叶利钦不得不祭出最后的手段,俄罗斯军队开进车臣,武力解决问题。


后面的有空再更新。

user avatar

这不扯淡么?美国不存在二选一的问题,只有既要也要的问题。

欧洲是美帝国的命根子,科技、人才、资本都要从欧洲榨出来,没了欧洲的美国根本不是世界帝国。东亚是美国用来pua欧洲的备胎,压欧洲的价,欧洲如果突然反水,东亚可以确保美帝供应链不会立刻断掉,有了东亚的资源补充,美帝仍然可以去摆平欧洲。

失去欧洲,美帝立刻死亡。失去东亚,美帝慢性死亡。美帝根本没有二选一的本钱,只能既要也要,问题是谁先谁后。

美国在历史上面对同样的困局,从来都是先欧后亚,二战时美国就是先欧后亚,稳住欧才有腾手亚的可能,欧都完了还要亚干什么?所以美国越是想平衡亚太就越要先稳住欧洲方向。怎么稳住呢?当然就是炒作俄罗斯入侵啦。

俄罗斯的千秋大梦就是融入欧洲,最好是俄罗斯主导欧洲。到时候俄-欧联合体要科技有科技,要资源有资源,要逼格有逼格,一定会成为新的世界帝国,美国一定会失去宝座。

放弃亚太保欧洲,美国失去制约欧洲的资本。

放弃欧洲保亚太,则直接失去王座,力量骤降,能不能保住亚太还难说。

这就是个死局。唯一破局方式就是有一位棋手突然发了疯。美国指望别人发疯,我觉得不大现实,还不如想想它自己发疯咋办。

user avatar

联俄制华的前提是弃欧,或者说至少得抛弃掉整个东欧才可能满足俄罗斯的胃口。

像这位海军总监的思路就不错,别的先不谈,乌克兰问题上承认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有「特殊利益」是基本的吧?

但就目前看来...

尽管美国内部有不少政客秉持类似的思路(例如川普),可只要像拜登这样成长在冷战一直把俄罗斯当成苏联看待的老人把持朝政,「联俄制赛里斯」的策略就很难真正推行。

user avatar

昭和参谋:南进和北进哪个更有利于带日本帝国的大东亚吉哈德?

user avatar

美国人怎么就这么二极管呢?自从不搞孤立主义了,就天天想着搞事。

以中国历史来讲呢,不能不参与国际政治,但是也不应过多参与。

不过美国做不到,因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各自围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转圈。这样,在不同角色有冲突时,都会尽量拔向极端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二极管不可避免。

user avatar

先调侃一下

现如今的美国真可谓 不反俄亡党 不反华亡国

真真就落到了和委员长一样一样的境地


严肃地分析一下

这个消息至少说明两个事实


第一

美国的优势幅度在缩水

已经不足以支撑它同时反中反俄了


第二

美国依然没有认识到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

是内部的问题 是体制的缺陷

美国依然一副“寡人无疾”的傲慢

在外部原因上拼命找借口

user avatar

谢邀,美国的国策就错了。美国真正的重点不在于中国或者俄罗斯,而在于它自己。它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1.内部撕裂,这种撕裂很复杂,包括文化撕裂,种族撕裂,贫富撕裂,政党撕裂。这种撕裂是很严重的,轻则动荡,重则分裂。美国真正的问题在这里。

2.美国的国债问题,目前是几十万美元国债,如何填补这些窟窿?一旦这样恶性循环下去,那么美元必然崩溃。这影响的不仅仅是美元霸权,还会造成美国内部货币危机。

3.拉美移民问题,近水楼台先得月。拉美国家移民美国的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拉美人口将会占据美国的人口多数。到时候选票的作用,将会让美国拉美化,那个时候的美国还是如今的美国吗?

4.缺乏务实精神,各种政治正确,美国内部各种buff,没人敢出来指正它。但求政治正确,不务实。

美国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它早晚要挂掉。美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要引以为戒,能打败自己的永远都是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