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会把打开日本国门的美国侵略者当成英雄,而中国则批判外国侵略者的罪恶?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涉及到日本和中国两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不同历史叙事和民族认同建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原因。简单地将美国在打开日本国门时定义为“侵略者”而中国则批判,或者将日本将其视为“英雄”,都是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两国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叙事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各自独特的历史进程和国家发展目标。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并尽量避免过度简化和二元对立的视角:

日本对“打开国门”的叙事:从“威胁”到“现代化契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日本内部对于“打开国门”(特别是佩里东来)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的“英雄化”。在当时,日本社会经历了巨大的震动和分裂,对外国力量的到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日本逐渐形成了一种更侧重于其“现代化”和“国家崛起”叙事的解读。

1. “开国”并非“侵略”的早期认识:

外部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日本的“锁国”政策并非完全隔绝,而是有选择性的贸易和交流。佩里舰队以武力(“黑船来航”)迫使日本开国,对幕府统治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和潜在的威胁。
缺乏统一的“英雄”叙事: 在当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美国英雄论”。日本的反应是复杂的,包括恐惧、愤怒、抵抗尝试以及内部的政治动荡(如尊王攘夷运动)。许多人确实视西方为侵略者。
幕府的妥协与改革: 为了避免被彻底武力征服,幕府最终选择了妥协和开放。这种妥协并非出于对美国的崇拜,而是出于对国家存续和稳定局面的考量。

2. “开国”被重塑为“现代化契机”的演变:

明治维新与国家现代化: 佩里东来直接或间接地加速了幕府的衰落,为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改革,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制度和思想,实现富国强兵。
将“外力”转化为“内力”: 日本的民族叙事强调了其自身的能动性。在“开国”之后,日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并将其融入自身文化,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外部的“压力”被解读为促使日本改革和进步的“契机”。
“成功”的历史叙事: 相较于许多在西方列强冲击下走向衰落的亚洲国家,日本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独立和工业化,并跻身列强行列。这种“成功”的历史经验使得“开国”这一事件在后来的叙事中更多地被视为一个转折点,一个孕育了日本现代化和崛起的神话的开端。
对“落后”的自我认知与改革动力: 面对西方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日本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普遍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并将其视为必须克服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开国”被视为打破陈规、学习先进的必要步骤。
对“武力威胁”的辩护与民族主义: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浪潮中,日本也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来为其日益扩张的对外政策辩护。将“开国”描述为被迫接受西方文明的“觉醒”过程,而非纯粹的屈辱,有助于构建一种“ víctima (受害者) 奋斗者”的民族叙事,同时也为后来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心理上的准备。

3. 并非普遍的“英雄化”:

历史反思与批判: 即使在日本国内,也有对“开国”过程中的屈辱和不平等条约的反思与批判。特别是左翼和一些知识分子,会强调西方帝国主义的压迫性。
“英雄”的概念更多指向改革者: 真正被日本视为“英雄”的,更多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者、政治家、军事家,而非佩里本人。佩里是被视为一个“不请自来”的外国代表,是促成变革的外部因素,而不是日本民族的恩人或导师。

中国对“外国侵略者”的批判:屈辱与反抗的记忆

中国与日本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历史进程和国家认同建构上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1. 鸦片战争及后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直接后果:

国土沦丧与主权丧失: 中国经历的“打开国门”过程,即鸦片战争及之后的一系列战争,直接导致了香港、澳门等地的割让,以及中国在关税、司法、领土等方面的丧失主权。这种体验是深切而痛苦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是一种国家衰败和民族屈辱的象征。
民族生存危机: 在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下,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这使得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成为最紧迫的任务。

2. 历史叙事中的“屈辱”与“抗争”:

历史教育的核心主题: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从鸦片战争的林则徐,到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再到义和团运动和后来的抗日战争,这些都被视为民族反抗的代表。
将外国侵略者定义为“敌人”: 这种历史叙事将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者明确定义为民族的敌人,是阻碍中国进步、压迫中国人民的罪魁祸首。
强调不平等与压迫: 中国的叙事侧重于不平等条约的强迫性质,以及侵略者在华的经济剥削、政治干预和军事暴行(如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等)。
“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中国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的斗争视为“救亡图存”的伟大历史使命,任何与侵略者“勾结”或“合作”的行为,都被视为对这一使命的背叛。

3. 民族主义的建构与统一:

凝聚国家认同: 面对内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强大压力,强调共同抵御外敌是凝聚民族认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
“革命”的叙事: 中国的革命史叙事将推翻旧政权、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核心,而外国侵略者是推翻旧政权的重要外部因素,也是革命必须清除的对象。

4. 对日本的特殊情感:

近代遭受侵略最惨烈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日本在近代对中国的侵略(包括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全面侵华战争)是尤为惨痛和具有破坏性的。这种经历导致了对日本的特殊警惕和反感。
对“日本英雄论”的误解: 当看到日本对某些历史人物(如明治天皇、坂本龙马等为日本现代化做出贡献的人物)的崇敬时,中国人更容易将其解读为对“侵略者”的崇拜,而忽略了日本内部复杂的历史评价和“现代化契机”的叙事。

总结与对比

根本原因在于:

历史经历的差异: 日本在学习西方后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和强国地位,尽管过程中有被动和屈辱,但整体上是一种“崛起”叙事。中国则长期处于被侵略、被压迫的状态,主体叙事是“屈辱”与“反抗”以及“救亡图存”。
国家发展目标的差异: 在近代,日本的首要任务是“脱亚入欧”,学习西方以强大自身并与西方列强抗衡。中国则是要摆脱半殖民地的境遇,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对“外国力量”的态度:
日本: 尽管有抵抗,但日本决策层更倾向于将外国先进技术、制度和思想作为学习对象,以应对外部压力。他们能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改革”的动力,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了“先进性”的来源。
中国: 在经历了长期且惨痛的被侵略历史后,将外国侵略者及其带来的“文明”都视为威胁和压迫的工具。强调的是民族脊梁的抗争,而非学习侵略者的文明。

关于“英雄”和“侵略者”的标签:

日本的“开国者”: 在日本历史叙事中,佩里更多被视为一个“技术性”的人物,是打开了日本国门并迫使其走向变革的“催化剂”。日本的英雄并非佩里,而是那些抓住机遇并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日本人。
中国的“侵略者”: 中国的历史叙事更强调外国列强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和不公平待遇,将侵略者定义为民族的敌人。

因此,不是日本把美国“侵略者”当成英雄,而是日本在自身“现代化崛起”的叙事框架下,将“打开国门”这一被迫但最终被利用来推动改革的事件,与自身的进步联系起来,而其“英雄”是内部的改革者。中国则因为遭受了更直接、更深重的侵略后果,将外国侵略者视为民族历史上的罪人,并以此凝聚民族情感,构建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民族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习论”者泥垢,明明是历史经历不同,非要扯上民族性,这就是耍流氓。


你听说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么?


的确,日本是给佩里立碑,但佩里进日本真的与列强进中国一样么?


列强进中国,伴随着土地割让、金银流出、伴随着烧杀抢掠,所以叫做侵略。但佩里进日本,虽然军事实力明显强于日本,却只是以军事实力相威慑,并没有动刀动枪去打,最后与日本签订了条约——虽然也是不平等条约。但在日本人看来,美国人本可以打,本可以灭掉日本这个国家,却不灭,反而要与日本贸易,反而要打破日本陈旧腐朽的制度,当然与中国对列强感情不一样。


当然,不打也有客观原因。比如美国刚刚打完墨西哥,不可能集结大军侵略日本,再比如从美国到日本太远,中间的夏威夷那时候又还不是美国领土,打起来当然很不方便。英国也一样,中国就已经是远东了,日本更远,还是个孤岛,地盘又小又没资源,打他有个什么劲?


中国太大太有魅力,在远东可谓独一无二,所以谁都想占住这块地方。日本对欧洲列强算是远东最东边,还是个小岛国,一点用处都没有,如果大量驻军反而要特别成立军队,费时费力,故而投入精力不会太大;至于美国,日本对他们是中转站,有很大用处,疼还疼不过来。所以一直以来,列强对日本的态度一直没有对中国那么强硬。

不信?可以翻看条文,会发现有些很有趣的事情。

1854年《日英友好条约》第4条规定:英国舰队进入日本港口,要遵守日本法律。如果指挥官违反日本法律,那么港口可以对英国舰队关闭;如果船员违反法律,必须要受处罚。

1855年《日俄友好条约》签订,其中规定日本给予俄国片面最惠国待遇,但3年后却变成了双方最惠国待遇;

1858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安政5国条约一部分)第2条规定:当日本与欧洲国家出现冲突,美国负责调停(日俄战争最终调停就与此有关)

维基有一条把安政5国条约与同一时期的天津条约做了对比,基本是汉字,大家都可以看懂:



而且,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进程比中国快了一个数量级。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半个月,1894年7月中旬,日本就与英国修改了不平等条约,虽然多多少少还有点残留,但日本完全废掉了片面最惠国条款。之前还与墨西哥、夏威夷建立正常外交关系。


世界上有一种现象,当一个人能害你,却没有害你,反而给你施以小恩小惠,你就会对他感恩戴德——不错,这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麦克阿瑟更是如此。战后,麦克阿瑟大可以把日本吞并掉,大可以把日本高层杀个片甲不留,大可以把天皇制从头到尾废掉——然而他没有,他不但不去废,反而帮日本建立民主制度,用法律审判每一个战犯,把战犯与反战人士分清楚,大力采用吉田茂这些当年反对过军国主义的人,甚至曾在二战任职的日本高官依然大量留用,并没有破坏掉日本整体秩序。


更何况,朝鲜战争马上打响,冷战一直在持续,日本地处苏联、中国两大共产主义大国面前,威胁自然最深,更能感受到美国恩惠——那他们为什么不把麦克阿瑟当作英雄?如果是我,我也觉得麦克阿瑟是世界上最nb的外国人。


相比之下,列强在中国做过什么?只要有能力来拿一点土地,就一定会来拿,没有什么克制——那中国人又为什么要对列强感恩戴德?

user avatar

如果日本联合舰队现在驻扎在刘公岛和天津卫的话,我相信中国肯定会有伊藤博文和石原莞尔的雕像和纪念碑的,就像解放前外滩的太子太保赫德像那样。



好不容易把侵略者赶出家园,现在竟然还有人想跪舔?这病得治!

还有人洗地的,我也是醉了,洋大人跑进你家抢了你的存折睡了你的老婆,然后跟你说你平时太浪费钱了,于是每月发还你工资总额的一半,剩下的钱他自己拿去用掉了,难道你还要跪舔说洋大人干的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涉及到日本和中国两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不同历史叙事和民族认同建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原因。简单地将美国在打开日本国门时定义为“侵略者”而中国则批判,或者将日本将其视为“英雄”,都是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两国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叙事方式存在.............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岛国之殇与地中海之战要衡量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关乎其经济、科技、工业、政治体制、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国民意识等方方面面。将日本岛置于地中海并与意大利进行比较,则更能凸显其地缘政治的独特性以及实力对比的细微之处。一.............
  • 回答
    二战日本之所以输给美国,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偷袭珍珠港得手就能概括的。尽管珍珠港的袭击确实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这只是太平洋战争早期的一个插曲,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失败是战略、经济、工业、人力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的打击虽然“痛”,但并未能“致命”。 航母未被摧.............
  • 回答
    关于《守望先锋》在英雄和地图设计上体现的文化元素,尤其是有关于中国和日本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常常引起玩家们的讨论。要说为什么“双龙”给了日本(虽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龙”这个概念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独特地位,而“双龙”作为具体设计可能更多地是游戏内的艺术表达),而中国则有小美和漓江塔,这背后其实.............
  • 回答
    老蒋不把“祸水”(小日本)往北引,让日本和苏联硬碰硬,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很多人觉得,既然日本侵华,中国就应该想办法让日本去跟当时同样是世界大国,而且与日本关系紧张的苏联去打,这样不是坐收渔翁之利吗?这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操作起来,却是步步荆.............
  • 回答
    在日本麻将的桌面上,你会看到玩家们将打出的牌整齐地摆放在自己面前,形成一道道牌墙。这可不是单纯为了美观,它背后蕴含着相当多的策略和信息传递。这其中的考虑,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 “兼顾信息透明与策略隐藏,优化游戏流程”。让我们来细细掰扯一下。1. 信息公开与推断的基石: 牌山(河牌): 最直观.............
  • 回答
    日本动漫之所以在描绘鼻孔、牙齿和嘴唇时常常进行简化或风格化处理,而不是写实地画全,是因为这背后有多个层面和原因的综合考量,从艺术风格、视觉传达、观众接受度到制作效率都有影响。当这些元素被写实地画全时,往往会打破动漫原有的和谐感,产生“诡异”或“难看”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核心原因:.............
  • 回答
    如果中国和日本这对“老邻居”真的被神奇地挪移到太平洋的正中央,那它们原本的自然环境将会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剧变,可以说是从根子上被颠覆了。这就像是把两个精心雕琢过的盆栽,连根拔起,换了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花盆里。首先,我们来想想气候。原来中国大陆的气候,那是相当的多样化,从北方的寒冷干燥到南方的湿热多.............
  • 回答
    将日本古代的剑客置于中国古代的背景下,这是一个颇具趣味且可以深入探讨的设想。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因为这涉及到文化、环境、训练方式、武器制式,甚至是当时社会对武术的理解和需求等方方面面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日本古代剑客”和“中国古代剑客”的定义。 日本古代剑客: 指的是日本封建社.............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时日本和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彻底调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绝对是个能搅动一池春水的大问题,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位置互换”是怎么个换法。我理解的是,意大利整个国家,包括它的半岛、岛屿和人口,都搬到了亚洲东部,取代了日本原来的位置。而日本.............
  • 回答
    将麻将称为“麻雀”的现象,确实是源于麻将传入日本后,日本对其进行的本土化和音译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过程和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麻雀(すずめ suzume)是日语中对麻将的音译和意译的结合。1. “麻雀”一词的来源: “麻” (mā): 这个字来自中文“麻将”中的“麻”。在很多.............
  • 回答
    日本没有将元素周期表汉字化,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涉及到语言演变、文化认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实际的便利性考量。虽然日本在历史上有过汉字使用的辉煌时期,但随着自身语言体系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全球化进程,元素周期表的“本土化”尝试并不显著,更倾向于沿用国际通用名称。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
  • 回答
    关于日本、韩国称呼百姓为“国民”,中国称呼为“人民”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语境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几个概念的由来和内涵。日本与韩国:“国民”(こくみん / 국민)在日本和韩国,“国民”(こくみん / 국민)这个词汇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历史的.............
  • 回答
    日本人之所以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现实层面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要不要”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整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语言的根基。让我详细地为你剖析一下。一、 汉字是日语书写系统的基石: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汉字是日语书写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语的书写系统是“混合.............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日本文化中一些非常核心和敏感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不倾向于“娘化”天皇,我们需要从历史、宗教、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娘化”这个概念。在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中,“娘化”通常是将某种事物(比如国家、兵器、甚至抽象概念)赋予女性的形.............
  • 回答
    关于抗战剧为何常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以及为何观众会有“日本把中国吊打”的期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民族情感、创作惯性、审查制度以及观众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抗战剧为何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历史”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撕鬼子”、“裤裆.............
  • 回答
    日本武士并非“都”带很多把刀,但通常会配备两把刀,这是他们身份、训练和战斗方式的象征。这两把刀分别是“太刀”(Tachi)和“打刀”(Uchigatana)。为什么是两把刀?1. 区分场合和功能: 太刀 (Tachi): 太刀通常更长、更弯曲,刀刃向下佩戴。它们主要用于骑马作战,其设计.............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他们并非打算长期直接经营所有新生的企业。相反,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其出售给有能力的私人家族,如三菱,是明治政府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原因。一、政府的初期角色:播种者而非永久经营者明治政府的初心是将日.............
  • 回答
    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的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极为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中国方面认为,将甲级战犯供奉于此,是对二战侵略历史的否认和美化,是对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而日本方面,尤其是其国内的保守派和部分政治家,则坚持将参拜靖国神社视为表达对战争牺牲者追思的权利,并往往将此与国家主权和国家荣誉联系起来。要.............
  • 回答
    关于日本刀为什么是弯的,以及为什么没人想把它掰直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技术、美学和历史等多重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是这样”能概括。想让一根铁棍子弯成弓形,这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这弯曲的弧度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反复锤炼和精妙设计的结晶。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刀的弯曲并非天生,而是“锻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