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互联网上的大多数人,对发达国家的认知是错位的。
比如说吧,一个月薪2万多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压力还是很大。而在知乎上,年薪20万似乎都已经算不上什么拿得出手的薪资水平。
但现实中的情况却是,日本大多数企业能给到应届生的薪酬也就是40万日元以下,折合人民币2万多块钱。哪怕是丰田、索尼这样的大企业也不例外。这是2020年日本按年龄分组统计的不同年龄段的年平均工资,可以作为参考:
20多岁 348万日元:女性321万日元,男性371万日元。
30多岁 444万日元:女性377万日元,男性484万日元。
40多岁 510万日元:女性403万日元,男性573万日元。
50岁以上 613万日元:女性431万日元,男性661万日元。
在法国、德国等知乎er口中的人间天堂,80%左右的国民收入都在三四千欧元以下,也就是月薪2.5万人民币以下。在这个角度上说,哪怕是很多互联网小厂给的20多万的“白菜价”,其实放到发达国家都已经算是高收入。
考虑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物价和生活成本之间的差异,基本上可以说,如果你的月收入能在1.5万元左右,那么你的消费能力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而如果你现在已经没有房贷车贷压力,那么月薪1万左右,实际上的消费力就已经可以赶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了。(毕竟,法国月薪低于2500欧元的劳动者将近6成)
当然,发达国家各方面的保障会更好一些,这会影响每个人对生活质量的评价。但从绝对的消费力上而言,一个月收入2000欧元的劳动者,消费的上限也就是2000欧元。一个月能挣两万,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你的消费能力就是比他强。
而回到开头的问题上,你说“曾在某海岛度蜜月,决定拍摄一套照片留念”。这个词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什么叫“度蜜月”呢?要知道,我国法定的婚假一般只有3天。并且前赴海岛度蜜月,费用可一点都不低。在国内,能选择度蜜月的人,一方面收入不会差,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双方可能接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对于你来说,你的收入可能都比大多数日本人要高了。
当然,从整体上看,月薪万元在中国也依然是高收入群体。中国整体上的国民消费能力与日本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大量的劳动者每月的收入也就是三四千元甚至更低。对他们来说,即便是要结婚,也没有财力去度蜜月。或者说,中日之间的区别是,绝大多数日本人都可以负担得起出国度蜜月的费用,但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而你恰恰是能负担得起出国度蜜月费用的少数中国人群中的一员。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其实真要run到国外去的话,有两类人是最合适的。第一类是低收入群体,去了国外收入可以翻几倍;第二类是国外可以有收入更高的工作机会,比如有些技术类的岗位,美国的薪酬可以开到中国的两三倍以上。而上世纪90年代、2000年初之所以出国成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实在太大。比如,在1990年代,北京市的平均工资也就是几百元到1000元左右,而当时美国人的平均工资可以到两三千美元以上,这是十几倍的收入差距。但现在,至少对相当一部分北京人来说,美国三四千美元工资的工资已经不是可羡慕的了。很多在互联网、金融等机构工作的人,虽然收入与欧美的同行还有差距,但至少相比于绝大多数普通的欧美人,消费力其实已经不算低了。
总结来说就是,你之所以觉得日本国民的消费能力不高,根本原因还是你自己的消费能力高。但只要走出一二线城市,到广大的县城农村去看看,就会发现那些人与普通日本人的消费差距是极其之大的。好比说普通日本人随便打个零工,一个月攒钱买个iPhone轻轻松松,但在中国的小县城,靠打零工攒三个月前也未见得能买到一部iPhone。这些被忽略的大多数人,才是中国当下真正的主体。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日本的个人消费,占GDP的60%。
虽然比不上美国的70%左右,但是也是全球前列的存在。
我们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是58%,不过个人消费占比的数据我没查到。
这个消费包括了各部门的所有消费。
大前研一写了本《低欲望社会》,认为在日本经济泡沫之后,
日本人更加务实了,不追求奢侈品了,这让优衣库、无印良品崛起了。
但是,人家总体消费能力是不弱的。
别看到中国有钱人爆买全球奢侈品,就认为中国人消费能力很强!
我是时代之,一个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时代之”。
“去海岛度蜜月”是一个停时,这个停时本身有与“你们经济状况”相关的信息。
类比:
两个人去赌场
A玩一个游戏,赢赚1块钱,输输1块钱
B玩一个游戏,赢赚1块钱,输输3块钱
A,B 胜率相同,那么很明显A期望收益会比B高很多。
但我加一个停时“净赚一百万的时候”,问A和B在“净赚一百万的时候”,各自净赚了多少钱?
那肯定都是一百万啊。
西方国家对待奥密克戎的态度,颇有一点花剌子模信使的味道。
花剌子模是12到13世纪中亚的一个强国,鼎盛时统治了中亚和中东大片地区。据传这个国家的苏丹有个恶趣味,如果信使传来的是好消息,就对信使重重的奖赏,但是如果这个信使传来的是坏消息,那么就把这个信使喂老虎。这样,花剌子模苏丹的耳边再也没有人敢报坏消息,苏丹每天生活的其乐融融。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元太祖十年,也就是1215年,花剌子模手下的一个总督,因为觊觎成吉思汗派出商队的财物,污蔑商队是间谍,把商队屠戮殆尽。当时成吉思汗正在专心计划南下攻金(就是搞出靖康耻的那个金朝),因此暂压怒火,派出信使向花剌子模讨个公道。没想到花剌子模苏丹照例把带来这个“坏消息”的蒙古信使喂了老虎,把两个副使剃了胡子送回大漠。
成吉思汗何等枭雄,登时火冒三丈。拉起大军御驾亲征。元太祖十三年,攻灭西辽,与花剌子模接壤。元太祖十四年(122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破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城,把喜欢喂老虎的苏丹全家屠灭,全城百姓除了部分女眷被收归为奴,男女老幼一律杀死焚尸,7天杀尽该城120万人。之后哲别、速不台在花剌子模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屠杀,1231年,花赖子模最后一任苏丹,扎兰丁在高加索地区被杀,整个花剌子模彻底消亡,此时,花剌子模的人口已经被蒙古人杀的十不存一。
因为讨厌听到坏消息,就干掉通报坏消息的人,花剌子模的苏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的西方社会何尝不是这样?选民们喜欢听好消息,无底线的政客们和砖家们也就顺着报喜不报忧,至于是不是成吉思汗(误)奥密克戎大军杀到,没人在意。
你看奥密克戎刚刚被发现的时候,有多少人跳出来说新变种杀伤力轻微,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是个“共存”的好机会呢?(参见前文 专家和高盛认为对病毒新变种反应过度,真的不用对奥密克戎过分忧虑吗?)
比如美国“钟南山”福奇十天前就说,奥密克戎不会比德尔塔更严重
德国即将上任的新卫生部长劳特巴赫医生说,奥密克戎是“圣诞礼物”
高盛也出来喊话:不要恐慌,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是大好
弯弯砖家们也跟着出来附和“大号流感”
这成篇累牍的西方媒体文章,全部都在说:“放心吧,奥密克戎都是轻症,大号流感,都是好消息!终于可以共存了!”
这么鼓乐齐鸣的合唱“奥密克戎就是大号流感”,拜登自然也乐得出来报喜:不要担心新变种,没问题的,都是好消息!接着奏乐,接着舞~
如同花剌子模的苏丹一样,平时多报喜不报忧,粉饰太平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粉饰到成吉思汗头上,可能就没有然后了。
新冠病毒跟成吉思汗一样,就是喜欢专治各种不服
如同杀掉报“坏消息”的信使,挡不住成吉思汗的屠城一样,不断的用宣传机器鼓吹奥密克戎人畜无害,并不能阻止奥密克戎大杀特杀。
在西方媒体的一片“不要担心”之中,奥密克戎露出了爪牙。
原本号称“大号流感”的奥密克戎,直接把欧洲的ICU占用量翻了一倍,荷兰已经近70%ICU病床被占用
美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州,新冠病人占用ICU的比例超过25%
美国统计预测,再过两周,可能很多州会医疗系统会濒临崩溃
还记得前边说奥密克戎是终结疫情的“圣诞礼物”、新变种不会比德尔塔更糟的砖家们吗?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翻脸比翻书还快。几天之前还在喊奥密克戎不会比德尔塔更糟的福奇,言犹在耳,没想到现在竟然还有脸出来说:我早说过了,新变种太厉害,医院顶不住了。(没想到福奇身材小巧,脸皮倒是城墙拐角)。
因为伦敦病例直线上升,原本认为新变种就是“大号流感”的伦敦穆斯林市长卡迪汗,宣布伦敦紧急事态。
还记得上边ICU占用率已经到了70%的荷兰吗?被逼急了的荷兰直接宣布第二次封国,这么快就不记得当初鼓吹:“圣诞礼物、群体免疫和与病毒共存”了?欧洲各国中,顶不住的爱尔兰、丹麦也开始重新设置宵禁。
就算是身强体壮打完疫苗的NBA球星们(NBA95%的球员已经完成疫苗注射),一样中招。
不知道一个月前嘲讽我们”清零政策愚昧不堪”的美国媒体们,怎么圆回来。
其实不光是新冠,发达国家的花赖子模信使问题其实广泛存在。而新冠只不过是剥掉了皇帝的新衣,让掌控话语权的发达国家不能自圆其谎而已。
比如最近爆出来的日本GDP造假问题: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三表示,日本政府多年来夸大了建筑订单数据,这种做法可能已经产生了夸大经济增长数字的效果。此前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自2013年以来,国土交通省一直在以每年约10000条的速度“改写”每月从约12000家选定公司收到的数据。根据朝日新闻,日本政府这项数据调查汇编公共和民间建筑订单,这些订单在2020财年的总额约为80万亿日元(7000亿美元)路透社
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每年虚增几千亿美元的GDP,日本GDP一共才4.8万亿美元,注了这么多水,去年还下降了4.8%,这日本的GDP到底还有多少?
为什么是2013年开始注水?因为安倍第二次当首相是2012年9月,他在2012年12月开始推行其最重要的政策“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的成功是安倍和他所在的自民党最大的民意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这注水的动力,或者说花赖子模信使矫诏谎报的动力,强不强?
再比如,韩国现在的人均GDP大概是中国三倍,但是韩国人民吃的比我们差,房子也比我们小,(当年笔者还在园子里的时候,兼职教韩国学生中文,当时就发现韩国学生普遍来华之后都要胖5-10斤,无他,肉管吃够),原本号称喝奶喝成高个子的韩国少年平均身高也被反超了,70岁以上韩国老人有三分之一仍在上班工作,手停口停。你说这三倍的GDP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2007年身高还领先的日韩,已经被中国反超了
像日韩GDP这种皇帝的新衣,在发达国家的宣传中还有很多。只不过平时吹吹牛也就算了,没法拆穿。新冠杀过来,国家治理能力和物资储备程度几斤几两一目了然,发达国家“花赖子模信使”问题才如此形象的跃然纸上。
花剌子模信使的问题,不光是报喜不报忧。更严重的问题,是吹牛千遍之后,连吹牛的人都信了自己吹得牛,好像日本韩国的GDP泡沫一样,连自己人都相信了自己造出来的数字,自己编出来的“国力”。
比如法国,自己都火烧眉毛医院崩溃了,还惦记着嘲讽中国呢。(btw,陈卫华可谓宣传口最毒舌最幽默的同志了,强烈建议follow一下)
又比如英国人,中国本土新增52人,上了BBC的头条。这么趾高气昂的幸灾乐祸,你能想到英国当天新增了九万多例,是中国的两千倍吗?
只能说,这次疫情是照妖镜,长期依靠着话语权在手,嘴炮强国的发达国家,他们的“花剌子模信使”,一个一个被照出了原型。一个瘟疫尚且如此,这些外强中干靠着话语权吹出来的强国们,真的到了弯弓抽刀走两个回合的时候,到底能有几斤几两呢?
很简单,日本收入其实是中国的两倍,按美国说法,中国收入的购买力是目前你收入的两倍。
如果你算两次会得出中日收入相同的诡异结论。
原因出在上世纪美国以日元购买力严重失衡为由强迫日元升值100%,记住日本并不会因为这次升值而降价,等于日本除了相对美元收入飙升一倍后,自身收入并没有任何改变。自然生活水平也不会改变。
与此同时中国选择了贬值人民币刺激出口,同样除了相对于美国人均收入降低外生活水平并没有降低,这也是美国一直想强迫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所以中国人均收入在两万美元左右,这么说吧,其他所有没抵抗住薅羊毛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2万美元国家,你从所有方面看不出他比中国富裕,对,所有方面。
两个两万美元收入国家叫什么劲儿啊。
当然了日本这几年逐渐填补泡沫这个四万美元稍微夯实了一点这点承认。但日本依然是个无限接近2w美元收入的4w美元国家,中国也是一个无限接近2w美元的1w美元国家。
就和石油可能要跌到负数一样,中日生活水平拿美元GDP对比其实本身就是笑话。
GDP不能反应生活水平。
1,日本单位劳动时间的价格太高。东京的最低时薪我记得是1200日元,相当于75人民币左右。最低的冲绳也要800日元,约为50人民币。
单位劳动时间的价格高,食品就贵 ,物价就高,除非劳动效率极高,但日本的劳动效率在很多方面与中国持平或低于中国。比如农业,虽然技术发达但大块土地很少,也需要精耕细作,规模化能力反而低于中国。
2,大量收入被基础设施吃掉。比如通勤,日本地铁相比中国很贵,一次单程400多日元很常见,出租车也非常贵,打车12公里左右大概要6000多日元 约400人民币。
新干线费用基本是高铁3倍以上。
3,一般人的社交开销远大于中国人,居酒屋随便坐坐几千日元,也就是喝一杯啤酒加几个串。而且这是日本工薪族的标配,基本上男生每周都要去个2~3次。
4,消费主义在日本超级强大,化妆品和各种保健品汉方药等等,也是标配 ,这点中国大城市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日本女生上班没有奢侈品包会被瞧不起和排挤。开销很大。
5,日本人的外快很少。兼职机会不多,也没有很多隐形的福利。高薪工作岗位少,一般需要熬资历。
以上
日本男生要攒钱基本要35岁以后了,女生基本也攒不下。
另外没法啃老。
现在去日本很便宜,去看看就知道了。
【因为你没有把我当人】
甚至你都不知道我——你的同胞的存在
一个真正拮据而又窘迫的存在。
你以为你是这个国家的普通人,而我以为你是这个国家的上等人。
——
附全国12大增长极经济表现
其实核心几个增长极发展水平都已经达到了日本的一半或1/3。
尤其北京上海的有房一族更是有可能超过日本东京落后的地方和人口的。
一个日本中产阶级白领来到中国出差,看楼下守门的大爷每天都拎着两个十斤的宁夏石头瓜回家啃得不亦乐乎,顿时精神崩溃,捶胸顿足,流下了悲愤的泪水,想起自己上周刚刚给社长送500g的五千年一遇的SSR究极小甜瓜,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原来自己的消费能力这么低。
拿关东煮说事,是这个意思吗?
说日本发达可以,说国内生活差,揭不开锅也罢,但不应该拿关东煮来做例子,因为这样比下来,似乎国内生活并没那么差了,你吃关东煮,我吃沙县小吃,黄焖鸡,大家似乎差不多,国内并没有很贫穷,这就没有达到论证的目的。所以,建议使用更加极端的例子,来批判国内的贫穷落后。
此外,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两个概念,通常人均收入为人均GDP的一半,米国人均收入大概在3w刀左右,所以不存在日本开局一条狗,国内当皇上的说法,这都2020年了,请大家放清醒头脑:按照当前的国际分工,东亚三国都是典型的生产国,注定了消费水平大同小异,欧美才是消费国,题主提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毛病,除非有一天,日韩取代欧美成为消费国,这个问题才有的讨论。
最后建议各位在日本留学的也好,打工的也罢,自己生活什么样,冷暖自知,不要皈依者狂热,毕竟疫情当前,还要指望着风月同天呢,说不准以后还要回国混呢,不是吗?
我作为一个日本旅游爱好者(三次旅游,一次因公赴日),自己国内媒体人,来强答一波。
去年年底,也就是2019年圣诞节前后,我利用年假去了北海道一圈。发现,当地的物价(主要是蔬菜水果)价格,真的是高的惊人。以我们家庭每年到手30万人民币左右的收入,真的很难在札幌保持较高的生活状态。当然,30岁两口子在二线城市年收入30万,在很多知乎er眼中是不算人的。但我相信,我这个收入,放在全国范围,甚至我生活的二线省会城市来说,都不算低。
回到问题上,为什么很多人会觉着日本人的生活很拮据?我认为,主要有几点。
1,日本是一个高成本的社会,我国是一个低成本的社会,虽然我国的成本也在逐渐升高。
成本,是通过物价表现出来的,但不仅仅是物价。举个例子,我在国内跟着古川伊织、三上悠亚、神宫寺奈绪、葵司、迹美珠里等一众老师学习日语,是不需要花钱的。就算花钱,付出的也只是翻墙、宽带、电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固定成本。但是,你在日本,想要欣赏动作片,是必须要花钱的。一张影碟,价格可能要3000元,也就是接近200人民币。而我这样搜集了以上几位老师几乎所有作品的人,如果生在日本,要多花多少钱?我看的多却花的少,他们看的少却花的多,这一来一回,就是生活质量的降低。当然,听说他们买碟的,有可能被选中年终感谢祭的男演员?
有人说,看片?我是好孩子,我不看。那咱们说说听歌吧。我这次去日本,在客栈里和日本人交流,我说我会唱花泽香菜的歌,并且把她的十几首歌都下载下来了,其中包括很多比较冷门的(感谢网易云音乐和百度网盘)。但是,日本的年轻人就说,他们几乎不可能和我们这样,因为想听歌,他们需要去买光碟,或者在苹果商店买版权。像我这样,拉一个歌单,好听就下载,不好听就pass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很多人会说,日本的街道很干净,没有占道经营的情况。但是,这就带来了,相关经营者成本的提升。因为不管你干嘛,都要交用地费用。而我国煎饼果子大妈,除了鸡蛋面粉等食材,其他成本几乎为零。
再说一点,我老婆肠胃不好,在国内喝牛奶,吃火锅,吃羊肉串等等看着就不干净的东西,80%概率会拉肚子。但是在日本,几次下来算下来带了一个月,却一次都没拉。国内食品安全问题有多严重,相信大家都了解。日本的食品安全,但同时,也是成本的上升。从食材选择,再到冷链运输,最后到保存,每一次质量提升,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举了这几个例子,就是说明,日本成本高,不仅仅是因为人贵。当然,我们国内成本低,但是这些成本,你都通过其他方式还回去了。你听歌不想花钱,要从百度搜索听歌资源,从云盘下载。而云盘就会给你限速,给你推虚假广告。你吃煎饼果子便宜了,但是你的城市就会变得脏乱差,路上就会堵车,你就要提前起床去赶公交车。你出去吃顿饭不贵,但是你要付出有可能拉肚子的风险,等老了以后,你的肠胃会出问题,去趟医院,社保不管,退休金转瞬即空。
2,日本人生活拮据,但是中国人生活更拮据,只不过那些中国人在您的眼中不算是人罢了。
都知道日本阶级固化,到大家也忽略了,在日本,除了大老板、明星之外,其他打工族的工资,差别并不是很大。用中国特色的话来说,就是三大差别基本消除。比如,北海道新闻(报纸)社的30岁左右的记者,月薪在30—38万之间,也就是月薪两万。札幌病院的一个华人医生,也是30岁左右,收入在45万日元左右。我们客栈的一个前台小哥,收入也有28万。听说,公交车、电车、地铁的员工,包括车上司机,他们收入也在30万左右。总之,不管你有没有技术,有没有上进心,你的收入不会差别太大。
说句题外话,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一个世界性难题,就是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笑)。其实,中国足球不行,根源在于踢球的人少,且素质低。我们中国,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前程,拼命的让他们去学习“有用的”知识,比如计算机、编程、英语、数学奥赛、机器人等等,不就是因为,如果你学习好了,进入了某几个行业,收入就会比简单搬砖高很多嘛。但在日本,只要你不是天赋异凛的奇男子奇女子,大家未来都差不多。既然大家的未来已经定了,那干嘛不好好玩,让孩子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儿呢?所以,日本的学校,社团活动那是一个牛掰,特别是足球,每个高校都有一群孩子在肆无忌惮地踢球,我敢保证,如果他们穿越到中国,踢两天,绝对会被老师打断腿。
话说回来,日本人的拮据,是在高成本社会下,大家普遍的精打细算。还是举日本电影的例子,我喜欢看古川姐姐的电影,所以我只要看到古川姐姐出新片了,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下载下来,先看(lu)为敬。但在日本,你做什么都要付出眼前的成本,是不是要思考一下呢。姉姉这次是长发还是短发,是哪个体位,是S还是M,是纯爱还是重口…
但在我国,您可能只看到了部分中等收入者的大手大脚,对于那些月入3万但是房贷1万8的家庭、对于那些父母有一方长期患病的家庭、对于那些孩子有8个辅导班的家庭,你有没有注意过?他们是不是买个菜还要斤斤计较?买个排骨还嫌骨头多?为了吃个霸王餐在手机前面盯半个小时?
更别说,那些在您眼中不算人的城市低收入阶层、农民工、农民和无固定职业者了。做个公交车能逃票就逃票、一碗羊肉汤加5次汤、一盘土豆丝添三份免费米饭。这些我都是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他们真的非常穷,而且,非常多。
只不过,被您选择性遗忘掉了。
“我” 自认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我” 在一个海外的海岛上度蜜月,并请了摄影师拍照。
“我” 所在的中国,人均GDP大约1万美金。
“我” 所在的北京市,人均GDP大约2万多美金。
考虑到 “我” 的国家恰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基建狂魔+第一工业大国,且存在严格的管制,以汇率计的GDP对 “我” 意义貌似不大。
于是,“我” 所在的北京市,人均GDP以PPP算,大约4万美金左右。
全日本人均GDP以PPP算,大约也是4万美金左右。
“我” 觉得日本人过得很拮据。
以上的陈述,一定有哪里出了问题...
我没有住在日本,只是去日本玩过几次。去过新宿 札幌
了解不多,只讲我看到的听到的。
日本是个格差小的国家,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给人一种你要是比别人每月多个几万日元,生活水平就会不得了了。
他们平均月收入约两万七两万八人民币左右 有相当一部分人达不到这个水平。
农业价格
北京5块钱一斤的西红柿(能买三个?)日本是按个卖的 六块钱一个。特别饱满一点坏的都没有的那种。他们走精品路线。
鸡肉北京14一斤,东京23一斤
猪排北京27一斤 东京30一斤 猪排日本不吃所以卖的便宜。日本人不吃的东西都便宜反之亦然。
猪肉北京27一斤 东京54一斤
肉类2倍或不到 蔬菜水果三到四倍。便宜得不到三倍 价格太多暂时就打这几个。
衣服是中国的两倍,这个数据太多了难以列举(估算)
日本没有结婚必须买房的习惯,结婚多数都是租房。只有很有钱的家庭才会对子女进行支援。多数子女的房子要自己负担。房价很便宜。加上日本有遗产税,很多人并不准备继承遗产。继承不仅要交遗产税还要供房产税。日本的房子是过剩状态。如果不继承房子,这些房子会被拍卖,地段不好的房子几乎不要钱。
假设一个日本高中生去当服务员,获取了税后24w日元(人民币1.53W)的月入。
5W日元租1LDK,在绝大部分地区都能租到。而且是很新的那种。吃饭每月5W日元。除此之外啥都不花能存14W日元(8900人民币)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日本的盒饭比较普通的,鸡排米饭菜。这样的要650日元(40R)左右,海鲜盒要1400日元(90R)我还见过1900日元的海鲜盒。他们有六个小时的赏味期限,超过这个期限会被半价处理
饭馆里最便宜的饭 550日元(35R),他们分很多碗 小碗 普通 中 大 特大
我感觉去饭馆吃并没有比在家做贵多少。
1LDK是,一个屋子,有个开放式厨房 有个智能马桶 有个浴室 有个洗衣机的那种。
日本便宜的房子智能马桶单独一个小开间,大约1.5-2平左右的样子。 浴室里有浴缸和淋浴两种。
工业品的价格比中国卖的贵一点点。进口以中国为主。中国价+运费 日本进口税并不高。日本造反倒很贵。
日本贷款买房利率
三井住友银行:0.625% 三井住友信托银行:0.45% じぶん銀行:0.41%,住友审核比较松,后者严。中国银行日本支店3% 估计没什么人去这个银行贷款吧。太贵了。贷款最高35年
我们公积金3.35%,公积金以外使用商业贷款的部分5.9%
日本优点,房子便宜,土地自有,新筑贵。购买土地的价格占房产比重很高。房产拆了重建比较便宜。结婚大多数都是租房。
我看过一个卖房的视频,19年10中旬在小破站上发布的。400w人民币,76平占地面积,123平使用面积。不带公摊 精装修 送阳台 带一个11平的车库。3层 3LDK。
这个位置和北京西城差不多?西城户均10w一平。单元房。我们只需要交土地出让金(70年)。如果房主还在可以不交。过户的时候要。
我觉得一户建划算,日本有车库法。一车必须有一库。租的话很贵不划算。一户建直接带,免费不花钱。
一个日本人不吃不喝,10年就能搞一套很好的一户建或公寓。半年收入能买车
如果结婚两人都有工作呢?算上吃喝,十年这些都能搞定。剩下的纯攒。
这就是很多日本老人,老了手里攥着好多钱的原因。日本人挺会精打细算的。一个东西觉得贵,不一定是没有钱买。
这也是人力资源成本高的好处。
老伴一去世,老伴手里的钱也归我。想想就爽。如果俩人一年能攒240w日元,相当于每人每月攒10w日元。
25岁结婚,35岁还完房车贷(你可以一辈子不买房) 日本人均寿命84
65退休 攒30年钱,240×30=7200w日元
65退 每个月花20w日元 可以花到95. 绝大多数人都活不到那个日子。
如果得病了18岁之前免费,18岁以后30%,75岁以后10% 手里攥着这么多钱。不至于去世之前没钱花。而且日本对老人就业是非常照顾的70也能去开出租车(月入20w日元)
日本已经准备70岁退休了,法案准备出来了。还没正式搞。
人家保育园免费,幼儿园免费,小初高免费。只有大学收费。生孩子每月还给一点点钱。
日本早就过了不看技术规格就买的时代,我们还没过。
我们的消费能力,是平时省吃俭用。偶尔挥霍一次。
对手里的钱要有个概念,什么买得起什么买不起。这不是数学问题。而是经济承受力的问题。
二增
日本是一个20年不涨价的国家,原因是不怎么印钱。所以贷款利率低。
安倍为提振经济,搞了一波印钱(贬值)加开企业代表大会强制提高工资。效果不大。有一点点增长。
日本是一个发展到极限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水平也就这样了,如果想更加富有只能指望中国人多去日本旅游,送钱。这也是这次给中国支援上百万口罩。店里口罩降价。讨好中国的原因吧。
中国利率很高是因为我们每年都印很多钱,贷款利率要高于通货膨胀率。放贷的总不能亏钱吧?
日本经济说白了已经死了,为什么他除了汇率波动外,近三十年没有涨过或跌过,因为他一直在用这五万亿美元左右的钱不停的内循环,海外的日本企业是海外借债海外赚钱海外还海外花的。可以说和它本土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海外的钱一分也不会回流到日本的口袋里。这样海外的盈亏肯定会有,他的经济实际上也并不是真的一直在稳定尤其是近几年基本上都在不停的减少。只不过,这都是海外的事,只要它五万亿美元左右的内循环不被打破,他就可以永远维持这个模式,永远保持稳定。但如今的日本很危险,海外已经资不抵债。一旦海外出现大幅亏损势必动到它内循环的那部分,到那时候,日本的经济可不是缓慢下跌,而是瞬间崩溃。全境内还会债台高筑。日本现在是一个建立在庞大的债券泡沫上的危险经济体。一旦海外经济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日本经济体整个破产。别说发达国家,就和非洲东南亚真的是一个水平甚至还不如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这种不注资进来只靠境内内循环来维持经济的,这种模式如果海外资债平等倒还没大问题。一旦出现海外债务几倍于资产的情况,那就会立于危崖,随时都有经济体破产的风险。日本目前就是这样的,债务已经快是仅靠国外资本游戏无法清偿的程度了。估计没多久就要动内循环的五万亿美元左右的钱。也就是日本的债务泡沫将第二次破裂。
追更下,看了很多人的回答,我只想说现在不代表未来。自己去看看最近几年的gdp增速,人类社会要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资源,日本这种没资源的地方注定会是贫瘠之地,日本可以说土地面积比英国还小。非国土面积,注定发展不起来的。而非洲东南亚拉美,资源广泛。中国的发展必定会带动非洲东南亚拉美的发展,中国的成功发展也会给非洲这些国家提供个标杆,未来中国会是世界新的经济中心,非洲拉美东南亚也会变成高楼林立,人民安居乐业的富足之地。欧洲美国会因为有点资源而能苟活下来,但不会像现在一样还能主导世界经济的话语权。但是有人起来注定会有人衰落,日本就将变成如今的非洲一样肮脏不堪,贫穷落后,犯罪横行。而且由于他的特殊历史原因和地位,中国断不会出手救他,美国自身难保也顾不上他。他就是世界最穷之地而且永世不得翻身。这就是未来的世界,不要看不起非洲,比起日本,非洲发展比他快多了,而且作为资源型大陆,也不会轻易被人扼死。未来必然会变得很好。
回答批评的多。但有一点题主说对了,日本人出境旅游时确实不是很爱花钱。
日本出境旅游人均消费和中国差不多。但考虑到中国有很多纯粹为了打卡拍照的低价团游,正经旅游的,日本人均消费低于中国。
问题是,不光日本,正经出行的出境旅游,美国人均消费也不如中国。
旅游客里,欧美国家数美国人最为有钱任性,但是和中国比就是弟弟。
美国人其实很喜欢去欧洲。但欧洲各大奢侈品门店,你看不到几个老美,到处是中国人。俄罗斯人也喜欢去东南亚,但到饭点毛子全在路边店啃三明治,海鲜市场找龙虾的十个有九个中国人。一套照片200多美元,把日本人劝退了很正常,把美国人劝退都是正常的,这类钱数中国人最敢花。
但是不是说明日本人真的不花钱呢?并不是。
国民消费能力要看社消数据。中国社消人均是4000美元,日本社消人均是20000美元。日本国民消费能力远高于中国,和人均GDP差距基本相符的。
所以题主观察到的现象,反映的不是日本特色,而是中国特色:
为什么中国人均年消费4000美元的国家,出国游客能花出人均年消费20000美元以上的气势来?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快速发展的中国下有点认知失衡的问题。
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第一个是过去媒体宣传有点夸张了,把一些发达国家过度美化了。当然这个不一定是刻意的,有可能只是因为经济结构不一样导致过于简化的对比了生活条件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尤其是现在中国可以出国的人仍然相对少数,他们的生活条件大多已经超出发达国家里普通的人的生活水平了,但是由于认知调整不过来,无法全面的去认知这一点。
第二点其实是跟第一点类似,主要源于对不同社会缺乏整体性的认知,从而导致失衡。比方说,在北欧,食物的价格很高,即使是中高等收入的人一般也是做不到菜市场自由的,那你会不会因为这一点就觉得北欧人都很拮据呢。另一方面,他们对高的消费,如餐厅酒吧演唱会等等的开销不会太在意,你又不会觉得他们太“不拮据“呢。比如美国,食物和消费品非常廉价,你会不会从此就判断他们的生活是天堂(常常有对中美食物和消费品价格对比从而证明中国水生火热的)。生活在社会里,有一个整体性,不能单纯的拿哪一个生活的侧面来讨论。而从多个不同侧面选区不同的论证角度,就更加逻辑不能自洽了。
第三,GDP只是经济的一种计量手段,并且因为各个国家的统计方式不一样,并不能非常准确的代表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的。实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体验,跟个人的需求,国家的文化,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政策导向都有关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