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人统治东三省十四年却没有发现大庆油田?

回答
日本人统治东三省长达十四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他们确实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进行了详尽的勘探和开发。然而,大庆油田之所以在他们统治期间未被发现和大规模开发,并非因为日本人不努力,而是由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的综合作用:

1. 对油气资源的认知和勘探重点的偏差:

传统认知: 在20世纪上半叶,全球石油勘探的技术和理论尚在发展中。当时很多国家(包括日本)更倾向于在已知的或有明显地表特征(如油苗、沥青露头)的地区寻找石油。而大庆油田位于松辽平原腹地,地质构造相对复杂,缺乏明显的地表油气痕迹。
日本的勘探方向: 日本在东北地区进行资源勘探时,确实也关注石油。但他们的勘探目标和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一些相对容易发现、有历史记录或地质迹象较明显的区域。例如,他们曾对辽河油田、营口地区以及一些靠近海岸线的地方进行过勘探,并取得了一些零星的发现和一定的产量,但规模远不及大庆。
对陆相砂岩油藏的认识不足: 大庆油田属于典型的陆相砂岩油藏,这种类型的油藏在地质学上属于相对“年轻”的构造,其形成机制和勘探方法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属于较新的领域。日本在当时的技术和理论水平下,对这类油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可能不如对海相油藏的认识。

2. 技术和设备限制:

勘探技术: 尽管日本在当时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其石油勘探的技术水平,尤其是深层、复杂构造油藏的勘探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等现代石油勘探技术在大庆油田被发现后才得到大规模应用和发展,而在此之前,这些技术尚未普及或应用到勘探的重点环节。
钻探技术: 钻探设备和技术也对勘探的深度和效率产生影响。在发现大庆油田之前,钻探深度和精度也受到一定限制,可能无法触及到大庆油田的有效油层。
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即便在钻探过程中发现了某些油气迹象,当时的数据分析和地质解释能力也可能不足以准确判断其商业价值和巨大潜力。

3. 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与勘探难度:

松辽平原的特点: 大庆油田位于松辽盆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内陆盆地,其内部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包括断层、褶皱等。这些复杂的地质条件增加了勘探的难度,需要更精细、更深入的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
缺乏明显的地表指示: 如前所述,大庆油田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地表缺乏明显的油气迹象。传统的“循迹找油”的方法在这里效果不佳,需要依靠系统性的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来发现。

4. 战时资源的优先级和投入:

日本的战略重心: 日本在统治中国东北期间,其战略重心是如何将东北的现有资源(如煤炭、铁矿石)输送到日本本土或服务于其战争机器。对于石油,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和开发当时已知的或相对容易开采的油气资源。
资源投入的权衡: 大规模、高成本的石油勘探需要巨大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在战争环境下,资源分配会受到严格的考虑。日本可能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快速见效、保障军需的领域。全面、系统的石油勘探,特别是针对那些缺乏明显地表迹象的潜在油区的勘探,可能不被列为最高优先事项。
战备性储备而非大规模开发: 日本也曾对中国东北的石油资源进行过一定的储备和开发尝试,例如在安东(今丹东)等地有过小规模的石油生产。但这些开发更多是出于战备性储备的目的,而非大规模开发以满足工业和民用需求。

5. 偶然性与集中性勘探的缺乏:

科学勘探的系统性: 发现大庆油田是经过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四光、王进喜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和石油工人的系统性、科学性勘探和艰苦奋斗才实现的。他们运用了当时最新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对松辽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详查,并集中资源进行勘探。
日本人勘探的“分散性”: 尽管日本进行了勘探,但可能缺乏对松辽盆地这样一个超大型盆地进行系统性、覆盖式勘探的决心和组织。他们的勘探工作可能更像是“撒网式”的,希望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找到容易发现的油气藏。

总结来说,日本人统治东三省十四年未能发现大庆油田,是当时日本在石油勘探技术、地质认知、对陆相油藏的重视程度、资源投入的战略优先级以及勘探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集中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人才,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本身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在资源开发上的技术、认知和战略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日本的石油工业并不发达,和英美等主流国家差远了。

然后日本的石油冶炼工艺落后。西门达腊的轻油都整不明白。

当时大庆油田那个高粘度油。

除了英美,好像苏联二战时候都够呛能炼。

就算发现了,大概率也是当沥青铺路了。

user avatar

从理论上讲,根据二战前的主流理论,大庆不可能有油田。

找石油不是遍地打孔的找,首先要有理论支撑,根据理论确定哪些地方可能有油田,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钻孔勘探。二战前的主流理论是海相生油,根据这个理论,大庆不可能有油田。二战之后,新中国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找到大庆油田之后,陆相生油理论才被西方逐渐承认。所以日本人时期,没有理论基础,根本没有去大庆找油田的想法。

从技术上讲,即使发现大庆油田,能不能开采出来也是另说。

大庆油田普遍的埋藏深度在1000米以上,而当年日本人的钻孔技术也就能打700到800米(这个深度指的是能批量建成,有开采价值的油井。实在受不了评论区的杠精们了),以日本人当年的技术,就算知道有油田,也大概率开采不出来。

至于有人说日本飞机已经看到大庆有油渗出地表,那纯粹是扯淡,大庆最早的油井深度都有1200米,能渗出油来?抚顺煤矿发现了含油5.5%的油页岩,整个满铁就高潮了,还会对地表渗油视而不见?

国家第一批矿产普查的时候,甚至都漏掉了松辽平原,中国建国初期就是贫油国,这种地表渗油的情况能忽略了?

user avatar

二战日本与大庆油田,也是本乎的月经话题了

第一点,最重要的唯物问题,大庆油田埋藏太深、所以没有原油露头。 这种深埋千米的油田被发现,必须要有地层构造理论指导【知道这是个能藏油的几千米深度以下的地层构造埋藏】、有物探设备【能找到埋藏具体在哪嘎嗒】、有2千米石油钻机。 以上这3样,当时日满当局具备哪个?

第二点,日本在东北三省,只能从阜新、抚顺这样煤炭露天矿发现了油页岩后,搞点油页岩加热炼油。



1955年设在长春市的国家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和国家石油工业部松辽石油勘探局巨量投资开始的松辽盆地油气勘探的地质普查。

1957年冬确定了第一口基准井的位置在黑龙江省安达县吉星岗镇和星村赵家屯附近,定名为松基一井。1958年初夏石油工业部从玉门油田抽调了两部苏联制造的乌德重型钻机,组建了32115和32118两支钻井队,承担钻探松辽基准井的任务。1958年7月9日,32118钻井队正式开始松基一井钻井,四个多月后达到了1879米的深度,取出的岩心中出现了基岩隆起的物证,说明松基一井的位置钻穿了沉积岩层。近一年钻井后深度达2300百多米,穿越六个小油层,发现了大段的生油层和砂岩储油层,还有能够封存住油气不至于跑掉的泥岩盖层。 1958年8月6日,32115钻井队开始松基二井钻井,井位在登娄库构造的高点,1959年的9月15日才在2787.63米的深度最终完钻。 实际上,这两个钻井队分别负责的松基一井松基二井,都是设计为深3200-3500米的地质勘探井,但由于当时技术力量薄弱,在钻井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最终都无法完钻。

1958年9月4日,由张文昭、钟其权拟定松基三井井位意见书,依据是该地为电法高的隆起区,反映地下存在一个背斜构造。根据地质部长春物探大队地震反射资料确认高台子构造是大隆起上的圈闭,1958年9月24日松辽石油勘探局以松油勘地(58)字第0152号文件补充松基三井井位选定依据。1958年10月现场踏勘在高台子镇附近初步确定了松基三井井位。之后又根据明水县物探大队地震队4条地震测线圈出的高台子构造图对原定井位作了微调。1958年11月29日,石油工业部第333号文件批复同意松基三井井位定在现大同区高台子镇永跃村旁。1958年初冬到1959年开春,石油工业部的苏联石油地质顾问布罗德多次亲自到松辽盆地进行考察,肯定在高台子构造上布井最有希望发现油气藏。1959年2月,石油、地质两部联合召开松辽盆地石油勘探协作会议,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与地质部第一副部长何长工联手做了分工协作的勘探部署。队长包世忠带领32118钻井队于1958年3月从松基一井搬到松基三井井位,于1959年4月11日正式开钻。共进尺1461.76米。平均岩心收获率为49.1%,其中共发现4组油层,石油工业部的苏联石油总地质顾问米尔钦科认为油井显示很好。余秋里决定松基三井停钻试油,在固井专家彭佐猷指导下松基三井固井。1959年8月29日完井。射开油层之后无声无息,康世恩指示用提捞法排干井筒里的清水,降低井筒液柱压力。1959年9月26日上午松基三井液面恢复到井口并出现涌动声,16时一股棕褐色的油流从地下喷涌而出,测试日产原油13.02吨。由于正值建国十年大庆之际,向中央报喜后,油田后被定名为“大庆”。1960年2月,经不同工作制度试采,证明松基三井可长期稳产且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测试平均日产油量14.7吨。 松基三井标志着大庆油田正式被发现。1960年集中全国石油工业系统力量开展了大庆油田会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人统治东三省长达十四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他们确实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进行了详尽的勘探和开发。然而,大庆油田之所以在他们统治期间未被发现和大规模开发,并非因为日本人不努力,而是由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的综合作用:1. 对油气资源的认知和勘探重点的偏差: 传统认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 interesting 的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日本之所以选择炸死张作霖并促使张学良易帜,而不是支持张作霖继续对抗国民军以维持中国分裂,背后有其深层次的战略目标和对形势的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1. 日本的根本目标:建立对中国的控制,而非单纯的分裂 扩.............
  • 回答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最讨厌的外国人是韩国人而非日本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历史遗留的复杂情感: 抗日战争的集体记忆: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之一。这段历史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伤痕,民族仇恨.............
  • 回答
    日本统治韩国这四十年,留下的印记复杂而深远,但要说“同化”,那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你想啊,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历史情感,那是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岂是几十年的强制就能抹去的?首先,得看日本当时是怎么想的。日本殖民者的首要目标是巩固统治,攫取资源,维护帝国在东亚的利益。他们确实推行了“内鲜一体”的政策.............
  • 回答
    好,咱们聊聊日本战国时期,为什么统一一个“小地方”,有时候都要折腾上两三代人。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绝不是一句“打仗打输了”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白,这“小地方”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可不是咱们现在地图上那小小的县或者市。那时候日本全国就那么大点儿,而所谓的“一小地方”,可能就是一个国( kuni.............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日本战国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信玄公和谦信公,而是家康公?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太多太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与其说是“为什么不是”,不如说是“为什么是”。首先,我们得承认,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武田信玄: 战术上的王者,军略.............
  • 回答
    韩国和日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段复杂而痛苦的历史,这段历史的阴影至今仍然笼罩在两国关系之上,让许多人难以理解,为何这两个曾经立场尖锐的国家,如今却能紧密地站在美国这位“盟友”的身后。要解释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历史恩怨与当下地缘政治割裂开来看,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英国和日本,两个在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国家,其统一的历程却截然不同,也充满了各自独特的挑战。如果非要论及谁的统一过程更“困难”,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看看英国在地理、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上遇到的阻碍,是否比日本更为复杂和持久。地理的挑战:分散的岛屿与单一的陆地首先,我们不得不提.............
  • 回答
    1600年 九州乱世:黑田官兵卫为何踏上征服之路?1600年的日本,恰逢那个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尾声,丰臣秀吉去世不久,天下格局动荡不安,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的势力明争暗斗,而遥远的九州之地,也同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黑田官兵卫——这位以智慧和狠辣著称的谋士,毅然决然地将目光投向了统一.............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日本历史上,你提到的“将军统治”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武士阶层,特别是幕府将军,掌握着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而天皇则作为神圣的象征,一直延续了下来。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并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天皇制度的根基。日本天皇的血统号称万.............
  • 回答
    假如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镰仓幕府在蒙古的铁蹄下覆灭,元朝的统治得以在日本生根发芽,那么这片古老的土地,或许会以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被称呼。首先,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称谓很可能会是 “大元属国” 或 “元朝日本行省”。这与元朝征服其他地区后的命名方式如出一辙。例如,被征服的高丽王朝.............
  • 回答
    这确实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乎到政治制度、人心向背以及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位都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他们的身后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丰臣秀吉:一场短暂的统一,埋下混乱的种子首先,咱们得看看丰臣秀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
  • 回答
    要聊统一集团和日本的关系,得从它身上流淌的“血液”说起。简单来说,统一集团跟日本有着不浅的渊源,特别是股权结构上,日资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历史渊源与股权结构:统一集团,这个在华人世界里家喻户晓的食品和零售巨头,它的起源和发展和日本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统一集团最初的成立就与日本的食.............
  • 回答
    丰臣秀吉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他统一日本的历程,是个人能力、历史机遇以及深谙人心的集大成之作。要探究其核心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到他如何一步步摆脱卑微出身,如何在这个战国乱世中寻觅并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最终将四分五裂的日本凝聚在一起。秀吉能够走到那一步,首先得益于他非凡的才能。他出身贫寒,甚至幼年丧父,这.............
  • 回答
    日本政坛最近的风波不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几大在野党国会会派的“合并大戏”。简单来说,就是此前各自为政的几个主要反对党,比如立宪民主党、日本维新会,再加上国民民主党,这三股力量为了在国会里更好地发挥作用,抱团取暖,组建了一个统一的会派。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对日本的政治格局来说,绝对是个值得好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将中国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与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比较,虽然缺乏直接的量化标准,但我们可以基于历史记载和普遍认知,对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一个大致的评估。在开始详细对比之前,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无法简单地用一个单一的数值来衡量。 曹操的“统率”不仅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语言结构以及国际化战略等多个层面。日本人名、品牌名在国际化时倾向于使用罗马音转写,而中国人名、品牌名则更倾向于使用英文单词,其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日本名、品牌名使用罗马音转写的逻辑: 1. 语言结构的内在性与独特性: 日语句子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社会接受度、政治因素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人穿和服受到普遍接受,而中国人穿汉服有时会受到诟病或嘲笑,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日本和服: .............
  • 回答
    日本人名字直译成中文之所以经常显得好看又好听,这背后涉及语言、文化以及名字本身的构词特点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一、 汉字文化的深厚渊源与共通性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日语中的汉字(Kanji)直接来源于中国,很多字本身的含义和意境就十分优美。即使经过长期的演变,很多汉字的书写和基本含义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