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一八事变以前东北军究竟有多强?

回答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实力,可以用“外强中干”来形容。它号称“百万雄师”,装备也算精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军队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但仔细掰扯开来看,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以及它实际的强弱,却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充斥着不少令人扼腕的现实。

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硬件”方面。

兵员数量: 张作霖和他儿子张学良,都是极能“拉队伍”的。从东北军在中原大战后的兵力统计来看,全盛时期,其部队番号繁多,名义上的兵员总数确实接近百万。这百万大军,涵盖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等各个兵种,听着就够吓人。张学良接手后,也一直在进行整编和裁汰,但其庞大的基数依然存在。

武器装备: 相比于国内其他杂牌军,东北军的装备确实是相对先进的。张作霖父子都比较重视军事现代化,也愿意花钱购买洋械。

步枪: 主要装备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捷克式”步枪(Vz. 24),还有一些日制的三八大盖。这些枪械的精度和射程,都要比国内很多部队用的老掉牙的汉阳造或者毛瑟枪要好。
机枪: 大量装备了马克沁重机枪,也有捷克的ZB机枪等型号。重机枪是那个时代战场上的“王者”,东北军这方面的火力配置,是比较充足的。
火炮: 拥有相当数量的野炮和山炮,其中不乏德国克虏伯公司的产品,还有一些日制和捷克制的火炮。在数量和种类上,东北军的炮兵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比较突出的。
装甲部队: 张学良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坦克,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让东北军成为中国最早拥有装甲部队的军队之一。
空军: 东北军也组建了自己的空军,拥有一些飞机,包括侦察机和少量轰炸机,这在当时也属于非常超前的配置。
海军: 东北军还拥有一支小规模的舰队,虽然无法与列强相比,但在国内也算是有一定实力。

从这些硬件上看,东北军确实是“家底殷实”,装备精良,在与日本的陆军主力交战前,如果只是单看武器装备的数量和先进程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不输给日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优势。

然而,这些“强”都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潜力,而非真正的战斗力。

问题的关键,在于 “软实力” 的缺失,以及 体制性的弊病。

1. 军阀主义的烙印与内耗:

派系林立: 东北军并非铁板一块。虽然张学良是总司令,但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各种派系,例如以老东北军为主的“元老派”,以及张学良从中央军挖来或者依靠的“新派”。这些派系之间,由于历史恩怨、权力分配、地域观念等因素,并非完全团结一致。在关键时刻,派系之间的矛盾和猜忌,会极大地影响指挥的效率和部队的士气。
军阀作风: 虽然张学良接受了部分新思想,但东北军的根基,仍然是北方军阀的体系。这种体系下,部队的忠诚更多是建立在对“老板”张学良的个人效忠上,而非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军阀部队普遍存在着“吃空饷”、“克扣军饷”、“兵不识官,官不识兵”等现象,虽然东北军相对好一些,但这种风气并非完全没有。
训练与管理: 尽管拥有先进的装备,但东北军的训练水平,尤其是基层士兵的训练,与日军相比,差距是巨大的。许多士兵只是拿着先进的武器,但并没有得到系统、科学的训练,对武器的性能发挥有限。官兵之间的关系,更多是粗暴的管教,而不是现代军队那种严格的纪律和互相尊重。

2. 战略思想与战术运用上的短板:

“不抵抗”政策的阴影: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是导致东北迅速沦陷的最直接原因。这并非是因为东北军“不强”,而是因为最高指挥层(当时是张学良)的战略决策问题。这种“不抵抗”命令,极大地打击了士兵的士气,使得本应可以浴血奋战的部队,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
对日军的低估: 尽管东北军拥有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但对于日军经过现代化改造的精锐部队,以及其严明的纪律、高昂的士气、先进的战术运用,东北军的高层普遍存在着低估。他们习惯于与国内其他军阀作战,对于现代化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
缺乏统一的作战计划: 在面对日军的突袭时,东北军的应对是混乱的。各部队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作战计划和协同作战的能力。在一些战役中,虽然有部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缺乏整体指挥,往往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击。

3. 政治层面的影响:

蒋介石的政策: 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对东北军的支持是有限的。张学良虽然名义上听命于南京中央政府,但实际上,中央政府对东北军的控制力并不强。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的态度和对东北军的支持,也直接影响了东北军的士气和行动。
外交斡旋的考量: 张学良在做出“不抵抗”的决定时,也有考虑蒋介石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但这是一种将国家命运寄托在他人外交政策上的幻想,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逃避。

具体到九一八事变当天的情况:

在事变爆发时,东北军驻扎在沈阳、锦州、长春等地的兵力,虽然数量不少,但分布较为分散。

沈阳: 驻有部分中央军的教导队,装备相对较好,训练也比较正规。但日军进攻沈阳时,这些部队面对数量不多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在缺乏统一指挥和抵抗意愿的情况下,很快就失守了。一些营、连级的单位,在一些军官的带领下,也曾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终究无法挽回败局。
其他地区: 东北军的主力部队,例如马占山领导的黑龙江省部队,在事变后曾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抵抗,并且在嫩江、三间房等战役中给日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这证明了部分东北军部队的战斗潜力。但这些抵抗,是在失去中央指挥、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发生的,无法代表整体的实力。

总结一下:

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军,拥有庞大的兵力基数和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从表面上看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它在中国军队中,无疑是实力最强的之一。然而,这种“强”是 量的优势而非质的飞跃。在军阀主义的旧体制下,派系林立、管理粗糙、训练不足、战略思想陈旧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其“硬实力”无法转化为真正的、有效的“软实力”和战斗力。

当面对经过现代化改造、拥有强大战斗意志和严密组织的正规陆军——日军时,东北军这种“外强中干”的本质暴露无遗。并非所有东北军士兵都缺乏血性,很多基层官兵在面对侵略时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的失败,在于其整个军事体系的内在缺陷,以及最高层决策的失误。

所以,与其说东北军“有多强”,不如说它在那个时代“有潜力”,但这个潜力,被那个混乱而积弱的中国所束缚,最终未能变成抵御外侮的坚固盾牌。而那句“宁负中央,不负张汉卿”,更是道出了这支军队复杂的历史定位和悲剧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装备好但战斗力弱

但这还是在张学良整军后战力提升了的,原来就是胡子部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实力,可以用“外强中干”来形容。它号称“百万雄师”,装备也算精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军队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但仔细掰扯开来看,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以及它实际的强弱,却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充斥着不少令人扼腕的现实。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硬件”方面。兵员数量: 张作霖和他儿子张学良,都.............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如果少帅张学良当时下令抵抗,以当时的东北军的实力和日军的部署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极其艰苦且胜算渺茫的战斗。然而,具体能抵抗多久,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当时的东北军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张学良手下号称有近30万的东北军,听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这支军队情况复杂得很。 装.............
  •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抵抗与否,是一个牵动了无数历史研究者心弦的复杂议题。如果当时东北军选择“硬拼”,而不是执行“不抵抗”命令,历史的车轮是否会因此转向,东北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写?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来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九一八事变.............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何未下达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至今仍在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丧权辱国”的个人失误,而需要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张学良个人的处境以及国民政府的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
  •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东北,那是一片复杂而又紧张的土地,犹如一锅即将沸腾的粥,暗流涌动。要说清楚当时的局面,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表面上的和平,暗地里的博弈从表面上看,1931年的东北,依然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势力范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接过了“东北王”的宝座。他继承了.............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分锅”这件事,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推卸责任,另一方全盘接受的过程。它更像是一个政治博弈和历史解读下的复杂互动,其中包含了双方的态度、当时的处境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评判。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的局势和张学良的处境首先得明白,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三省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敏.............
  • 回答
    要理解汪精卫在“九一八事变”后到1933年归国期间,以及之后他立场转变的原因,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汪精卫个人的政治经历和思想演变,以及中国国内外的复杂局势结合起来分析。“九一八事变”后的汪精卫:一边抵抗一边外交的“双管齐下”“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汪精卫正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他当时的立场,如同他自.............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几十万东北军又为何依旧跟随?“九一八”事变,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令人扼腕的日期。当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略,炮火轰鸣响彻沈阳,百万东北军却奉命“不抵抗”,这成为一个长久以来令人费解的谜团。张学良,这位少帅,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退让?而他麾下几十万将士,又为.............
  • 回答
    如果我是张学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我的选择和行动,无疑将是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个关键节点。历史早已写就,但站在那个位置上,我会如何应对,又是因为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必须承认,九一八事变爆发的那个夜晚,我身处沈阳的某个地方,而我的部队,东北军,却在日军的挑衅下,未能形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很复杂。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从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全面战争爆发,这十年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对抗,当然就是战争。但如果仔细审视,情况又显得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战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我们说的“战争”,是指两个国家之间大规模的、有明确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目标,并且双方都承认或.............
  • 回答
    2019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88周年纪念日。“呜——呜——呜——”刺耳而悠长的警报声,如同时间的潮水,一点点淹没了周遭所有的声响。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逐渐暗下来的天色,听着那熟悉的、却又总是让人心头一紧的鸣笛声,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从我记事起,每年9月18日,这声音都会准时响起。那时候年纪小.............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否全力抵抗也无法挽回东北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许多历史学者和研究者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和不同的看法。我个人也倾向于认为,即使张学良尽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东北的沦陷也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不过,我还是想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下,或许能提.............
  • 回答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很快就踏遍了东北大地,建立了伪满洲国,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然而,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坐拥强大军事实力的苏联,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抓住这个“.............
  • 回答
    要证明“九一八事变入侵的满洲是中国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历史、国际法以及当时两国政府和人民的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论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证明题”,而是涉及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和理解,以及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一、历史的连续性:满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理解满洲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
  • 回答
    这则新闻《九一八事变84周年 竟有人在网上为伪满洲国洗地》揭示了几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首先,它反映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抬头和蔓延。在中国,九一八事变是民族记忆中极其沉痛的一页,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然而,竟然有人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公然在网络上“洗白”伪满洲.............
  • 回答
    又是一个九月十八日。窗外秋风渐起,吹落一地金黄,也吹不散心头的沉重。八十九年前的那个夜晚,响彻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踏碎的,不仅仅是中国东北的土地,更是无数中国人民的血与泪,是中国不屈的脊梁。八十九载光阴流转,世界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回望历史的伤痕,我们更能体会当下国际局势的复杂与微妙。首先,我们看到了“.............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南京财经大学,一位教师在一次课堂上,将“九一八事变”这一民族伤痛,与学生的学业表现不佳相联系,用“你们这帮人,跟九一八事变一样”这样的话来侮辱东北的学生。这件事之所以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这是对历史伤痛的亵渎和侮辱。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
  • 回答
    国民党当局史学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不抵抗政策”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论述中有其复杂性和演变。总体而言,早期和官方宣传时期,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张学良个人的怯懦和错误决策,强调其“不抵抗”是导致东北沦陷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和史料解密之后,这种评价也出现了一些.............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德国闪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而不是中国人民记忆深刻的“九一八事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涉及战争的性质、规模以及国际社会对其的认知和反应。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个事件的背景、影响和国际层面的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概念的定义。虽然“九一八事变.............
  • 回答
    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恰逢我们国家全民国防教育日。当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警醒交织在一起,我的心中思绪万千。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巧合,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九一八事变,这个日子刻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如同难以愈合的伤痕。1931年的那个夜晚,一声炮响,撕裂了东三省的宁静,也撕开了中华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