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一八事变以前东北军究竟有多强?

回答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实力,可以用“外强中干”来形容。它号称“百万雄师”,装备也算精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军队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但仔细掰扯开来看,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以及它实际的强弱,却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充斥着不少令人扼腕的现实。

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硬件”方面。

兵员数量: 张作霖和他儿子张学良,都是极能“拉队伍”的。从东北军在中原大战后的兵力统计来看,全盛时期,其部队番号繁多,名义上的兵员总数确实接近百万。这百万大军,涵盖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等各个兵种,听着就够吓人。张学良接手后,也一直在进行整编和裁汰,但其庞大的基数依然存在。

武器装备: 相比于国内其他杂牌军,东北军的装备确实是相对先进的。张作霖父子都比较重视军事现代化,也愿意花钱购买洋械。

步枪: 主要装备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捷克式”步枪(Vz. 24),还有一些日制的三八大盖。这些枪械的精度和射程,都要比国内很多部队用的老掉牙的汉阳造或者毛瑟枪要好。
机枪: 大量装备了马克沁重机枪,也有捷克的ZB机枪等型号。重机枪是那个时代战场上的“王者”,东北军这方面的火力配置,是比较充足的。
火炮: 拥有相当数量的野炮和山炮,其中不乏德国克虏伯公司的产品,还有一些日制和捷克制的火炮。在数量和种类上,东北军的炮兵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比较突出的。
装甲部队: 张学良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坦克,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让东北军成为中国最早拥有装甲部队的军队之一。
空军: 东北军也组建了自己的空军,拥有一些飞机,包括侦察机和少量轰炸机,这在当时也属于非常超前的配置。
海军: 东北军还拥有一支小规模的舰队,虽然无法与列强相比,但在国内也算是有一定实力。

从这些硬件上看,东北军确实是“家底殷实”,装备精良,在与日本的陆军主力交战前,如果只是单看武器装备的数量和先进程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不输给日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优势。

然而,这些“强”都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潜力,而非真正的战斗力。

问题的关键,在于 “软实力” 的缺失,以及 体制性的弊病。

1. 军阀主义的烙印与内耗:

派系林立: 东北军并非铁板一块。虽然张学良是总司令,但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各种派系,例如以老东北军为主的“元老派”,以及张学良从中央军挖来或者依靠的“新派”。这些派系之间,由于历史恩怨、权力分配、地域观念等因素,并非完全团结一致。在关键时刻,派系之间的矛盾和猜忌,会极大地影响指挥的效率和部队的士气。
军阀作风: 虽然张学良接受了部分新思想,但东北军的根基,仍然是北方军阀的体系。这种体系下,部队的忠诚更多是建立在对“老板”张学良的个人效忠上,而非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军阀部队普遍存在着“吃空饷”、“克扣军饷”、“兵不识官,官不识兵”等现象,虽然东北军相对好一些,但这种风气并非完全没有。
训练与管理: 尽管拥有先进的装备,但东北军的训练水平,尤其是基层士兵的训练,与日军相比,差距是巨大的。许多士兵只是拿着先进的武器,但并没有得到系统、科学的训练,对武器的性能发挥有限。官兵之间的关系,更多是粗暴的管教,而不是现代军队那种严格的纪律和互相尊重。

2. 战略思想与战术运用上的短板:

“不抵抗”政策的阴影: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是导致东北迅速沦陷的最直接原因。这并非是因为东北军“不强”,而是因为最高指挥层(当时是张学良)的战略决策问题。这种“不抵抗”命令,极大地打击了士兵的士气,使得本应可以浴血奋战的部队,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
对日军的低估: 尽管东北军拥有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但对于日军经过现代化改造的精锐部队,以及其严明的纪律、高昂的士气、先进的战术运用,东北军的高层普遍存在着低估。他们习惯于与国内其他军阀作战,对于现代化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
缺乏统一的作战计划: 在面对日军的突袭时,东北军的应对是混乱的。各部队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作战计划和协同作战的能力。在一些战役中,虽然有部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缺乏整体指挥,往往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击。

3. 政治层面的影响:

蒋介石的政策: 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对东北军的支持是有限的。张学良虽然名义上听命于南京中央政府,但实际上,中央政府对东北军的控制力并不强。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的态度和对东北军的支持,也直接影响了东北军的士气和行动。
外交斡旋的考量: 张学良在做出“不抵抗”的决定时,也有考虑蒋介石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但这是一种将国家命运寄托在他人外交政策上的幻想,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逃避。

具体到九一八事变当天的情况:

在事变爆发时,东北军驻扎在沈阳、锦州、长春等地的兵力,虽然数量不少,但分布较为分散。

沈阳: 驻有部分中央军的教导队,装备相对较好,训练也比较正规。但日军进攻沈阳时,这些部队面对数量不多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在缺乏统一指挥和抵抗意愿的情况下,很快就失守了。一些营、连级的单位,在一些军官的带领下,也曾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终究无法挽回败局。
其他地区: 东北军的主力部队,例如马占山领导的黑龙江省部队,在事变后曾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抵抗,并且在嫩江、三间房等战役中给日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这证明了部分东北军部队的战斗潜力。但这些抵抗,是在失去中央指挥、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发生的,无法代表整体的实力。

总结一下:

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军,拥有庞大的兵力基数和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从表面上看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它在中国军队中,无疑是实力最强的之一。然而,这种“强”是 量的优势而非质的飞跃。在军阀主义的旧体制下,派系林立、管理粗糙、训练不足、战略思想陈旧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其“硬实力”无法转化为真正的、有效的“软实力”和战斗力。

当面对经过现代化改造、拥有强大战斗意志和严密组织的正规陆军——日军时,东北军这种“外强中干”的本质暴露无遗。并非所有东北军士兵都缺乏血性,很多基层官兵在面对侵略时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的失败,在于其整个军事体系的内在缺陷,以及最高层决策的失误。

所以,与其说东北军“有多强”,不如说它在那个时代“有潜力”,但这个潜力,被那个混乱而积弱的中国所束缚,最终未能变成抵御外侮的坚固盾牌。而那句“宁负中央,不负张汉卿”,更是道出了这支军队复杂的历史定位和悲剧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装备好但战斗力弱

但这还是在张学良整军后战力提升了的,原来就是胡子部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