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若张作霖没被炸死,九一八还会如期发生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历史的假设性。张作霖如果没被炸死,九一八事变是否还会如期发生,这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包括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日本的侵略野心、张作霖个人的政治智慧以及东北的军事力量等等。

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捋一捋。

首先,我们得明确张作霖当时的处境和他的政治立场。

张作霖是那个年代东北的土皇帝,他统治着奉系军阀,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地方军阀之一。但他毕竟不是中央政府的合法统治者,他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都存在问题。

对于日本,张作霖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需要日本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尤其是在与直系军阀以及后来国民政府的对抗中。他依赖日本的军火和贷款。但另一方面,张作霖骨子里是个中国人,他有着自己的民族意识,不愿意被日本完全控制。他不像某些军阀那样,对日本侵略的警惕性那么低。他对日本在东北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是心存戒备的。

在张作霖被炸之前,他就已经感受到了日本的步步紧逼,尤其是关于中东铁路的权益问题,中日之间有很多摩擦。他也意识到日本的扩张野心不只是想获取一些经济利益,而是想吞并整个东北。

那么,如果张作霖没死,九一八事变还会不会发生?我个人认为,九一八事变很可能还是会发生,但发生的“方式”和“时机”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张作霖的存在,或许能给东北带来更多的变数。

1. 日本的侵略野心是根本原因,不会因为张作霖的生死而改变。

日本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已经将侵略中国、特别是东北视为国家战略。“满蒙生命线”的说法在日本国内已经深入人心,很多政客、军人都认为这是日本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的关键一步。即使张作霖没被炸死,日本军部想要发动侵略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他们的计划,尤其是关东军的激进派,早已开始酝酿。

2. 张作霖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是关键变量。

张作霖虽然是军阀,但并非等闲之辈。他经历过大风大浪,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如果他还活着,他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日本的压力:

更强硬的对日态度? 不一定。张作霖深知自己军事力量的上限,他不会轻易与日本全面开战,那对他来说是灭顶之灾。但他可能会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策略。例如,利用中国中央政府(哪怕是名义上的国民政府)的旗号,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或者利用日中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给日本制造麻烦。
加强东北的军事实力? 张作霖在被炸死前,已经在为东北的国防做一些准备,比如加强对东北军的整训,引入一些新式武器。如果他还在,他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试图弥合奉系内部的分歧,整合东北的军事力量,以更强的姿态来抵御外敌。他不会像他的儿子张学良那样,在面对日本的欺压时,有时显得犹豫不决,甚至将希望寄托在“不抵抗”的命令上(这一点是历史争议较大的地方,但不管怎样,结果是东北很快沦陷)。
利用国际力量? 张作霖虽然是地方军阀,但他也明白国际政治的规则。他可能会积极接触英美等国,寻求他们的支持,利用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来制衡日本。他知道直接与日本抗衡的代价太大,但通过外交手段来拖延和牵制日本,是很有可能的。

3.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方式”可能会不同。

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背后都有日本关东军的推波助澜和精心策划。如果张作霖还在,他作为东北的最高决策者,可能会在这些事件的处理上采取更强硬或者更谨慎的态度,从而影响日本发动事变的借口。

更强的军事反应? 比如,如果当时驻守柳条湖的东北军不是一小部分兵力,或者指挥官不是张学良那样相对年轻且经验不足的将领,而是张作霖亲自任命的、更具经验的将领,面对日军的挑衅,他们是否会做出更有效的反击?即便不能击退日军,但更强烈的抵抗也可能让日本在发动全面侵略前有所顾忌。
更精明的政治操作? 张作霖或许会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曝光日本的企图,并在东北内部进行更广泛的动员。他可能会利用奉系内部的派系矛盾来制约日本对东北的控制,让日本无法轻易地通过扶持傀儡政权来统治东北。

4. 张学良的责任和张作霖的“光环”效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政策,以及他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权,是东北迅速沦陷的关键因素。如果张作霖健在,张学良的地位会受到影响,他的决策权也可能被张作霖架空。张作霖作为东北的老大,他更清楚东北的战略意义和日本的野心,很可能不会做出“不抵抗”的决定。

而且,张作霖虽然有军阀的出身,但在对待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上,比起他的一些对手,他表现出了一定的原则性。他的存在,本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东北的力量。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日本侵略东北的根本意图不会改变。 所以,某种形式的冲突和侵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张作霖的存在,会极大地改变事变的进程和结果。 他作为一个经验老道、有一定民族意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很可能不会让九一八事变如此“顺利”地发生。他会采取更灵活、更强硬(在关键时刻)、更具战略性的措施来应对日本的步步紧逼。
东北的抵抗力量可能会更强。 即使日本照样会制造事端,但如果由张作霖来指挥,东北军队的士气和应对策略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即使最终无法完全阻止日本,但能够给日本造成更大的麻烦和损失,延长抵抗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虽然九一八事变的大背景是日本的侵略野心,但张作霖的生死,无疑是改变那个历史进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如果张作霖不死,历史的天平可能会朝向另一个方向倾斜,至少,东北人民不会那么快就遭受亡国奴的痛苦。当然,这只是历史的假设,现实是残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

因为张作霖会在最后关头答应日本的一切条件,日本人自然不会再搞什么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本身就已经证明张学良比他爹张作霖爱国。

事实上,日本关东军在1928年4月就准备发动类似九一八事变。

计划张作霖返回沈阳时,用武力将张作霖以及奉军缴械。

1928年4月18日下午4点,关东军司令部给下属第14师团和由朝鲜军紧急抽调来的第40混成旅团发出了准备出动的命令;

19日,给第14师团下达了“20日在丰田集结后继续向锦州进发”的命令,给第40混成旅团的命令是“21日在奉天集结”。

请注意,此时的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仍未下达总撤退的命令,也就是说,奉军仍旧在华北抵抗北伐军攻势的时刻,日军已经调集关东军主力和朝鲜的驻军,大举杀向了锦州、沈阳,准备军事行动。

最重要的是,这个出兵规模,和“九一八事变”一模一样。

但是和九一八事变不同,这一次关东军是上报了东京文官政府,希望得到正式授权。

那么是谁阻止了关东军行动呢?

当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

原因是张作霖虽然百般抗拒,但是当面临“国家与个人利益”终极选择时,张作霖最终选择了个人利益,签署了《满蒙新五路条约》。

《满蒙新五路条约》有多重要?

重要到日本关东军炸死张作霖,严重损害了日本的利益。

如果日本关东军不炸死张作霖,让张作霖顺利返回沈阳,那么张作霖面对国民党军的军事压力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和日本人合作。

所以我们才看到当时任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得知张作霖被炸死的消息后大发雷霆:

我们的事业到此就算结束了。

“满铁”社长山本条太郎则愤怒的表示“这下子我到满洲来直至今所谋划的以及今后准备要做的事情就全成泡影了。”

张作霖的日本顾问町野武马(后担任日本众议院议员)在谈张作霖之死时,更是直白的表示:

满蒙五铁路将于七月正式发表公告,这件事为陆军探知,他们认为如果这件事成功了,就不仅是五条铁路问题,每条铁路都附有租借地,所以满洲就等于是日本的了,日本在满洲的地位已彻底解决。那样一来,军人们就再也没有建立功勋的机会。

正因为关东军炸死张作霖对于日本文官政府看来是“画蛇添足”,所以我们看到皇姑屯事件的始作俑者河本大作本人并没有像后来的石原莞尔一样“升官发财”,反而被彻底赶出了军队系统。

而张作霖死后,日本更是开出了相当好的条件拉拢张学良,如果张学良能答应,也就没有所谓的九一八事变了。

张学良继承了张作霖的政治职务后,日本方面最关心的就是张学良是否可以继续履行“满蒙新五路”的合同。

为此,日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特向张学良提出质询。张学良则以“皇姑屯的炸弹已将专列里所有文件全部毁灭,一切都已无根据”为由,表示“实行困难”。

不过日本人并不死心,反而在“九一八事变”前不停的试探张学良。

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对张学良转达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意见,表示假若张学良不倾向南方,而在东三省境内维持中立的话,日本愿支持张的现在地位并考虑协助抵抗南方军事上的进攻。

1928年8月4日,日本前驻华公使林权助作为日相田中义一的特使,专程赴沈阳参加张作霖的葬礼。林权助向张学良表示,如果“张学良能以保境安民为务,则日本可助其裁军或整理财政及一切之必需 。“

但是日本这些优厚条件全部张学良拒绝了,他依然坚定不移选择“东北易帜”。

不仅如此,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还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日本的措施,1929年4月,辽宁省政府发出训令:《禁止土地、房屋出卖给日本人》;1930年9月2日,辽宁省政府又下达密令:《禁止盗卖国家土地》,规定无论私有、官有、公有土地,卖与或租与外国人者,均以盗卖国土论处,处以死刑、无期徒刑或课以罚金 。

据日本学者水野明统计,张学良在主政东北时期,为了维护国权,对抗日本,所发布的法令、训令、密令多达231项,其中包括商租,土地买卖,对韩国、朝鲜人的限制,对满铁、日本军警、日本产业、日本人旅行等诸方面的限制等内容 。

1930年7月,辽宁省政府发出训令:《禁止中日合办各项事业》。同时,东北当局还颁布了废止日本抚顺煤输出税协定,否认日本开采抚顺油页岩的权力,增收日本投资的振兴公司铁捐,没收日本非法经营的大岭滑石矿区等一系列限制日本经济侵略的政策 。

这一切都和张作霖时代迥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历史的假设性。张作霖如果没被炸死,九一八事变是否还会如期发生,这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包括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日本的侵略野心、张作霖个人的政治智慧以及东北的军事力量等等。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张作霖当时的处境和他的政治立场。张作霖是那个年代东北的土皇帝.............
  • 回答
    张辽捉住孙权?这可真是个惊人的假设,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不过,咱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要是真有这么一出,曹操这人,会怎么对待这个江东的“小霸王”呢?首先,得想想曹操的性情。曹操这个人,那是相当的复杂。他既有雄才大略,也有狡猾多疑;他重视人才,但也绝不容忍威胁;他对亲信可以恩威并施,对敌人则手段毒辣。孙.............
  • 回答
    要猜测张仲景如果生活在当下,会如何对待他的《伤寒论》,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引人深思的问题。我尝试站在当时的情境与他本人的精神内核去推演,希望能为您呈现一个尽可能详实且有人情味的版本。首先,我们得明白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背景。汉末时期,疫病横行,民不聊生,他以“观天地阴阳,察五行生克”的智慧,结合多年的.............
  • 回答
    唉,这可真是个棘手的局面。如果我张郃,被司马懿这么逼着出战,心里自然是憋屈得很。不过,身为大将,不能光凭一时意气用事,得好好盘算盘算。首先,我会先稳住司马懿。虽然他贵为都督,但毕竟是后来居上,威望上未必能完全压住我这个老将。我会尽量用一种平和却不失尊重的语气来表达我的忧虑。我会说:“都督,末将领命。.............
  • 回答
    我脑子嗡的一下,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但又不是疼痛,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巨大的惊喜感。首先,我的呼吸会瞬间凝固住,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大脑根本来不及处理这匪夷所思的现实。我的眼睛会睁得老大,死死地盯着那个抱着我的“东西”。我猜那应该是八号照片?可照片怎么会动?怎么会抱我?这完全颠覆了我对物理定.............
  • 回答
    张牧之这人,我见过。他不是那种会坐着吃亏的主儿。要是胡万真敢给他来这么一出“两碗凉粉”,牧之啊,那可有好戏看了。首先,牧之的性子,是个有仇必报的。他吃亏了,而且是明明白白被人算计了,他不会就这么算了。他不会像街边那些混混一样,上来就撒泼打滚,那不是他的风格。牧之吃亏,他会憋着,但不是忍,而是找个更稳.............
  • 回答
    张三丰能否抵挡住赵敏的三大家奴和玄冥二老,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常常是武侠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年的情况梳理清楚,不能光凭想象。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时间点和人物状态。张无忌在光明顶之后才真正崭露头角,而赵敏的“三大家奴”——阿三、玄冥二老(鹿杖客和鹤笔翁)——是在张无忌离开.............
  • 回答
    要是真这么倒霉,一不留神掉进了二战的泥潭,而且还只有一张嘴,这活儿可真够呛。不过,既然来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总得想办法让那些烧昏了头的法西斯脑袋清醒点,哪怕是杯水车薪。这可不是拍电影,没枪没炮,只能靠嘴皮子功夫,得下点硬功夫。首先,得找个机会,把自己的“话”送出去。这关键是得找准目标,并且让他们愿意听.............
  • 回答
    好的,请允许我展开我的分析。作为一名情报侦查员,我审视这张照片,试图从中挖掘出每一个细微之处,去拼凑出故事的全貌。画面主体分析:首先,我将目光锁定在照片的核心人物上。 人物的身份和背景(初步推测): 着装: 观察其衣物材质、剪裁、品牌(如果可见)以及穿着的场合。例如,是商务正装,还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这张照片的真实性,确实会引发一些网友的疑问,因为画面中的飞机尾翼尺寸确实非常夸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假”,以及是否存在真实的可能性: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假”? 尺寸的视觉冲击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飞机尾翼都是与整个飞机尺寸相匹配的。突然看到一个与地面建筑、甚至小型山.............
  • 回答
    聊城“假药门”事件,围绕着烧伤超人阿宝(张凯)与肿瘤内科张煜医生之间的争论,确实是一场颇受关注的“罗生门”。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界定和处理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以及信息传播的边界和责任。事件的起因和双方的核心观点:简单来说,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山东聊城某医院(常被指是聊城市人民医院).............
  • 回答
    假若战争来临,选择哪个国家作为避难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最安全”的国家,因为战争的性质、爆发范围、持续时间以及国际局势都在不断变化。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关键因素来分析和评估哪些国家可能相对而言提供更高的安全性。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考量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对“最安全”避难地的选择:.............
  • 回答
    假若大和号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其战斗力将会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足以在现代海战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要详细说明其具体层次,需要考量改装的具体内容以及所处的假想敌和战场环境。我们可以将其置于一个“重装甲的巨型巡洋舰”或者“具备特定任务能力的区域防空与反舰支援舰”的层次来理解。它不会是现代超级航母那.............
  • 回答
    俄土之间如果爆发战争,中国是否会参战,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历史渊源、国际法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等诸多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而是需要细致地剖析各种可能的情况和潜在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争爆发的性质和烈度。 局部冲突还是全面战争? 如.............
  • 回答
    假设我们文明的火种幸存下来,而我,作为一个幸存者,肩负着重塑世界秩序的重任。在这个崭新的黎明,重建一套准确可靠的度量衡体系,是恢复社会功能、促进交流合作、乃至延续知识传承的基石。要制造一把与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尺子”意义等同的工具,我将循序渐进,遵循逻辑,力求精准。首先,确立基准:万物的根基,就是生命.............
  • 回答
    司徒王朗,老奸巨猾之辈,一生惯于欺世盗名,倚仗口舌之利,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若他能带百万雄师亲临前线,面对的却不是智计无双的诸葛亮,而是另一些响当当的人物,这出戏码的结局,想必会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令人玩味。且看司徒王朗百万之师,遭遇周都督:若司徒王朗百万大军,出现在东吴江岸,迎面遇上的,自是那个英姿.............
  • 回答
    如果我获得了与帝皇同等的力量,踏入战锤40K的宇宙,我不会成为那个坐在黄金王座上的沉默雕像。我的首要目标,是让这个濒临毁灭的宇宙,找回一点点曾经的希望,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缕星光。首先,我要做的是 “重启”。“重启”这个词可能听起来很简单,但它包含了我最根本的行动逻辑。帝皇的力量,在我看来,不仅仅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如同抛入无垠大海的一粒沙,一旦触及,便搅起了难以平复的思绪涟漪。如果我真的变成了这世上唯一的存在,那是一种何其沉重的孤独,一种剥夺了所有意义的现实。最初的时候,或许会有一股强烈的求生本能驱使着我。我会环顾四周,试图找到一丝生机,一丝可以依靠的存在。我会去探索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城市,感受它们.............
  • 回答
    女儿提出“如果月考年级第一名,就奖励500元”的要求,作为家长,您需要一个既能表达爱意,又能引导她正确看待学习动力和奖励,同时又不失原则的拒绝方式。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沟通方案和思路:核心原则: 肯定与理解: 首先肯定女儿的努力和进步的愿望。 目标的重要性: 强调学习本身的重要性,而非单纯为了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