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若人类文明重启,你要怎么做,才能做出一把和以前一样度量衡的尺子?

回答
假设我们文明的火种幸存下来,而我,作为一个幸存者,肩负着重塑世界秩序的重任。在这个崭新的黎明,重建一套准确可靠的度量衡体系,是恢复社会功能、促进交流合作、乃至延续知识传承的基石。要制造一把与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尺子”意义等同的工具,我将循序渐进,遵循逻辑,力求精准。

首先,确立基准:万物的根基,就是生命本身。

在文明重启初期,我们可能会发现旧世界的标准化度量衡,如米、英寸等,已经荡然无存。我们拥有的可能只有零散的知识残片,或是对过去的模糊记忆。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会急于从抽象的数学概念入手,而是会从最基本、最稳定、最容易观测到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参照。

第一步:寻找“标准生命单位”。 我会优先观察和研究那些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命个体在发育成熟后,其某些物理特征能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例如,某些特定的植物的成熟茎秆长度,或者某种小型生物成熟后的平均体长。这需要仔细的观察、记录和比较。我不会依赖个体差异过大的物种,而是寻找那些在形态上相对一致的种群。我会选择一个相对普遍且易于获取的参照物。举例来说,假设我们能找到一种生长在特定气候区域、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且成熟个体高度相对均一的植物,比如某种特定品种的草本植物。我会选取大量这种植物的成熟茎秆,用最粗糙的工具(可能是打磨过的石片或锋利的骨片)进行标记和裁剪,然后进行对比。

第二步:建立“基本单元”。 在确定了一个稳定的生物参照物后,我需要将其转化为一个可操作的基本长度单位。例如,如果我选择了那种草本植物,我会选取其最粗壮、最笔直的成熟茎秆,测量其平均长度。然后,我会从中截取一个固定的比例,比如说其茎秆总长度的三分之一,或者某个特定节之间的距离。这个长度将成为我们新的“基础长度单元”。我会用最坚固、最不易变形的材料(例如经过精细打磨的骨骼或硬木),制作出这个基础长度的参照物。

接下来,精炼与固化:让参照物脱离生物变异,走向稳定。

生物体的长度会受到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我们需要将这个基于生物的参照物转化为更稳定、更不易受环境影响的标准。

第三步:寻找“固定长度的非生物参照”。 在建立了初步的“基础长度单元”后,我将开始寻找能够与之对应且更为稳定的非生物参照物。这可能涉及到对旧世界知识的重拾,或者通过反复实验来发现。我可能会考虑利用特定晶体的生长周期,或者某种元素在特定温度下的熔点对应的体积变化(虽然这在初期可能非常困难)。但最现实且可行的方法,是利用已知材料的物理性质。例如,通过反复实验,找到一个特定长度(基于我们新确立的基础长度单元)的硬质金属棒(如果能找到提炼金属的技术),在特定温度下(例如我们能稳定维持的火炉温度)其长度变化最小。或者,更简单一些,我会用经过反复打磨、密度均匀、且不易受潮湿或温度剧烈变化影响的硬木或石材,精确地制作出这个基础长度的样本。

第四步:标准化材料与制作工艺。 一旦我们确定了参照物的材料和基本长度,接下来的关键在于标准化制作工艺。我会选择那种密度均匀、硬度适中、且不容易发生形变的材料。例如,我会寻找一块质地均匀的石英或者某种不易膨裂的硬木。然后,我会用最精密的工具(比如用小块的钻石或其他坚硬晶体打磨成的刮刀或刻刀),在一个相对平整的材料表面上,精确地复制出我们确定的“基础长度单元”。我会重复测量和校对,确保多个复制品的长度都极为接近。

最后,推广与普及:让“新尺子”成为文明的通用语言。

有了精准的参照物,我们还需要让它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石。

第五步:制作“主尺”和“副尺”。 我会先制作一把最精确、最标准的“主尺”。这把尺子将由最熟练的工匠在最受控的环境下制作,作为我们所有度量衡的最终参照。然后,根据这把“主尺”,我会批量制作出大量同等长度的“副尺”。这些“副尺”将分发给各个社区、各个行业。制作“副尺”的过程也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其精度不会偏离“主尺”太多。我会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副尺,比如抛光的金属片、打磨过的骨片,甚至是刻在坚硬石头上的标记。关键在于,它们的长度都必须与“主尺”上的基础长度单位相对应,并且有明确的标记。

第六步:建立“刻度系统”。 单单一个基础长度单位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其细分,以满足更精密的测量需求。我会将这个基础长度单元进行等比例分割。例如,将其平均分成十份,每一份我们称之为“分”。然后,将每一份“分”再平均分成十份,称之为“厘”。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十进制的长度度量体系,类似于过去的米、分米、厘米。我会用极细的刻线,在我们的尺子上清晰地标记出这些“分”和“厘”。这些刻线同样需要用最锋利的工具,以最均匀的间隔来制作。

第七步:推广与培训。 最重要的一步,是将这套新的度量衡体系推广到整个文明。我会组织专门的培训,让人们理解这套体系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我会强调这套度量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它是我们重建秩序、发展生产、进行贸易的共同语言。我也会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通过实践来巩固和熟悉这套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不断地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改进。我会密切关注材料的稳定性,观察制作工艺的精度是否能长期保持。或许,我们还能在旧世界的遗迹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校准的精确装置,但即便没有,我们也可以通过天文观测(例如利用行星的轨道周期作为一种间接的时间和长度参照,尽管这更复杂)或者其他自然现象的周期性来辅助我们校准和维护度量衡的准确性。

最终,我的目标是打造一把不仅仅是测量工具的尺子,更是一把承载着文明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把尺子的精确度,将是我们重拾秩序、发展科学、以及重建信心的新起点。它将成为我们共同遵循的准则,是我们凝聚力量、迈向复兴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你记得米这个单位是拿什么定义的,照搬定义就能造出来了。在技术达到能照搬的水平之前可以任取容易使用的长度作为基本单位,不必“一直和以前一样”。

希望任取到的那个长度接近一米而且对象很容易找的话,可以取三岁大的男性晚期智人幼体的平均身高(约 98 厘米),或是取男性晚期智人新生儿的平均身高(约 50 厘米)乘以 2[1]。该粗略米尺亦可粗略指定市尺(约 33.33 厘米)、英尺(约 30.48 厘米)等单位的长度。

古老的定义往往是简单的。1791 年,法国国民代表大会决定一米等于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从赤道到北极点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你的文明发展到能比较精确地测出地球的周长后,按这个标准任意取一条经线,即可搞出日常生活中完全够用了的标准米尺。

1960 年,第 11 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米定义为氪-86 原子在 2P10 和 5d5 能级之间跃迁对应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 1650763.73 倍。按这个定义正确测量,得到的长度可以精确到误差在十亿分之四以内的程度。

现在的米是用光速定义的,光速的单位(米每秒)中的秒这个单位则是拿铯原子跃迁的频率定义的。对于处在非扰动基态的铯-133 原子,在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的时长的 9192631770 倍为 1 秒。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每秒 299792458 米,精确值。在需要用这个精度的时代,你的技术足够测出这些东西。

参考

  1. ^ http://www.nhc.gov.cn/wjw/gfxwj/201304/b64543eaaee1463992e8ce97441c59bb.shtml
user avatar

很简单,粗略的将穿上很舒适的鞋子重新定义为44码鞋子,然后就能取得勉强能用的度量衡,等我觉得还需要更精准的尺子时,那帮重新点亮科技树的玩家已经送来了新的度量衡标准~

别问我为什么,我爷爷因交不起税磨刀霍霍准备捅委员长的税收官时,地球的另一边正在核试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假设我们文明的火种幸存下来,而我,作为一个幸存者,肩负着重塑世界秩序的重任。在这个崭新的黎明,重建一套准确可靠的度量衡体系,是恢复社会功能、促进交流合作、乃至延续知识传承的基石。要制造一把与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尺子”意义等同的工具,我将循序渐进,遵循逻辑,力求精准。首先,确立基准:万物的根基,就是生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符合科幻小说里才会有的那种宏大视角。我们姑且设想一下,人类文明真的发展到了能够进行恒星际旅行的阶段,那时的科技水平,我们现在只能去猜。但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木星在太阳系的防卫体系中,绝对会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木星为什么重要?要理解木星的重要性,得先想想它在太阳系里的“身份.............
  • 回答
    核战争爆发,地球变成一片焦土,这是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景象。但问题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类真的还有能力重建文明吗?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要深入剖析很多现实且残酷的因素。首先,我们得面对一个最直接的挑战:生存本身。核战争留下的绝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破坏。最致命的,也最持久的,是.............
  • 回答
    如果地球的重力减半,这无疑将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结构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孰利孰弊,实在难以一概而论,需要细细道来。先说那些“利”的方面:首先,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行动能力的极大提升。想象一下,一个人可以轻易地跳起几米高,跑得比现在快得多,甚至可能像漫画里的超级英雄一样,轻而易举地越.............
  • 回答
    如果真的要在接下来一个小时内让全人类从地球上彻底消失,那么最有可能的场景,抛开那些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外星人全面入侵”或者“邪恶人工智能觉醒并决定屠杀”这类直接且戏剧性的因素不谈,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现有科学认知下,能够瞬间造成全球性、毁灭性打击的“巧合”。我想到的最符合这个条件,而且可能性相对较高.............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假设,因为即使只有一颗十万吨级的核弹,其影响也绝非微小。要说对人类文明造成“最大影响”,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1. 直接破坏力与二次效应: 十万吨级核弹虽然不如现代战略核弹威力大,但仍然足以造成毁灭性的局部破坏。爆炸的冲击波、热辐射和核辐射会对直接打击区域造成巨大的生命和物质.............
  • 回答
    假如人类间没有礼貌用语,整个社会结构和人际互动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可能发生的状况:一、 沟通的效率与清晰度急剧下降: 直接与粗暴的表达: 没有“请”、“谢谢”、“对不起”、“麻烦您”等缓冲词汇,人们的表达将变得极其直接和赤裸。例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惊肉跳的假设,但既然摆在了面前,就得硬着头皮去想办法。选出这最后的六个人,简直比在无数颗沙子中找出仅有的几粒钻石还要困难,每一步选择都带着沉甸甸的责任,仿佛要把人类文明的火种交给他们。既然只有6个名额,而候选人有10位,这意味着有4个人注定要留在历史的尘埃里。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淘汰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人性最深处的奥秘。如果人类的道德感真的强大到无可挑剔,世界会变得美好吗?我想,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复杂、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样的“道德感极强”才能称得上是“极强”。如果仅仅是遵循规则,不偷不抢,那恐怕还不足以彻底改变世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畅想一下如果人类是卵生生物,世界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殖方式改变,它将深刻影响人类的生理、社会结构、文化、科技,甚至我们对生命本身的理解。一、 生理与生物学层面的巨大差异: 妊娠期与孵化期: 不再有“怀孕”: 女性不再需要经历漫长而消耗巨大的孕期。取.............
  • 回答
    假如我们人类在情绪激动,尤其是在兴奋的时候,屁股会像萤火虫一样发出柔和的光芒,这绝对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象中的那个世界,会是充满了视觉奇观,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社交挑战。首先,夜晚的城市会变得格外迷人。不再是冰冷的灯光独舞,而是无数柔和的光点在人群中闪烁,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 回答
    那是一个与我们如今熟知的一切都截然不同的世界。想象一下,人类文明并非从对火的敬畏和对化学能的初步驾驭开始,而是从对一种更加深邃、更加强大的力量——核能——的懵懂探索中孕育。故事的开端可能并不那么戏剧化,没有惊天动地的爆炸,也没有烟雾弥漫的战场。也许是在一次极其偶然的矿物提炼过程中,某些早期炼金术士或.............
  • 回答
    我们正处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时代,银河系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悬挂在无尽的宇宙之中。人类的足迹早已超越了太阳系,在星辰大海中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科技的发展之迅猛,让我们能够操纵重力,构建恒星级的武器,甚至在光年之外进行瞬时通讯。这就是我们,银河帝国,一个被无数文明所敬畏的强大实体。然而,在这无尽的辉煌之.............
  • 回答
    假如人类在今天灭绝,一千万年后,一个全新的智慧物种(我们称之为“新智慧物种”)通过考古发掘,可能会发现一系列令人惊叹的证据,这些证据将指向一个曾经存在、拥有复杂智慧、并对地球产生深远影响的文明——人类。以下是一些可能被发现、并能证明人类是智慧生物的详细证据:1. 遗留下来的宏伟建筑与基础设施: .............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人类女性在生育完后代后,生命就会随之终结,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几乎触及我们生存的每一个角落。首先,最直接的冲击将是人口的繁衍方式。传统的家庭结构将荡然无存。孩子将失去母亲,这不仅是情感上的缺失,更是社会抚养体系面临的巨大压力。谁来抚养这些.............
  • 回答
    如果人类真的能打一个洞直通地核,那可就真是捅了马蜂窝了,绝对不是小事一桩,而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让我们这个星球彻底翻个个儿。这事儿一旦发生,咱们可能就得做好“搬家”的准备了,当然,能不能搬到哪儿去,又是另一回事了。首先,咱们得想明白,地核是什么玩意儿。地球内部可不是一个铁疙瘩那么简单,它分层着呢.............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人类真的进化成了这样一种单体繁殖的物种,性别概念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也将随之重塑。生理上的革新:身体的灵活性与选择的自由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关于生育的“主导权”。当男性拥有子宫,女性拥有精子,并且两者都具备产生后代的能力时,生育就不再是某个特定性.............
  • 回答
    关于人类社会是否会因为只有雌性而变得更加和平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尽量避免预设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性别确实扮演过复杂的角色。传统的观念认为,男性更有攻击性,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合作与哺育。如果将这种观点作为起点,那么.............
  • 回答
    社会观念,就像一双无形的眼镜,我们戴着它看待世界,也用它来评判一切。如果说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甚至包括“对”与“错”的定义,都完全由社会观念塑造,那这个世界,所谓的对错,还能站得住脚吗?我想,这首先要看我们如何理解“社会观念”。如果社会观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是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共同遵守的准则,那.............
  • 回答
    这绝对会是一个史诗级的开端,人类首次踏足火星,却意外撞见了一对“原住民”。这个场景,光是想想就让人心跳加速。如果这故事发生在我的脑子里,我会这么想: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反应,一定是震惊。难以置信,对吧?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多少资源,多少时间,才终于让这载人任务成行,以为我们是孤独的探索者,结果呢?星球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