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末三国打了96年少数民族都没有可乘之机,而八王之乱只打了15年就引爆了五胡乱华?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汉末三国和八王之乱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动荡时期,以及“五胡乱华”这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为什么汉末三国近百年,北方的少数民族(我们通常称之为“胡族”,但“少数民族”更中性)并没有大规模的、能够颠覆汉朝统治的“可乘之机”,而八王之乱短短十几年,就为“五胡乱华”铺平了道路?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

先说汉末三国(公元184年 280年,虽然严格来说三国结束是280年,但汉末的混乱从184年黄巾起义算起,到220年曹丕代汉,再到280年司马炎统一,这中间近百年都是政治分裂与战乱)。

1. 汉朝中央的“强大”余威与防御体系:
制度惯性与名义上的统一: 即使到了汉末,汉朝作为一个帝国,其制度、文化、政治理念仍然是东亚地区的主流。虽然皇权旁落,但“汉”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合法性。北方少数民族虽然时常侵扰,但他们攻击的目标更多是汉朝的边境州郡,获取资源,而非旨在推翻整个汉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
相对稳定的边防: 汉朝在前期建立了一套相对有效的边防体系,虽然有衰败,但边境的防御力量和对边境地区的管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规模、有组织的少数民族南下。当地的太守、刺史等地方官员,即使在中央衰弱时,也往往能调动一些地方军队进行防御。
对“汉”的认同与内部消化: 汉末的混战,虽然残酷,但很大程度上是汉人内部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曹操、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虽然都想统一天下,但他们争夺的是“汉”的衣钵,而非要建立一个非汉民族的政权。在这种内卷式的争斗中,汉朝本身的军事力量和人力资源虽然被消耗,但并未被彻底摧毁到无法抵御外敌的程度。

2. 少数民族自身的“局限性”:
缺乏统一的领导与明确的目标: 汉末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乌桓、羌等,虽然常常袭扰边境,但他们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往往各自为政,缺乏一个能够统一指挥、形成强大合力的领导者。他们的侵扰更多是季节性的、掠夺性的,而非有组织、有规模的战略性南下。
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 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虽然军事能力强悍,但其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与汉朝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他们难以建立起能够长期维持大规模军事行动、管理广袤土地的政权。即便偶尔有强大的首领(如前赵刘渊,但那是在西晋时期),也往往需要依附于汉人政权,或者在其内部混乱时才得以发展。
汉化与融合的进程: 实际上,在汉末三国时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一直在进行。一些少数民族贵族也开始汉化,与汉族士族联姻,甚至被纳入汉朝的统治体系。这种长期的融合使得少数民族难以形成一个全然对立的、能够“趁虚而入”的整体。

3. 汉末三国的“特殊性”:
“乱”而未“亡”: 汉末三国的乱,是一种“分裂”而非“亡国”。曹操、孙权、刘备等都继承了汉朝的统治模式,他们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组织,虽然是割据性的,但依然是汉式的。他们需要和少数民族打交道,有时也会利用他们,但总体上,汉朝的军事实力和国家机器,即使在分裂状态下,也依然能够维持对北方边境的压力。
人才的消耗与利用: 汉末三国时期,虽然战争不断,但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军事将领和政治人才。这些人才被各个割据政权吸纳,用于内部的争斗,同时也用于对抗外部的威胁。比如曹操就曾大力招募边境的少数民族人才,并将他们编入军队。

再看八王之乱(公元291年 304年)。

1. 西晋中央统治的“虚弱”与“内耗”:
司马家族的权力结构: 西晋建立伊始,就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宗室分封过重。为了制衡外戚和功臣,司马炎将大量的权力、封地和军队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和兄弟。这种“以藩制藩”的模式,在建国初期或许能保证权力集中,但一旦皇权衰弱,这些藩王就成了独立的军事集团。
“八王”的轮番掌权与互相残杀: 八王之乱的本质是司马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这八位王爷,他们手中都掌握着大量的兵权和资源,为了争夺中央的控制权,他们轮番发动政变,互相讨伐,将西晋的中央统治机构搅得天翻地覆。这种内耗,直接掏空了整个王朝的国力。
对地方势力的“放纵”: 在八王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下,中央政府已经无力有效管辖地方。各地的州郡长官、军事将领,甚至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都在这种真空期里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或者趁机独立,或者发展军事力量。

2. 少数民族“可乘之机”的形成:
汉朝中央“无力”的真空: 与汉末三国不同,八王之乱时期,西晋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和执行力几乎降为零。各地军队的调动、边境的防御,都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和有效的支持。北方边境的少数民族,无论是来自关外的还是长期居住在边境的,都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无人管”的状态。
少数民族内部的“壮大”与“组织化”: 在汉末三国时期,少数民族更多是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但在西晋建立的近一百年间,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胡族,他们的内部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强大的部落首领通过长期的交往、融合、甚至对汉族文化的学习,开始建立起更具规模的政治军事组织。例如,匈奴的刘氏家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就在汉朝末年就已在匈奴左部中积累了相当的威望和实力,并开始模仿汉朝的政治制度,这为他们在西晋混乱时机发动大规模南下奠定了基础。
“招降”与“利用”政策的“反噬”: 为了在内斗中获取优势,一些参与八王之乱的司马氏王爷,为了增加自己的兵力,会不惜代价地拉拢和招募边境的少数民族军队。这种“招降纳叛”的政策,在短期内可能起到作用,但长期来看,无异于给少数民族提供了先进的军事技术、战术经验,以及更深入了解汉人内部脆弱性的机会。当少数民族的军队被汉人调动和指挥时,他们也学会了汉人的组织和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能反过来利用这些“学到的东西”。
“五胡”的集体崛起: 八王之乱最终导致的,不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趁虚而入,而是“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集体的动荡。这是一个由多种族、多部落组成的联盟或共同的行动。当西晋中央政权彻底崩溃后,这些民族的首领纷纷自立为王,占据中原的广大地区,上演了“五胡乱华”的悲剧。

总结一下关键的对比点:

汉末三国: 汉人内部争斗,但中央仍有“汉”的余威和防御体系,少数民族更多是边境侵扰,未形成颠覆性力量。汉族人才和组织能力依然强大。
八王之乱: 西晋中央统治彻底崩溃,内部消耗殆尽,无力对边境施加有效控制。北方少数民族在汉晋时期已积累了一定的组织度和实力,并且学习了汉人的军事和政治经验。对少数民族的“招降”政策,反而为他们“乱华”提供了机会。

可以说,汉末三国是一场“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内卷,而“外敌”虽然存在,但未能成为决定性的力量。而八王之乱,则是一场“自己人打光了自己”,将国家彻底搞垮,为“外敌”打开了大门,并且“外敌”此时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分散的、单纯的侵扰者,而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和组织度的群体。

所以,汉末三国打了96年,少数民族没有“可乘之机”是因为汉朝的底子还在,虽然乱,但中央政权至少还存在,并且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而八王之乱只打了15年,就“引爆”了五胡乱华,是因为这场乱是直接把西晋这个国家政权“打散架”了,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和防御空白,为原本就在边境蠢蠢欲动的少数民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共花费3个月。

270年,秃发树机能起兵,279年12年,平秃发树机能,共花费9年零6个月。

279年,司马炎发兵灭吴,共花费4个月。

那么我是否可以根据以上事件得出,秃发树机能的实力是蜀国的38倍,是吴国的28.5倍?

这还是司马炎本人认证的:“秦凉二境,比年屡败,胡虏纵暴,百姓荼毒。遂使异类扇动,害及中州。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

又孔恂、杨珧都认为刘渊危害大于树机能(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那么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是因为五胡实力远强于吴蜀,所以西晋撑不住?

明眼人应该都看得出来这个结论肯定是胡说八道。

那么为什么三国对少数民族战绩好西晋对少数民族战绩差可以得出是西晋太弱,西晋灭吴蜀容易平树机能难不能证明是三国太弱呢?

因为忽略时间空间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把有限的视野集中在某一个或者几个人和事上,就只能得出这种逻辑不通的结论。

0和100中间还有99个数字,只盯着1和50是不可能搞清楚100是怎么回事的。


再老生长谈的纠正几个常识问题:

一、五胡乱华是一个大概念,是对整个十六国时期的概括,而西晋是亡于刘石,所以晋人的语境下一般是不称鲜卑、氐、羌为胡的。

二、刘、石也就是匈奴人和羯人不是边疆游牧民族,是生活在中原腹地的西晋编户,其生产方式早已农耕化,战斗力也不强。五胡中只有鲜卑人保有游牧习俗,这也是为什么早期刘石面对鲜卑人的表现都很差。

三、所以马镫这玩意就算真的能起到什么作用,受益人也是西晋,因为鲜卑人早期一直是西晋的盟友,段部早期从属于王浚,在段疾陆眷投靠石勒以后,段匹磾仍然协助刘琨、邵续等人与石勒对抗;拓跋部则多次协助西晋政府击败匈奴汉赵政权;慕容氏在称帝前也是长期奉晋朝正朔。

四、西晋没有去州郡兵,也是说烂了的话题,直接看我专栏里的文章即可。

user avatar

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也想穿过去找西晋末年那些人问问啊。

所谓五胡乱华是对整个五胡十六国的一个总论,东晋对这段历史叫刘石之乱,或者中朝倾覆。关键是什么?是汉族内战/内耗,从春秋战国到秦末到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之后,第一次由两个/一个胡人胜出。

所谓五胡,关中羌氐其实从来不是问题,虽然屡屡闹事,但是关陇地形复杂民族矛盾复杂,矛盾呈现碎片化,从东汉到北魏,那里是年年有乱但是也就是乱而已,关中羌氐起家造反然后占据关中?没有的事,前后秦都是被迁徙到关东文明化汉化后才能做大。

而北方鲜卑,拓跋内部部族众多,装备差劲,战斗力一般。段氏战斗力强,但是也无力自己拿下幽州,至于慕容,他也就当个辽西王,西晋灭亡距离他成功入关还有几十年。

所以所谓的西晋灭亡的胡人乱华,其实就是刘渊/刘聪和石勒,可是这两位实力很强吗?胡汉政权真稳固的根据地就是河东一个郡,北面拿并州屡屡吃瘪,东面无力越上党而占据冀州,南下洛阳三战三败,西面打关中在洛阳沦陷后还被晋军打回来收复长安,说他是西晋末年反晋盟主和旗帜没错,但是要说他多有能力,那就是笑话。没石勒王弥们,他连司马越都打不过。

而石勒是啥胡人部落造反?明明就是马贼流寇,石勒没有啥部落基本盘!这方面他和王弥算是难兄难弟。实际上,在灭亡西晋过程中,反而更类似明末的流寇之乱,而东汉末年,没有这种成功的流寇。

其实西晋洛阳沦陷的时候,西晋四个边州,幽州边军在汉人王浚手里,凉州边军在汉人张骏手里,并州被之前司马腾搞残了,但是还在刘琨手里,秦州当时是民族矛盾复杂比较混乱碎片化。

然后中原汉人遍地坞堡,从郗鉴这种世家子到苏峻这种豪强都有,河北冀州这块当时碎片化,刘琨王浚都想要但是肯定不是胡人的。

关中这块别看羌胡多但是碎片化墙头草,胡汉联合拥戴西晋一度反攻收复长安,匈奴汉势力真正稳固根据地只一个河东郡,石勒只是流寇,而且流寇还有一个等夷的王弥,这种情况下中原逐鹿居然是石勒胜出,说这都怪司马家,我想骂人。

司马家内战确实把雍州冀州豫州给打残了,司马越惨败和苟希作死把兖州和青州徐州打残了,但是汉人封疆大吏还稳固控制着凉州幽州和大部分并州,冀州豫州也是遍地汉人势力鹿死谁手未可知,关中秦州雍州甚至一度反攻收复长安,胡人真正可靠的根据地就一个河东郡,就是胡人集团内部流寇还有王弥这个石勒的竞争对手呢。


这种情况下你们一堆汉人群雄(王浚王弥刘琨张骏……)居然让两个胡人打赢了北方争夺战,司马家废物,你们比司马家好多少吗?实话说西晋末年争霸胜利者不是刘琨王浚王弥张骏之一,其实是个很奇葩的事情……

user avatar

为什么你吃了4个馒头都没吃饱,吃第五个刚吃一半就饱了?

user avatar

魏—晋灭季汉,出动兵力十八万。

真正打起来的大军决战也就绵竹之战,邓艾部三万人左右。

晋灭吴,出动兵力二十万。

真打起来的也就和张悌那三万人。

光一个荡阴之战,对阵双方的东海王司马越和成都王司马颖一共就使用了超过十五万兵力。

而在不久之前,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联手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光河间、成都联军就超过二十七万人,和联军打得有来有回的长沙王军咋说也得有个十万人上下。

光一个七里涧就是为之不流。

再不久之前,还有给贾南风、齐王司马囧、赵王司马伦陪葬的呢。

八王之乱第二季的六王之战满打满算也就六年时间,这么死人,起码西晋是扛不起的。

等到刘渊、王弥、石勒开始围洛阳的时候,没别的,就是兵死没了。

逼的司马越没办法,领着二十几万人开始跑反,这只是二十几万人,不是二十几万兵。

先前跟着皇族和高门士族的兵互相砍没了,那就轮到五部屠各的自有兵力、跟着飞豹王弥的汉人流民军、跟着石勒的流民杂胡兵唱主角了呗。

如果说,六王之战对于西晋兵力的消耗十倍于灭蜀灭吴,我个人觉得并不夸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汉末三国和八王之乱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动荡时期,以及“五胡乱华”这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为什么汉末三国近百年,北方的少数民族(我们通常称之为“胡族”,但“少数民族”更中性)并没有大规模的、能够颠覆汉朝统治的“可乘之机”,而八王之乱短短十几年,就为“五胡乱华”铺平了道路?这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复杂性,同样是面对强大的游牧民族,唐朝三年灭突厥,而汉朝与匈奴的拉锯战却绵延百年,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国力对比就能解释,而是受到 政治、军事战略、经济支撑、民族关系、地理环境 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一、 时代背景与核心矛盾的差异 唐朝灭突厥(公元630631年):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在分析“吃人不屠城的刘备是汉末三国道德水平最好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吃人”的说法:在关于刘备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曾参与或鼓励“吃人”的行为。历史上,“食人”或“人相食”的记载往往与战乱、饥荒、绝境下的特殊情况有关,通常是极端事件的描述,而.............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人心里头的想法。要说楚汉、三国比后来的朝代更好看,这感觉可不是空穴来风,里头有很多道道儿。我琢磨着,这更多的是一种故事性和戏剧性的吸引力,跟咱们人爱听故事的本能有关。一、草根英雄的崛起与跌宕起伏的命运:楚汉争霸的“小人物”视角先说楚汉争霸吧。这时期最大的看点,在我看来,.............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氏能够割据近50年,实属不易,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战略价值: 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 辽东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东临大海,南接渤海,北靠燕山山脉,西面是山海关和相对险峻的地理屏障。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
  • 回答
    在汉末三国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虽然其影响力已不如汉初时期那般直接而致命,却依旧在边疆的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关系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的存在,是汉朝边疆政策制定、军事调动以及甚至是一些地方政权崛起的背景板之一。说起匈奴在汉末三国的作用,首先得回到他们与汉朝之间那漫长而复.............
  •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
  • 回答
    季汉,这个承载着刘备匡扶汉室理想的政权,虽然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其人口稀少的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历史、地理、军事及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衰败直至灭亡,人口稀少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一、 起家于流亡,根基不牢固刘备起兵之初,.............
  • 回答
    三国时期,荀彧作为曹操阵营中的重臣,他的立场之复杂,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他一边坚定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的崛起和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边,他内心深处又对汉室怀有深厚的忠诚。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在他身上却得到了奇特的统一,或者说,他一直在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理解荀彧为何会有如此“纠结”的表.............
  • 回答
    咱们不聊那些“强汉盛唐”的辉煌,也少提那些“万国来朝”的盛景。今天咱就扒一扒,为什么汉朝和唐朝之间那段日子,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仿佛成了“闭关锁国”的孤岛,鲜有关于对外交流的响动?这事儿,你不能光看表面。说它们“仿佛没有”对外交流,那是咱们今天视角下的感觉,但实际上,交流从未断绝,只是表现形式、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先说说韩信.............
  • 回答
    汉唐清三代,虽然都曾与中亚的费尔干纳地区有过交往甚至一度控制其部分区域,但最终都没有将其作为长期稳固的核心疆域或彻底占领。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而非单一因素所致。汉朝:大一统的野心与西域的边界汉朝时期,特别是汉武帝之后,汉朝国力强盛,开启了大规模向西扩.............
  • 回答
    汉朝“三十税一”的税率,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相当轻徭薄赋了,尤其对比后世某些时期,简直是天差地别。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人不得不卖田、甚至沦为奴婢的悲惨景象。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税负一个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十税一”这个数字的背后含义。这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了姓氏的起源、演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简单来说,汉族、苗族、瑶族以及日本的姓氏文化,之所以呈现出“长短不一”的特点,根源在于它们各自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与姓氏的最初关联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姓氏:源远流长,多以氏族、封地、职业为根基汉族的姓氏文化可以说是源远.............
  • 回答
    陈玉成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名将,在面对曾国藩主导的湘军时,除了三河一役的辉煌,确实遭遇了更多的挫折。然而,曾国藩那句“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并非仅仅是对战绩的简单评价,而是饱含着他对陈玉成这个人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复杂的感情。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超越战绩的“悍”:陈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