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汉中之战、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伐,却反而袭取荆州?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

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于在汉中击败曹操,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刘备的蜀汉政权,使其占据了兵家必争之地汉中,也为日后北伐中原打下了基础。然而,汉中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曹操虽然战败,但其实力犹存,短期内难以形成对曹魏心脏地带的直接威胁。

樊城之战(公元219年):这是关羽发起的一场孤军深入的北伐。关羽率军围攻曹操镇守的樊城,并水淹七军,一度取得辉煌战果,曹操的重臣于禁、庞德皆降。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战线过长,粮草供应困难,内部起义爆发,加上东吴吕蒙趁机偷袭关羽后方的荆州重镇公安、江陵等地,使得关羽腹背受敌,最终兵败身死。

理解了这两场战役,我们就能明白孙权为何选择袭取荆州,而非北伐。

一、 孙权袭取荆州的时机与性质:

孙权袭取荆州并非事发突然,而是对关羽北伐行动的一种必然回应和战略调整。关羽北伐,虽然声势浩大,但其行动也暴露了蜀汉自身在荆州区域的防御空虚。关羽将主力调往樊城,使得荆州本土的兵力空前薄弱,这对于一直觊觎荆州肥沃土地和战略地位的孙权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孙权袭取荆州,与其说是“北伐”,不如说是对曹魏和蜀汉势力扩张的一种“自保”和“反击”。他看到了曹魏在北方的强大实力,也看到了蜀汉在荆州的孤注一掷。在这样的格局下,他选择的是一种更为稳妥和务实的策略。

二、 孙权不北伐的原因分析:

1. 实力限制与战略考量:

对曹魏的忌惮: 曹操刚刚经历了汉中战败,虽然实力受损,但其坐拥北方广阔的疆域和庞大的军队,仍然是当时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此时孙权若贸然北伐,很可能遭遇曹魏的全力反击。东吴虽然占据江东,但其军事实力与曹魏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骑兵和大规模水陆联合作战的能力,尚未达到完全压制曹魏的程度。
供应链与后勤保障: 孙权所处的江东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北伐需要跨越长江天险,且北方的地形、气候都与江东截然不同。后勤补给是决定北伐成败的关键因素,一旦后勤不畅,军队将不堪一击。相比之下,袭取荆州,其作战区域与东吴的本土接壤,后勤补给的压力要小得多,风险也更可控。
战略目标的多样性: 孙权领导的东吴,其战略目标并不仅仅是北伐统一。占据荆州,可以进一步巩固其在南方的影响力,并作为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跳板。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是连接东西的重要战略区域,一旦掌控,不仅能为东吴提供战略缓冲,还能对其北方的军事行动提供便利的侧翼支援,甚至成为进攻曹魏的起点。

2. 对关羽北伐的“观望”与“伺机而动”:

战略上的不信任: 孙权对关羽的北伐,并非完全没有预见到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关羽孤军深入,且其轻视东吴的态度也早已引起孙权的不满。孙权更倾向于看到关羽与曹魏两败俱伤,或者至少消耗曹魏大量的兵力,为自己创造机会。
“坐山观虎斗”的策略: 孙权选择不北伐,而是让关羽独自去挑战曹魏,实际上是一种“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他观察着关羽与曹魏的战况发展,一旦出现有利可图的时机,就立刻出手。当关羽的北伐陷入困境,其后方力量空虚之时,孙权便果断出手,迅速夺取了荆州。这是一种非常符合东吴一贯“以逸待劳”、“避实击虚”的战略思想。
避免腹背受敌: 如果孙权此时北伐,其侧翼将由关羽镇守荆州。但如果关羽与曹魏作战失利,或者与东吴发生摩擦,孙权将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袭取荆州,则直接消除了这个潜在的威胁,同时获得了宝贵的地盘。

3. 东吴内部的考量:

军事力量的局限: 虽然东吴拥有强大的水军,但其陆军实力与曹魏相比仍有差距。大规模的北伐需要投入大量的陆军兵力,这会分散东吴本就有限的兵力。袭取荆州,更多的是依靠其水军优势,以及对关羽留守兵力的心理战和快速突袭。
政治稳定与内部平衡: 孙权在位期间,需要平衡江东士族和新兴将领的势力。大规模的北伐,一旦失利,可能会动摇其统治根基。而袭取荆州,则是对东吴统治合法性的加强,并且能够分化和拉拢一部分荆州士族,巩固其统治。

三、 孙权袭取荆州的战略意义:

孙权袭取荆州,虽然在战略上放弃了北伐的机会,但从东吴自身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略调整。

获得了关键的战略要地: 荆州是连接东吴和北方的战略要冲,得荆州者,可以进一步向北进取,也可以作为防御曹魏的屏障。孙权夺取荆州后,极大地增强了东吴的战略纵深和地理优势。
削弱了蜀汉的力量: 荆州是蜀汉重要的战略基地和兵员补充地。关羽战死,荆州丢失,对蜀汉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极大地削弱了其北伐的实力和潜力。
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虽然孙权在这个时期没有北伐,但荆州的得失,直接影响了之后曹丕伐吴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向和难度。东吴也因此获得了更为有利的战略态势,为其在后期与曹魏的拉锯战中占据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

总结来说, 孙权在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后不北伐,而是袭取荆州,并非是战略上的短视或失误,而是在综合考量了自身实力、曹魏的强大、蜀汉的动向以及东吴自身的战略目标后,做出的一种更为务实、稳妥且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这是一种“以守为攻”、“避实击虚”的战略智慧,虽然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却有效地巩固和发展了东吴的势力,并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吴怎么灭的?益州水军顺流而下势如破竹

南宋怎么灭的?襄阳城破顺流而下势如破竹

南唐怎么灭的?潘美江陵顺流而下势如破竹

南陈怎么灭的?嗯,这个是陈叔宝自己作死被隋渡过了长江

对江东政权来说,长江上游(包括荆州)就是他的卵蛋,合肥只是他的羽翼。舍卵蛋而取羽翼者,大概只有键盘侠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