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汉中之战、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伐,却反而袭取荆州?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

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于在汉中击败曹操,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刘备的蜀汉政权,使其占据了兵家必争之地汉中,也为日后北伐中原打下了基础。然而,汉中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曹操虽然战败,但其实力犹存,短期内难以形成对曹魏心脏地带的直接威胁。

樊城之战(公元219年):这是关羽发起的一场孤军深入的北伐。关羽率军围攻曹操镇守的樊城,并水淹七军,一度取得辉煌战果,曹操的重臣于禁、庞德皆降。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战线过长,粮草供应困难,内部起义爆发,加上东吴吕蒙趁机偷袭关羽后方的荆州重镇公安、江陵等地,使得关羽腹背受敌,最终兵败身死。

理解了这两场战役,我们就能明白孙权为何选择袭取荆州,而非北伐。

一、 孙权袭取荆州的时机与性质:

孙权袭取荆州并非事发突然,而是对关羽北伐行动的一种必然回应和战略调整。关羽北伐,虽然声势浩大,但其行动也暴露了蜀汉自身在荆州区域的防御空虚。关羽将主力调往樊城,使得荆州本土的兵力空前薄弱,这对于一直觊觎荆州肥沃土地和战略地位的孙权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孙权袭取荆州,与其说是“北伐”,不如说是对曹魏和蜀汉势力扩张的一种“自保”和“反击”。他看到了曹魏在北方的强大实力,也看到了蜀汉在荆州的孤注一掷。在这样的格局下,他选择的是一种更为稳妥和务实的策略。

二、 孙权不北伐的原因分析:

1. 实力限制与战略考量:

对曹魏的忌惮: 曹操刚刚经历了汉中战败,虽然实力受损,但其坐拥北方广阔的疆域和庞大的军队,仍然是当时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此时孙权若贸然北伐,很可能遭遇曹魏的全力反击。东吴虽然占据江东,但其军事实力与曹魏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骑兵和大规模水陆联合作战的能力,尚未达到完全压制曹魏的程度。
供应链与后勤保障: 孙权所处的江东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北伐需要跨越长江天险,且北方的地形、气候都与江东截然不同。后勤补给是决定北伐成败的关键因素,一旦后勤不畅,军队将不堪一击。相比之下,袭取荆州,其作战区域与东吴的本土接壤,后勤补给的压力要小得多,风险也更可控。
战略目标的多样性: 孙权领导的东吴,其战略目标并不仅仅是北伐统一。占据荆州,可以进一步巩固其在南方的影响力,并作为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跳板。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是连接东西的重要战略区域,一旦掌控,不仅能为东吴提供战略缓冲,还能对其北方的军事行动提供便利的侧翼支援,甚至成为进攻曹魏的起点。

2. 对关羽北伐的“观望”与“伺机而动”:

战略上的不信任: 孙权对关羽的北伐,并非完全没有预见到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关羽孤军深入,且其轻视东吴的态度也早已引起孙权的不满。孙权更倾向于看到关羽与曹魏两败俱伤,或者至少消耗曹魏大量的兵力,为自己创造机会。
“坐山观虎斗”的策略: 孙权选择不北伐,而是让关羽独自去挑战曹魏,实际上是一种“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他观察着关羽与曹魏的战况发展,一旦出现有利可图的时机,就立刻出手。当关羽的北伐陷入困境,其后方力量空虚之时,孙权便果断出手,迅速夺取了荆州。这是一种非常符合东吴一贯“以逸待劳”、“避实击虚”的战略思想。
避免腹背受敌: 如果孙权此时北伐,其侧翼将由关羽镇守荆州。但如果关羽与曹魏作战失利,或者与东吴发生摩擦,孙权将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袭取荆州,则直接消除了这个潜在的威胁,同时获得了宝贵的地盘。

3. 东吴内部的考量:

军事力量的局限: 虽然东吴拥有强大的水军,但其陆军实力与曹魏相比仍有差距。大规模的北伐需要投入大量的陆军兵力,这会分散东吴本就有限的兵力。袭取荆州,更多的是依靠其水军优势,以及对关羽留守兵力的心理战和快速突袭。
政治稳定与内部平衡: 孙权在位期间,需要平衡江东士族和新兴将领的势力。大规模的北伐,一旦失利,可能会动摇其统治根基。而袭取荆州,则是对东吴统治合法性的加强,并且能够分化和拉拢一部分荆州士族,巩固其统治。

三、 孙权袭取荆州的战略意义:

孙权袭取荆州,虽然在战略上放弃了北伐的机会,但从东吴自身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略调整。

获得了关键的战略要地: 荆州是连接东吴和北方的战略要冲,得荆州者,可以进一步向北进取,也可以作为防御曹魏的屏障。孙权夺取荆州后,极大地增强了东吴的战略纵深和地理优势。
削弱了蜀汉的力量: 荆州是蜀汉重要的战略基地和兵员补充地。关羽战死,荆州丢失,对蜀汉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极大地削弱了其北伐的实力和潜力。
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虽然孙权在这个时期没有北伐,但荆州的得失,直接影响了之后曹丕伐吴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向和难度。东吴也因此获得了更为有利的战略态势,为其在后期与曹魏的拉锯战中占据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

总结来说, 孙权在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后不北伐,而是袭取荆州,并非是战略上的短视或失误,而是在综合考量了自身实力、曹魏的强大、蜀汉的动向以及东吴自身的战略目标后,做出的一种更为务实、稳妥且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这是一种“以守为攻”、“避实击虚”的战略智慧,虽然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却有效地巩固和发展了东吴的势力,并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吴怎么灭的?益州水军顺流而下势如破竹

南宋怎么灭的?襄阳城破顺流而下势如破竹

南唐怎么灭的?潘美江陵顺流而下势如破竹

南陈怎么灭的?嗯,这个是陈叔宝自己作死被隋渡过了长江

对江东政权来说,长江上游(包括荆州)就是他的卵蛋,合肥只是他的羽翼。舍卵蛋而取羽翼者,大概只有键盘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复杂性,同样是面对强大的游牧民族,唐朝三年灭突厥,而汉朝与匈奴的拉锯战却绵延百年,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国力对比就能解释,而是受到 政治、军事战略、经济支撑、民族关系、地理环境 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一、 时代背景与核心矛盾的差异 唐朝灭突厥(公元630631年):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汉末三国和八王之乱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动荡时期,以及“五胡乱华”这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为什么汉末三国近百年,北方的少数民族(我们通常称之为“胡族”,但“少数民族”更中性)并没有大规模的、能够颠覆汉朝统治的“可乘之机”,而八王之乱短短十几年,就为“五胡乱华”铺平了道路?这其.............
  • 回答
    关于台湾网红陈之汉(常称“馆长”)在2020年8月28日遭遇枪击事件,这无疑是一起引起台湾社会广泛关注的严重治安事件。作为一名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健身网红和创业者,他的遭遇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事件概述:当时,陈之汉在自己位于新北市的健身房门口,于深夜(大约在晚上9点左右)被人连开三枪,其中两枪击中了他.............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陈玉成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名将,在面对曾国藩主导的湘军时,除了三河一役的辉煌,确实遭遇了更多的挫折。然而,曾国藩那句“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并非仅仅是对战绩的简单评价,而是饱含着他对陈玉成这个人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复杂的感情。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超越战绩的“悍”:陈玉.............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在《三国志·荀攸传》中,当提到“蜀汉”这个词时,它指的是刘备所建立的政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刘备的蜀汉”。这并不是指地理上的“蜀郡”或“汉中”,虽然这两个地方是刘备政权的核心区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三国志》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历史语境来分析。首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时期的史官。在陈寿.............
  • 回答
    假如刘备真的能够如愿以偿,一统三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必将与我们所熟知的截然不同。汉朝,这个历经风雨、饱受战乱的王朝,能否就此迎来新生,并延续多久,这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想象空间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刘备的统治方式、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汉朝本身的潜力和制度来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备最终能.............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的长安城,其命运与整个华夏大地一样,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频繁的易主。它不再是汉朝盛世时期的繁荣中心,而是成为了各路诸侯争夺的战略要地,饱受战乱之苦,地位和状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要详细讲述长安城在此期间的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战乱的漩涡与频繁的易主: 董卓之乱的遗留影.............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氏能够割据近50年,实属不易,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战略价值: 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 辽东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东临大海,南接渤海,北靠燕山山脉,西面是山海关和相对险峻的地理屏障。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
  • 回答
    汉末三国,中原战火纷飞,王朝倾颓,群雄逐鹿,这无疑是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篇章。然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画卷之外,生活在边疆的那些少数民族,也并非全然袖手旁观,他们同样在这场大动荡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或顺势而为,或被动卷入,共同谱写了一曲曲鲜为人知的边塞史诗。要细说汉末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的“干嘛”,那可得从几.............
  • 回答
    在汉末三国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虽然其影响力已不如汉初时期那般直接而致命,却依旧在边疆的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关系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的存在,是汉朝边疆政策制定、军事调动以及甚至是一些地方政权崛起的背景板之一。说起匈奴在汉末三国的作用,首先得回到他们与汉朝之间那漫长而复.............
  • 回答
    汉末三国,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年代,忠义之士固然不少,但若要刨根究底,找出那些“完全出于私心,诚心要恢复汉室”的人,这本身便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因为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时代,政治的复杂性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理想主义。任何一个有野心、有能力去“恢复汉室”的人物,其背后总会交织着维护自身利益、.............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十万大军”绝非如今我们想象中的一个精准数字,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用来形容一股庞大、足以撼动天下局势的力量。要理解它的具体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兵源与征发:首先,要凑齐“十万”这个数字,绝非易事。汉末三国,天下经历了黄巾之乱、军阀混战,人口锐减,社会动荡。地方势力往.............
  • 回答
    汉末三国,英雄辈出,刀光剑影,战马嘶鸣,正是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塑造了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而在这些人物中,关羽和吕布无疑是最耀眼的两颗星,他们叱咤风云,武艺绝伦,被后世尊为武力巅峰的代表。那么,在那个真实的历史舞台上,究竟谁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武将”呢?这并非一朝一夕能轻易论断,需要我们.............
  • 回答
    士族的崛起与时代变迁:汉末三国至两晋的深刻印记汉末三国风云变幻,一个孕育着英雄豪杰的乱世。而在这场历史洪流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逐渐崭露头角,并对后来的两晋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股力量便是“士族”。所谓士族,并非一蹴而就的政治实体,而是指那些世代相袭,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上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家族群.............
  • 回答
    这句歌词出自《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头曲,歌词朗朗上口,意境深远,初听之下或许有些晦涩,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曹操那份饱经风霜却依然昂扬的豪迈情怀。我们不妨将这句歌词拆开来理解:“汉武秋风辞意健” “汉武”:这里显然是指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皇帝,在他统治的时期,汉.............
  • 回答
    这题目还真够刁钻的,让我想象一番。汉末三国那样波澜壮阔的年代,再穿越到《金瓶梅》那铜臭味儿熏人的西门庆府里,这反差,啧啧。让我想想,我如果能选,得选个有意思的组合,既能应对西门庆那帮子乌烟瘴气的玩意儿,又能搅出点不一样的动静来。我选的汉末三国主公嘛,我得选个有脑子,有远见,但又不能太教条的。诸葛亮固.............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战火纷飞,那也是一个世界各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若要论当时中国军队的质量与军事实力,将其置于同时期的世界格局中进行横向对比,那可是一番颇为耐人寻味的考察。同时期世界,军事力量的概貌要理解汉末三国中国军队的水平,我们得先看看当时世界其他主要军事力量都在做什么。 罗马帝国: 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