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关羽张飞一个卖肉,一个卖枣武艺这么高强,还都被刘备碰上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关羽和张飞武艺高强却分别以卖肉和卖枣为业,这确实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设定之一。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历史事实与小说演绎的界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 关羽和张飞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在正史(如《三国志》)中记载得非常简略。

正史记载的关羽: “羽(关羽)随先主(刘备)龙飞,而羽(关羽)精 thereof the military affairs,although he was promoted to a high rank, he did not depart from his original intention.” (《三国志·关羽传》)。这里只提到关羽是刘备的早期追随者,并且在军事上非常精通,即使身居高位,也保持了初心。 并没有提到他卖过肉。
正史记载的张飞: “飞(张飞)阳刚勇猛,初从先主,每怀忠义。献身于国,无所畏惧。其勇盖天下,有张飞之名。” (《三国志·张飞传》)。同样,正史只强调张飞的勇猛和对刘备的忠诚, 也未提及他卖过枣。

那么,关羽卖肉,张飞卖枣的说法从何而来? 这几乎可以肯定是 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的精彩创作。 小说家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增加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和真实感,往往会在正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

二、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卖肉”与“卖枣”的设定,以及为何被刘备碰上

为什么罗贯中要设计这样的情节?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艺术目的:

1. 突出人物的出身与底层挣扎,增强人物的“草根性”和“接地气”:
关羽卖肉: 肉贩子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也需要一定的眼力和判断力来选择和处理肉类。这个职业虽然不算高贵,但至少是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在小说中,关羽“一刀下去,肉必落刀,绝不拖泥带水”,这既是对他卖肉技能的描绘,也暗示了他日后“过五关斩六将”时果断勇猛的性格特质。
张飞卖枣: 卖枣更是寻常百姓的营生,可能是在集市上摆摊叫卖。这个形象更显粗犷、豪爽。张飞“嗓门洪亮,声如巨雷”,卖枣的声音也必然是响彻街头巷尾的,这与他日后如雷般的喝骂声相呼应。
共同点: 这些设定都将两位猛将置于民间普通人的身份,与他们后来搅动风云的豪杰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更能吸引读者,让他们感受到这些英雄人物并非生来就高高在上,也经历过平凡甚至艰辛的岁月。

2. 为日后的相遇和结义埋下伏笔,增加戏剧性:
场景的巧妙设计: 《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被巧妙地安排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集市场景中。
“桃园三结义”前的情节: 在著名的桃园三结义之前,小说通常会安排一些情节来展示他们各自的性格。比如,刘备在市井中偶遇了正在卖肉的关羽,可能因为某些小事(比如刘备买肉,或者看到关羽卖肉的本领)而注意到他。同样,他在另一个场合(或者同一场合的另一端)遇到了嗓门洪亮的张飞。
为何被刘备碰上?
“时势造英雄”的体现: 刘备当时虽然也是落魄皇族,但内心怀有匡扶汉室的宏图大志。他四处奔走,寻找能够辅佐自己的人才。他必然会出现在人群聚集、龙蛇混杂的市井之中,观察和结交各色人等。
英雄相惜的必然: 小说强调“乱世出英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志之士都会寻找同道中人。刘备的仁德和抱负吸引着像关羽、张飞这样的英雄人物。虽然他们当时都在做着凡人的营生,但骨子里都流淌着不甘平凡的热血。
命运的安排(文学手法):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巧合”是为了突出“命中注定”的缘分。刘备、关羽、张飞的组合是《三国演义》中最核心的“铁三角”,他们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基石。罗贯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在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以最不平凡的方式相遇,然后迸发出改变历史的力量。
对比与反衬: 刘备本人虽然也曾落魄,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并且在市井中保持着一份仁德和对人才的渴望。他能够从一个卖肉的、一个卖枣的普通人身上看到非凡之处,正是他作为领袖的眼光和胸襟的体现。

三、 总结

总而言之,关羽卖肉,张飞卖枣,以及他们都被刘备碰上,是 《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虚构和精彩创作 。其目的是:

塑造了人物鲜活的底层形象,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通过职业与日后武艺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传奇色彩。
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一关键情节做了铺垫,增加了戏剧性和命中注定的感觉。
也侧面展现了刘备作为领袖的识人之明和求贤若渴的品质。

所以,不要过于纠结于“为什么他们武艺这么高强还要做这些营生”,而是要欣赏罗贯中通过这些设定,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多么生动、多么具有人情味和传奇色彩的英雄画卷。他们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孕育出的、注定要成就一番事业的非凡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说张飞不可能是杀猪的,理由是东汉时期的老百姓不吃猪肉,还补了句:宋朝苏东坡发明东坡肉之前老百姓不吃猪肉。

这是东坡肘子吃多了猪油把脑子糊上了吧?根据考古发掘,我国劳动人民饲养家猪并食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以前。

东汉末年急眼了连人都吃,更何况猪?

《三国志》中对关羽和张飞的身份记载其实很少,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人,因逃亡到达涿郡,正赶上刘备招兵买马,于是和张飞一起担任护卫。

至于因为犯了什么事逃亡,没有具体言明,这一点上,陈寿还是相当给面儿的,毕竟无论是犯的啥事儿,都得是关二爷的人生污点。

张飞的介绍就更少了,只介绍了籍贯,涿郡人,是跟着关羽一起投奔的刘备。

演义里总把张飞写成屠户出身,还挺有钱,最后把家财都捐了,资助刘备招兵。

其实就是胡扯淡,张飞出身很可能很一般,不太可能屠户这种收入稳定的职业。很有可能是无业游民,也就是“游侠儿”,说白了就是涿郡的社会盲流,什么张飞用蛇矛写字留下墨宝,善画美人图之类的,全是瞎扯,早就被证实是捏造的伪史。

史书记载资助刘备的是中山国巨富张世平、苏双,两位都是马贩子出身,出钱出马,给大耳朵送去了启动资金,和张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至于关羽卖没卖过枣,虽然史书上没说,但不能排除,毕竟河北有的地方确实盛产金丝枣,关二爷犯了事儿,走投无路贩点儿枣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一个逃犯和一个盲流为啥都是“万人敌”,只能说刘大耳朵招兵之前上厕所没洗手,点儿太正了。

user avatar

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一下吧,很多人没提到。

事实上是因为跟着刘备起家的就只剩关张两个猛男了。

简单来说,刘备一众集结各路好汉,十八路壮士,二十四派侠士,也有关张。后来打打杀杀到处征战,众多弟兄死的死,跑的跑,就剩关张了两个猛男还跟着刘备了,甚至一直跟到后期。

然后你身为史官,小说家等等回顾这段历史,哦,好家伙,原来蜀汉赫赫有名关张二人打从最开始就跟着刘备啊,那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得着重写下这俩人最开始的来历,最开始就跟着刘备南征北战了。至于中间的阿猫阿狗就不会写了。

历史真实:刘备集结了众多侠客猛男,有张三李四王五,这几百个猛男里有关张,南征北战过后,就剩刘关张,关张一路跟着刘备升官发财。

实际记录:阿猫阿狗不记了,也没人认识。关张二将身为蜀汉这么大的人物,得强调下最开始他们就认识了,还得说一下这个过程,认识的过程我再润色润色。

你看到的:刘备出门,马路边随便认识俩人,一个未来会过五关斩六将,一个会长坂坡扬威。

记录这些历史的人都是开着上帝视角来记录的,所以他只会着重介绍未来会扬名立万的人,而其中众多的普通人都是忽略不计的,他不可能会记录,今天刘备认识了xxx,和他称兄道弟把酒言欢,这个人用什么兵器,什么性格,长什么样,然后三章以后这个人就战死了。

你看到关张前期频繁出现和刘备频繁互动,你基本就可以猜到这三人能活到挺后期,关张绝对做了大官立了大功,做了刘备的左膀右臂,不然凭啥开始就用了这么多笔墨构建这两个人物。

user avatar

三国志里关羽和枣没有啥关系,就是在三国演义中最接近的就是面如重枣。无论各版本三国演义还是戏曲关羽都没卖过枣。老版三国演义中关羽卖的是绿豆也和枣相聚甚远。为什么观众都有种印象是关羽卖枣?

至于武功上,三国志里亡命奔涿郡,应该是犯事了,宋话本元杂剧包括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里都是写关羽少时打死当地恃强凌弱的豪强,民间故事里就是三拳两脚打死当地恶霸从而被迫出逃。这就省略了一个类似鲁智深打死镇关西的故事情节。所以关羽是练好功夫打死人出逃后跟刘备。

张飞这边三国志就写了哪里人,把关羽当哥跟着刘备。没提身家情况。同样的元杂剧宋话本包括三国演义里面,张飞形象都是大大咧咧,家里颇有田产。大家对张飞杀猪的印象应该是来源于老版电视剧,不过那里面张飞是老板,店员杀猪卖猪。穷文富武,或者有钱者吃的好身体壮所以不讲武功也凭身体素质。在看张飞武器丈八蛇矛,那武器在说文里有真一丈八,明代还在使用。可不是评书里一丈零八寸。五米多的长家伙,都是离很远戳死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