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里关羽一刀劈死了颜良,颜良文丑几个回合就打败了徐晃张辽,为什么关羽打徐晃还那么累?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咱们不妨抛开书本上的数字回合,仔细揣摩一下其中的缘由。

首先,要明白《三国演义》这部书的特点,它毕竟是小说,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情节需要,作者罗贯中在描绘战况时,常常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夸张。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就是为了衬托他英勇无双,在众多武将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他能轻描淡写地解决掉一个强敌。同样,“斩颜良”也是为了展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武,尤其是颜良在河北名声赫赫,更是衬托了关羽的盖世武功。

但是,如果硬要纠结于“一刀”和“几个回合”这些字眼,那就有点过于死板了。小说里说的“一刀”,往往是指在极短时间内,以压倒性优势取胜,并非真的只有一刀挥出。颜良、文丑虽然勇猛,但终究是曹操阵营的,在小说设定中,他们与关羽的武力值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关羽斩杀颜良,其实是他一鼓作气,抓住颜良轻敌冒进的瞬间,一连串凌厉的攻击,最终毙敌,给人以“一刀”而成的感觉。而颜良、文丑联手能迅速压制徐晃、张辽,是因为他们两人本就是河北的悍将,配合起来威力自然更大,徐晃、张辽当时可能还在适应战场,或是初遇这两位猛将,一时间难以招架。

再说关羽后来与徐晃交锋,那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下。首先,关羽当时是身处曹营,但内心还是汉臣,他对曹操的恩情有感激,但对刘备的忠义是根深蒂固的。这种复杂的心境,多少会影响他在战场上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小说里写关羽在与徐晃交战时,“战不三合,徐晃便败”。这里说的“战不三合”,其实也并非真的是只有三招两式。它更像是一种文学上的说法,表示关羽一上来就占据了上风,徐晃抵挡不住,被他压制住了。

那么为什么会说“累”呢?这其实是小说在刻画人物的另一种手法。有时候,即使是绝顶高手,也会感到“累”。这种“累”,可能不是体力上的透支,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或者是战场上的复杂情况导致的。比如,关羽当时可能面临着很多考量,他不能像在颜良面前那样肆无忌惮地杀戮。他对徐晃,虽然也全力以赴,但心中可能还有一丝顾忌。毕竟,徐晃是自己曾经的同僚,而且在曹操手下也表现不俗。

再者,小说里有时也会通过“累”来设置悬念,或者表现对手的顽强。如果关羽一出场就无敌,那其他武将的描写就失去了意义。描绘关羽在某种程度上感到“累”,可以反衬出徐晃的能耐,让这场战斗显得更加精彩,也更具戏剧性。

所以,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拿“一刀”和“几个回合”来衡量,更要看小说整体的叙事逻辑和人物塑造。关羽斩颜良,那是为了突出他的“神”,而关羽与徐晃交手时的“累”,则更像是小说在讲述一个真实战场上,即使是顶尖高手,也会有其面对的困境和挑战。这是一种更加立体和人性化的描绘,让人物更加饱满,也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曾经想过,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也许是因为作者想要表达这么一个观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出自罗隐 筹笔驿)。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关羽杀死颜良属于无效战例。我之前写过一篇《三国演义武力排名》,直接转过来,关于颜良的问题文章有重点提到。

————————————————————————————————————

对于三国演义武将的武力排名,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最常听到的就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我个人觉得类似这样的排名,只是顺口而已,并不能反应真实情况,所以,我打算写一篇文章来加以讨论。

我会将所有的论据和出处全部罗列出来,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文章的客观性。欢迎大家理性讨论。

我有如下声明:

1 文章会考虑到交锋时武将的背景,譬如说“诈败”"醉酒”“偷袭”“一方极为疲惫”等明显无效的战例,不予参考。

2 文章只排出前十名的武将,并以直接交手记录来作为第一参考,但当以第一论据无法分出高低时,可能引入其他武将用来证明我的观点,譬如交手记录A平B ,A胜C,B平C (或者A平B,A大胜C,B小胜C),与此同时找不到另外一位武将来证明A弱于B,则我们可以判定A>B。

3 罗列出武将交手记录的时候,会在后面标注这次交手的出处(章回数),如果交手所包含的因素复杂时(比如说因故武将没有或者无法尽全力),我会列出原文。

4 一流武将对三四流武将的战例没有太多意义,忽略。

5 混战中的战例不考虑。

6 我们有理由认为,论难度,生擒>杀死>败走,因此交手的结局是要考虑到的因素。

7 武将的年龄和伤势明显是影响发挥的重要因素。两者平手时,年龄差距则显得较为重要。我们有理由认为,年龄对武将武力的影响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8 当两位武将的实力考虑到以上所有因素时仍难以判别之时,第三方对双方的观点和评论则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于年龄问题

刘关张三人死的时候,三国演义原文交代三人享年六十三岁,五十八岁,五十五岁。


黄忠死时原文交代其年七十有五。


吕布的年龄已不可考,从原文中得知吕布称刘备为弟,可知吕布的年龄大于刘备,可能长张飞10岁甚至更多。


三国演义关于赵云的年龄有bug。公元228年,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力斩韩德父子后,邓芝说:“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 然而如此算来,赵云比刘备还大了。这显然不符合情理。评五虎将之时,原文有这样的对话:......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可见赵云的年龄是小于关羽的。所以我认为七旬可能是笔误,应该是六旬。


夏侯渊的年龄不可考。查询得知夏侯渊次子夏侯霸出生于公元181年。且得知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娶曹操堂侄女为妻,也和曹氏有姻亲关系。所以曹操和夏侯渊大概是同龄人,而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所以夏侯渊的出生年大概是160年左右,也就是说,他和刘备关羽属于同龄人。


由此可知出生年:黄忠147年,吕布约155年,夏侯渊约160,关羽162年,张飞167年,赵云168年。马超出生于公元176年。


至于许褚,典韦,徐晃,颜良 文丑的年龄与估摸着应当与关羽夏侯渊相差不大。




关于吕布




吕布排在第一名几乎无可争议。虽然吕布和某些武将没有交过手,但是可以通过间接交手记录来证明吕布的第一名当之无愧。


五十来合平张飞、三十合平张飞关羽、终被刘关张打败(5)

原文是: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


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英战吕布”的原文描写。原文虽说张飞“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但是可想而知,如果张飞大战吕布占了上风,那么关羽又怎么相助其弟?可见罗贯中暗示张飞弱于吕布。待关羽出战“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罗贯中用了三个字“战不倒”,换言之就是说,局面上张飞关羽占了优势,但是无法把优势转化为胜势。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但是吕布面临两位超一流武将的加攻,仍能不落败,可见其第一当之无愧。所以就不再浪费文字了。


关于马超:

几百合平张飞(65)

原文很长,我分开罗列几段:关下马超单搦张飞出马,关上张飞恨不得平 吞马超,三五番皆被玄德当住。看看午后,玄德望见马超阵上人马皆倦,遂选五百骑, 跟着张飞,冲下关来。。。。。


可见马超有些倦怠,张飞则是以逸待劳。


接着看原文:看看午后,玄德望见马超阵上人马皆倦,遂选五百骑, 跟着张飞,冲下关来。马超见张飞军到,把枪望后一招,约退军有一箭之地。张飞军马 一齐扎住;关上军马,陆续下来。张飞挺枪出马,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马超 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张飞大怒。两马齐出,二枪并举。约战百余合, 不分胜负。玄德观之,叹曰:“真虎将也!”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两将各回。张 飞回到阵中,略歇马片时,不用头盔,只裹包巾上马,又出阵前搦马超厮杀。超又出, 两个再战。玄德恐张飞有失,自披挂下关,直至阵前;看张飞与马超又斗百余合,两个 精神倍加。玄德教鸣金收军。二将分开,各回本阵。”

可见实战中真是难分伯仲。原文有:“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可见张飞略站下风,且考虑到马超战前体力稍有消耗,所以光论此役,可以认为马超稍稍强于张飞。

当然,如果就这样得出结论的话,未免有些武断。因此我将再列出论据。


八九合败于禁,二十回合败张合(58)

原文是:“说罢,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 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合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李通出迎,超奋威交 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


可见马超明显高于张合。


二十回张飞平张合(70)

原文是:“自引兵一万,离阆中三十里,与张郃兵相遇。两军摆开,张飞出马,单搦张郃。郃挺枪纵马而出。战到二十余合,郃后军忽然喊起:原来望见山背后有蜀兵旗幡,故此扰乱。张郃不敢恋战,拨马回走。”

张合拨马回走的原因和单挑的状况无关。20回合两人并未分出胜负。


三五十合张飞平张合(70)

原文是:“当夜张郃乘着月色微明,引军从山侧而下,径到寨前。遥望张飞大明灯烛,正在帐中饮酒。张郃当先大喊一声,山头擂鼓为助,直杀入中军。但见张飞端坐不动。张郃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乃张飞也。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张郃只盼两寨来救,谁知两寨救兵,已被魏延,雷铜两将杀退,就势夺了二寨。张郃不见救兵至,正没奈何,又见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张郃三寨俱失,只得奔瓦口关去了。”

可见此次单挑的时候,张合因为中计心理上应该占劣势,但三五十合双方依然平手。

可见张飞想赢张合没有马超轻松。


通过利用张合来间接比较,我认为马超强于张飞。当然考虑到张飞大马超9岁,所以认为马超略强于张飞。



关于张飞,关羽还有黄忠



吕布拉扯纪灵,如提稚童(16)

原文是:“纪灵下马入寨,却见玄德在帐上坐,大惊,抽身便回。左右留之不住。吕布向前一把扯回,如提童稚。”

吕布拉纪灵,就像大人拉娃娃一样。


张飞无十合杀死纪灵(21)

原文是:玄德知袁术将至,乃引关、张、朱灵、路昭五万军出,正迎着先锋纪灵至。张飞更不打话,直取纪灵。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败军奔走。”


关羽三十合平纪灵(14) (很多朋友可能不相信)

原文是:“纪灵大怒,拍马舞刀,直取玄德。关公大喝曰:“匹 夫休得逞强!”出马与纪灵大战。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纪灵大叫少歇,关公便拨马 回阵,立于阵前候。”


因为生擒>杀死>占优,我们有理由认为吕布>张飞>关羽





关羽百余合不分胜负黄忠(53)

原文是:云长见一老将出马,知是黄忠,把五百校刀手一字摆开,横刀立马而问曰:“来将莫非黄忠否?”忠曰:“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云长曰:“特来取汝首级!”言罢,两马交锋。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黄忠收军入城。云长也退军,离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

韩玄恐黄忠有失,可见黄忠最起码有点劣势,至于关羽对黄忠的评价,可知黄忠和关羽的实力很接近。关公常规无法取胜,用拖刀计方才可赢。


关羽二斗黄忠五六十合不分胜负(53)

原文是:次日早饭毕,又来城下搦战。韩玄坐在城上,教黄忠出马。忠引数百骑杀过吊桥,再与云长交马。又斗五六十合,胜负不分,两军齐声喝采。鼓声正急时,云长拨马便走。黄忠赶来。云长方欲用刀砍去,忽听得脑后一声响;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急提起马蹄,飞身上马,弃入城中。玄惊问之。忠曰:“此马久不上阵,故有此失。“

可见双方平手,黄忠的落败明显与马匹有关。


关羽三斗黄忠三十回合,黄忠诈败,射关羽红缨(53)

次日天晓,人报云长搦战。忠领兵出城。云长两日战黄忠不下,十分焦躁,抖擞威风,与忠交马。战不到三十余合,忠诈败,云长赶来。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云长急闪,却不见箭;云长又赶,忠又虚拽,云长急闪,又无箭;只道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

此次黄忠表现出众。由此可知双方实力接近,最起码百回合之内无法分出胜负。


黄忠二十回合平夏侯渊(71)

原文是:渊大怒,骤马径取黄忠。忠正要激渊厮杀。两将交马,战到二十余合,曹营内忽然鸣金收兵。渊慌拨马而回,被忠乘势杀了一阵。渊回阵问押阵官:“为何鸣金?”答曰:“某见山凹中有蜀兵旗幡数处,恐是伏兵,故急招将军回。”渊信其说,遂坚守不出。

由此可见,夏侯渊黄忠二人实力接近。


考虑到黄忠的年龄明显高于其他几位,我们有理由相信 黄忠夏侯渊关羽三人实力接近,但是三者中,肯定是黄忠排在第一位,而夏侯渊和关羽,则相差不多(至于二人水平究竟如何,我在后文中会再论述),而张飞杀退过夏侯渊(31),再次证明张飞强于关羽。

有此二论据,我认为,张飞强于关羽。


关于庞德



关羽百余合 平庞德 (74)

原文是:关公大骂曰:“量汝一匹夫,亦何能为!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轮刀来迎。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


除这次交手外,翻遍全书,找不到特别有用的战绩来直接或者间接来判断庞德与关羽武力的高低。考虑到关羽年老,可以认为庞德弱于关羽。


有的朋友可能会提到庞德“力战四将”的战绩,我认为此役参考意义不大。

且看原文:曹操在渭桥时,深知庞德之勇,乃嘱诸将曰:“庞德乃西凉勇将,原属马超;今虽依张鲁,未称其心。吾欲得此人。汝等须皆与缓斗,使其力乏,然后擒之。”张郃先出,战了数合便退。夏侯渊也战数合退了。徐晃又战三五合也退了。临后许褚战五十余合亦退。庞德力战四将,并无惧怯。

可见四将皆是以消耗庞德体力为目的,并未使出全力。



关于许褚与典韦


接下来专门谈一谈许褚,许褚是三国中和一流武将交手最多的武将,所以对许褚的分析是为本文的重点之一。

许褚几百回合平典韦(12 )

原文是:韦大怒,挺双戟向前来战。两个从辰至午,不分胜负,各自少歇。不一时,那壮士又出搦战,典韦亦出。直战到黄昏,各因马乏暂止。

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有关典韦单独和一流武将交手的记录。双方打了大半天,也没分出胜负,可见两者实在是难分高下,据猜测,典韦可能年龄长于许褚,故大胆将许褚排在典韦之后,但两者名次紧挨。

许褚五十回合平徐晃(14)

原文是: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操即鸣金收军,召谋士议曰:“杨奉、韩暹诚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

从原文看,曹操恐许褚伤徐晃,可见许褚对徐晃占优势。



许褚数百回合平马超(59)

原文是:言未绝,许褚拍马舞刀而出。马超挺枪接战。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又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两军大骇。两个又斗到三十余合,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褚弃刀将枪挟住。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渊、曹洪两将齐出夹攻。


此役非常激烈,但从原文分析可看出,许褚占劣势。原因有二。其一,原文说”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褚弃刀将枪挟住。两个在马上夺枪。"可见马超能够闪过许褚的进攻,但是许褚面对马超的进攻却无奈选择了极为凶险的弃刀挟枪。其二,战时曹操恐许褚有失,更是证明了许褚占劣势。

可见,马超强于许褚,但分胜负得在几百回合之后。



关于张飞与许褚,其高下不易分得,因为二人都是对阵马超数百余合,然而若真要分析,最好的证明就是吕布。

吕布二十回合占许褚上风(12)

原文是:(吕布)引兵出阵,横戟大骂。许褚便出。斗二十合,不分胜负。操曰:“吕布非一人可胜。”便差典韦助战,两将夹攻;左边夏侯惇、夏侯渊,右边李典、乐进齐到,六员将共攻吕布。


张飞斗吕布五十回合关羽方才助阵,而许褚为二十回合,故而因此认为,张飞略强于许褚。


当然张飞和吕布还有一次交手

张飞百合平吕布(16)

原文是:两阵圆处,玄德出马曰:“兄长何故领兵到此?”布指骂曰:“我辕门射戟,救你大难,你何故夺我马匹?”玄德曰:“备因缺马,令人四下收买,安敢夺兄马匹。”布曰:你便使张飞夺了我好马一百五十匹,尚自抵赖!”张飞挺枪出马曰:“是我夺了你好马!你今待怎么?”布骂曰:“环眼贼!你累次渺视我!”飞曰:“我夺你马你便恼,你夺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说了!”布挺戟出马来战张飞,飞亦挺枪来迎。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玄德恐有疏失,急鸣金收军入城


玄德恐张飞有失,可见张飞占劣势。但是许褚张飞这两次和吕布单挑,都是处于吕布于徐州时期,可见张飞还是优于许褚的。

这里要说一下,此次张飞斗吕布,虽然百回合未分胜负,但是我认为这是吕布体力武力下降的结果。原因有二:其一,吕布年龄长张飞十岁,虎牢关之战吕布应该处于巅峰状态,而此刻吕布的因衰老肯定是有所下降的。其二,原文明显交代:布曰:“吾有赤兔马,渡水如平地,又何惧哉!”乃日与妻妾痛饮美酒,因酒色过伤,形容销减;一日取镜自照,惊曰:“吾被酒色伤矣!自今日始,当戒之。”遂下令城中,但有饮酒者皆斩。

吕布酒色过度,体能直线下降。

又有一段文字:城下曹兵望见城上白旗,竭力攻城,布只得亲自抵敌。从平明直打到日中,曹兵稍退。布少憩门楼,不觉睡着在椅上。宋宪赶退左右,先盗其画戟,便与魏续一齐动手,将吕布绳缠索绑,紧紧缚住。

身体被掏空,居然坐着睡着了。



还有三位武将。是本文讨论重中之重。这三位武将分别是,赵云,颜良,文丑。我个人认为,这三位武将的武力一直是被误读的。





关于赵云


五六十合平文丑(7)

原文是:“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 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 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 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道 :“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


文中的重点是“少年”二字。可见赵云并非到达最巅峰状态,而文丑已是当世名将,故而认为两人武力接近,但是赵云强于文丑。

三十回合平许褚(31)

原文是:操大怒,教许褚出战。玄德背后赵云挺枪出马。二将相交三十合,不分胜负。忽然喊声大震,东南角上,云长冲突而来;西南角上,张飞引军冲突而来。三处一齐掩杀。曹军远来疲困,不能抵当,大败而走。玄德得胜回营。

这次是平手,但考虑到只有30回合。故而认为此役证明两人差别不大,但不能认为两者水平特别接近。

三十合败张合(31)

原文是:“玄德大喜。云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军独战张邰。邰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云乘势冲杀,却被邰兵守住山隘,路窄不得出。”


根据之前的张飞战张合的战例,并且了解到赵云小张飞一岁而已,可知赵云强于张飞。


而至于马超与赵云的高下,我认为:

有心的朋友会发现,赵云30回合败张合是建立在一次战斗中先战平一流武将许褚的情况下。而马超20回合胜张合是在刚胜二流武将于禁的情况下。可见赵云的体力消耗大于马超,所以我认为,这多少可以弥补10回合的劣势。

赵云十来回合胜李典(李典料敌不过)(36)

原文是:两阵对圆,赵云出马唤彼将答话。曹仁命李典出阵,与赵云交锋。约战十数合,李典料敌不过,拨马回阵。云纵马追赶,两翼军射住,遂各罢兵归寨。


于禁与李典同为二流武将,马超八九合败直接打败于禁,赵云十来合使李典料敌不过(尚未落败)。故此次认为马超略略占优。

综上所述,我认定赵云和马超的实力极为接近。可认为马超>=赵云。

赵云吓得徐晃张颌胆战心惊,拔马便回(71)

原文是:“云大怒,骤马一枪,又刺死焦炳。杀散余兵,直 至北山之下,见张合、徐晃两人围住黄忠,军士被困多时。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 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 张合、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

这是一个很好地加分战例,要知道,徐晃是敢于单挑关羽,五十回合平许褚的人,而张合是两次平张飞的人。当然,同时要考虑到黄忠在场的因素,这很重要。





关于颜良

不三合斩宋宪(25)
一合劈魏续(25)

二十合败徐晃,诸将骇然(25) (非常重要)

原文是:“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 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 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 劈魏续于马下。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 诸将栗然。曹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 诸将栗然。曹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操见连斩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 “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 使云长破袁绍之兵,绍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


这次单挑要说两点。

第一:二十回合杀败徐晃,是个什么概念呢?

刚才说过一个战例: 许褚五十回合平徐晃(14),可见颜良明显高于许褚。

第二:原文第一段末尾用了诸将栗然,第二段程昱举荐一人可敌。有此可见,夏侯渊许褚应该不如关羽。


在麾盖下,方欲问时,被斩(25)

原文是“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 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 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这场战例,个人认为是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冤案。




我觉得有位网友分析的很好,我引用他的话来加以说明。

网友分析的原文是:“①先说颜良被杀事出有因,确有冤枉的一面,连带几个问题一并分析。

杀良之前。书中第二十五回有这么一段对话――操见连折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 昱曰:“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袁绍之兵,绍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多有人引用这段对话作为关羽武力大过颜良的证据,虽然此战的结果的确是颜良身首异处,但是程昱这番话的本意却不是这个意思,否则他何以不直接说“某举一人可胜颜良”呢?查了一下汉语词典,敌可作“对抗、(力量)相等”解,那么程昱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关公(排除曹营其他众将)的武力可与颜良一搏或关公的武力可与颜良相匹敌。程昱所说这段话是建立在两者公平单挑的基础之上的,而非袭刺。至于曹操“恐他立了功便去”的想法只是一种推测及担心,并非是说在战前曹操就定认为关羽必胜,关于这一点罗本三国讲的更清楚:“何不取来,两强相并?如胜则重用,如败则决疑。”


在书中还有一段话要引起足够重视――关公曰:“容某观之。”……操引关公上土山观看……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为何关羽不直接去单挑,要“容某观之”呢?实际上这段话透露了这么两层意思:一是说明关羽不愧是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开战之前先临高观敌,做到了知己知彼;二是说明关羽通过观察已经很有信心的制定了克敌制胜的计划,否则也不敢放出豪言壮语:“土鸡瓦犬”――泥瓦雕塑的鸡犬,废物;“插标卖首” ――插上草标卖自己的头,傻子。面对“绣袍金甲”的颜良及其十万大军,关羽并没有想与其费工夫单挑,他所想到的是如何尽快的“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 先赏析一下罗本,不作证据用,供大家参照对比。见于卷之五“云长策马刺颜良”:“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这是不是单挑书中描述的非常明显,“将盔取下放于鞍前”――“放开一条大路”――“ 恰欲问之”都说明这是一场出其不意的奇袭!更妙的是罗本生怕读者看不明白还注释了这样一段话:“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使青龙大刀……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另文中附有赞诗一首道出玄机:“……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再看毛本,见于第二十回:“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为了进一步突出关羽的勇武,毛本似乎少了一些描述语,但仔细分析之下,也可略见端倪:首先关公的大刀是倒提着的,麻痹了颜良,如果是准备单挑或冲阵,断无单手执刃且刀头冲下的道理;其次如果是河北军有意阻挡,不会出现波开浪裂(分作两边状)的场面,要么层层围裹,要么四散奔逃;再次“方欲问时”也可说明问题,颜良根本就把关公视作敌人,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那么颜良究竟准备问什么呢?俺以为极有可能是询问关公的姓名,是否是关羽云云,这可从战前袁绍、刘备对话中体会出来“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于曹操”,俺推测刘备可能对袁绍、颜良描述过关羽形貌,至于可否象罗本那样“暗嘱”过颜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最后这个“刺”字也值得玩味,用大刀杀敌不用砍、劈等常用动作,而是刺!众所周知,荆轲、要离、专诸是古代有名刺客,他们行刺时,都是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这里关羽杀颜良用个刺字同样也是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备,这一战究竟是出其不意的袭斩,还是公平单挑,相信是有目共睹的,大家应该可以得出一个正常的判断。那么试问这一战可以有效地体现出关羽的武力来吗?可以充分地说明关羽的武力高过颜良吗?死者长已矣!颜良的悲哀和冤枉正是体现在这里。
附带一句,毛本中有“赤兔马快”一说,但俺以为关公杀颜良主要靠的是智谋、勇气以及利用了颜良的麻痹思想,关公如果骑匹普通马,颜良依然会“方欲问”,而关云长的青龙刀依然会变成屠刀。

因此,我认为,关羽和颜良之战属于无效战例。





关于文丑


六七十回合与赵云不分胜负(7)

光凭此役,就知道文丑是超一流武将,但实力应该略不如赵云。


箭射张辽,被关羽砍杀(26)

原文是:“张辽、徐晃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 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 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 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 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   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 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 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曹操在土阜上,见关公砍了文丑,大驱人马掩杀。河北军大半 落水,粮草马匹仍被曹操夺回。”


从原文可以得出,文丑的武艺强于张辽,至于被关羽砍杀,则是因为同伴被杀,自己不明情况,内心恐惧,导致结果和颜良一样悲惨。当然,有的朋友可能觉得此役没有正面厮杀,只是放箭,参考意义不大。即便如此,了解到赵云什么水平之后,就可以估摸出文丑什么水平。


至于颜良文丑二人比较,我个人认为从“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来看,文丑主动请战,可能并不是出于认为自己的实力明显高于颜良,而是出于兄弟之情。


如之前所述,赵云与文丑之战的分析,可以得出,文丑微弱于赵云。而因为通过徐晃得知颜良明显高于许褚,再考虑马超,赵云与许褚交手的记录可知,颜良高于马超赵云。


考虑到吕布的无敌战绩,所以颜良只能次于吕布。



关于东吴诸将


太史慈七八十合平张辽(53)

孙策五十回合平太史慈(15)

又知 张辽四五十回合平张合(30)

可见太史慈,孙策和张合张辽一个水平,所以入选前十无望,就不多加赘述了。

至于甘宁,从未和一流武将正面厮杀过,实力不好估计。







在文章的最后,我谈谈一些个人认为无效的战例。

张飞不数合刺中许褚肩膀(72)

此次交手许褚处于醉酒情况下,无效。


关羽十余合打败(诱敌)夏侯敦(22)

关羽杀退(诱敌)徐晃,许褚(22)

夏侯惇,徐晃,许褚三人均处于诱敌状态,无效。


关羽八十回合平徐晃(76)

原文交代的很清楚,关公因为身负箭伤,“右臂少力”,又怎能发挥出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无效,不能算关羽的污点战例


马超四五十合胜曹洪(58)(曹洪舍命)

此次交手的背景是,曹洪为保护曹操极力与马超死战,相反,而马超之前胜于禁,张合,李通,又长时间的追杀曹操,本来体力已经大为消耗,外加他此次战斗目的在摆脱曹洪,追赶曹操,所以我认为此次战例无甚意义。无效。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 前十名是:吕布 颜良 马超 赵云 文丑 张飞 黄忠 关羽 典韦 许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咱们不妨抛开书本上的数字回合,仔细揣摩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要明白《三国演义》这部书的特点,它毕竟是小说,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情节需要,作者罗贯中在描绘战况时,常常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夸张。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就是为了衬托他英勇无双,在众多武将束手无策的情.............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梳理一下长沙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兵败前后的一些情况。您提到的“吴简三国部分”可能是指传世的史料,例如《三国志》及其注,《吴书》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依据。关于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兵败,以及长沙在此期间的情况,我们可以结合史书来分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 回答
    许多读者在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时,都会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疑问:为什么小说中几乎找不到“关羽”这个名字的完整出现?反倒是“云长”、“关公”、“将军”这些称呼更为常见。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原因,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文学创作的考量,甚至还牵扯到民间信仰的演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
  • 回答
    提到旧版《三国演义》中暗中相助关羽,并与关羽家乡一河之隔的高士,那说的是这位隐藏在乱世洪流中的一位隐士——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此人,在《三国演义》中算是个响亮的名号,虽然他并非叱咤风云的武将或谋士,但他对天下大势的洞察以及提拔贤能的功劳,却是不可磨灭的。他生于荆州襄阳,这襄阳地处汉.............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说部中,关羽斩杀华雄的情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正是这场酣畅淋漓的战斗,让关羽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初期就一战成名,奠定了他“万人敌”的名号。那么,关羽是如何有如此十足的把握,能够确信自己能斩杀华雄的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诸侯们面对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趣!这确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大家常常会发现的小细节,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啊?!”的疑问。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文学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史实,但又加入了很多艺术加工和戏剧化的成分。所以,小说里描写的很多细节,尤其是武器、武艺以及兵种的划分,未必完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提起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人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武艺高强、忠肝义胆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叙事中,唯独“关羽秒杀颜良”这一段,却常常被一些读者和评论者拿出来“审视”,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作者为了突出关羽的神勇而略显生硬的笔触,或许可以算作书中一个并非无可指摘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英雄塑造的艺术和历史叙事的演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层层剖析:一、 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界限: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先生在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文献。虽然它以.............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以宏大叙事著称的小说中,关羽和魏延,这两位在刘备集团中都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但细细品味,却能在某些方面找到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首先,两人都拥有过人的勇武和战场上的威名。关羽,字云长,那是何等的存在?“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
  • 回答
    关于三国游戏里关羽、张飞“过弱”的论调,其实是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话题。一方面,在很多玩家心中,他们是勇猛无双的代表,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另一方面,有些游戏的设计确实会让这两个历史名将的表现不如预期,甚至成为“鸡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调整,让他们的实力回归应有的水准,同时也.............
  • 回答
    提起关羽,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大概就是“忠义”。这俩字儿,仿佛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刻在了他的灵魂深处,也深入人心。说起关羽,他这个人,很难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概括。他首先是勇猛的,那简直是战场上的战神。从温酒斩华雄,到过五关斩六将,再到水淹七军,这些事迹,随便拿出来一件,都足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时,战略眼光与具体事件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差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吕蒙袭关羽:成功的战术,失败的战略支点 短期战术的辉煌: 吕蒙袭取荆州,从战术层面来说,是极其成功的。他通过“白衣渡江”这个计谋,出其不意地攻破了关羽的.............
  • 回答
    汉末三国,英雄辈出,刀光剑影,战马嘶鸣,正是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塑造了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而在这些人物中,关羽和吕布无疑是最耀眼的两颗星,他们叱咤风云,武艺绝伦,被后世尊为武力巅峰的代表。那么,在那个真实的历史舞台上,究竟谁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武将”呢?这并非一朝一夕能轻易论断,需要我们.............
  • 回答
    从“好似武侯擒孟获,恰如关羽破蚩尤”这两句赞诗,我们可以推测出《水浒传》里描绘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实力以及作者对三国时期军事斗争的看法,但不能直接推断出《水浒传》中三国时期的“真实”实力有多强,因为《水浒传》并非历史正剧,而是以演义小说的手法来构建故事。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赞.............
  • 回答
    在众多三国题材的游戏中,张飞的武力值经常被设定得比关羽等其他猛将还要高,这并非毫无缘由。这种设计既有历史演义的深刻影响,也契合了游戏机制的需要,更迎合了玩家的心理期待。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三国演义》这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在罗贯中的笔下,张飞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粗中有细、勇冠三军的绝世猛将。.............
  • 回答
    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究竟算不算《三国演义》的败笔,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小说创作的逻辑、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影响。一、 什么是“索命”?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索命”的场景指的是什么。通常,这指的是关羽死.............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关羽去世后产生不想继续阅读《三国演义》的心情。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最受读者喜爱的人物之一,他的陨落确实给许多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失落感。这种感受是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关羽的死会让您不想继续看下去,以及这背后可能包含的心理和情感原因:1. 精神支.............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