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算不算是三国演义的败笔?

回答
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究竟算不算《三国演义》的败笔,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小说创作的逻辑、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影响。

一、 什么是“索命”?

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索命”的场景指的是什么。通常,这指的是关羽死后,他的魂魄显灵,在多种场合对杀害他的仇人,尤其是吕蒙,进行报复和追讨。最著名的一幕是吕蒙在病榻上被关羽魂魄索命,最终惨死。此外,也可能包括其他与关羽之死相关的将领,如马忠,也遭受了报应。

二、 认为“索命”是败笔的理由:

1. 脱离历史的虚构,削弱小说的现实感和严肃性:
历史事实: 吕蒙的死因在正史中记载为疾病,而非被关羽魂魄索命。关羽死后,确实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刘备大举伐吴,但并没有鬼神索命的直接证据。
文学创作的界限: 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以史实为基础。引入明显的鬼神报复情节,虽然增加了戏剧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小说的“现实主义”基调,让一些追求历史严谨性的读者感到突兀或不适。这被认为是作者对历史的处理不够成熟或不够写实的一种表现。
人物塑造的工具化: 一些评论认为,这种“索命”情节是为了给关羽的悲剧性结局一个“交代”,强化其“义薄云天”的形象,但这种交代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将人物的命运完全寄托于超自然力量,而非更多地从人物的性格、决策和历史大势中来体现。

2. 对吕蒙形象的贬低和脸谱化:
吕蒙的功绩: 吕蒙是东吴的杰出将领,在孙权时期功勋卓著,特别是他“白衣渡江”擒获关羽,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被脸谱化的处理: 在“索命”情节中,吕蒙被描绘成一个被鬼魂吓死的懦弱形象,这与他一贯的英勇果断的军事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显得有些不符合逻辑。这种处理,被认为是为了衬托关羽的英魂不灭,而牺牲了对吕蒙这一重要人物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刻画,将其简单地归为“反派”而遭受报应。

3. 缺乏合理的逻辑推演和心理铺垫:
心理描写不足: 虽然吕蒙的死在情节上是其参与擒杀关羽后的报应,但小说对吕蒙被索命前的心理描写相对薄弱。读者可能难以完全接受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会因为鬼魂索命而精神崩溃,缺乏足够的心理铺垫来支撑这一戏剧性转折。
因果关系的直接化: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这种“索命”情节将因果关系简化为超自然的直接报复,显得过于直接和片面。

三、 认为“索命”不是败笔,甚至是亮点或必要情节的理由:

1.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报应”和“鬼神信仰”:
文化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小说创作中,鬼神报应的思想根深蒂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吸收了大量民间传说和传统故事的小说,引入鬼神情节并非没有其文化土壤。
强化道德观念: “索命”情节的出现,实际上是为了强化作者所推崇的道德观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关羽被视为“忠义”的化身,他的冤死被视为一件极不公正的事情,而仇人的惨死,则是对这种不公的一种超自然平衡,也是对读者心中“正义”的一种回应。
满足读者情感: 许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关羽的死感到惋惜和愤怒,他们希望看到对关羽之死负责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索命”情节,正是满足了读者潜意识中对正义伸张的期待。

2. 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和艺术张力:
浪漫主义的成分: 《三国演义》并非纯粹的历史记录,它融合了大量的文学创作手法,其中不乏浪漫主义的色彩。鬼神报应是增加传奇性、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塑造关羽的“神”性: 关羽在小说中已经被塑造成近乎神化的人物,他的“义”超越了凡人的局限。死后魂魄索命,更进一步强化了他这种超越世俗的力量和影响,将他的“忠义”形象推向了极致,成为后世崇拜的“关圣帝君”的文学铺垫。
戏剧冲突的深化: 这种情节增加了小说的戏剧冲突,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吕蒙的死亡不仅仅是疾病,更是因为他背负了罪孽,这种安排使得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3. 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读者群体的接受度:
作者的道德判断: 作者罗贯中可能认为,吕蒙在设计计谋擒杀关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历史原因复杂,但在其创作的道德框架下,吕蒙的结局可以被视为一种惩罚。
广泛的接受度: 《三国演义》的读者群体非常广泛,包含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层面的人。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这种超自然的报复情节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引发共鸣。他们更看重故事的精彩程度和人物的鲜明性,而非严格的历史考据。

四、 结论:

将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算不算《三国演义》的败笔,取决于我们评价的标准。

如果以严格的历史真实性和西方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逻辑为标准, 那么这种超自然情节确实可以被视为对历史处理的粗糙和对现实逻辑的打破,可能被视为一种“败笔”或不够成熟的处理。

但如果以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特点、文化语境、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追求和读者接受度来衡量, 那么这种情节则可以被看作是符合时代特色和作者意图的必要设定,它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并成功地满足了读者的情感需求和道德期待。它并非“败笔”,而是《三国演义》“小说”属性的重要体现。

可以说,《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经典,正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了历史、文学、传统文化和大众心理。关羽死后的“索命”情节,正是这种复杂融合的产物。它可能不是最“严谨”的历史叙述,但它无疑是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代表性的文学想象。因此,与其说是败笔,不如说是《三国演义》作者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历史事件进行文学加工的一种独特而成功的范例。它巩固了关羽的“神性”形象,也满足了读者对正义伸张的朴素愿望,这正是它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败笔? 明明是大快人心好吗。

前面用了几十章去描写了一个义薄云天、绝伦逸群的关二爷。

却被盟友偷袭,死于鼠辈之手,英雄陨落,无限惋惜。

于是乎~

却说孙权既害了关公,遂尽收荆襄之地,赏犒三军,设宴大会诸将庆功;置吕蒙于上位,顾谓众将曰:“孤久不得荆州,今唾手而得,皆子明之功也。”蒙再三逊谢。权曰:“昔周郎雄略过人,破曹操于赤壁,不幸早夭,鲁子敬代之。子敬初见孤时,便及帝王大略,此一快也;曹操东下,诸人皆劝孤降,子敬独劝孤召公瑾逆而击之,此二快也;惟劝吾借荆州与刘备,是其一短。今子明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周郎多矣!”于是亲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权将吕蒙尸首,具棺安葬,赠南郡太守、孱陵侯;命其子吕霸袭爵。孙权自此感关公之事,惊讶不已。

过瘾呐,过瘾!

user avatar

现在通行的毛本三国演义已经对很多原版剧情进行了改动,不少不合理的剧情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在更加接近罗贯中原著的嘉靖本三国演义里,作者对关羽的崇拜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因为不忍心写关羽被吴人所杀,干脆把他写成被玉帝召上天庭封神。

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当先,随行止剩十余人。行至决石地名,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丛杂。时五更将尽,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伏兵又起。背后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与潘璋部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然而这种行为不过是图个心理安慰,作者没有想通,因而关羽也肯定无法想通,所以罗贯中又写了关羽找吕蒙索命的剧情来发泄情绪。加上又有普净点化关羽和关羽吓潘璋救关兴的剧情,所以是关羽被点化了两次后又去找仇家索命两次。关羽到底被点化了个啥?从逻辑上完全说不通。更说不通的是,关羽为了救儿子跑出来显圣,却不显圣救张飞和刘备,怎么想怎么诡异。

毛本虽然删去了玉帝召唤这种纯粉丝向剧情,却没有删掉后面几段。所以这几段剧情爽是爽,但成为了剧情中的一个大bu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究竟算不算《三国演义》的败笔,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小说创作的逻辑、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影响。一、 什么是“索命”?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索命”的场景指的是什么。通常,这指的是关羽死.............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关羽去世后产生不想继续阅读《三国演义》的心情。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最受读者喜爱的人物之一,他的陨落确实给许多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失落感。这种感受是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关羽的死会让您不想继续看下去,以及这背后可能包含的心理和情感原因:1. 精神支.............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英雄塑造的艺术和历史叙事的演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层层剖析:一、 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界限: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先生在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文献。虽然它以.............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 回答
    穿越成刚水淹七军后的关羽,这个局面既是辉煌的顶点,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曹操虽败,但元气未伤,孙吴虎视眈眈。刘备集团虽暂时得势,却也暴露了后方空虚、兵力分散的弱点。我的当务之急,不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迅速调整战略,弥补失误,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为刘备一统天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将采取的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咱们不妨抛开书本上的数字回合,仔细揣摩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要明白《三国演义》这部书的特点,它毕竟是小说,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情节需要,作者罗贯中在描绘战况时,常常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夸张。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就是为了衬托他英勇无双,在众多武将束手无策的情.............
  • 回答
    关于“关羽死前,三国之中最强的是不是蜀国?”这个问题,如果单从军事实力或者综合国力来看,答案或许并不那么一边倒地倾向于蜀国。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特别是关羽生命最后的那几年。当时三国各自的状况,我们得一项项来分析: 魏国: 曹操统一北方后,虽然他在关羽死前不久也去世.............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说部中,关羽斩杀华雄的情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正是这场酣畅淋漓的战斗,让关羽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初期就一战成名,奠定了他“万人敌”的名号。那么,关羽是如何有如此十足的把握,能够确信自己能斩杀华雄的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诸侯们面对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趣!这确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大家常常会发现的小细节,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啊?!”的疑问。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文学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史实,但又加入了很多艺术加工和戏剧化的成分。所以,小说里描写的很多细节,尤其是武器、武艺以及兵种的划分,未必完全.............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关羽,当时在场且具备斩杀华雄实力的武将,除了关羽,还有几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境和这些武将的实力。当时在场的人物以及他们斩杀华雄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斩华雄”的语境。在《三国演义》中,这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华雄作为董卓手下的一员猛将,屡屡击败联军.............
  • 回答
    脱下《三国演义》那层神乎其神的锦袍,单论史实,关羽与张辽究竟谁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两位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猛将,他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分出高下,得从他们的出身、经历、战绩、军事才能以及在战略层面的影响等多方面来比较。一、出身与早期经历: 关羽: .............
  • 回答
    提到旧版《三国演义》中暗中相助关羽,并与关羽家乡一河之隔的高士,那说的是这位隐藏在乱世洪流中的一位隐士——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此人,在《三国演义》中算是个响亮的名号,虽然他并非叱咤风云的武将或谋士,但他对天下大势的洞察以及提拔贤能的功劳,却是不可磨灭的。他生于荆州襄阳,这襄阳地处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要将《三国演义》中巅峰时期的关羽,与明朝朱元璋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将拿来比较,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咱们得先说说关羽,这位“万世人极”,在“汉贼不两立”的信念下,一刀在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他不仅武艺超群,更重要的是那份忠义无双,几乎成了后世忠臣的典范。.............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许多读者在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时,都会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疑问:为什么小说中几乎找不到“关羽”这个名字的完整出现?反倒是“云长”、“关公”、“将军”这些称呼更为常见。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原因,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文学创作的考量,甚至还牵扯到民间信仰的演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提起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人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武艺高强、忠肝义胆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叙事中,唯独“关羽秒杀颜良”这一段,却常常被一些读者和评论者拿出来“审视”,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作者为了突出关羽的神勇而略显生硬的笔触,或许可以算作书中一个并非无可指摘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关于赵云与文丑厮杀六十回合,以及关羽三刀解决文丑的描写,确实存在着一些让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小说的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首先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记录。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凸显他们的个人武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