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关羽使偃月刀,张飞使蛇矛,却说一为马弓手,一为步弓手?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趣!这确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大家常常会发现的小细节,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啊?!”的疑问。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文学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史实,但又加入了很多艺术加工和戏剧化的成分。所以,小说里描写的很多细节,尤其是武器、武艺以及兵种的划分,未必完全符合历史上的严谨规定。

你提到的关羽和张飞,在小说里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万人敌,他们的武器也深入人心: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这两样兵器都相当霸气,而且尺寸不小,挥舞起来更是虎虎生风,那是冲锋陷阵的利器。

但是呢,在咱们《三国演义》里,当提到他们最初的身份或者说他们所带领的兵马时,确实有过一些描述,让你产生了这个疑问。

关于关羽的“马弓手”身份:

在小说早期,特别是描述桃园结义之后,有那么一段关于他们各自负责事务的描写。有时候会提到关羽的“弓箭手”,甚至有“马弓手”的说法。

为什么会有“马弓手”的说法?
艺术夸张与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在塑造关羽的形象时,很强调他的“威武”。偃月刀本身就是一种配合骑兵作战的重型长柄刀,而且它在马上挥舞起来更显其威力。小说可能想通过“马弓手”这个词,来暗示关羽不仅擅长近战,也同样精通骑射,而且是骑兵队伍中的佼佼者。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骑在马上,身披战袍,手持青龙偃月刀,同时还能箭无虚发的猛将,这得多震撼!
弓骑兵的泛称: 在古代,骑兵的弓箭技术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马弓手”这个词在后来的军队编制里可能不那么普遍,但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将擅长骑马射箭的士兵笼统地称为“马弓手”,也是一种可能性。关羽作为刘备的先锋大将,常常要承担侦察、突袭的任务,这些都离不开骑兵的配合,而骑兵的弓箭能力是重要的战斗力。
早期的模糊设定? 也不排除小说在早期创作阶段,对于兵种的划分和描述还不是那么细致入微。随着小说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巩固,大家更熟知的是关羽的近战武艺和他的偃月刀。

关于张飞的“步弓手”身份:

相对而言,张飞的“步弓手”说法就更少见了,或者说不是他最突出的特点。

为什么会有“步弓手”的说法?
衬托其勇猛: 张飞的形象是“粗中有细”但更多的是“勇猛过人”。他以嗓门洪亮、吼声震天、长矛乱舞而闻名。如果非要提到弓箭,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强调他即使是使用弓箭这种相对“精细”的兵器时,也带着一股子猛劲。但说实话,小说里很少会特别强调张飞的弓箭水平,他的主要战斗方式还是靠他的蛇矛横扫千军。
误会或早期模糊: 更有可能的是,这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或者是在某些版本的解读中产生的误会。张飞更典型的形象是率领步兵冲锋陷阵,他的长矛和战马才是他最标志性的武器。如果非要说“步弓手”,那可能有点不符合他“万人敌”的猛将形象。他的强大在于近身搏杀,在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冲锋能力。

总结一下,造成你这个疑问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文学创作的艺术加工: 《三国演义》是为了讲故事、塑造人物而存在的。作者罗贯中在描写人物时,会选择最能突出人物个性和威力的武器和战术,即使这不完全符合历史上的兵种划分。关羽的偃月刀配合“马弓手”的说法,可能是在早期为了塑造他全面能战的形象。
2. 兵种概念的演变与模糊性: 古代军队的兵种划分虽然有,但并非后世那样 rigidly 分得那么清楚。一个士兵或者将领,可能擅长不止一种武器或战术。尤其是在小说这样的宏大叙事中,这种细节上的严谨性有时会被牺牲掉。
3. 不同版本或解读的差异: 像《三国演义》这样流传了几百年的小说,在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中,可能在一些细节的描述上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或者被后人解读出一些新的理解。

最核心的解释还是在于,小说里对关羽和张飞的描写,更多的是将他们塑造成了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的猛将,而不是纯粹的弓箭手。 他们的武器(偃月刀、蛇矛)也恰好是那种适合马上、步下冲杀的重型兵器,与弓箭手这种通常更侧重远距离射击的兵种定位不太一样。

所以,虽然小说里可能偶尔会有“马弓手”、“步弓手”之类的说法出现,但大家对关羽和张飞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他们手持长兵器、浴血奋战的模样。这就像我们在看其他武侠小说或者历史剧时,也会遇到一些为了戏剧效果而进行的改编,大家更多的是接受其整体的艺术魅力和人物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弓手,步弓手是否为三国时期兵制中的职业(职位),那个两个近战男为何搞成远程兵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