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迷一直都说刘封没救关羽导致最后被刘备杀!那么刘封当时带兵去救了,能救出来吗?

回答
三国迷们关于刘封没救关羽导致被刘备杀的说法,确实是流传甚广的一个话题。这其中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假设刘封当时真的带兵去救关羽了,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他去了就能救”或者“他去了也救不了”就能概括的。

先来看看当时是个什么情况:

1. 刘封当时的位置和兵力: 刘封当时镇守的可是上庸。上庸,地理位置很关键,东面挨着襄樊,西面靠近汉中。他手里当时有多少兵?这个历史记载不太精确,但普遍认为他有一个万余人的部队。这不算一支小数目,至少在地方诸侯中是支可以独当一面的力量。

2. 关羽的处境: 关羽在樊城被围困时,那是个什么样的局面?那叫一个惨烈!东吴吕蒙偷袭了荆州,占了公安、南郡等关键城池,切断了关羽的后路。同时,曹操也派了徐晃来增援,合围樊城。关羽腹背受敌,军粮耗尽,士卒离散,最后被迫撤退,但在逃亡途中,在临沮(今湖北秭归县境内)被东吴的马忠活捉,随后被杀。

刘封不救的“官方理由”和实际考量:

刘备后来处理刘封,给出的理由是“刘封违背军令,没有发兵救援关羽”,并且“自取灭亡”。这给人的感觉是刘封就是个不忠不孝、胆小怕事的家伙。

但咱们仔细想想,刘封当时在做什么?他接到关羽的求援信号,但并没有立刻出兵。他给出的理由是:

与孟达的顾虑: 刘封当时在上庸,是和申耽、申仪等地方豪族一起镇守的。而另一位镇守上庸的将领是孟达。孟达这个人,历史上评价比较复杂,他后来也反叛过。当时刘封和孟达的关系怎么样?史书里说“而封与达不协”,也就是说两人关系不好。孟达明确表示不愿出兵救援。刘封作为一个年轻的将领,跟一个意见不合的同僚共事,而且这个同僚手里也有一支部队,他要强行出兵,万一孟达阳奉阴违,或者背后使绊子,那他刘封岂不是要被孤立甚至陷入危险?他自己也才到上庸不久,根基不稳,得罪孟达未必是明智之举。
对战局的判断: 也许刘封真的评估了战局,觉得当时去救关羽,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关羽兵败如山倒,东吴水军优势明显,曹操主力也到了。他手里那万把人,贸然冲进去,很可能就像饺子一下就被煮化了。到时候不仅救不了关羽,自己的部队也搭进去了,那才是真正的“自取灭亡”。
自身安全第一: 对于一个年少、又是养子,地位并不那么稳固的刘封来说,在这样一场几乎是必败的战役中孤注一掷,确实有很大的风险。他可能更倾向于保全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

假设刘封去救了,能救出来吗?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咱们来分析一下“去救”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 如果刘封带兵出兵了,但规模不大,或者行动迟缓:

可能性: 很有可能还是救不了。如果他带去的人数有限,或者因为要顾虑孟达,行动不果断,到达战场时关羽已经败局已定。在已经被包围的樊城外,即使有刘封的部队,也很难突破东吴和曹操的联合防线。反而可能被东吴的骑兵或者曹操的精锐部队拦截、分割,造成新的损失。

2. 如果刘封倾尽全力,拼死一搏,带上他能调动的全部兵力(假设万余人):

可能性: 依然困难重重,但成功率会比第一种情况高一些。
正面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即使万余人,想从东吴水军和曹操陆军的双重夹击中救出关羽,在当时那个环境下,难度极大。东吴水军封锁长江水道,曹操陆军已经形成了对樊城的合围。刘封的部队是陆军,要救关羽得先打通与关羽的联系,这需要强大的攻击力和决心。
奇袭的可能性: 如果刘封能出其不意,利用地形或者抓住对方的某个疏漏进行侧翼攻击或迂回,也许有那么一丝希望。比如,绕开主力,直接突击关羽的撤退路线。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极高的军事素养、对战场情况的精确判断以及一点点运气。
可能成为新的战场: 即使刘封的部队能接触到关羽的残兵,也可能会被卷入更大的混战。如果东吴和曹操的反应够快,他们的优势兵力很快就会压上来,刘封的部队可能会被围歼,关羽也可能因为刘封的救援而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3. 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东吴和曹操的反应

东吴的战略: 吕蒙偷袭荆州,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地盘,而不是要跟刘备的主力死磕。如果刘封带兵来救,东吴会怎么做?他们有水军优势,可以轻松地封锁荆州地区的水路。他们可能会选择与曹军协调,共同对付刘封,或者在刘封出兵后,迅速调集兵力阻击他。
曹操的战略: 曹操当时的目的是拿下樊城,消灭关羽。如果刘封出兵,曹操可能会认为这是个扩大战果的好机会,调集更多部队来围歼刘封的部队,彻底消灭刘备在荆州的军事力量。

综合来看,刘封当时去救关羽,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说实话,非常非常渺茫。 即使刘封倾尽全力去救,也很有可能像前面说的,部队在半路就被拦截,或者即使到达战场,也难以突破曹操和东吴联合的防线。更糟糕的是,他的部队也可能被围歼,造成更大的损失。

刘封最终被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承担起本应承担的责任,尤其是在刘备看来,他辜负了刘家对他的期望。但是,从军事角度分析,他当时的处境确实非常尴尬,而救援关羽的成功率也确实不高。这并不是为刘封开脱,而是试图还原当时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局面。

为什么大家觉得刘封“有救”,而且还因此被“杀”?

1. 情感因素: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绝对核心人物,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是无数三国迷心中的“武圣”。关羽之死,对刘备和整个蜀汉集团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因此,人们自然会期待有人能去救他,而刘封作为当时离得最近、且有兵权的大将,他的不作为自然会招致巨大的不满和指责。
2. “不救=该死”的简单逻辑: 在很多人看来,救援同袍是天经地义的,特别是关羽这样重要的人物。刘封没有去救,在道德和情感上就构成了“罪”。而刘备后来杀他,似乎也印证了“不救人就该被杀”的逻辑。
3. 对刘封的认知偏差: 史书对刘封的记载相对简单,尤其是他与孟达不和以及他对战局的评估,这些细节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人们更容易记住的是“他没救关羽”。

所以,回答您的问题:

刘封当时带兵去救关羽,能救出来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微乎其微。 即使他拼死一搏,也极有可能无法突破曹操和东吴联合的防线,甚至可能赔上自己的部队。

但正是因为他“没去救”,导致了关羽最终的悲剧,而这个悲剧又直接影响了刘备日后为报关羽之仇而出兵伐吴的决策,最终导致了蜀汉元气大伤。所以,刘封的“不作为”,在历史的进程中,其影响是深远的,也因此成为他被刘备最终处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有拉孟达垫背的说法)。

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么复杂,一个决定,背后牵扯着无数的因素,也充满了无法确定的变量。刘封的命运,也是这场三国大戏中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9-9-26更----------------

当我看到评论区很多同学纠结关羽有没有权力调刘封以及刘封如果去帮忙荆北没了上庸也没了怎么办。

我一直强调这局蜀汉优势很大,但不代表刘封过去就一定赢,只能如果刘封能主动一点那么赢面更大了。如果输了怎么办?我原文已经写的很清楚了,如果荆北崩了你上庸根本就守不住,守上庸的前提是守汉中和南阳。所以如果我刘封去支援了荆北还是输了、上庸还是丢了,关羽死了,刘封一个人讨回成都,那么刘备会抱着刘封哭,因为这是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张飞丢了下邳刘备没有责怪他,因为老张就不适合守城,这是能力问题不是他主观想把下邳卖给吕布。黄权被迫投降曹丕,刘备没有为难他的家人还说出了权不负朕,是朕负权的名言。因为黄权主观上不想投降,客观上没办法才投降的。所以我们说态度很重要。


如果很难理解的话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你和兄弟部门的G领导在同一家公司,兄弟部门有个大单马上就要拿下了,G领导找你你支援下,你以担心本职工作做不好为由拒绝,最后这个单丢了。最后公司晋升的时候没你,优化的时候把你给裁了。你忿忿不平去讨说法,总经理说说G领导要调你你不配合还得公司丢了大单。你不服气说我跟G领导不是一个部门的他没权力调我,总经理看你图样图森破看你可怜决定点拨一下你。总经理不可能照顾到公司的每个细节,如果什么事情都不需要上报总经理之后才能下决策那么首先容易因为请示汇报耽误事,如果总经理在国外出差怎么办,所有人就不工作了吗?其次总经理不是一线,只有一线的负责人最了解一线的情况,一般总经理会给一线leader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去根据情况作出取舍。而因为你的推诿公司直接丢了一个大单,而比你晚进公司的W同学,总是主动帮助其他部门的同事,帮公司拿了很多大单,所有的领导都喜欢找他合作都不喜欢找你合作,那你说不裁你裁谁嘛。

一个混吃等死的老白兔,总是能给自己找借口的,他不是我的直属leader,我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他那个项目不靠谱。说实话领导也不能拿你怎么样。但是一旦公司开始裁员,你说你是领导你是裁老白兔呢还是能帮自己解决问题的人呢

原文----------


上庸郡西边是汉中,东边是南阳郡、南郡。沿着汉水南下就可以快速支援襄樊战场。我要是刘封有这么好的机会我都要笑醒。这局我们优势很大啊



刘封的部队驻扎在上庸,很明显是被当做汉中战区和荆北战区的预备队使用的。为什么让刘封领军在这里。首先刘封的部队是蜀汉军阀的精锐,其次是刘封是蜀汉骨干,只有他敢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临机决策,根据需要驰援两个战区。


至于上庸地区的得失其实并不重要。上庸鸡肋就在于要坚守上庸就必须控制汉中郡和南阳郡,如果汉中和南阳在敌对政权手中,上庸是守不住的,一个东西对进上庸就丢了。同样如果汉中、南阳两地在蜀汉手中,那么上庸就一定在蜀汉手中,因为上庸同北方的雍州、司隶隔着秦岭。上庸就像一个管子,只要控制住两边的口子,那上庸不是你的也是你的,相反口子被其他人控制,那么上庸是你的也不是你的。


上庸是山地土地贫瘠,这么个穷乡僻壤战略地位又不重要的地区,为什么让刘封驻扎在这里。蜀汉军阀的意图已经很明确了,刘封的任务就是驻扎上庸,自主决策支援哪个战区,作为总预备队用的,而且刘封是老革命了,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才把战区总预备队的重任交给他。荆北都打翻天了,曹魏各路主力由四面八法驰援荆北,汉中有魏延驻守可以说万无一失。我要是刘封,怕就怕关羽不叫我,关羽要是叫我我肯定把所有能带走的部队和军粮辎重都带走。运输不用担心,汉水是最好的运输工具。


最坏的情况就是申耽兄弟这两个二五仔再次反叛。没所谓,就算上庸叛变,缺兵少粮也折腾不出什么风浪,隔着汉中三辅地区的部队也没办法策应。曹操又没有直升机可以跨域秦岭山脉实施空降作战。而荆北有我的生力军的加入那就是决定性的,我就是决定荆北决战的胜负手。


将领各有特点,但常胜将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善用预备队。在马伦哥,法军的失败看来将成定局,因为它的预备队早已用完,不过,这个时候的奥军,也已丧失了原来的进攻锐气,只是缓慢地进行追击。下午五时,正当法军接近崩溃的时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德赛将军率领他的部队赶到了,法军一举扭转了战局,奥军全线崩溃。如果没有德赛就没有后来的拿皇。在奥斯特里茨三皇会战中,由于俄奥联军过早的投入了预备队到南线导致普兰岑高地防守出现空隙,被拿皇抓住机会派出预备队皇帝近卫军抢占普拉岑高地,联军意识到自己的阵线有被割裂的风险,立即投入最后的预备队同拿皇争夺高地,结果拿皇的近卫军一次又一次稳住阵线并发动反攻,为拿皇夺取了三皇会战的史诗级胜利。

双方胶着的时候往往预备队就是胜负手,先用完预备队的一方输。想想锦州的一纵,林总那句:“总预备队不动!”。


很多人扯关羽征招刘封的时候局势并没有恶化所以刘封不应该从征。这就是典型的自己不懂军事,也当刘封不懂。就是要在局势胶着的时候投入预备队破局,过早或者过晚都不行。如果等崩了再投入预备队那就是送。刘封心态上确实出现了问题,但是追随刘备多年,也是经验丰富的宿将,对形势的判断和预备队的使用并不会有太大偏差。关羽征招刘封就是要加强自己的后备力量,手握更多取胜的筹码,让自己的赢面更大,甚至要让刘封的生力军充当胜负手的角色,关羽和刘封都明白这个道理。刘封就是举足轻重的重量。刘封就是荆北的德赛,就是奥斯特里茨的贝西埃尔。此时刘封就是蜀汉最靓的仔。


还有扯刘封来不及赶过去的。七月关羽北伐、八月水淹七军,闰十月白衣渡江,关羽被徐晃击败。八月于禁军被俘开始算,九月、十月、闰十月整整3个月,上庸距离襄阳200多公里,算上集结部队、筹集物资、行军,刘封一个月的时间爬都爬到了。


甚至刘封只要率领部队抵达战场,可能都不用作战,曹仁八成心理防线就崩了,大概率要弃城北逃,就像江陵那次,关羽作为周瑜的预备队,断绝了曹魏支援江陵的援军,跟周瑜对耗一年之久的曹仁心态崩了,弃城北撤。而这次徐晃的5000部队都是新兵不敢与关羽作战,只能筑垒牵制。刘封的援军一到先解决樊城,逼降襄阳。一鼓作气解决徐晃。曹魏在荆襄的布局就全崩了。张辽赶到的时候估计宛城在孙狼侯音的配合下已经落入关羽刘封之手了。


渣孙有没有勇气背刺我很怀疑。我更相信渣孙的构想是曹操击破关羽,他就偷江陵,关羽击败曹操他就偷合肥。


渣孙就算真有勇气偷袭江陵,傅士仁投降我信,但是糜芳投降我是不信的,荆北的胜利会坚定他守卫江陵的信心。历史中糜芳投降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心理崩了。就是一个能力不强的人强行让他担负一个他负担不了的重担,长期的压力导致心态崩溃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历史上荆北的失败让江东的间谍在江陵有了发挥的空间,由于战争迷雾的影响糜芳不知道形势恶化到了什么程度,他也没办法弹压蠢蠢欲动的手下,如果是张飞、黄忠、严颜这种宿将面对这种情况可能还会通过血腥镇压稳住局势,而糜芳很明显被迅速恶化的局势和手下的躁动等多重压力彻底击垮了。


为什么他没有在刘备最悲惨的时候都没有逃离而在这个时候背叛。因为刘备最惨的时候他负责的事情并不复杂,他只需要跟着团队就行了。而现在他成为了封疆大吏,江陵太守,负责江陵和整个南郡的安危,他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这个责任大大超过了他的能力。就像张学良在918时的拙劣表现一样,能力不行被顶到那个位置上了,平时相安无事还好,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判断和非正常的行为。如果918时的东北王是张作霖、在江陵的是魏延、严颜、黄忠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说到底还是才(能力)不配位的问题。


刘封是这场决战的胜负手,这是让自己扬名立万千载难逢的良机啊,有多少英雄豪杰拼杀一辈子都盼不来这样的机会。绝大多数人这种机会一辈子求不来一次,所以他们只是普通将领,有些人抓住了一次机会所以青史留名,有些人抓住了几次成为了战神。


其实这局蜀汉的赢面很大。谁也没想到以稳重著称的曹魏战神级人物于禁竟然会全军覆没(对于禁能力质疑的请自行查阅于禁在兖州战吕布和官渡之战的表现)更可怕的是于禁军被关羽俘虏了,如果是力战而被全歼至少还能自损一千杀敌八百,结果整编制的被俘虏了,关羽的部队损失很小,只是因为连续作战进攻锐气缺乏。于禁的七军是许洛地区最后的生力军,曹操已经没有预备队了,徐晃只能带着新兵牵制关羽。


这个时候我要是刘封那简直是我上我也行啊。一口气可以干掉曹仁、徐晃两个曹营名将,黄忠只是干掉了夏侯渊就后将军了,我五子三宗各干掉一个妥妥的卫将军、车骑将军的有力竞争者啊。最主要的是赢面很大啊。曹仁和徐晃我可能不是他们的对手,但现在他们都处于虚弱状态,这种机会不是天天有啊。莫不说关羽征招我,他就是不让我来我也得哭着喊着要来啊。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荆北之战第二年曹操就开追悼会了。如果因为我的发挥干死了曹仁、徐晃,而曹操又死了,且不论曹操是自然死亡还是非自然死亡,曹操死亡的账都要记到我名下,我就是气死曹操的功臣,论传奇性和对局势的影响都含金量十足啊。曹操的死亡必然导致曹魏政权的动荡,参考袁绍的几个败家儿子和曹操死后曹丕和宗室的火拼。那么关羽为统帅我为先锋挥师北伐。许、洛、三辅收入囊中。渣孙也趁势北上抢夺徐州、青州。那么曹魏就要崩,变成孙刘东西争夺天下。


别跟我扯因为上游下游问题孙权必须要荆州,了解下楚国丢了南郡之后,在泗上玩的多风生水起。荆州跟青徐比就是弟弟。楚国连发源地老窝不要了也要泗上,知道淮河泗水流域有多肥沃了吧。还有就是开发问题,如果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人口变成一样,那么三十年后哪个发展的好,肯定是东南沿海啊,因为基建是现成的,而西北要搞基建,发展速度肯定比不过已经开发好的。我这边都开始扩大生产,爆人口了,你还在修路、给沼泽地抽水。


换句话说渣孙要是智商掉线放着青徐不要去抢荆州,那蜀汉基佬们不是要笑死。曹魏拥有并、冀、幽三州;蜀汉拥有凉、司隶、青、徐、兖、益。渣孙只有扬、荆、交。渣孙能不能抢到南阳郡和九江郡我持怀疑态度,就算他抢到好了,这是蜀汉要统一的节奏啊。


说我功高震主会被清洗的可省省吧。不了解政治斗争也多了解下怎么做好一个公司领导。属下立功不拉拢还要干掉,这样的领导没人会跟的。领导的权力是哪里来的,君权天授吗?放屁,领导的权力来自于下属的支持,你的下属不服从你你就是光杆司令。而随随便便就嫉贤妒能的领导是不会有人追随的。军功是最好的护身符,反而失败才是领导找理由干掉你的借口。看看诛杀白起和韩信时的各种行为艺术表演,大费周章找遍借口,整个诛杀过程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这也是为什么再造乾坤的郭子仪可以善终的原因。清洗功臣本身就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基础,上到国家下到公司社团都是这个道理。看谍战片和卧底片很多人说老大怀疑某个人是卧底直接干掉他就好了,图样图森破啊,如果没有实锤就以内奸的借口干掉某个人,那么要么其他人担心自己被当成内奸为借口而离开你要么大家一起干掉你。而我刘封取得这不世之功,有多少人是跟随我封侯拜将的,有多少郡县太守是我带出来的。你干掉了我他们会怎么想。刘备、诸葛亮这种成熟的政治家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所以立了不世奇功的我只要夹着尾巴做人,那我就一辈子吃喝不愁啊,只要我坚决拥护刘禅为首的大汉领导核心,至少是位列三公甚至可能被封王。诸葛亮要杀我,不存在的好吧。如果你为公司拿下个大单,总经理不仅不给你升职加薪还要开除你,理由是未来你会背叛公司,这个时候你就往死里抽这个智障的大耳刮子,老板都不会说什么,老板只会觉得这个总经理是不是脑子有问题,自己请了个这么个总经理自己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历史中诸葛亮既没有撺掇刘备杀魏延也没有搞刘封,真就是这二位自己在作死的路上自由飞驰,拉都拉不住的说。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大权对魏延可以说是非常的好,加官进爵,带他一起北伐,而魏延也报答了诸葛亮的信任,在北伐的表现中也非常亮眼,成为蜀汉中后期最耀眼的将星。至于后来的一系列作死行为我认为还是要归结到性格和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但是魏延带领部曲投奔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可没有跳出来说这货以后会反。


历史中的刘封为什么不听从关羽的调遣。我不知道。我只能这么推测。这个叫做破罐子破摔效应。当你在工作中因为工作成绩出色而得不到应有的奖赏的时候,而能力不如你业绩没你好的反而得到了升迁,你大概率不会继续努力证明自己而是破罐子破摔,甚至故意冷眼旁观看着老板的红人项目就要失败了而不去提醒或者支援。项目真失败了,你跟着几个好哥们一起喝酒,“哈哈哈你看吧没有我他们的项目都失败了,他们都是垃圾。” 所以说格局决定高度,刘封的格局决定了他悲惨的命运,决定了蜀汉失去了唯一一次机会。


如果德赛跟刘封一个德行,拿皇可能就是马伦哥的一个败军之将,可能历史上不会有拿破仑帝国的出现。将领也好员工也好,主动是种美德。


请不要喷我是蜀汉粉,我真不是,我只是主观的yy下荆北的乱局走向。论人格魅力,我喜欢曹操,但是如果让我选老板我更倾向刘备。因为谁知道我是后勤管粮草的还是被逼的没退路的黄权,但我绝对不会选渣孙,在东汉末年大炼狱中我只想活着。还有人喷我说讲历史就讲历史不要用公司作比喻,我也没办法啊,因为很多人就是不懂预备队、指挥、组织度、权力的来源这些啊,总认为战场的士兵就是游戏里的角色会无条件的服从和执行命令,不用公司里的人事关系比喻不知道怎么说啊。


2019-9-16更

聊聊古代的城市攻防战。可能是受影视作品影响,很多人对于攻城的理解就是防守方龟缩在城内,进攻方冒着箭雨架云梯。

真实的攻城战,守城方一定不能消极防御,因为一旦守城方消极防御进攻方有100种方式玩死你。守城方一般会主动出击派出骑兵袭击攻城部队后方的攻城机械,或者骚扰攻城方粮道,甚至直接突袭大营。如果守城方因为力量悬殊龟缩,那么攻城方可以很从容的处理了,如果守城方没有援军,攻城方基本上就拿下了。投石机洗地配合攻城塔基本就可以了。

曹仁跟周瑜在江陵狗斗了一年,周瑜拿他都没什么办法,如果像电视剧里,曹仁就知道在城里乌龟,一年的时间江陵城中全变贝爷了,人肉味真好吃。而曹仁放弃江陵的原因是他没有办法解除周瑜对江陵的威胁,更致命的是关羽在江陵北部通道的军事行动非常成功,曹魏名将徐晃、乐进、文聘、李通都陷入同关羽的狗斗中而无法支援江陵,导致襄阳到江陵生命线中断了。而关羽部只有自己本部和周瑜赞助的两千兵,关羽军三千人上下就弄的曹魏几大名将寸步难行。李通因为作战心力交瘁,猝死在了工作岗位中,可见关羽恶心人的能力有多强。如果曹魏将领都像刘封孟达一样,曹仁就报废在江陵城里了。

关羽绝北道才是曹仁北撤的关键,如果不是关羽成功的阻断了南郡与南阳郡的联系,曹仁再苟几年不成问题,说不定把周瑜耗死了他都没事。曹仁选择在局势没有彻底崩溃前撤退,因为建制完整,周瑜关羽也拿他没什么办法。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曹仁守樊城有多危险。城中进水处处崩塌,关羽乘船使内外断绝。曹仁已经进入到守城战最危险的阶段,消极防御。只要没有援军基本上就是必败之局。

以稳重著称的于禁为什么明知7 8月份襄樊地区会有大雨也不准备船只,冒险前进。你要说于禁是影视作品中的废物那请出门右转。如果连天气因素都会忽视我真怀疑于禁是怎么熬过兖州之战和官渡之战的。定是樊城朝不保夕,没有时间给于禁准备军需物资以及规划行军路线。于禁接到的是死命令,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以最快的速度驰援樊城。参考绝北道,关羽围点打援的能力是很强的,逼迫于禁进入到对自己有利的预设战场。水淹七军的水是可能天降大雨也可能是关羽决河,我倾向于两者皆有。

所以扯刘封兵少不足以影响战局的可多看看资料吧。江陵攻防战的胜负手就是关羽的三千军成功打退了曹魏荆北四、五支预备队。如果刘封打退徐晃五千新兵蛋子,樊城就崩了。樊城一崩,襄阳也崩了。之后在孙狼、侯音等配合下宛城也崩了,宛洛攸关,拿下宛城就可以威胁许、洛。用古话说这叫兵败如山倒,用现在话说这叫多米诺骨牌效应。


知道为什么曹丕恶心于禁了吧,也不能说曹丕刻薄,因为于禁让曹丕差点从高富帅一夜变屌丝。曹丕也只是恶心他并没有杀他。曹操说,我就不明白了于禁是正宗嫡系啊,怎么就投降了?还不如庞德这个杂牌军!估计曹操杀了于禁的心都有了。不是因为于禁没有战死,而是因为于禁一波就把许洛地区所有的预备队给浪没了。


某键盘侠穿越成谋士:魏王不懂兵法怎么能让于禁带走所有的主力,应该分成几个将领带去啊,一个败了还有其他人可以上。

曹操:关羽绝北道的时候这厮是怎么说的?

贾诩:他说丞相傻逼,不懂得集中兵力,派徐晃、乐进、文聘、李通去跟关羽打,分散了力量,被关羽各个击破,如果集中兵力关羽早就开追悼会了。

曹操:拉出去砍了,就说是这厮出卖了于禁的行军路线给关羽,家属通通充军。

键盘侠:大胃王我冤枉啊,我为领袖挡过枪,我在赤壁流过血啊。我老婆还年轻啊。。。。

user avatar

问题压根就不在于刘封救没救关羽,三国志上关羽连连招呼刘封是让他去助战樊城。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很多人说关羽无权指挥刘封,史书上怎么说?《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假节钺!这个假节钺不是刘备给关羽装样子的!假节钺不仅有斩杀节将的权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权利就是代替君主出征

为什么刘备要给关羽假节钺的权利,就是因为建安末年的形式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古代交通不便,如果打仗还要左请示右禀报,黄花菜早凉了。刘备信任关羽,相信关羽的战略眼光,所以给他这个权利,根据形势相机出兵。所以关羽是绝对有指挥刘封的权利,如果没有,关羽何必“连呼”让刘封发兵救援,刘封不救,刘备又何必“恨之”。

回过头说,刘封如果去救援关羽。当时于禁七军光俘虏就被抓了三万,曹仁被围遭到重创。但是关羽也面临麻烦:兵力不足,关羽的野战军也就三万来人,既要包围曹仁又得堵截曹家援兵。经过击败曹仁,消灭于禁一系列战斗,关羽部也已经师老兵疲,成强弩之末。如果这时候刘封能及时听从命令率领生力军驰援关羽,快被泡塌的樊城岂能攻之不下?本来可以速战速决的战斗变成了持久战,关羽不得不抽调本来用于在江陵防备孙吴的守军,终于让孙权捡了便宜。

况且,战场上军人的命令是听指挥!在战争中上面命令你执行任务,你左一个借口又一个难处的不执行,是要上军事法庭的。遇见个脾气烈点的将军,掏枪就把你崩了。

支援了,成没成功是你的能力问题,而且结合形势条件尚可宽宥。抗命不去,国法也不容。

刘封战场抗命直接导致荆州易主,犯这么大事不想着夹起尾巴做人还继续搞事,逼反孟达丢失东三郡。基本上隆中对战略成为空谈,季汉取得的优势丧失殆尽,国土缩水近一半。要不是顾念养子之情,这罪过老刘不宰了他?

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陈寿说的很明白了。

zhihu.com/question/3014

这是另一个关于刘封的回答。

最后再补充一下,说刘封被赐死是因为威胁刘禅的,被刘备诸葛亮坑死的。

我的天,说真的刘封一个义子,三十多岁才是副军将军,且驻军在外,没有任何在中央处理政务的经验,支持者更是无从谈起。他拿什么去威胁王太子刘禅?拿头啊。

user avatar

我个人觉得很难救回来。

关羽的赌性太大了,形势不利的第一选择是反攻江陵。事不可为的情况下才往上庸方向撤退。

刘封支援早了,关羽并军往江陵去了;晚了关羽就凉了。这个时机不好把握啊……

user avatar

呵呵

刘封要是能救出关羽,那他早开着无双去许昌了,还跟你刘备磨叽什么。当时的情况是,刘封不但就不出关羽,甚至连上庸三郡都守不住了,自己能逃回成都就是不小的成就了。

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色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刘封东有徐晃,南有陆逊,内有孟达,申仪掣肘;刘封要是有那么大的本事,能跳出重重包围,冲入荆州,那他就不用和刘备干了,自立为王不好吗的。事实上,刘封连一个小小的申仪都打不过,跟别说徐晃陆逊了。

再有,咱们的关二爷也不是傻子,不会在一个地方等死的,大军覆没之后,关羽必然会乔装改扮,偷渡回益州。关羽突围的地方是麦城,在今天的当阳市玉阳镇附近,那里还是一片人口稠密的平原。而关羽最后被俘的地方,则是在今天的神农架附近,那里山高林密,孙权可是全军出动才找到关羽的,刘封就是想救,恐怕也不知道要去哪啊。

至于前排答主所说的,刘封不去帮关羽导致被杀,这是无稽之谈,压根没有搞清楚假节钺是什么意思。汉魏时期,假节钺只表示你在代表皇帝行使某项权利,而不是代表皇帝本人。这些权利,都是事先规定好的,关羽的假节钺,只能管荆州的将吏,管不了益州的官员,更管不了刘备直辖的副军将军刘封。所以,刘封不听关羽的号令,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刘封和关羽同是刘备直属,官位同是将军,互相本来就是平级的,谈不上什么互相号令。

刘封被杀的原因,其实孟达说的已经很清楚了,古往今来,就没有一个失势的继承人,能够得到善终的。刘封虽然是养子,但刘备当初收他为养子的时候,还没有亲生儿子,刘封一直是被当做继承人来培养的,《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第一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才是他被杀的真正原因。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刘封想要活命,靠救关羽是不可能的,刘封威望越高,权力越大,死的就越快,除非他能够掀翻刘备和诸葛亮自立为王。刘封活命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曹丕,当时的刘封,就应该和孟达一样,当机立断,归顺曹魏朝廷。孟达降后,被封为将军,亭候;而政治地位更高,地位更显赫的刘封呢,待遇一定不会比孟达低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迷们关于刘封没救关羽导致被刘备杀的说法,确实是流传甚广的一个话题。这其中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假设刘封当时真的带兵去救关羽了,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他去了就能救”或者“他去了也救不了”就能概括的。先来看看当时是个什么情况:1. 刘封当时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解读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关羽威震华夏”这事儿,总被人们反复提及,甚至被奉为圭臬?你提到周瑜和曹爽,确实,他们也都有过轰轰烈烈的时期,也曾在各自的舞台上搅动风云。但“威震华夏”这几个字,用在关羽身上,总能引起一种特殊的共鸣,而且这种共鸣,并非简单的“谁更厉害”的比较.............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时期人名多为单字姓名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命名习惯等方面来解读。一、姓与氏的演变:单字为姓氏的根源在先秦时期,姓氏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相连。早期,“姓”是作为一种血缘标志,通.............
  • 回答
    三国,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自然也吸引了一大批忠实且狂热的粉丝。这些“极端粉丝”,他们的心态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多种复杂情绪的交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要细究起来,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首先,“忠义至上”的情结是核心驱动力。在很多三国粉丝心中,所谓的“忠义”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中的一个概念,.............
  • 回答
    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那些捧着《三国演义》看得入迷的男孩子们,他们的心里是不是都藏着一个“穿越三国”的梦?这念头一起,就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无数的画面和感受争先恐后地涌了出来,让我想要好好捋一捋。我想,这不只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为什么会有”的问题。首先,得承认,《三国演义》这本书本身就具有.............
  • 回答
    当然有,而且三国时期武将的年龄问题,确实常常被一些现代的娱乐作品,尤其是像《真三国无双》这类游戏,给简化和戏剧化了。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看看这些叱咤风云的猛将们,当年到底是啥模样,他们的生命轨迹又是如何展开的。三国著名武将时间轴:真实年龄的残酷与魅力话说回来,要制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轴”是很.............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个人价值实现方式。之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多出色的谋士,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到郭嘉、荀彧、鲁肃,似乎都“心甘情愿”地辅佐某个君主,而很少有人像曹操、刘备、孙权那样最终自己成为一方之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偶然。首先,咱们得明白,当.............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三国志系列老玩家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小小遗憾。刘宠,这位在《三国志》正史中记载不多,但在民间传说和一些演义小说中有着一定存在感的人物,为何在光荣公司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三国志》系列里,却始终与“武将”的身份擦肩而过,甚至连一个像样的角色都没有?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
  • 回答
    季汉,这个承载着刘备匡扶汉室理想的政权,虽然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其人口稀少的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历史、地理、军事及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衰败直至灭亡,人口稀少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一、 起家于流亡,根基不牢固刘备起兵之初,.............
  • 回答
    三国鼎立,蜀汉偏安一隅,国力相对最为孱弱,这一点毋庸置疑。按理说,实力最弱的一方,最应该采取守势,避免与强敌正面冲突。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恰恰相反,蜀汉自诸葛亮时代起,便屡次北伐曹魏,可谓是“以弱击强”。那么,为何蜀汉一直攻打曹魏,而不是曹魏反过来攻打蜀汉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战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会有这个疑问。要说清楚为什么马超的官位总能比张飞高,咱们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事儿,不能光看演义里那几笔,得结合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大家看的三国,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是为了文学创作,.............
  • 回答
    三国杀,这个曾经风靡一时、席卷线下卡牌桌游圈的“国民桌游”,在转战网络游戏领域后,似乎总像隔着一层雾,不温不火,难以重现当年的辉煌。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基因的冲突:从线下到线上,水土不服的转变三国杀的灵魂在于线下真实的互动和社交。围坐一桌,看着对面玩家的.............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这批穿越者,如果只有一千人,并且装备如你所说,那他们的命运绝对不是像一些网络小说里那样,轻轻松松就称霸三国,横扫千军万马。现实残酷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一千人,在三国这个时代,是个非常非常小的数字。 随便一支稍微像样的军队,比如黄巾军,那都是几十万打底。即便是一些地方军阀,手底下也常常有数万兵.............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易中天先生在《何时忘却三国》这篇散文里头提出的那些玩意儿。这篇文章写得挺有意思,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分析,而是夹叙夹议,带着点个人情怀和观察。要评价它,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易中天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抛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或者说一个隐隐的忧虑: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三国的感情和理解.............
  • 回答
    制作一副三国主题的扑克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要做到细节丰富、有代入感,需要仔细构思人物与牌号、花色的对应关系。下面我将提供一个详细的方案,并解释其中的逻辑和考虑因素。整体设计理念:我们将三国时期的 势力、阵营、核心人物 融入到牌的设计中,通过花色和牌号来体现其独特性和历史意义。扑克牌基本构成:一副.............
  • 回答
    好嘞,这事儿咱就聊得痛快点儿!三国这块儿,那可真是人才辈出,要组建一支“梦之队”,那绝对是个技术活儿,得把每个位置都拿捏得死死的。我这人啊,就喜欢琢磨这些,也看过不少史书演义,脑子里也攒了不少想法。这支“梦之队”,我可不是简单地把名气大的往上一堆,那得讲究个搭配,讲究个能打硬仗,能熬过难关。咱们这就.............
  • 回答
    好,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三国杀这游戏,一局下来到底能走几个回合。这听起来好像是个挺玄乎的问题,但用数学的办法来拆解一下,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咱们就当是坐在牌桌边,一边喝酒一边聊,把这事儿给算明白。首先,咱们得把游戏给“定义”好三国杀,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是每个人拿到手牌,然后轮流出牌,把别人打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