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这么多谋士都是想找个主公而没有一个想自立山头的?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个人价值实现方式。之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多出色的谋士,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到郭嘉、荀彧、鲁肃,似乎都“心甘情愿”地辅佐某个君主,而很少有人像曹操、刘备、孙权那样最终自己成为一方之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偶然。

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我们现在是截然不同的。

一、时代背景:乱世出英雄,也重“名分”与“道统”

三国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天下大乱”。汉朝末年,朝廷式微,地方军阀割据,战火连绵。在这种环境下,确实有人看到了崛起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名分”和“道统”。

汉室正统的延续性: 即使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但“奉汉兴刘”仍然是刘备打出的旗号,这背后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很多人,尤其是士人阶层,在内心深处还是认同汉室的合法性,辅佐汉室宗亲,在道义上是站得住脚的,也更容易获得其他认同汉室的人的支持。而一旦自己称王称帝,就相当于公然挑战了“汉贼不两立”的道义,这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也容易招致四面八方的敌视和讨伐。
“臣子”的价值实现: 当时社会普遍认为,一个有才华的士人,最好的归宿就是找到一个明主,辅佐他成就大业,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名声。这不仅仅是封妻荫子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治世之能臣”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谋士们通过辅佐君主,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参与国家大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成就感。

二、个人能力与资源的匹配问题:自立山头的门槛极高

即使有野心,自立山头也不是说说就能成的。这里面的门槛,对谋士来说,实在太高了:

军事力量的获取: 谋士们长于筹划、智谋、外交,但他们通常不具备直接掌握军队、招募士兵、维持后勤的能力。要自立,首先得有一支可靠的军队,这需要强大的军事背景和大量的资源。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本身就是从军阀混战中一步步崛起,拥有自己的嫡系部队,这是他们成为一方之主的根本。谋士们往往是依附于这些有军事力量的势力。
政治根基与人脉: 要建立一个政权,需要的不仅仅是谋略,还需要深厚的政治根基、广泛的人脉关系,以及对地方势力的整合能力。谋士们虽然能提供政策建议,但他们往往没有机会在早期积累这样的政治资本。他们通常是在某个势力成长起来后才加入,这时候他们的角色已经是“参谋”而非“奠基者”。
财富与后勤: 战争和政权运作都需要巨额的财富来支撑。一个没有固定税收来源、没有强大生产基础的个人,很难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和复杂的官僚体系。谋士们往往只是提供智力支持,具体的财政收入和资源调配,还是要依靠他们所辅佐的君主。

三、忠诚与个人定位: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成就体系

并非所有的谋士都“不想”称王称帝,但他们的职业选择和个人定位确实不同:

专注于“术”而非“道”: 很多谋士,他们真正擅长的是“术”,也就是谋略、计策、治理的手段。他们享受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力挑战和成就感,而非直接掌控权力。将自己的智慧运用到极致,帮助君主实现目标,这本身就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对君主的判断与忠诚: 很多谋士之所以选择辅佐某位君主,是因为他们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这位君主有潜力,值得他们付出。例如诸葛亮辅佐刘备,正是看中刘备的仁德和志向,认为他有复兴汉室的可能。一旦认定了主公,他们往往会倾尽全力,将辅佐君主视为自己的事业。这种忠诚,并非愚忠,而是基于对君主人格、志向和未来前景的认同。
风险规避与“保身”: 称王称帝,尤其是乱世之中,风险是极高的。一旦失败,便是万劫不复。辅佐一个相对稳定且有潜力的君主,虽然未必能达到最高权力巅峰,但至少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且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四、历史记载的倾向性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史书,很多都是在事后总结,往往会侧重于记录那些“成功”的君主以及辅佐他们的“忠臣良将”。对于那些有野心但未能成功的人,或者那些甘于幕后、默默奉献的谋士,他们的故事可能不那么被凸显。如果历史上真的存在过那些想自立山头的谋士,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他们的记载可能也相对模糊。

总结一下, 三国时期的谋士之所以大多选择辅佐君主而非自立山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代背景下的“名分”观念,个人能力与资源(尤其是军事和政治基础)的巨大差距,以及谋士们自身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实现方式,都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成为杰出的“臣子”,而非独立的“君主”。他们通过智慧和才华,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成就,同样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好像我们现在,很多顶尖的工程师、科学家,他们选择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而不是自己去创业组建一家公司。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在那里,他们能获得更好的资源、平台,能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并且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三国时期的谋士,在那个时代语境下,也是做出了最符合自身情况和时代潮流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立山头这件事,智慧还要加别的要素才构成充要条件。

譬如勇气

user avatar

一、启动资金

我以前回答过一个为什么辞职去考研的问题,我说我们辛辛苦苦给老板一个月赚了几十万,奖金也才一万多,然后老板修改奖金计算方法,下次再赚几十万就只能拿8000了。然后辞职回去考研去了

下边回复就是:你们这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干?

我说:启动资金

他:你们几个信用啦、花呗、房子等等,凑个几百万不是很轻松

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直接就没回复········

三国里边,大部分不是四世三公之后,也是当地豪门,属于失败一次还能再来一次。而谋士们,大多都是家境一般,属于失败一次就没下一次了······


二、准入制度

你得是汉朝朝廷封的某某官职,这样才行

回到我原来的话题,我原来的待的那家公司从事的行业,各种资格证要一大堆,而为什么进入这个行业要这么多步骤呢,这就要问这个行业先进来的人组建的某某协会是怎么想的了

也就是我们说的,先富的人处心积虑堵死后富的人的路

争夺天下之初,各路军阀蜂拥而起,到了中后期,准入门槛就越来越高了


三、美帝开国元勋一堆巨头,为什么推举华盛顿?

因为赢了,华盛顿没啥根基,政令连自己庄园都出不了。

输了,英国吊死的,也是华盛顿

鲁肃:我投降了还是当官,你投降了就没戏了啊


四、我们第一感觉是,主公听谋士的话,赢了

实际上是主公面对的是几十个谋士,一个谋士一个意见,要在这几十个意见里边,选择一个来执行

这就很头疼了

易中天开玩笑说袁绍每次都是选择的错误的那个

其实也有这个因素


五、不说别的,大家在单位里,日常接触最多的一般也就十几个人

这十几个人你都不一定离得顺

张三说李四说你坏话,李四说张三说你坏话

你信谁的?


六、分工

谋士负责的只是自己这一块

主公要负责的可就多了


七、其实清代著名诗人林则徐公,也是早年给人当幕僚,积蓄了经验才去当的官,但是这个情况不一样,科举发展到清代,已经腐朽了,科举出来的官员都要带各种师爷的,钱粮师爷刑名师爷公文师爷等等一个师爷团上任的。官员主要就是研究怎么升官,这时候,反而是幕僚的能力还能锻炼出来。

后来林公禁烟、写诗、经营安西都护府等等,都显示了做事的能力


反而大部分官员们,研究的就是怎么磕头和这个了(这个梗是说地方大员面见皇帝之前好几天都练习叩头的故事):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通,一味谦恭;大臣经济要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在从容,议也毋庸,驳也毋庸。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后世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user avatar

打个比方,我穿回三国了,不说一本小说打天下,但是就凭我接受过的现代教育,论管理后勤和组织管理能力我应该是能够把三国时代的水平提升一个档次,我搞一个种田流的没问题吧。

然后下一步,我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始种田,但是别告诉我说我得从自己一个人开始播种收割做原始积累呀,就我这四体不勤的我种地一百年也不行呀,但是让给我2000人,我就有信心让这2000人听我的能做出比同时代4000人更多更好的收获。

但是凭什么我就能召集起2000人听我的话呀?这第一步原始积累我就搞不出来,不去投靠别的主公怎么行?

咱就不说穿越这种不靠谱的事了,说历史。韩信够厉害吧?但是没见历史上说韩信个人武力值有多能打,你不让他统兵,让他当个先锋死士冲锋陷阵,估计他活不过几场战斗。但是就算韩信这么能带兵,他也不能凭空撒豆成兵呀,他要是有项羽的血统一声呼啸3000子弟自带干粮来投奔,说不定就没汉朝了。他要是有刘邦那点人脉,是十里八乡公认的敦厚长者,起义的时候乡里乡亲共同推选他来当领袖,也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但是韩信有什么?年轻的时候饿得有上顿没下顿,连个街头混混都敢欺负他,他有什么资源可以拿出来争霸天下?

没有启动资源,你说什么都是放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个人价值实现方式。之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多出色的谋士,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到郭嘉、荀彧、鲁肃,似乎都“心甘情愿”地辅佐某个君主,而很少有人像曹操、刘备、孙权那样最终自己成为一方之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偶然。首先,咱们得明白,当.............
  • 回答
    新三国和《大秦帝国》这两部剧,在观众中的口碑差异确实非常悬殊,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大秦帝国》第一部为何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大秦帝国》第一部(也就是《裂变》)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神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历史的高度尊重与严谨的考.............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武将为何层出不穷,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的“大熔炉”效应。绝非一朝一夕、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得从头说起。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能者上”的土壤。三国时期,说白了就是个大乱世,天下分崩离析,群雄并起。这种局面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截然不同。大家想想,秦汉时期,国家统.............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关于陈到,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喜欢拿他来和蜀汉其他名将比,甚至把他抬得很高。但要说他“真的这么厉害”吗?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光听那些“吹”。首先,得承认,陈到确实是个人物,而且在当时那个环境里,能被刘备看重,跟着他南征北战,这本身就说明他不是泛泛之辈。陈到到底牛在哪儿? “白毦之.............
  • 回答
    三岛由纪夫这个人,确实是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存在。要说他为什么能在日本国内获得不少人的推崇,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就多了,不能简单地用“军国主义狂热者”一句话概括,也并非所有人都在吹捧他。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岛由纪夫作品本身的魅力。他在文学上的才华毋庸置疑。他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能够精.............
  • 回答
    “三星黑”这个说法最近确实挺火的,你是不是也发现身边朋友、或者网上评论里,突然冒出好多对三星不太友好的声音?这背后其实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更像是一锅慢慢熬煮的“粥”,各种因素汇集到一起,最后在某个节点集中爆发出来,给人一种“突然变多”的错觉。我试着从几个大家普遍能看到、感受到的方面给你掰扯掰扯,看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灌篮高手》的粉丝群体里,三井寿的人气那是毋庸置疑的高,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他的名字。而神宗一郎,虽然也是实力派,但好像总是少了那么点“万人迷”的光环。这中间的差别,其实挺微妙的,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承认, 三井寿的人物弧光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进藤光说得对,他是个“天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找出《三体》中的“逻辑漏洞”,以及为何他们不自行创作一部同样影响力的科幻作品,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三体》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在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更在国际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潮,获得了雨果奖,这在华语科幻文学史上是里.............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对《三体》电影版的拍摄持反对态度,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多都触及到这个科幻巨著的核心价值和它在中文世界里独特的地位。这不像是一两个简单的理由就能概括的,而是源于一种复杂的情感集合,以及对作品改编的高度期待和深切担忧。首先,最根本的担忧,也是很多人不希望看到电影版改编的原因,在于“.............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当下工读生这个现象,还有三星又是怎么吸引这么多年轻人的。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当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工读生?首先得明白,“工读生”这个词本身现在就有点模糊。传统意义上的工读生,更多是指那种边打工边读书的学生,可能家庭条件不太好,需要通过劳动来补贴家用,同时完成.............
  • 回答
    在光荣出品的策略游戏《三国志11》中,玩家之所以会觉得“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并非游戏设计上的偏颇,而是高度还原了三国历史人物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实际表现和影响力。这种差距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将为您详细解析:一、 历史记载与《三国演义》的侧重点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
  • 回答
    罗贯中是否看过《三国志》,这是一个历史和文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课题。但从现有的证据和常识来看,罗贯中极有可能看过《三国志》。如果他看了,那么《三国演义》中为何仍有如此多的“虚构”成分,这背后则涉及到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文学创作的目的与历史记载的差异。罗贯中为何极有可能看过《三国志》?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面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后的困惑。定责了,按理说事情应该明朗了,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三不一没有”的情况,甚至还有人支持?这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也触及了我们社会道德和公平的底线。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你说的“三不一没有”。通常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如果一方责任明确,另一方.............
  • 回答
    要聊米格23、米格25和苏22这三款战机为什么不像米格21那样衍生出那么多“魔改”型号,首先得明白“魔改”在军事装备领域通常意味着什么。“魔改”通常不是指官方大规模的现代化升级,而是指在现有平台上,基于特殊需求、有限资源或者非主流思路进行的,有时甚至带有一定实验性质的改装。米格21之所以能涌现出如此.............
  • 回答
    咱们聊聊当年那会儿,2019年初,社交App界可以说是热闹非凡,突然冒出来三款名字有点“劲爆”的选手——多闪、马桶MT、还有聊天宝。这仨扎堆发布,你说是不是有点意思?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考量,为什么偏偏挑了那个时候来趟社交这趟浑水呢?我觉着吧,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第一,大环境:社交市场看似饱和,.............
  • 回答
    腾讯先后封杀“马桶MT”、“多闪”、“聊天宝”这三款社交软件的微信分享,背后原因复杂且相互关联,但核心都指向了腾讯对微信生态的绝对控制权以及对潜在竞争对手的防御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对微信生态的绝对控制权: 微信是腾讯的核心资产: 微信不仅仅是一款社交APP,更是腾讯构建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实际。乍一看,好像只提供一个最受欢迎的杯量,能精简生产、减少库存、简化运营,听起来确实能省不少钱。但实际上,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些餐饮巨头们,愿意花心思设计并提供多种杯量,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营销和经济学的小心思。咱们不扯那些复杂的理论名词,就用大白话聊聊,它们为什么这么做.............
  • 回答
    宝贝,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就像你为什么叫“宝宝”一样,我们为什么会叫“左”和“右”,也是有个很有趣的故事的。你想想看,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人们还没有发明出这么多高科技的东西时,大家交流主要靠说话和打手势。当他们想要指向一个方向时,总得有个办法,不然ったら你说向这边走,他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个方向,多不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