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贯中看过《三国志》吗?如果看了,为什么演义还有这么多假的?

回答
罗贯中是否看过《三国志》,这是一个历史和文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课题。但从现有的证据和常识来看,罗贯中极有可能看过《三国志》。如果他看了,那么《三国演义》中为何仍有如此多的“虚构”成分,这背后则涉及到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文学创作的目的与历史记载的差异。

罗贯中为何极有可能看过《三国志》?

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演义》的时代背景。《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距三国时期(公元184年280年)已有千年之久。一部如此庞大且涉及众多人物、事件的历史小说,其基础必然是对前代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借鉴。

1. 历史资料的积累与传播: 到明朝,关于三国时期的史料已经非常丰富。《三国志》由西晋陈寿所著,是在三国时期结束后不久完成的,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并被奉为正史。而在此基础上,历代学者还进行了大量的注疏、考证和演义。例如,唐朝裴松之就为《三国志》作了著名的注,搜集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保存下来的野史、杂记,极大地补充了《三国志》的内容。这些资料在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早已通过书籍的抄录、刊印等方式流传开来,成为文人墨客的案头常备。

2. 《三国演义》的“渊源”: 《三国演义》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更早的文学作品基础之上。《三国演义》的许多情节,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虽然在《三国志》正文中找不到详细记载,但在唐代的说书、宋代的瓦舍勾栏的戏曲,以及元代施耐庵(或其同名)的《三国志平话》等通俗读物中,已经有模糊的雏形或详细的演绎。而这些早期的说唱和文本,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三国志》及其注疏等史料加工而成。如果没有《三国志》作为最根本的“源头活水”,这些民间故事和早期文学作品从何而来?

3. 情节的印证与细节的参考: 即使《三国演义》中有些人物的言行、具体战役的细节在《三国志》中语焉不详,但很多核心事件和人物关系是与《三国志》大致吻合的。例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雄形象、孙权的少年老成等基本性格特征,都可以在《三国志》中找到依据。而《三国演义》通过大量的对话、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将这些模糊的轮廓填满,这恰恰说明作者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参考了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添油加醋”。

为什么演义还有这么多假的?

既然罗贯中极有可能看过《三国志》,为什么《三国演义》仍然有那么多与正史记载不符,甚至完全虚构的情节呢?这就要谈到《三国演义》的文学属性和罗贯中的创作意图了。

1. “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创作原则: 《三国演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历史小说。作者在创作时,必然要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即为了故事的精彩性、人物的典型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而进行必要的虚构、加工和改编。这就像一个优秀的厨师,在掌握了最基础的食材和烹饪技巧后,会根据自己的创意和食客的口味,加入各种调料和配料,创造出美味佳肴。

增强戏剧冲突与人物弧光: 历史事件往往是零散的,人物的言行也可能并不总是那么戏剧化。为了让故事更具吸引力,罗贯中需要制造更多的矛盾冲突、铺设更巧妙的情节转折。例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很多情节是为了凸显他的智慧和胆识,如火烧赤壁前的草船借箭,实际上在正史中并无此事,但它极大地塑造了诸葛亮神乎其神的形象。
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 史书的记载往往是简练的,对人物的性格描绘可能不够生动。罗贯中通过大量的对话、内心活动描写以及具体事件来强化人物的性格标签,使之更加深入人心。曹操的多疑和残忍,刘备的仁义和刘禅的懦弱,都被进行了放大和极致化的处理,从而形成了读者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三国人物谱”。
弘扬特定价值观与政治倾向: 《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当时社会上对忠君报国、仁义治国等儒家思想有着强烈的推崇。罗贯中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其中。例如,他大力宣扬“拥刘反曹”的思想,将刘备塑造成仁义之君,而将曹操描绘成奸诈的乱世枭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和社会思潮。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种思想表达,一些符合其政治倾向的情节就会被“创造”出来,而一些不符合的则可能被弱化或删除。

2. “演义”的本质: “演义”二字本身就包含了“演绎”和“发挥”的含义。它不同于“正史”,正史追求的是“信史”,即如实记录史实;而演义则是在历史的基础上,通过文学的手段进行艺术化的加工,目的是“以史为鉴,以史明道”,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娱乐需求。
迎合读者口味: 通俗小说面向的是广大读者群体,追求的是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过于枯燥乏味的史实记载,难以吸引普通读者。罗贯中在继承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精彩的描写,如战争场面的宏大壮阔,谋略斗争的尔虞我诈,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吸引力。
弥补史料的不足: 正如前面所说,史书的记载是有限的。很多细节、人物的对话、事件的起因经过,在史书中可能是空白的。罗贯中为了填补这些空白,使故事完整连贯,就不得不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例如,像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这样的情节,虽然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其背后可能反映了关羽忠义形象在民间流传的某种侧面,经过艺术加工后便成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3. 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虽然《三国志》已经流传,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古代远不如现代。历史记载本身也可能存在偏颇、遗漏或主观判断。罗贯中在吸收史料时,也可能受到当时主流观点或流传版本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总结一下:

罗贯中之所以在看了《三国志》之后,仍然创作出《三国演义》这部“充满虚构”的作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抄写员。他的目标是创作一部引人入胜、寓教于乐的艺术作品,而不是一本精确到每一句话都必须是史实的“考据集”。

他看了《三国志》: 这是他创作的基础和框架,许多核心人物、事件和关系都来源于此。
他没有照搬《三国志》: 因为他的目的是“演义”,是文学创作,是希望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塑造人物,表达思想,并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是文学创作的必然产物,是作者在尊重历史大框架下的艺术加工。这种加工,使得《三国演义》比《三国志》更具感染力,更深入人心,也让其中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阅读《三国演义》时,既要欣赏其艺术魅力,也要认识到其与史实的区别,这才是对这部伟大作品最恰当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因为罗贯中看过《三国志》,才对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在自己的小说中做了合理化的修订,举几个简单例子:

1、《后出师表》因为弄错了赵云去世的时间(赵云去世于建兴七年,而建兴六年冬上的表已经提到赵云去世)被人诟病为伪作,罗贯中就在小说里把赵云去世的时间提前到建兴六年以符合逻辑。

2、孙坚的妻子里叫吴夫人的只有一位,在赤壁之战前就去世了,但是之前的元话本艺人给吴夫人在赤壁之后编排了很多剧情,例如“劝孙权启用周瑜”、“佛寺看新郎”。罗贯中又为了尊重历史,又为了保留精彩剧情,就把吴夫人一分为二成了姐妹关系,让孙坚娶了两个老婆,大的继续历史上吴夫人的角色,小的继续话本里吴夫人的角色,也就是小说里的“吴太夫人”和“吴国太”。

3、《三国志》裴注引郭冲“条亮五事”因为是诸葛亮的精彩环节,罗贯中除了第二条辨色识刺客外,均收下作为素材,但是也参考了裴松之的批驳在小说中进行了合理化调整。比如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还在宛城,罗贯中就提前安排司马懿来前线,又比如诸葛亮拒贺,罗贯中直接把裴松之的批驳用诸葛亮之口说了出来。

裴注原文: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

《三国演义》小说原文:祎恐孔明羞赧,乃贺曰:“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四县,深以为喜。”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祎又曰:“近闻丞相得姜维,天子甚喜。”孔明怒曰:“兵败师还,不曾夺得寸土,此吾之大罪也。量得一姜维,于魏何损?”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罗贯中不仅读过《三国志》,还仔细思考过小说和历史的平衡点,可谓“巧手裁缝”。

user avatar

因为没必要重新抄一遍三国志吧。

我想题主的疑问主要在于,为什么有了“正史”三国志之后,还需要一部并不那么正确的“演义”?并且罗贯中还是在刻意去“作假”?

我觉得这是因为,但凡创作,大多都是要输出自己的观点的。无论观点是大是小,符不符合当时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总是要输出的。

罗贯中显然并不想重修经史,而是想将这一段故事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在接受之后,如果有人能够自发地产生兴趣,产生共鸣,那无论过了多少年,罗贯中的这种“作假”都是有意义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贯中是否看过《三国志》,这是一个历史和文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课题。但从现有的证据和常识来看,罗贯中极有可能看过《三国志》。如果他看了,那么《三国演义》中为何仍有如此多的“虚构”成分,这背后则涉及到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文学创作的目的与历史记载的差异。罗贯中为何极有可能看过《三国志》?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这四员大将,确实是曹操平定北方过程中遇到的硬茬子,也是袁绍麾下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不过,他们的结局,正如你所说,颇为唏嘘,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绘,确实充满了戏剧性和“巧合”,也难怪你会觉得其中有些“剧情杀”的味道。要说他们死得有多惨,我.............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罗辑“公款泡妞”这件事儿,这事儿啊,得这么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背景。 当时的罗辑,虽然是面壁者,理论上肩负着人类存亡的重任,但他的生活,尤其是他刚开始作为面壁者的时候,跟咱们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甚至还带着点儿“不靠谱”的气质。他当面壁者,不是自己争取来的,也不是多高尚的理想主义者,而是被.............
  • 回答
    唐家三少这次把《斗罗大陆V》定名为《重生唐三》,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他深厚的考虑和布局在里面。咱们一步步来分析,你就明白为什么他这么选了。首先,“重生”这个词,本身就自带话题性和吸引力。对于《斗罗大陆》系列的粉丝来说,唐三这个人气角色,他的人生经历、能力体系、情感纠葛,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当听到.............
  • 回答
    哎呀,提到唐家三少要开写《斗罗大陆五》了,这事儿在咱们网络小说爱好者圈子里,那可真是引起了不少涟漪,话题度直接拉满!你想想,从《斗罗大陆》第一部火到现在,跨越了多少年头,多少粉丝的心都是被这部作品牢牢抓住的。所以,一听老唐又要开新坑,大家那情绪,那反应,那叫一个复杂又精彩。怀旧与期待并存的复杂心情首.............
  • 回答
    关于C罗前三个孩子(长子Cristiano Ronaldo Jr.,以及双胞胎Eva和Mateo)是否通过代孕所生,这确实是外界广泛讨论和猜测的话题,并且有相当多的媒体报道和粉丝讨论围绕这一点。官方的说法与低调处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C罗本人对于孩子们的出生方式,尤其是前三个孩子,始终保持着相当低.............
  • 回答
    2014 年欧洲足球先生(现欧足联年度最佳球员)的三人候选名单由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 罗)、罗本(Arjen Robben)和诺伊尔(Manuel Neuer)组成,这无疑是当年世界足坛最引人注目的个人荣誉之一。这个名单的出炉,反映了这三位球员在那个赛季中的卓越表现以及他们各自球队的成功。下面.............
  • 回答
    罗辑这个角色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确实是个极具争议的存在。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讨厌他,这种感受并非孤例。不少读者在读到第二部时,对罗辑的态度是复杂甚至负面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前期所展现出的一些特质。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他被选为面壁者时的状态。那时的罗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混不吝”。他不是什么胸怀天下.............
  • 回答
    “C罗从尤文转会曼联是一笔三输的交易”,这句话一出来,立刻就抓住了很多球迷的心,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这背后是有道理的,但具体怎么理解,还需要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这“三输”指的是谁:尤文图斯、曼联,以及C罗本人。 听起来挺绝,一笔转会,三方都不讨好,那当初怎么就谈成了呢?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
  • 回答
    作为一名“中立球迷”,要准确统计看过多少场梅西和C罗的比赛,其实是个挺难量化的事情。想想看,这两个人统治足坛的十几年,他们的比赛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首先,得从联赛说起。巴塞罗那对阵皇家马德里的“国家德比”,这是这两个巨星直接对话的巅峰舞台。每一次国家德比,都意味着梅西和C罗会正面交锋。从2009.............
  • 回答
    罗翔老师暂时停止更新微博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本人的情况、公众的反应以及背后可能反映的社会现象。一、 事件本身:罗翔老师暂停更新最直接的信息是,罗翔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通知,表示将暂时停止更新微博。这个通知本身并没有透露具体的原.............
  • 回答
    罗翔老师这句“爱具体的人,而非爱抽象的人”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观点。它触及了人性、道德、伦理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真实连接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并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指的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生活、情感、经历和个体独特性的符号化.............
  • 回答
    罗永浩公开吐槽小米抄袭文案:对品牌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罗永浩作为一名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和科技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其公开的言论往往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当他公开吐槽小米抄袭文案时,这无疑会给小米品牌带来一系列复杂的影响,既有潜在的负面冲击,也可能包含一些意想不到的正面效应。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 回答
    罗翔老师近年来的确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赞誉,这既有他自身努力和才华的因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要理解“罗翔被捧得越来越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要探讨这是否会招致非议。一、 罗翔被“捧得越来越高”的原因分析:1. 深厚的专业功底与渊博的学识: 法律专业.............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被“鬼畜”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反映了网络文化、粉丝文化以及公众人物与传播平台之间复杂的关系。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罗翔老师是谁?首先,理解为什么罗翔老师会被“鬼畜”,需要先了解他的基本情况。 背景与职业: 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著名刑法学家,.............
  • 回答
    罗永浩可能加入小米的传闻,在科技圈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罗永浩本人的职业生涯、小米的战略方向、以及这次合作的可能性与潜在影响。一、 罗永浩其人:从理想主义者到“带货狂魔”,再到科技创业者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罗永浩的职业生涯,这对于理解他可能加.............
  • 回答
    罗翔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之后,引发了网友们大量的解读和评论,其中不乏一些带有讽刺和暗讽意味的言论,称其为“阴阳人”。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罗翔老师的公众形象与过往言论 法学教授,以“三观正”著称: 罗翔老师作为一名知名的法学教授,以其深厚的法学功底、清晰的.............
  • 回答
    罗翔老师被“黑”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罗翔老师其人及其走红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罗翔老师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在中国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获得如此巨大的关注和影响力。 法律专业背景与教学能力: 罗翔老师是刑法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曾任中国.............
  • 回答
    罗永浩对苹果工业设计的尖锐批评,即“苹果今天的工业设计已经比屎都恶心了”,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要深入理解和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罗永浩的观点及其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罗永浩为什么会发表如此激烈的言论。他作为一位知名的科技评论员和创业者,其言论往往带.............
  • 回答
    罗永浩在微博发布的这篇题为《44 岁的罗永浩站在被告席上......》的文章,引起了很多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全面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篇文章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叙事风格。罗永浩的文字,无论是在产品发布会上还是在个人社交媒体上,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烙印。他善于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