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光荣的三国志系列一直没有将刘宠制作为武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三国志系列老玩家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小小遗憾。刘宠,这位在《三国志》正史中记载不多,但在民间传说和一些演义小说中有着一定存在感的人物,为何在光荣公司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三国志》系列里,却始终与“武将”的身份擦肩而过,甚至连一个像样的角色都没有?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从刘宠其人说起。正史《三国志》里关于刘宠的记载确实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魏书·仓慈传》以及一些零散的注疏里。他最显著的身份是曹操时期的扬州刺史,后来被孙权击败,结局也比较凄凉。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刘宠的军事才能、政治影响力以及在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所扮演的角色,都算不上举足轻重。他更像是一个在乱世中出现的普通官员,虽然身处要职,但其个人事迹和军事表现并没有达到能让他被广泛记住的程度。

光荣的《三国志》系列,尤其是早期作品,在设计武将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正史的记载以及广大玩家对三国历史的普遍认知。他们的选角标准,虽然有时会照顾到一些演义小说中的知名人物,但核心还是围绕着那些真正影响了三国格局的人物。刘宠在这方面,确实显得有些“不够格”。他没有像曹操、刘备、孙权那样建立一方势力,也没有像关羽、张飞那样留下赫赫战功,更没有像诸葛亮、周瑜那样成为运筹帷幄的智囊。他的存在更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细小节点,容易被淹没。

其次,得聊聊《三国志》系列的“武将”定义和设计思路。在《三国志》系列里,一个人物是否能成为独立的“武将”卡片,通常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军事才能或政治影响力突出: 能在战场上指挥军队取得胜利,或者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个人事迹有代表性: 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或事件围绕着他发生,能够让玩家产生代入感和兴趣。
知名度较高: 在三国历史或演义中,被大众所熟知和认可。

刘宠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短板。虽然他担任过扬州刺史,理论上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正史并没有记载他有特别突出的军事成就。他更多的是作为一方的守卫者或在特定战役中出现,但并没有成为战役的主导者。玩家们更熟悉的扬州地区的重要人物,比如曹操、孙权、周瑜、吕蒙、陆逊等,他们在那个区域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都要远大于刘宠。

再者,咱们得从游戏设计的角度来理解。光荣作为一个商业游戏公司,他们需要平衡历史的严谨性和游戏的趣味性、可玩性。武将的数量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如果将所有在历史中出现过的人物都制作成独立的武将卡片,那么游戏的角色数量会变得极其庞大,管理和平衡的成本会急剧上升。而且,大量的“小透明”武将,他们的属性和特技设计都会非常困难,也很难引起玩家的关注和使用。

在《三国志》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光荣一直试图在历史真实性和游戏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会根据玩家的反馈和历史研究的进展,对武将阵容进行调整。但刘宠这类人物,即使在演义小说中,也更多是以陪衬或者背景人物的身份出现,很少有能够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核心角色的潜力。他没有像臧霸那样有明确的忠诚归属转换和个人事迹,也没有像一些早期被低估但后来被重新发掘出精彩故事的人物。

当然,也有一些玩家会提到,在一些演义色彩更浓的作品,或者某些DLC、扩展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太起眼但有特定意义的人物。但即使在那些作品中,刘宠也鲜少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武将。这可能也说明,即便是在演义改编上,刘宠的“故事性”和“可塑性”也相对有限。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光荣在设计初期就形成了一套武将的“基本盘”。一些人物,比如孙坚的老部下,或者一些重要战役中的配角,一旦没有进入这个“基本盘”,后续再想让他们加入,就需要非常充分的理由和玩家的强烈呼声。而刘宠,可能恰好处于这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他的名字虽然有一定历史痕迹,但具体事迹和个人魅力,不足以让他从众多历史人物中脱颖而出,被选中加入到庞大的《三国志》武将体系中。

当然,也不能排除光荣在某些版本的游戏设计中,可能出于某种原因,例如平衡性、主题性或者对特定历史时期侧重的考虑,而将某些武将排除在外。这就像一个精心挑选的剧本,不是每一个有名字的角色都能成为主角,很多时候都需要根据整体的叙事和表达来做出取舍。

总而言之,刘宠未能成为《三国志》系列中的独立武将,更多是因为他在正史中的记载有限,个人事迹和影响力在三国群雄中并不突出,未能达到系列作品对武将的普遍要求。同时,这也反映了光荣在游戏设计中,在历史真实性、游戏可玩性以及角色选取上的权衡和决策。虽然有些玩家会为此感到遗憾,但从游戏制作和历史还原的角度来看,这或许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三国志》系列的发展和玩家需求的改变,刘宠也可能迎来他“武将化”的春天,但这需要一个更充分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表面看上去是游戏里出不出某个武将的事,但因为刘宠这个人物十分特殊,背后隐含着系列的许多设定还有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所以从中可以窥探出三国志系列和全战系列在设计思路上的不同。

在13代之前刘宠都是没有出场机会的。三国志系列直到六代才真正把目光投向正史,加了许多三国志和裴注里有记载而三国演义没出场的人物,例如贺齐、陈到。而刘宠比这俩更偏门,不止三国演义里没有他,连三国志和裴注里也同样没有记载,他的事迹被写在后汉书里面,因而前六代自然是不会考虑出这人的。

七代和八代在出场人物上相对六代并没有太大提升,基本保持在550左右。九代提升到了650,但新增武将大多是补充后期人物,甚至是魏蜀相继灭亡之后才开始活跃的人,而十代和十一代也只是保持了和九代相当的武将规模。十二代比较奇葩,武将数量不增反减,十三代终于又把数字提升到了700,这个增幅并不算大,而且其中还包括交州士燮那一群回归的人物。八代和十三代的威力加强版分别增加过60人和100人,让玩家欢欣鼓舞,但这毕竟只是个加强版,基本会沿用原版的框架设定,改地图改剧本这样的事不会干,所以对于自带势力的刘宠来说自然也就无缘登场。

虽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313PK的人数终于一路增加到了800,但距离三国迷们心中的预期还相差甚远。举个例子,讨董联军的发起者之一,在演义里名列十八路诸侯的张超居然是在13代才首次出场,这种前提下没有考虑到刘宠这样的人物似乎也情有可原。再举个例子,司马家族自从八代出了司马伷之后就没有再出其他成员,包括八王之乱的所有参与者以及和秃发树机能交战数年的司马骏都没有出场。

三国志14一口气增加了200人,瞬间抵达1000大关,按理说是可以出刘宠了,实际却没有。我稍微盘点了一下这200人的构成情况,其中43人是系列在过去删掉的旧人物,剩下157人当中,曹魏势力51人,蜀汉势力29人,孙吴势力42人,袁绍势力7人,袁术势力5人,公孙瓒势力3人,何进势力3人,公孙渊势力3人,董卓势力2人,陶谦势力2人,刘焉势力2人,士燮势力2人,吕布势力1人,刘表势力1人,韩遂势力1人,异族势力1人,无势力者2人。此外,这157人当中有34人在三国志当中有个人传记,42人和传主有亲属关系,比例接近一半,也就是说多数人都称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里面只有六个人可以做成单独势力,分别是昌豨、段煨、管承、麴演、赵氏贞、泄归泥,结果没有一个做了出来,光荣似乎对成立新势力有什么抵触情绪。赵氏贞起事于248年,而且当年就被剿灭,没有合适的剧本可以理解,昌豨、管承、麴演属于贼寇性质,系列经常是以在野武将的形式来处理这群人,例如群雄剧本开场就能招到的汝南四天王,问题在于段煨和泄归泥。

泄归泥是鲜卑首领,段煨是董卓部将,段煨常年屯兵华阴,虽然尊崇汉室但在事实上属于独立势力,后来还参与了讨伐李傕。在游戏当中泄归泥和其他异族首领一样被制作成了在野武将,因为游戏里并没有设计可操控的异族势力和城市,而段煨在194剧本和196剧本当中分别从属于李傕势力和杨奉势力。

会这样设计的关键原因是历史上段煨屯兵华阴,这个地方在洛阳和长安之间,位于潼关附近,但14代当中洛阳和长安之间是没有城市的,而洛阳以及长安也很难直接甩过去成为段煨的地盘,加上段煨这人对朝廷一直很恭敬,并没有割据的打算,于是就没有成为独立势力。

但刘宠的问题比段煨要难处理得多。刘宠身为陈王,在史料里明确记载拥兵一方,甚至参与过讨董,做成在野武将十分违和,也很难把他做成除何进之外某个势力的下属。而何进死得太早,其后操控朝廷的董卓、李傕都不好说可以对刘宠发号施令,因此如果要出刘宠,最佳方案是做成独立势力。

那么问题来了,刘宠的地盘应该放在哪个城市?

刘宠的封国陈国就是我在图中用红线画出来的部分,其东边是沛国,西边是颍川,南边是汝南,北边是陈留。汝南和陈留在游戏中都做成了城市,沛国和颍川则以小沛和许昌的名义出现(当然实际会有一些偏差,例如沛国的一部分在游戏里算许昌的地盘)。

三国志14的设计主要参考的是9代和11代,地图方面则几乎是完全复制了11代,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广陵和南方的三座城。而无论9代还是11代,都没有把陈国做出来,14代自然也没有做,区别之处在于9代陈国的地盘归汝南,14代归许昌,11代则是汝南许昌各占一半。

那么有没有哪一代是把这块地盘单独做出来的呢?有的,13代就做了。

13代的城市多达60个,为历代之冠,这一代就在汝南、许昌、陈留、小沛之间做了一座谯城出来,位置和陈国基本重叠,如果把谯改名为陈或者直接把刘宠势力放在谯都是可行的操作。另外,刚刚提到的华阴也在这一代被做成了弘农的地盘,如果段煨是在13代出场,完全可以成为弘农的君主。

虽然13代城市最多,地理形变最少,然而这一代的地图总体上设计得是比较失败的,玩过这一代的人都应该对后期剧本的曹魏势力心有余悸。中原和河北在游戏中本就属于地势平坦、人口丰富、收入富庶的地区,现在又把城市搞得很密集,导致南方完全没有抗衡北方的条件。从三顾剧本开始,只要玩家选择的不是曹魏势力,几乎一开场就进入了魏国的总攻击倒计时,都没什么心情去结交朋友。

所以设计地图并不是城市越多越好,要充分考虑游戏性,14代大约就是吸取13代的教训,才又回归了11代的地图设计。而且增加城市本身也需要相当程度的工作量,包括城市特色、城市参数、不同剧本的初始人口数,还有一堆考证内容等等,举个例子,谁能立刻说出207剧本、217剧本、227剧本应该在陈国放置哪些武将,配置多少兵力?这些都是需要去翻书讨论的,光荣公司做游戏的模式就决定了其惊人的考证量。如果只是为了加一个刘宠而去全盘设计地图或者直接硬塞一座城市,那肯定是极不合理的。

当然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把刘宠放到目前地图上已有里城市里担任君主。在陈国邻近的城市里,陈留、小沛、寿春分别是曹操、刘备、袁术的传统地盘,于是就还剩下汝南和许昌。然而这两座城市也很难拿来当作刘宠的地盘,刘宠在游戏里的活跃时间是184年-197年,黄巾剧本的许昌属于张角的地盘,因为颍川是黄巾军主力的活动范围,朱儁皇甫嵩曹操等人与波才的交战就发生在这里。而188、190、191剧本的汝南则先后属于豫州牧黄琬和豫州刺史孔伷,尤其孔伷还是讨董十八路诸侯之一,很少缺席游戏,194和196剧本的汝南属于袁术,196剧本的许昌属于曹操,而且还关系到迁都剧情的触发。

总的来说,豫州地区从黄巾到官渡期间是各种大事的集中发生地,和刘宠的活跃时期正好重叠,因而刘宠很难取得空余城市拿来当作地盘。而且如果把刘宠设计成许昌的君主,会发生更加麻烦的情况。荀彧郭嘉许褚等人在190剧本都是许昌的在野武将,如果许昌被刘宠占领,那么玩家操控该剧本的曹操便无法直接招募到这群人,体验感大打折扣。207刘备、190曹操、194孙策是系列最有人气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剧本,几乎是老玩家必玩,如果190剧本的曹操开场后连荀彧都招不到,可以想象会在玩家当中发生什么情景。

那么,全战三国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全战三国共有70座城市,其中就包括刘宠的地盘陈郡。

而为了保证游戏性,设计者并没有像313一样把城市大量集中在北方,而是为南北分置了数量基本相当的城市,光交州就有六座城,连福建都有四座城。福建地区直到唐朝前期都是蛮荒之地,三国时期没有任何一个有名人士的籍贯来自福建,如果三国志系列也在这里做一堆城,造成的后果就是压根找不出在野武将,那就几乎没法玩了。但全战三国本身的卖点本身不在于历史,游戏里有一大堆自动生成的随机武将,并不用太担心无人可用的问题。

简而言之,正是这种设计思路上的差别,使得全战三国可以轻易地塞一个刘宠到豫州,换成三国志系列却很难。包括张超长年没有在三国志系列登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广陵太守,而系列9到12代里都没有广陵。曾经在河东迎奉献帝的王邑在游戏中也没有出场过,因为游戏里压根没有河东。像十八路诸侯里的东郡太守桥瑁、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也常年没有独立势力,分别给刘岱、张杨、曹操等人打工,当地盘里放不下太多势力时,就只能选一个最主要的势力而舍弃掉其他人。

张纯、黄琬、区星之所以能在游戏中成为独立势力,除开正好有对应空城外,还因为活跃时间较短。张纯187年叛乱,189年被杀,黄琬188年成为豫州牧,189年回到朝廷,区星造反才一个月就被孙坚摆平了。这些人即使在某个剧本里成为君主,对其他剧本也不会有影响,因而扶正的成本很低。而严白虎的情况又稍微特殊了点,实际上吴的君主设计成吴郡太守许贡要更加合理,但因为严白虎在演义里戏份较多,而且游戏里弱得比较有个性(只有兄弟两个废柴),反而在玩家当中收获了很高的人气,甚至在13代威力加强版里获得了“东吴德王”的专属威名,哪天要是删了这个势力玩家肯定会抗议。

相比之下,刘宠一来没办法给邻居打工,二来活跃时间太长,还占了很重要的地盘,导致难以融入游戏的现行机制。如果要加入刘宠,要么对游戏进行大幅升级改造(如增加武将城市,改善人才招募方式等),要么直接推翻现行机制(如设立献帝势力,诸侯不以都市为活动单位等)。如果不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直接加入刘宠,最后的效果肯定是远不及玩家期望的,会变得十分简陋加鸡肋。

而这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三国志系列的进化速度实在太慢,武将要隔几代才会大幅增加,一套机制用几十年,没钱对游戏进行升级改造等。不知道这么缝缝补补下去,要再过多少年才会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顺带一提,骆俊在14代没能出场也可能是受到老板刘宠的拖累,14代其实加了不少已出场人物的父辈进游戏,例如吴匡、全柔、孙河、毌丘兴等等。不过骆俊要出场还是比刘宠要简单多了,做成在野武将也问题不大,要是哪一代能把曹嵩也做出来就有意思了。

user avatar

KOEI为什么不做刘宠,诸位大大已经有了充分论证,在此我就不再赘言,只是简单就CA为什么做刘宠、KOEI利用既有设计可以怎样做陈王势力说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CA实装刘宠是有特别动力的。

本来《全战》系列过去在人物这方面非常马虎,无论织田信长、皮洛士还是斯提里科在vanilla版里都是不折不扣的大众脸角色(中世纪2天国王朝的鲍德温四世有可能是个例外),由两代《战锤》才开始着力在同一势力下推出差异化的领主/派系以丰富游戏要素(并推进DLC商法),到三国这代本身大部分军阀便属于汉势力,不搞领主个性化就相当于罗马三头内战从头打到尾,所以特别需要在传统的曹刘孙、袁董马之外发掘乃至创造新人物,例如郑+姜。

再加上CA有意要和KOEI三国进行差异化竞争(如“天命”DLC特意把发售日期定在和《三国志14》同一天的2020年1月16日),两相叠加之下,CA就把刘宠和汉朝廷势力一起抬了出来。

最后提一下,CA在人物上的革新也有点裱糊凑合的意思在,因为祖传那套RTT核心玩法自我从罗马1入坑以来十多年基本没什么改进,内政从罗马2到战锤2深度不变,操作却越来越繁琐、约束越来越多、收益越来越小,不过接下来还是切题说回三国志系列。

KOEI这里要做出刘宠,先要做出陈王国,进一步又需要扩大《三国志》的城市数量。9代以前的历代《三国志》中都只有城池设定,9代以后却开始加入可以设立屯兵据点和防御建筑的“地域”,到13代演变为提供额外资源的集落与要冲(PK要素),14代进化为提供实际钱粮收入的“府”,距离兄弟作《信野》的百数十城已经只差一个“筑城”功能。请参加《信长之野望·大志》的尾张国分郡图:

说是分郡,其实为了和自由筑城功能相匹配,《大志》没有体现传统中的尾张八郡,而是以曾经实际存在过的城名混合部分郡治下的村名,东拼西凑了十几块地出来,例如末森和那古野、小牧山(这里可以看出KOEI在细部上非常随意)。大部分地块只有筑城以后才会提供农·商·人口资源。

人口资源这点或许值得一提:《大志》中,人口的基础是流民。城池通过开垦农田吸纳流民转化为农民,提高军粮收入;农民还可以免费转化为耕战兼职的农兵,降低军粮收入的同时战斗力较差。从流民中也可以直接募兵得到足轻,招募时不花钱,而每月直接扣除金钱作为俸禄。

也就是说在《三国志14》的地方行政框架下,给陈国新增一城已经不存在硬性技术问题,考据上的工作也只看KOEI愿意花多少功夫而已。《大志》登场武将超过2000人,大名国人、前期后期都有起码的人数撑场子,可见这类史料库是可以扩充到很大的(当然对三国时期的考证成本应该会提高不少)。

既然城池不再是问题,怎样能再给陈王势力做出个差异来呢?除了武将配置(陈王的可考手下很少;不过从史载信息来看也确实是被袁术简单用刺杀手段一锅端了……)和地缘位置,《三国志13》在PK版里为各人气武将引入了“君令”要素,但这个要素非常简略,恐怕各位玩家也不甚满意。配套的“威名”也很难套用给君主扮演制。而其后发售的《信长之野望·大志》却引入了远为丰富的“志”要素,威力加强版更进一步为不同“大志”设计了不同的“大命”(一定程度上可以类比《三国志12》的秘策),应当说在势力差异化设计上也向前迈出了一步。《大志》的志是这么个模样:

“志”是固定被动生效的BUFF/DEBUFF,每种志在PK版中增添了配套的限时生效指令“大命”:

这样就算做出了织田信长作为一个势力的独特性。再看看其他一些志的情况,基本通过“志”或某一特性的命名就能看出为谁专有:

再来看看部分专属大命的设计:

足利义辉·义昭专属的大命“合纵之御内书”(即时组建包围网)、今川义元的“雪斋的教诲”(即时强制讲和)以及本愿寺的“一向一揆”(敌方接壤领土即时爆发一揆,会造成人口大减和农业无收)都极其恶心。

总之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刘宠的陈王身份用“志”设定体现出来,像足利将军家那样:

最后《大志》还重新引入了正经的科技树设定,名字改叫“方策”,获得方式也不是派人蹲坑研究,而是大名家每季度召开一次评定,会上家臣们出来根据能力值和特技贡献“施政点”,积攒下来解锁方策或实施大命。军事类部分方策树如下:

满足特定条件(比如麾下有特定武将,或具备某项特技的武将达到一定数量)以后还能解锁特殊方策:

以上。

作为结论,可以说现在的涩泽光组完全能用既有设计、系统做出一个有模有样的陈王势力出来。但实际上,集合了种种创新要素的《信长之野望·大志》口碑和销量都比较惨淡。不晓得是不是为了赶工迎合系列XX周年祭,机制创新之处繁多,历史典故考证详实,唯独基本玩法完全没经过打磨,内政操作简单而缺乏深度,战术战斗复杂却重复度太高,我自己游戏买来以后也是欣赏立绘和命名掌故的时间多过实际游玩。

我认为现在的涩泽光组或许还有追求“历史simulation”的热情和志望,但已经不再有资源和时间(其实我感觉《仁王2》也挺赶的)来同时琢磨作品的画质、美术、玩法、考据了(配乐看来已经基本放弃)。《信长之野望》新作都是如此,制作人员考据难度更高,面对日本玩家更吃力难讨好的《三国志》又能面临怎样一个局面呢?(不过《三国志》系列在steam上的人气可超过《信野》太多,倒还有促使公司决策层加强多(pian)角(qing)化(huai)方针的可能)

user avatar

正如团长所言,刘宠势力在现有的三国志框架下很难设置。

之前我也尝试过,在三国志10中新设了刘宠、骆俊,以及张超等一些游戏中还没出现的人物,并在对应的剧本里配置了他们的归属。结果就发现刘宠是最难办的。(当然没有广陵的张超也很尴尬,只好让他屈居人下。)

以讨董剧本为例,剧本的开场设定在联军还没有成立,但大部分诸侯已经就位的时候。因为曹操此时还在董卓手下,陈留居然还是空城,这不直接把刘宠设到陈留来个单独势力?

结果没过两个月,曹操出逃,陈留起兵,并且因为周围一圈都没有空城,就直接给刘宠挤到老远外去了……

话说回来,就算关了史实事件,或者单独给他一个城,刘宠势力也就陈王自己和国相骆俊,守着四战之地,居于虎狼之间,给电脑基本上也没啥活路。光荣大概觉得你要真的是想用刘宠,就自己搞一个新势力玩吧,真让他常驻剧本,除了把中原搅和得更乱一些,好像也没什么影响。

user avatar

首先出典太偏,三国志系列的武将最开始主要演义,后面才偏向三国志,再往后才其他的。至于严白虎兄弟在三国演义里就有出场又是孙策平江东时的重要敌人,自然会有的。实际上现在三国志系列武将有个很奇怪的情况,不少在三国演义里就有出场且能填补小势力的武将都没出场,比如蔡阳、孔融的武将宗宝、韩玄的武将杨龄(这点很奇怪,荆南四郡为了加人给韩玄加了韩浩,曹魏韩浩演义里称是韩玄的弟弟汉中之战被黄忠斩了,按理说要么做成两个韩浩这时期曹军和韩玄各一个,要么一个武将放在曹军;再比如金旋之子金祎,这时候应该在许昌当官而不是在武陵)

其次,游戏势力分布的问题,现在三国志如今各剧本的势力分布基本都比较固定了,地图上的城市分布也只有40+,很多势力的城池都是非行政城市而且分布也实际上根据发生剧情来设立,比如由于收四郡的剧情,荆南四郡都有;由于平江东的剧情,刘繇严白虎王朗都得有城。实际上现在游戏里就有一个很尴尬的情况,一个州动不动就只有两三个城,很多小势力没地方放——实际上某种意义上的原因也是暗耻做不出做实际各郡分布的情况下既保证中原势力经济状况良好,又保证南方势力边缘势力不容易被推光的情况,所谓平衡。以刘宠来说就是如此,有刘宠就得做陈国这座城不然刘宠放哪呢?很多势力也是这样的原因出不了,比如刘虞旧部鲜于辅田畴阎柔这些人在公孙瓒后方起兵可以做个势力,游戏里没地方放;马超韩遂关中军阀起兵转进凉州和凉州刺史韦康一伙人大战,不好意思游戏里凉州都在马韩手里,韦康?在野武将罢了;苍梧太守吴巨,手下有区景卫毅钱博这些人,钱博区景都是交州牧张津的旧部,步陟进交州时还有张津旧部夷廖也被消灭了也可以塞进吴巨部下,然而在游戏里没有苍梧这个城市,那么放南海也可以毕竟吴巨看记载也对南海有一定控制力,然而游戏里吴巨的部下一个都没有光杆司令一个宁还是和敌对的士家人一起挤在南海吧;割据太行山的黑山軍,由于没特别在太行山里做个城市外加周边地区没空城,大多数情况下张燕在晋阳当在野武将(只有黄天那个虚拟剧本晋阳空城给了张燕),史料中黑山的渠帅名字记载了十几个结果因为做不成势力游戏里没几个;臧霸一伙人倒是比较全,然而没地方放(目前只有一个剧本有);再比如史料中出现的大量一城太守,大概只有至少一郡一城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出场了。(顺便一提现有的城市分布导致游戏剧情很多迷之表现,比如连环计后王允吕布等人一转攻势进入洛阳而李傕等人待在长安,因为游戏里长安周围的弘农这些地方没有得找个地方把两伙人放下,压根表现不出王允等人被董卓旧部包围在长安的实际情况)

最后,游戏设计的问题,现在游戏里对于体系的设计基本没有,像汉帝压根没存在感,两个城过来封刺史三个城过来封州牧实在莫名其妙(挟持天子的董卓李傕曹操等人对天子光速给敌对势力封官表示震怒),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存在的,天子前期权威未丧的时期朝廷空降官员(刘表王朗刘繇这些人实际上就是这么上任的)。提到这个的原因就是游戏里压根没有对政权体制的设计,天子游戏里意义不明,前期中央权威没有体现(为什么要表自己为某官职,不是地盘到一定大小中央就自动来封官了吗?)朝廷百官和地方官员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游戏没有区别外加平衡性,游戏里出场东汉官员数量被大量削减,不然就会出现控制朝廷的势力得到几十个武将大礼包的情景),刺史州牧支配太守没有体现(游戏里刘繇王朗除了开局结盟还有什么关系?刘繇指挥王朗,王朗:你几把谁啊?除此之外表现就是很多刺史压根就不出场,比如陈温,比如朱符张津,交州永远的士家人实在是违和),外交关系过于简单(刘表支配张绣除了开局结盟有什么体现?马腾韩遂这些人降而复叛游戏里的表现就是不都是独立势力吗?)。对应刘宠这里的问题就是刘宠的身份是诸侯王,而如今三国志里根本就没有任何诸侯王存在,如何体现诸侯王的政治特性?

总结一下,如今三国志拘泥于过去的框架里,很难做出特别大的改动,基本上就是在过去基础上修修补补。如果要出刘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扩充地图做个陈国塞进去,要完善的搞的话就得把三国志做出类似P社游戏的大改动,体现政治机制,这个工作量很大大概(挂掉)是没有了。

user avatar

做出来又能怎么样呢?

刘宠给其他人打工,不符合陈王的身份,

自己自成一派,开局两三个武将,连刘备都不如,不符合陈王的实力。

全战三国可以靠特殊兵种,随机武将,独特机制撑起一个刘宠势力,刘宠和刘焉有不同的体验。《三国志》系列靠什么来展现出刘宠和刘备在190剧本里的巨大差距?初始兵力?初始钱粮?即便《三国志》里出了刘宠势力,玩刘宠和玩金旋有啥区别?

固然《三国志》系列是英雄史观,武将的素质决定了游戏的难度,但这并不妨碍光荣应该对系统进行不断的迭代更新,成天就知道搞什么银英联动,DOA联动这种跟主题无关的DLC,怎么能做好三国志游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三国志系列老玩家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小小遗憾。刘宠,这位在《三国志》正史中记载不多,但在民间传说和一些演义小说中有着一定存在感的人物,为何在光荣公司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三国志》系列里,却始终与“武将”的身份擦肩而过,甚至连一个像样的角色都没有?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
  • 回答
    提起《三国志》系列,很多玩家都会又爱又恨。爱的是它庞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武将系统以及深度的战略玩法,恨的则是那些时不时跳出来挑战玩家智商的,嗯,怎么说呢,堪称“令人费解”的能力值设定。说它不合理,其实是站得住脚的。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光荣(Koei Tecmo)在这方面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者.............
  • 回答
    日本南北朝时期,朝廷分为南北两派,围绕谁是天皇正统的争论,核心问题确实离不开“三神器”。你提到了镰仓幕府拥立的光严天皇,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南北朝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要弄清楚为什么有三神器在手的光严天皇继位时,仍然被认为是“非正统”,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三神器的象征意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量子力学和光的本质,解释起来确实需要一点耐心。简单来说,光子的“自旋”是一种内在的、量子化的角动量属性,而光的“偏振”是我们宏观世界能够感知到的光的振动方向。这两者之所以紧密相连,是因为光在根本上是由一系列的量子粒子——光子——组成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自旋”和“偏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狭义相对论的核心,也就是光速不变原理。它颠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叠加的直观理解。为什么光速与任何速度叠加,得到的仍然是光速?在牛顿力学里,速度叠加遵循伽利略变换。如果我们坐在一辆时速100公里的火车上,向前扔出一个时速50公里的球,那么地面上的观察者会认为这个球的速度是100 + 5.............
  • 回答
    关羽、张辽与于禁,同为曹操麾下的名将,为何他们在面对同样的“投降”行为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这个问题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立场、行为的性质、以及最重要的——历史记录和后世解读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1. 忠诚的起点:立场的天然差异 关羽: 关羽早年“为汉中王刘备”、“恩若.............
  • 回答
    现阶段,虽然风电和光伏发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持续增长,但从整体发电量占比来看,确实还有提升空间。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技术落后,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的 技术性瓶颈 与 系统性挑战 的综合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可再生能源的本质特性与传统化石能源.............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光学设计领域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挑战。为什么我们花了这么大力气,造出的相机镜头,无论多么高端,都难以企及人眼的精妙呢?这背后涉及物理学、材料科学、制造工艺,乃至生物学的多方面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眼的设计,是经过亿万年自然选择优化出的“生物工程奇迹”。它在许多方面,是我们目前技术.............
  • 回答
    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你们把筷子插进水杯里,然后从外面看,筷子好像弯了?明明筷子是直的,为什么在水里看起来就变了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趣的现象——光线为什么会“转弯”,而不是一直直线往前走。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光其实是在“跑”的,而且跑得飞快!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光就像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世上哪个人没有点小缺点,哪段历史又能是完美无缺的?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或者被他某种精神所打动。刘备和诸葛亮嘛,一个讲仁义,一个靠智慧,这俩放一块儿,那可真是绝配。你说刘备败光家底?这话说得,就好像他年轻时候,从一开始就是个坐拥金山银山的公子哥一.............
  • 回答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三千万,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按理说,如此悬殊的性别比例,应该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频繁地遇到“光棍”,也就是长期单身的男性。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会觉得身边真正的“光棍”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简单地计算人口数字就能说明白的,背后牵扯着经济、文化、观念等.............
  • 回答
    相对论里的速度叠加:为何接近光速就不能简单相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叠加似乎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比如,你站在一辆静止的火车上,向前走了1米/秒,火车又以5米/秒的速度向前行驶,那么你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就是1 + 5 = 6米/秒。这符合我们直观的矢量叠加概念:速度有大小有方向,将它们首尾相连,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简单来说,是的,诉讼方非常有策略地选择管辖法院,而且在知识产权领域,选择合适的管辖法院往往是案件胜诉的关键一步。 福州中院之所以在美光晋华案和苹果专利纠纷中扮演重要角色,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法律策略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管辖权”这个概念说起。什么是管辖权?管辖权.............
  • 回答
    宏光MINIEV的成功,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许多人好奇:为何在它3万多元的低价位区间,市场竞争者寥寥无几?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挑战,绝非简单地复制粘贴就能复制的成功。一、 宏观环境的“天时”:政策东风与消费升级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宏光MINIEV能够在这个价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很多人会直观地认为既然光速是速度的极限,那么组成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也不该超越它,为什么温度就没有上限呢?这其中涉及到一些物理学的概念,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光速是信息传播速度和相对论效应的上限,而不是宏观物体运动速度的上限。 也就是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光盘(CD、DVD、蓝光碟片)明明就是一块塑料,为什么快递行业就不让寄呢?这背后其实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跟我们一般理解的“易碎品”或者“违禁品”不太一样。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白快递行业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对物品的分类。快递公司在运营过程中,.............
  • 回答
    尽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特别是狭义相对论中光速不变的论断,已经被无数次的实验验证,并在现代物理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但总有一些声音,或者说一些人,对这一理论持有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交织着对物理概念的误解、对直觉的依恋,以及对科学进步的某种.............
  • 回答
    “好的古诗词都被唐宋写光了吗?” 这句话带有一种对当下创作的焦虑,也是对过去辉煌的敬畏。事实并非如此绝对,但唐宋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确实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而今人为何似乎“逃不出古人的题材套路”,更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一、 唐宋诗词的辉煌:为何如此令人“望而却步”?要理解为何今人难以突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探索的想象力边界,同时也暴露了我们在认知和观测上的局限。您提出的“无工质飞船”概念非常吸引人,如果真的存在并且亮度惊人,为什么我们还没“看见”它呢?这背后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您提到的“无工质飞船”大概是个什么概念。.............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同为中国科技公司,华为在自主研发芯片上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甚至被誉为“国货之光”,而小米即便尝试打上“新国货”的标签,却常常招致批评。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就能一言蔽之,而是涉及到品牌定位、历史积淀、技术实力、市场策略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