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却成为一生的污点?

回答
关羽、张辽与于禁,同为曹操麾下的名将,为何他们在面对同样的“投降”行为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这个问题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立场、行为的性质、以及最重要的——历史记录和后世解读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1. 忠诚的起点:立场的天然差异

关羽: 关羽早年“为汉中王刘备”、“恩若兄弟”,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更是刘备起兵的早期追随者。他的投降并非背弃了自己效忠的阵营,而是在生死关头为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而被迫暂时依附于曹操。在被曹操俘获期间,他尽忠职守,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这期间他“心在汉,名在曹”,并非真心归附。最终,他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毅然决然地回到刘备身边,完成了其“义”的最高体现。

张辽: 张辽最初是丁原、董卓的部下,后归吕布。吕布败亡后,张辽与关羽、张飞一同归顺刘备,随后又跟随刘备投靠曹操。张辽在投靠曹操时,并没有像关羽那样,有一个明确的“主公情结”和深刻的私人情义纽带。他更多的是在乱世中选择了一个更有前途和实力的主公。因此,他“委身曹公,尽心事之”,表现出的是对曹操的忠诚和对事业的追求。他的投降没有背负上“背叛”的道德包袱,更多的是一种政治选择。

于禁: 于禁自黄巾之乱起就跟随曹操,是曹操阵营中资历很深的元老级将领。他一生为曹操南征北战,功绩卓著,被曹操称为“魏之名将,国之栋梁”。他被封为右将军,与关羽、张辽、马超等同为五子良将。他的投降,发生在襄樊之战中。当时,于禁率领七军支援被关羽围攻的于禁,结果遭遇大雨,导致瘟疫和决堤,全军溃败。在兵败如山倒、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于禁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率领残部向关羽投降。

2. 投降的性质与后果:忠诚的维护还是生命的苟且?

关羽: 关羽的投降是“暂时的依附,非真心归顺”。他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采取了“挂印封金”的策略,表明了他的立场始终没有改变。他投降期间的表现,虽然是为曹操效力,但其内心深处对刘备的忠诚从未动摇。他最终的行动——千里走单骑,更是将他的忠诚推向了极致,赢得了后世“义绝”的美誉。所以,他的投降是一种策略,是为了更长远的忠诚目标。

张辽: 张辽的投降是“选择归顺,并忠心耿耿”。他一旦归顺曹操,就将其视为自己的主公,并以极高的忠诚度为曹操效力,尤其是在合肥抵御孙吴的战役中,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成为曹魏抵御东吴的重要屏障。他的投降因此被视为是一种对新主公的忠诚选择,并以此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于禁: 于禁的投降则被许多人认为是“兵败被俘后的失节”。在襄樊之战中,他的军队因天灾而溃败,他在兵败之后选择投降,而不是与军队共存亡,或者在绝境中拼死抵抗,这被视为是对其作为将领的“气节”的背叛。更重要的是,在被俘后,他受到了关羽的优待,但当他回到曹魏后,却在曹操的宗庙中,被描绘成自己跪拜的形象出现在关羽擒杀的壁画中,这对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打击,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他“失节”的印象。他的投降,最终被视为是一种软弱和背叛。

3. 历史记录与后世解读:褒贬的倾向性

关羽: 《三国志》对关羽的评价非常高,尤其强调了其“忠义”。即使是“降汉不辱曹操”的叙述,也突出了他即使在曹营中也保持着对刘备的忠诚。后世对关羽的“神化”更是将其塑造成了忠义的化身,其投降行为在整体的“忠义”叙事下被淡化甚至美化。

张辽: 《三国志》对张辽的评价同样极高,盛赞其“勇烈”、“有计策”,是“五子良将”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投降被视为是识时务、选择明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辉煌。他的事迹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有浓墨重彩的描写,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形象。

于禁: 《三国志》对于禁的评价是“有威重”,但也提到了他“后至,不免为兵所围”。在他投降后,裴松之的注引用了《魏略》的记载,其中描述了于禁投降的情节,并提到他在曹操庙中的壁画事件。这些记载,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下,将于禁的投降描绘成一种懦弱和失节的行为。而他晚年写信劝降关羽而未遂(小说情节),以及其回国后受到冷遇,都加剧了后世对其投降的负面评价。

4. 气节与忠诚的衡量标准:时代与个人选择

关羽、张辽的成功解读,在于他们将个人安危与对主公的忠诚度结合得很好。 关羽用短暂的“降曹”换取了保护嫂嫂和最终回到刘备身边的机会,并将对刘备的忠诚发挥到了极致。张辽则是在适当时机选择归附,并在新主公麾下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忠诚。

于禁的失败解读,则在于他被认为是在危难之际,以牺牲个人名节为代价换取了生存。 虽然他确实是战败被俘,但其后的行为被解读为缺乏将领应有的气节。在那个强调“忠君报国”、“不屈不挠”的时代,于禁的投降触碰到了敏感的神经。

总结:

关羽、张辽和于禁投降事件的评价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忠诚的起点和动机不同: 关羽是被迫暂时依附,心系刘备;张辽是主动选择归顺,尽忠职守;于禁是在兵败后为保命而投降。
投降行为的性质不同: 关羽的投降是策略性依附,且最终以千里走单骑完成了对刘备的忠诚;张辽的投降是明确的归顺,并在新主公下建功立业;于禁的投降被视为是一种失节和软弱。
历史记录的侧重点和后世的解读不同: 《三国志》及《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忠义”和张辽的“勇烈”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对关羽的投降做了美化处理,对张辽的投降视为明智的选择。相比之下,对关羽的投降描绘得充满义气,于禁的投降则被描绘成一种屈辱和失节,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下,这种负面印象更加深刻。

因此,并非所有投降都会成为污点,关键在于投降的原因、过程、以及最终的表现是否符合当时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和历史叙事的需要。关羽和张辽在历史评价中获得了“光辉”,而于禁则被钉在了“污点”上,这背后是历史记载的倾向性,更是后世对“忠诚”和“气节”标准的反复审视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v0/

谢邀~

这两天有点忙,都没咋来玩。

先挑这个有趣的问题回复一下~

这个题目,不应该只拿关羽和张辽来做对比,虽然他们很典型。

应该多挑几个样本,找出降将待遇的规律。

三国时候除了降将,还有叛将,比如甘宁这种事三主的。不过咱今天只看那些被迫投降的倒霉蛋。

投降后待遇不错的人物,一时间只能想到这么几个人,先列出来:

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濬、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被困住或者抓住反正跑不了组:关羽、张辽、严颜、潘濬。

在老东家处混不下只能跳槽组:黄权、庞林、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于禁同志明显属于第一类,入地无门插翅难逃,跟被摁地上没啥区别了。

不过分析第二类群众的事例,也有助于咱们整理思路,琢磨降将怎么才能收到尊敬以及重用呢?

混不下去组

黄权与庞林。

老刘伐吴打输了,守在江北防范曹魏的黄权和庞林被吴军把前后两头道都给堵死,回不去了。

于是这两位没辙,又打死不想向东吴低头,就结伴北上投降了曹魏。

这二位的地位都很高,黄权是巴西阆中人,当地土豪,时任镇北将军。这可是重号将军。

庞林则是刘备的好朋友庞统的亲弟弟,时任荆州治中从事。应该算荆州班底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以他俩如此重要敏感的身份,在汉魏两国,都没有被责难,还受到敬重。

张郃。

这哥们的事儿大伙都知道,跟郭图不和,被后者算计的没法回去了,索性就降了曹老板。

属于‘你丫不仁我特么就不义反正都是你特么逼的’的典型人物。

遭到了曹老板非常当回事儿的重视,并得以大放光彩。

姜维。

伯约的事迹也是耳熟能详,上进青年中郎小姜有心抗敌,被直属上司马遵抛弃

于是中郎小姜弃暗投明,投入诸葛丞相怀抱,成就轰轰烈烈当之无愧的最后一任汉朝大将军。

罗宪。

这位仁兄很猛,但人家其实是学文的出身,不是天生武将,老师还是谯周。

刘禅投降后,时任巴东太守的罗宪哭了三天,结果赶上东吴来打秋风。

狡猾的东吴想骗罗宪让出永安,趁机夺取巴东。估计东吴的狼尾巴太显眼,罗宪特痛快的翻脸了。

处于对落井下石的盟友的愤慨,小罗宣布率众降魏,坚守白帝城。

面对陆抗、步协、盛曼三批人将近五六万大军围攻,小罗生生扛了半年,把陆抗耗疲沓了。

后来小罗在魏晋都受重用,对伐吴也贡献颇多,狠狠地出了口恶气。

孟达。

这家伙因为不救援关羽,又和刘封闹翻了,害怕被老刘清算,就卷铺盖投降曹魏了。

曹丕为了恶心老刘,对孟达非常礼遇。夏侯尚与桓阶跟他关系也不错。

有个事儿大伙一直没太在意,孟达的籍贯是司隶,这家伙隶属东州军,不是益州土著。

他爹是前任凉州刺史孟佗孟伯朗,就是讨好张让,斗酒搏凉州的那个家伙。

他们孟家在司隶也算大户人家。孟佗、董卓、刘焉。真有趣。

考虑到那些家族的人际关系……越发觉得曹丕恶心老刘的用心真险恶。-.-

本质上,孟达投降的原因和张郃差不多。

以上,混不下去组的降将们,基本都有个几个共同点。

一,事儿办砸了不是我的责任,要么是老板自己掉链子了,要么是形势逼人。

二,老板要弄死我,我不能等死啊,反正他不要我了,那我当仇人,臣属关系就自动解除了。

三,遇上事儿的时候,我可没怂。姜维对抗诸葛亮,罗宪给陆抗吃瘪,就连孟达都敢打刘封。

然后是跑不了组

潘濬。

这是一个非常倒霉的倒霉蛋。武陵人,刘备荆州班底中理所当然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之一。

最关键的是身份,他是蒋琬的表弟

关羽被孙权害死后,小潘宅在家里蒙着被子闷头哭,孙二狗上门又是拉着手说体己话又是擦脸。

小潘遂降,日后官至太常,遭到东吴上下普遍的敬重。

基本上,这是一个一把手被坏人暗算了,二把手被坏蛋堵在屋里,最后被迫失身的故事。

张辽。

辽爷威名赫赫,事迹不需要赘述。

吕布被曹老板干掉了,辽爷就老老实实的率部投降。

这是一个没啥尿点的,老大自己不争气嘬死,小弟没了效忠对象,顺势改换门庭的故事。

严颜。

老严头是三国里我个人最喜欢的降将,因为这老头儿太萌了。事迹大伙儿肯定也都熟悉。

老头儿被张飞抓住了,要他投降,老头儿特横的说:“咱这儿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那脾气咱都知道,嚷嚷着就要把老头儿拉出去砍了。

老严头特硬气地往外走,临了还不忘嘀咕一句:“砍就砍呗,瞎咋呼嘛。”

估计是把张飞给气乐了,又把他拽回来,亲手释放,并隆重款待,把老头儿哄高兴了,遂降。

这是一个碎嘴小老头儿牛逼哄哄不怕死,又靠老碎嘴救回小命的故事。

关羽。

关二爷的事迹几乎是个人就知道了,不过我还是得啰嗦两句。

要说二爷这投降投的,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刘生死未卜的时候,降了曹操,立下足够补偿曹操恩情的功勋后,又依然重投旧主

把投降生生干成了借调,降将当成了客将。

最匪夷所思的就是在做客将时,冲进上万人的军阵里当着上万人面,把人家主将脑袋剁下来。

更可怕的是干出这种事儿后居然还毫发无伤,拍拍屁股拎着人家主将的脑袋回来了。

就算当时没人确信他还会重投老刘,这种可怕的功绩也足够骇人听闻了。
比曹老板自己的亲班底还要玩命,所以后来走人的时候,根本挑不出毛病来。

还得让人仔细琢磨琢磨,如果当初关羽没投降,一赌气自杀了,曹操得在颜良这多死多少人。

说真的,你试试在一万巴西球迷的包围圈里拎着家伙把罗纳尔多捅死。

综上所述,或是别人困住或是跑不了的降将们,大概都有这么几个共同点。

一,老大嘬死,我是无辜的。

二,老子不怂,拒绝投降打算寻死,杀不杀我就是你的事儿了。

三,老大不知道是死是活,于是投降。但是偿还了你不杀的恩情,我该回哪儿还回哪儿去。

那么,针对这些成功降将们,我们可以得出几条结论。

如果你是一员降将,如何保证你得到对方的礼遇,甚至不会被老东家记恨呢?

首先,你不是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其次,你在面对失败时,做出了足够多的努力。足以报答老东家的恩情。

最后,面对生死关头,你不怂

拿处境和于禁最像的老严头来做比较。

严颜是力战被俘,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在面对张飞的威胁时,坚守住了臣节。

被张飞的人往外推,宁愿选择被砍头的严颜已经做够了一名臣子能做到的一切。

哪怕日后面对刘璋,他也可以毫无愧疚。

而赦免严颜那是张飞的选择,从这里开始严颜已经为刘璋尽忠完毕,之后的事情是一个新的开始。

张辽投降的时候,吕布这个山头已经被踹平了,当时的张辽是个无主之人。

更何况吕布自己都愿意投降,又能要求张辽什么呢。

他面对的是一个要不要为吕布死节的问题,很显然张辽觉得不值得。于是做出了更有价值的选择。

关羽的投降是最不像投降的投降,充满了江湖豪侠快意恩仇黑白分明的飒爽。

你把他和曹操当成两个比试的侠客,会想的更明白。

关大侠失手败在了曹教主一干人手下,曹教主饶了他一命。

于是关大侠以恩报恩,亲手杀了曹教主死对头袁帮主手下的颜长老,解了曹教主的难局。

报了不杀之恩后,关大侠事了拂衣去,重归江湖,寻兄觅弟。

这整件事根本是武侠小说的情节,偏偏发生在历史上了,偏偏发生在最不废话的陈寿的史书里了。

神人啊。

于禁于文则和这三位都没有可比性。

他能算是力战被俘,但很遗憾,于禁在这次战败里要担负主要责任。毕竟他是援军的主将么。

是他自己把事儿搞砸了,一点都不无辜。哪怕曹丕事后不恶心他,败战之罪也还没过追溯期呢。

《三国志.于禁传》里说:“……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似乎没有什么抗拒,这情景可能就是关大侠踩着船带人来了,老于琢磨了一下,就投降了。

换言之他怂了。不管是被迫投降还是被困投降,两种降将想洗白都不该出现的一种状况。

也就是说,于禁虽然败战,但好歹是在尽臣职,干他该干的事儿。虽然干砸了。

而真正考验人的时刻,在面对生死与臣节的选择。

严颜因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守节,慷慨赴死,于是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这就是一个面对自己本心的考验,连赌博都不算。

张飞那个暴躁脾气,火儿一上来就抽人玩的主儿,你怎么知道他敬你是条好汉就不会杀你?

我严重怀疑,如果老严头不是碎嘴卖萌,他是否真能躲过这一刀。

在决定慷慨赴死尽忠守节的那一刻,严颜已经死过一次了。后来张飞给他的是新生。

于禁在面对这个选择时,尽管对象是公认比较厚道的关大侠,他还是怂了。

事实上关大侠确实剁了不怂的庞德,虽然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这二逼的话太拱人火儿。

那些有勇气死节的人,就算最后没死成,也会得到人们的敬重。

因为他们已经证明过自己了。很遗憾良将于文则没扛过这一关。

殉命死节并不一定是必须,这不会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

真正重要的是,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你做出了什么选择。

那么于禁是不是有必要选择死节呢?

战国策里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赵襄子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的老主顾范氏和中行氏都被知伯干掉了,但这两家对豫让都仅仅是普通的待遇。

于是豫让也以很普通的忠节回报他们。

但是知伯以国士的待遇对豫让,于是赵襄子杀死知伯后,豫让不惜自残,也要以命相报。

最后赵襄子也成全了他殉节的志望。

吕布对张辽,绝对谈不上有多么了不得的恩遇,肯定不如高顺。

于是张辽也仅仅以众人报吕布,高顺则以死相报。哪怕后来吕布疏远他,也要报答之前的恩情。

刘备对关羽、曹操对关羽,都是国士的待遇。关羽刚刚投降的时候,肯定也遭受过非议。

但是他用行动证明了,他不是一个急于寻死来展现忠诚的莽夫。

先杀死颜良报了曹操不杀的恩情,立下了足以回应曹操礼遇的功勋。

再舍弃荣华干冒大险重投一穷二白的刘备,以超越生死的姿态展现忠义无双的臣节。

牺牲一时的名誉,是为能真正的以生命来报偿对自己国士遇之的刘备,遂以国士报之,天下无双。

关羽对刘备三十五年多国士之遇的报答,无愧天地人神。

曹操对于禁,绝对不是众人遇之。建安二十一年他就假节钺了。

在刘备那边,这是关羽、张飞、马超的待遇。

虽然未必有到国士遇之的程度,但绝对比庞德一个区区三百户亭侯的杂号将军要强。

至于于禁在三十年的征战生涯中是否立下了足以报效曹操的功勋,这见仁见智。

但在面对殉节时,于禁的选择毫无疑问是让曹操有些心寒的。

更糟糕的是有庞德这个愣头青把标准线给拉高了,弄的老于很被动。

何况曹操是个值得为之殉节的人。

没必要苛责于禁,当时的于禁应该差不多也到暮年了。

殉节并不一定就是高尚的,会令人轻视的原因是不舍得以殉节的勇气报答君主的知遇。

在那个时代,身处一群轻生死重然诺,追求生命意义,以垂名青史为志愿的人之间。

“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实在太令人遗憾。

乱世里,长命百岁并不值得追求。

这也许在现代人看来是毫无疑问的正确选择,只是当时的价值观,更看重灵魂的重量。

至于曹丕那个坏蛋。

他干的不似人主的事儿太多了,根本数不过来。

只是又体现了一把他文人气的小心眼儿,跟当年当众骂张绣比起来,这都不算个事儿了。

话说回来,我一直对于禁的谥号很感兴趣。他死后得了个谥号,‘厉’侯。这显然是个恶谥。

“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问题是,杀戮无辜、暴虐无亲、愎狠无礼、长舌阶祸,这四条,和于禁似乎不太对的上。

听着不像“最号毅重”,“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的于禁。

我不由得想,扶邪违正这一条,在这里具体是什么含义。

‘违正’毫无疑问是指失于臣道,那么‘扶邪’是什么呢?于禁投降期间是不是还干了啥别的事儿?

当然这完全是个人思维发散的臆想,别当真。

P.S.

现在网上有两种对于禁投降的解释。

一种是诈降说,分析于禁投降动机是按照曹操指示故意诈降,带着三万降卒故意耗费关羽的军粮。这根本是异想天开。不管是多厚道的人,除了解放军,谁没事儿会给战俘一天三顿吃个饱,让他们养足力气好闹事儿啊。而且还是在中古时代。这种说法完全是基于现代人上帝视角的揣测。

第二种说法是于禁投降是为了保住手下兵将的性命。这是典型以现代人的价值观看问题,古代降将和降兵根本两回事儿,砍了主将,把剩下的中级军官和降兵收编,或者解散,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以这个作为于禁投降的理由,根本立不住脚。只能说现代人太善良,考虑问题都太有人道主义关怀。最主要的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说法大概其是十几年前在一个论坛从我嘴里说出去的……

user avatar

这主要是曹丕的小气造成的,我个人认为于禁的投降并不算什么污点,你不要跟着曹丕的思路走就可以了。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看整体,要把他的一生事迹都仔细斟酌一遍,不可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说到战败被俘,关二爷不是一样被曹操俘虏过吗,但这影响二爷的威名了吗?

我个人认为评价一个将军有三个指标最重要:其一,战绩。这一点无须多说,没有战绩那就是来混饭吃的,啥也不是。其二,官职与爵位。这代表着君主对武将能力的认可程度,这个指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其三,君主的直接评价。

战绩:1、使(于禁)将兵诣徐州,攻广戚,拔之。2、从讨吕布于濮阳,别破布二营于城南,又别将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3、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粱,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辟)邵等,尽降其众。4、从围桥蕤于苦,斩蕤等四将。5、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6、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近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7、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禁到,成举众三千余人降。8、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就战绩而言,于禁在遇到二爷之前保持全胜,人生最后一仗全军覆没且被二爷俘虏。不过要知道,二爷是何等人物,就论单场战绩那简直就是神级人物。《三国志》中明确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二爷在官渡之战时,万军从中取敌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般。这要不是正史记载,谁敢相信是真的,我估计只有小说里才有这样的情节吧。所以,败在二爷手下并不算丢人。

于禁与关羽在战场上相遇,这就好比世界杯的淘汰赛阶段。不论发挥水平、主客观条件如何,总有一方会被淘汰。况且于禁并不是败在与关羽正面硬刚上,在一定程度上是败给了天气。战争本身就充满了突发性跟偶然性,有时候就一场战斗而言还真不能说明问题。

官职爵位:军司马——陷陈都尉——平虏校尉(益寿亭侯)——裨将军——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假节钺。

从于禁的官职履历表来看,他跟随曹丞相一路平步青云。刚入伙时是军司马,最终官职是左将军并且假节钺。左将军是武官的常设职位,在武官序列里非常高。武将“假节钺”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这表明了曹操是非常认可于禁的能力的。

君主的评价:1、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2、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

曹操本人也是一代名将其军事才能不必多说,但他对于禁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虽古名将,何以加之”这八个字高度赞扬了于禁的能力。另外,每当曹操有战事的时候,经常带着于禁,大军前进时于禁打前锋,大军撤退时于禁打后卫。这就好比在足球比赛中,于禁在进攻的过程中扮演前锋的角色挑起破门重任,在防守的过程中化为后卫力保城门不失。可以说,于禁是战场上进可攻,退可守的全能型将领。

综上所述,论战绩,终其一生只败给了单场神级人物二爷,这里面还有很大的天气因素。论官职,曹丞相对于禁悉心培养一路升迁,最终官拜左将军、假节钺。论君主评价,一代枭雄曹操对于禁能力未有半点不满,赞誉有加。总之,于禁能排入五子良将完全凭的是实力。

老铁们,有需求的还请支持一下哈:

user avatar

标准答案:于禁的官位太高,投不起。

关羽降曹,时为别部司马,行太守事。

关羽的“别部司马”是体制外的职称,不属于武官的正式编制,它是对有军功之人的临时安置,有“侯缺补升”之意。

说得好听点,这叫“明日之星”。说的难听点,这叫“狗屁不是”。

没错,关羽投降时,他的官位狗屁不是,影响力也一文不值。如果不是后来蜀汉得成大业,关羽的这次投降很可能就直接被历史忽视了,连进入三国志本传的机会都没有。


张辽降曹,时为骑都尉,北地太守,兼领鲁相

“骑都尉”是吕布担任过的官职,大体地位等同于今天的少将偏下。骑都尉是实权武官,权力来自于中央,比一般的都尉地位稍高,介于都尉(少校)和中郎将(少将)之间。例如:李云龙就是个中郎将,兵权大概是一个师,张辽也类似。

至于“北地太守”,显然只是个遥领的虚衔。因为北地在凉州,张辽不可能跑到凉州去述职,所以这个职称没有实际意义,和“刘豫州”一样属于名誉头衔。

有点争议的就是“鲁相”了。当时的鲁国一分为三,曹操,吕布和袁绍各领其一。张辽作为吕布的小弟,是肯定没办法在整个鲁国行使职权的。而且张辽年仅二十八岁,又是军吏出身,因此“鲁相”一职大概率也只是个挂名。

所以,张辽当时满打满算只能算是个师长。他在诸侯并起的乱世中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但还远到不了举足轻重的地步。

再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张辽虽然归于吕布势力,但最后下邳之战时张辽并没出现在现场,他是吕布被杀之后失去了效忠对象,以无主之人的身份归降的。这和襄樊之战后廖化投东吴的性质一样,出去打了个酱油,回来老板就死了,无奈之下只能投降,要不然还能怎么办呢。难道去落草为寇吗?

所以张辽投降并不是什么大事,与“气节”“风骨”没有一点关系。属于正常的人事变更。


于禁降关羽,时任左将军,假节钺

“左将军”是个什么官职?它有多大?

“左将军”一职在汉末是虚衔,不常设。按照标准官位来讲,汉朝武职最高者为“大将军”(国防部长),然后是“前后左右”四将军(战区司令),再然后是各种“名号将军”(师长,旅长),最后是乱七八糟的“杂号将军”(特种部队,保安部队)

(答主注:汉朝和魏蜀吴三国政体各各不同,虽然都设有大将军,骠车卫,四方将军,四征四镇四安等常规职位,但具体的职权和地位都不尽相同。本回答只做粗略划分,不深入考究)

刘备前期流离颠沛时,官职就是“左将军”。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万,常年辗转在中原各地打游击,没有稳固的势力范围。

然而,左将军虽然级别不是最高的,还往往都是遥领,但它的象征意义很强。因为前后左右四将军是汉朝诸侯所能获得的最高军衔,位列上卿。能获得四方将军的名号,就等于有资格开府治事,有资格参政议政,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上流社会,其“诸侯”地位会得到各方的承认。

比如,吕布曾任左将军,领徐州牧;

马超曾任左将军,领凉州牧;

张郃曾任左将军,曹睿时转右将军(左右平权,但汉制以右为尊)。
...
由此可见,武官能做到四方将军,基本就是柱国级别的人物了。而能在三国中最强的魏国里混到左将军高位的于禁,更是万里挑一的国之栋梁,是当之无愧的魏国头马。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魏国的统治基础。

所以说于禁投降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

因为这相当于刘备拿蜀地投降了孙权,马超拿凉州投降了曹操,关羽拿荆州投降了曹仁。这类事件会直接动摇各国的统治基础,甚至改变整个三国的历史走向。

所以,谁都可以投,但唯独于禁不能投。

别的将军投了只是伤身,他投了是伤肾。

user avatar

关羽投降在建安五年(200),张辽投降在建安四年(199)。彼时二人正值壮年,有的是机会“重新证明自己”。

于禁投降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比关羽晚十九年,比张辽晚二十年。

一把老骨头了,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能证明个啥?实际此时离他死(221)还剩两年,虽然于禁之死有曹丕羞辱的成分,但他“年事已高”不可否认。

于禁追随曹操当在初平三年(192)鲍信败死寿张之时,他当时身为“都伯”(约等于百夫长),估计怎么着也得二十大几甚至三十多岁。跟着曹操南征北战了二十七年,到了关羽北伐时,可能年近六十了。

岁月不饶人啊!再想证明自己,没机会了啊!

换个角度想,如果关羽投降曹操后,死于白马之战,那史书会怎么评价呢?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良遣将逆击,破斩羽。辽闻羽死,望风奔走,操众大溃,(良)遂克白马。
赞曰:辽、羽虽以壮闻,然事主不忠,诚心不款。一战授首,死其宜哉!--《胖咪三国史》

要是历史如此发展的话,关羽、张辽恐怕连个正经列传都不会有,顶多在某些不起眼的角落点缀个名字、衬托其他人的丰功伟绩罢了。

除了个人奋斗,也得考虑时代的进程啊。于禁得有时间证明自己啊,可惜他没有了。投降遂成一生污点。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羽、张辽与于禁,同为曹操麾下的名将,为何他们在面对同样的“投降”行为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这个问题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立场、行为的性质、以及最重要的——历史记录和后世解读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1. 忠诚的起点:立场的天然差异 关羽: 关羽早年“为汉中王刘备”、“恩若.............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关羽斩颜良时,绍诸将莫能当者”,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关羽传》。这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细微的差别,但其核心意思都是围绕关羽的无敌表现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字面及史实语境下的理解:没有人能够挡住关羽(和张辽)的锋芒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理解。当时关羽身在袁绍军中,颜良是袁绍麾下最勇.............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个核心的权力交接和政治考量。刘备之所以没有让刘禅像关兴、张苞那样活跃在战场上,并非全无缘故,而是有着多重深层原因,这些原因既有个人性格的考量,更有政治格局和时代背景的制约。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对刘禅的态度和他的政治目标。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政治.............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在 B 站上关于古希腊和古埃及的言论,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他的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论证方式、历史学界的普遍看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受众影响等。一、 张维为教授在 B 站上的主要观点梳理(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报道):张维为教授的“中国故事”系列视频.............
  • 回答
    近期在B站,关于张维为教授的视频,确实出现了大量带有攻击性的评论和弹幕。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公众人物,尤其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个体,都可能面临来自不同立场的审视和批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与信息传播的演变: 互联网的普及与言论自由度的提升.............
  • 回答
    张煜医生关于“农村患者被设计昂贵但效果差的方案”的发声,揭示了中国医疗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这一现象不仅涉及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更折射出医疗行业在利益驱动下的道德困境和制度漏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探讨其他值得关注的医疗乱象: 一、张煜医生发声的核心问题:医疗资源分.............
  • 回答
    关羽凭三郡之力挑战曹操,并一度压制,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辉煌战绩。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关羽自身的军事才能,以及曹操战术上的失误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得说清这“三郡”的分量:这里说的“三郡”,指的是荆州北部,也就是当阳、樊城、襄阳一带。这地方在汉末三.............
  • 回答
    关羽,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如今,他更像是活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传奇,拥有着数量庞大的“铁粉”。要说清楚为何他的粉丝会如此之多,还得从多个角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这得益于他身上那股子“义薄云天”的劲儿。在那个时代,忠诚和义气是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关羽,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的微妙之处。表面上看,赵云和张飞都报上了自己的籍贯(常山、燕地)和名字(赵子龙、张翼德),而关羽只说“关某”,似乎有点“简略”了。但细想之下,这里面大有说道,也恰恰体现了关羽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在当时情境下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几个“自报家门”的场.............
  • 回答
    吕蒙击败关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但他在许多人心目中却一直被冠以“小人”的称号,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源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与道德批判:这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吕蒙的形象被刻意进行了负面塑造,并以此来反衬关羽的忠义和.............
  • 回答
    .......
  • 回答
    关羽千里走单骑为何不直接北上官渡,而是去洛阳虎牢关等地饶了一大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似乎与常理相悖。如果关羽的目标是前往袁绍那里,那么最直接的路线确实是北上官渡。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和历史的复杂性,使得关羽的选择有了多重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严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充满了想象空间。如果我们要深究关羽的鬼魂为何不把孙权弄死,那得跳出历史的局限,从一个更广阔、更充满文学色彩的角度去解读。与其说关羽的鬼魂“没能力”或“没机会”,不如说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让他的“不作为”显得别有深意。首先,我们得明白,关羽的鬼魂,即使是执念最深的鬼魂,也并非无所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塑造、民间信仰的传播以及“忠义”概念的演变。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被后世尊为“武圣”,其间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一、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史实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关羽投降曹操,并非是出于个人“苟活”的愿望,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
  • 回答
    关羽为何不先取襄阳,而围襄樊?在轰轰烈烈的襄樊之战中,关羽神勇无敌,一度威震华夏,然而,他最终的战略选择——围困樊城而不先取襄阳,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这究竟是关羽的失策,还是另有其深意?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细细品味当时的情势,才能理解这位“武圣”的战略考量。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和历史中关于关羽早期经历的一些关键点。要理解为何刘备敢与有过杀人经历的关羽“同床而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关羽杀人背后的原因与性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早年杀人的具体情节并不是直接描写他因为“犯了什么大事.............
  •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首先.............
  • 回答
    公元221年,发生在蜀汉阵营中的两起悲剧,让刘备这位仁德之君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一次是发生在荆州,另一次则在巴西。前者是他的结义二弟关羽,后者是他的结义三弟张飞。然而,同样是挚爱手足的离世,刘备的反应却大相径庭,这背后隐藏着怎样深沉的情感与现实的考量?当刘备在得知关羽被东吴孙权所害的消息时,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