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曾为苟活投降曹操,为何被后世塑造为“忠义”的代表? 而时期许多“宁死不屈”的义士却无这般名声?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塑造、民间信仰的传播以及“忠义”概念的演变。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被后世尊为“武圣”,其间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详细探讨。

一、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史实与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关羽投降曹操,并非是出于个人“苟活”的愿望,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这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描写的桥段,虽然历史真实性与小说描写有出入,但其核心的“保护嫂嫂”的情节在民间流传甚广,并被广泛接受。

历史记载中,《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曹公(曹操)与刘备(刘备)共讨布(吕布)时,关羽留青州。布(吕布)败,羽(关羽)降操(曹操)。” 这里没有明确说明关羽“投降”的动机,但“留青州”和“羽降操”是事实。

然而,《三国演义》的描述则更为详尽和戏剧化。关羽在下邳被围,为保护两位嫂嫂的安全,向曹操提出条件:若能善待二夫人,他愿暂降。曹操为了笼络关羽,同意了他的条件。在曹营期间,关羽虽然“事曹公”,但一直保持着对刘备的忠诚,对曹操的封赏“不为所动”,最终在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身边。

关键点在于:

“护嫂”的道德高度: 无论史实如何,小说赋予了关羽一个极高的道德动机——为了保护两位嫂嫂。在古代社会,“孝”和“义”是极为重要的伦理准则,保护家人,尤其是女性长辈,是一种非常值得赞扬的行为。
对刘备的“忠”未曾改变: 《三国演义》强调了关羽虽然暂时臣服于曹操,但其内心深处始终忠于刘备,从未背弃。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反而突显了他的“忠”。
英雄的悲剧性与传奇性: 关羽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武艺超群、义薄云天,加上投降后又毅然回归的曲折经历,使他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文学形象。

二、 后世为何将关羽塑造为“忠义”的代表?

关羽之所以被后世塑造成“忠义”的代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
普及性与接受度: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故事深入人心,通过各种形式(评书、戏剧、年画、戏曲等)广泛传播,几乎人尽皆知。
道德的简化与升华: 小说作者罗贯中为了强化主题,有意地将关羽的形象进行道德上的升华和简化,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忠义化身。小说中的关羽,几乎集天下所有美德于一身,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戏剧化的冲突与矛盾: 小说通过关羽“降汉不降曹”的戏剧性情节,制造了巨大的张力。他身处敌营,却心向故主,这种内外矛盾的处理,恰恰放大了他忠诚的可贵。

2. 儒家伦理的强大支撑:
“忠”的内涵: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忠”是重要的政治和道德概念,强调对君主或国家的绝对效忠。关羽在故事中虽然暂时为曹操效力,但他最终选择回归刘备,并为刘备的事业献身,这符合了儒家对“忠”的追求,尤其是“君臣之义”。
“义”的强调: 关羽不仅对刘备忠诚,他对兄弟情谊(如刘备、张飞)也表现出极高的重视。这种“义”的品质,同样深受儒家文化推崇。

3. 民间信仰的融合与演变:
从人到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的形象在民间信仰中不断被神化。他不仅是忠义的化身,还逐渐被尊奉为武财神、保护神,甚至是掌管战争的神祇。神化的过程必然会强化其核心品质,而“忠义”正是其最突出的优点。
社会现实的投射: 在一些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的时期,人们需要一种精神寄托和道德标杆。关羽坚定的忠诚和无畏的勇气,能够给人们带来力量和希望。尤其是在面对政治混乱和背叛时,关羽的“忠义”便显得尤为珍贵。

4. 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对比:
缺乏“光环”的义士: 相较于关羽,《三国演义》和其他历史记载中,确实存在许多宁死不屈的义士。但他们之所以没有像关羽那样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原因可能包括:
故事的传播力不足: 他们的事迹可能没有经过像《三国演义》这样具有巨大传播力的文学作品的演绎和推广。
形象的单一性: 有些义士的事迹可能更侧重于“不屈”,而缺乏关羽那种复杂、曲折的经历,以及“护嫂”这样带有温情和牺牲色彩的动机。
缺乏“人设”的经营: 关羽的形象被成功地“经营”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英雄范本,而许多义士的事迹可能仅仅是史书中的寥寥数语,缺乏足够的细节来构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时代背景与需求的变化: 即使有“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的故事在不同时代可能没有引起共鸣,或者说当时社会更需要的是关羽这种既有勇武,又有复杂情感和高尚情操的偶像。

三、 为何许多“宁死不屈”的义士却无这般名声?

这涉及到历史传播、文学加工和大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1. 传播媒介与文学加工的差异:
《三国演义》的独特性: 如前所述,《三国演义》的成功在于其强大的故事性、人物塑造和广泛的传播渠道。它将关羽的事迹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使其更具感染力和传奇性。
史书的局限性: 许多“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的事迹可能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中,缺乏文学性的升华。史书往往以客观叙述为主,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描绘相对较少,难以像小说那样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民间故事的传播: 一些义士的事迹也可能通过民间故事流传,但如果这些故事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不如《三国演义》,自然难以形成像关羽那样家喻户晓的声誉。

2. 故事内容的丰富性与情感的复杂性:
关羽的“软肋”与“情怀”: 关羽的“降汉不降曹”以及“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包含了“护嫂”这一重要情感线索,以及“思汉”的内心挣扎和最终的“回归”行动。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曲折的经历,使得关羽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有人情味,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宁死不屈”的单一性: 而许多“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的事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不屈”本身,虽然同样令人敬佩,但缺乏关羽故事中的情感深度和戏剧性冲突,在吸引大众方面可能稍显逊色。

3. 文化符号的形成与社会需求:
偶像化的需求: 关羽成为了一个集多种美德于一身的“全能型”偶像。他既有武力担当,又有道德楷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心理需求。
政治与社会的需求: 在某些历史时期,统治者也乐于宣传关羽的“忠义”形象,以达到政治教化的目的。这种官方的推广,也进一步巩固了关羽的地位。
缺乏“机会”的义士: 而一些“宁死不屈”的义士,虽然同样伟大,但他们的事迹可能没有得到统治阶层或文化界的特别推崇,也未被纳入主流的叙事体系。

4. “忠义”概念的解读与侧重:
“忠”的普适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是对君主、国家、民族的忠诚。关羽对刘备的忠诚,虽然过程曲折,但结果是明确的,并且在小说中被放大和强调。
“义”的多样性: “义”的范畴更广,可以是对朋友的义气,也可以是对原则的坚守。很多“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更多地体现的是对信念、对国家、对民族气节的“义”。
关羽的“忠义合一”: 关羽的故事恰好将“忠”和“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其“忠”的对象刘备,也并非昏君,而是被正统史学视为“汉室正统”的继承者。这使得关羽的“忠义”更具说服力和合法性。

总结来说:

关羽之所以被塑造为“忠义”的代表,是《三国演义》的文学力量、儒家伦理的内在支撑、民间信仰的广泛传播以及社会需求的共同作用。他的故事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和戏剧性冲突,使之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

而许多“宁死不屈”的义士,虽然同样值得敬仰,但他们的事迹可能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文学加工的不足、故事内容的单一性以及未能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而未能获得像关羽那样广泛而持久的名声。这并非是对这些义士的否定,而是对历史传播规律和文化塑造力量的一种深刻认识。历史的“名声”和“影响力”,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仅仅取决于个体的品质高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人叫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但被匈奴扣押软禁,他也选择了“苟活”,在匈奴待了十年之久,还娶妻,有了孩子。

但这个人,是大汉的忠臣,史书中给他的评价是“持汉节不失”。

他这一生只能是汉臣,誓死不降,匈奴人可以杀了他,但他自己不能也不敢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他背负着使命,背负着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正是因为他当时的“苟活”,才有了后来伟大的丝绸之路。

关羽也是一样。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

在二爷这儿,大于他生命的东西就是忠义。

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曹老板,刘备对我有恩,我留着这条命不死只是为了去找他,为他效命,报答他的恩义,但你对我好,不杀我,这份恩我也会立功报答再走。

换言之,我这一生只有刘备一个选择,你可以杀了我。

换成历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听到这话,二爷的人生故事百分之百就结束了,但二爷碰上了曹老板。

曹老板愿意成全二爷的忠,二爷也决心报答这份义。

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整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也只有这么一回!

这是九死一生甚至十死无生的活儿,二爷是在豁出命去报答曹老板的恩义。

他可以为了对刘备的忠而死,也可以为了对曹老板的义而死。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这样一个人,被当成忠义的代名词,有什么问题吗。

是的,三国还有不少忠臣,但为啥是二爷被拔高成了忠义的代名词呢。

好比刘德华,和他一样敬业的歌手演员大有人在,比他业务水平好的也是不少,但两者结合,当我们讲起艺人的标杆,刘德华就成了最好的第一选择。

二爷斩颜良,横扫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全是三国武将的最巅峰表演,人家的能力水平是三国诸将第一档。

只凭忠义成不了武圣,只凭能打和武勇也成不了武圣,两者结合,才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之一,一身正气,忠肝义胆的武圣关云长。

user avatar

因为关二爷在罗贯中笔下,不是为了“苟活”才投降“曹操”的,而是为了保全大哥的家眷,经张辽苦劝,并与曹操“约法三章”,最终才“降汉不降曹”的,所以他此次投降能得到读者得到世人的谅解,无损其形象和威名。此其一。

其二,在东汉末年这种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的时代,武将投降个一两次真的不算什么事,没人把这视为污点。君不见,张辽张郃徐晃黄忠太史慈,包括作者称赞为“宁死不屈”的庞德,都曾是降将;(审配的原主也是冀州牧韩馥,张郃还投降了两次,张辽更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最后投降曹操),但都无损于他们的英名。投降了才两次的张郃战死后谥号是“壮侯”,跟随了五个主公的张辽死后则谥曰“刚侯”,可见曹魏朝廷对他俩的评价甚高,后世也没人骂他们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其三,关羽投降后,得到曹操的高度赏识: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还赠送他美女和赤兔宝马。如此赏识重视,然而关羽在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立功报答曹操后,毅然“挂印封金”,投奔前途茫茫的大哥刘备去了。这份义气,连曹操都感叹赞美不已,下令部下不许追赶,任关羽去了。由此可见关羽的忠义之心感人之深。

其四,关羽死后,他的“义”和“勇”一直为后人传颂,代代不绝!而封建统治者为了鼓励武将向关羽学习,不断为关羽加封,连佛道两教也来凑热闹,蹭热度,所以关羽的名气越来越大,由“侯”而“王”,而“大帝”,而“天尊”。他的名气声望也很自然的远远盖过了高顺、审配、张任、庞德等宁死不屈的人。

user avatar

现在的人都不看书了么?

三国志里不是写得清清楚楚么?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心念刘备旧恩,高官厚禄而不能动起心,封官挂印而去难道不是忠?

感怀曹操厚待,万军之中以取上将首级,立效报恩乃去难道不是义?

人家曹操下了这么大的血本,都认为关羽够义气(曹公义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塑造、民间信仰的传播以及“忠义”概念的演变。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被后世尊为“武圣”,其间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一、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史实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关羽投降曹操,并非是出于个人“苟活”的愿望,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
  • 回答
    海地总统若弗内尔·莫伊兹(Jovenel Moïse)于2021年7月7日在家中遇刺身亡,这起震惊世界的事件背后牵扯出的复杂利益和阴谋,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当案件的嫌疑人中,有多名曾在美国担任执法人员,而主谋更是野心勃勃地想登上总统宝座时,这起案件的性质便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充满了国际政治、经济.............
  • 回答
    关于广东湛江一派出所所长枪击公安局副局长一事,确实牵扯出不少令人唏嘘和值得深思的细节。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更像是对基层执法环境、个人心理状态、以及某些体制内潜在矛盾的一次极端暴露。事件本身及初步信息回顾: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的核心:一名基层派出所的所长,竟然持枪射杀了上级公安局的副局长。这.............
  • 回答
    一个29岁的年轻女性被诊断为爆发型糖尿病,并且已经住进了重症监护室(ICU),这个情况确实让人非常担忧。入院前几天她饮用了十几支甜饮料,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线索,直接指向了她病情急剧恶化的原因。但除了这个显而易见的诱因,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以更全面地了解她的情况,并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提.............
  • 回答
    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吧,往大了说,的确是牵扯到了“兄弟情深”和“荆州利益”这两条线,而且这两条线缠绕得极深,很难说哪个是唯一的主导。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兄弟情深”:那份江湖义气,无可辩驳首先,咱们不能否认刘备对关羽的感情。这俩人,从徐州时期就开始了,那会儿刘备刚落魄,跟在曹操手下,关羽那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特别是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我们得好好捋一捋其中的脉络,才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历史的,但为了戏剧效果和人物塑造,也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成分。庞会杀尽关羽后人的说法,就更多地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描.............
  • 回答
    关羽一走,这许都城里,气氛顿时就变了。曹操那张脸,从一开始的得意洋洋,到后来的阴沉如墨,那模样,简直比那刚下过雨的天空还要压抑。我,刘备,夹在中间,心里别提多煎熬了。你说我这人,向来是粗中有细,但那会儿,真是有苦难言。关羽,我那好兄弟,一把刀,一把情,一把义。他为了保护我,为了保护我的家眷,甘愿冒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曹操用人与情感的复杂性,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政治与人情的多重考量。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境、人物关系以及曹操自身的性格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曹操招降关羽的“官爵与赏赐”,这在当时绝对是极具诱惑力的。关羽是什么人?他虽然是刘备的部下,但其武艺超群,忠义无双.............
  • 回答
    .......
  • 回答
    关羽接收于禁三万降卒,这绝对是当时曹魏阵营的一场重大挫败,对关羽而言,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机会。如何妥善处置这三万降卒,关羽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战局的走向、荆州的稳定乃至日后三分天下的格局。这绝不是一件可以草率对待的事情。首先,我们要明白关羽当时面临的形势。他刚刚经历了水淹七军的辉煌胜利,士气.............
  • 回答
    “关羽斩颜良时,绍诸将莫能当者”,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关羽传》。这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细微的差别,但其核心意思都是围绕关羽的无敌表现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字面及史实语境下的理解:没有人能够挡住关羽(和张辽)的锋芒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理解。当时关羽身在袁绍军中,颜良是袁绍麾下最勇.............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趣!这确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大家常常会发现的小细节,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啊?!”的疑问。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文学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史实,但又加入了很多艺术加工和戏剧化的成分。所以,小说里描写的很多细节,尤其是武器、武艺以及兵种的划分,未必完全.............
  • 回答
    我要去说服关羽,不要放走曹操。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我就觉得一股凉意从脚底直冲脑门。要知道,我现在身在许都,而关羽,就在那虎牢关外,正风光无限地护送着曹操返回洛阳。而我,一个无名小卒,一个因为乱世而颠沛流离的书生,要去面对那位“威震华夏”的万人敌?这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可是,不劝说,又能如何?.............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这一经典场景的核心묘味之一。很多人会觉得,关羽虽然落魄,但毕竟武艺高强,一身正气,怎么会甘心屈居于一个小小的乡绅张飞之后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剖析。一、 表象之下的内在价值:武艺、品德与气度首先,咱们不能只看表面的身份.............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首先.............
  • 回答
    关于纪灵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尤其是他先后对阵关羽和张飞的情节,的确是书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细节。很多人会疑惑,为何这位曾与关羽大战三十合而不败的猛将,在面对张飞时却如此不堪一击,不到十个回合就被刺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归结为武力高低,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战役背景、人物状态以及演义的叙事策略。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