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叫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但被匈奴扣押软禁,他也选择了“苟活”,在匈奴待了十年之久,还娶妻,有了孩子。
但这个人,是大汉的忠臣,史书中给他的评价是“持汉节不失”。
他这一生只能是汉臣,誓死不降,匈奴人可以杀了他,但他自己不能也不敢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他背负着使命,背负着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正是因为他当时的“苟活”,才有了后来伟大的丝绸之路。
关羽也是一样。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
在二爷这儿,大于他生命的东西就是忠义。
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曹老板,刘备对我有恩,我留着这条命不死只是为了去找他,为他效命,报答他的恩义,但你对我好,不杀我,这份恩我也会立功报答再走。
换言之,我这一生只有刘备一个选择,你可以杀了我。
换成历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听到这话,二爷的人生故事百分之百就结束了,但二爷碰上了曹老板。
曹老板愿意成全二爷的忠,二爷也决心报答这份义。
“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整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也只有这么一回!
这是九死一生甚至十死无生的活儿,二爷是在豁出命去报答曹老板的恩义。
他可以为了对刘备的忠而死,也可以为了对曹老板的义而死。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这样一个人,被当成忠义的代名词,有什么问题吗。
是的,三国还有不少忠臣,但为啥是二爷被拔高成了忠义的代名词呢。
好比刘德华,和他一样敬业的歌手演员大有人在,比他业务水平好的也是不少,但两者结合,当我们讲起艺人的标杆,刘德华就成了最好的第一选择。
二爷斩颜良,横扫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全是三国武将的最巅峰表演,人家的能力水平是三国诸将第一档。
只凭忠义成不了武圣,只凭能打和武勇也成不了武圣,两者结合,才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之一,一身正气,忠肝义胆的武圣关云长。
因为关二爷在罗贯中笔下,不是为了“苟活”才投降“曹操”的,而是为了保全大哥的家眷,经张辽苦劝,并与曹操“约法三章”,最终才“降汉不降曹”的,所以他此次投降能得到读者得到世人的谅解,无损其形象和威名。此其一。
其二,在东汉末年这种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的时代,武将投降个一两次真的不算什么事,没人把这视为污点。君不见,张辽张郃徐晃黄忠太史慈,包括作者称赞为“宁死不屈”的庞德,都曾是降将;(审配的原主也是冀州牧韩馥,张郃还投降了两次,张辽更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最后投降曹操),但都无损于他们的英名。投降了才两次的张郃战死后谥号是“壮侯”,跟随了五个主公的张辽死后则谥曰“刚侯”,可见曹魏朝廷对他俩的评价甚高,后世也没人骂他们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其三,关羽投降后,得到曹操的高度赏识: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还赠送他美女和赤兔宝马。如此赏识重视,然而关羽在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立功报答曹操后,毅然“挂印封金”,投奔前途茫茫的大哥刘备去了。这份义气,连曹操都感叹赞美不已,下令部下不许追赶,任关羽去了。由此可见关羽的忠义之心感人之深。
其四,关羽死后,他的“义”和“勇”一直为后人传颂,代代不绝!而封建统治者为了鼓励武将向关羽学习,不断为关羽加封,连佛道两教也来凑热闹,蹭热度,所以关羽的名气越来越大,由“侯”而“王”,而“大帝”,而“天尊”。他的名气声望也很自然的远远盖过了高顺、审配、张任、庞德等宁死不屈的人。
现在的人都不看书了么?
三国志里不是写得清清楚楚么?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心念刘备旧恩,高官厚禄而不能动起心,封官挂印而去难道不是忠?
感怀曹操厚待,万军之中以取上将首级,立效报恩乃去难道不是义?
人家曹操下了这么大的血本,都认为关羽够义气(曹公义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