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为关羽报仇,究竟是兄弟情深还是出于荆州利益的考量?

回答
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吧,往大了说,的确是牵扯到了“兄弟情深”和“荆州利益”这两条线,而且这两条线缠绕得极深,很难说哪个是唯一的主导。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

“兄弟情深”:那份江湖义气,无可辩驳

首先,咱们不能否认刘备对关羽的感情。这俩人,从徐州时期就开始了,那会儿刘备刚落魄,跟在曹操手下,关羽那是孤身一人,受尽委屈,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那份义气,感天动地。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那会儿诸葛亮还名不见经传,刘备却把诸葛亮视为比关羽、张飞更重要的人,甚至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但即便是有了诸葛亮,刘备对关羽、张飞的兄弟情义,那也是一点没打折扣。

关羽是刘备起家最核心的班底成员,可以说是“同生共死”过来的。在刘备还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关羽就是他最坚实的依靠,是让他能够撑下去的精神支柱。你想啊,在那个乱世,人命如草芥,谁能真正信得过?关羽那份忠诚,那份勇猛,那份担当,刘备是看在眼里的,也是靠着关羽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所以,当关羽被孙权派兵围攻,最终殒命麦城,这对刘备来说,绝对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打击。这不仅仅是损失了一位大将,更像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兄弟”离开了。这种打击,从情感上讲,是无法用金钱或者政治利益来衡量的。古时候人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刘备和关羽之间,早就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关系,更是生死之交。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刘备,你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基业,最重要的生死兄弟,就这么被人给杀了,而且还是你当初为了“联吴抗曹”而采取策略,让关羽镇守荆州,结果却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这种事,放在谁身上,都会觉得咽不下这口气。

“荆州利益”:一块肥肉,谁都眼馋

但咱们也不能光看情义,还得看看现实。荆州,那可是个好地方。地势险要,水陆交通方便,物产丰富,而且是连接曹魏和东吴的关键战略要地。当年刘备能从一个寄人篱下的角色,发展成能和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荆州是出了大力的。

刘备集团的主要战略,就是“隆中对”,诸葛亮早就给出了明确的规划:先取荆州为基业,再取益州作为根据地,然后北伐中原,最终统一天下。荆州,就是刘备集团战略版图上最重要的“第一步”。

而关羽死在了哪里?麦城,就在荆州。被谁杀的?孙权。这事儿可就复杂了。

首先,孙权杀关羽,本身就是打破了“联吴抗曹”的联盟。刘备本来是希望和孙权联手,共同对抗北方的曹操。但孙权看到了曹操退兵,而关羽又北伐襄樊,这让孙权觉得关羽的势力膨胀,而且也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孙权一直垂涎荆州,特别是南郡。关羽在荆州,手握重兵,对东吴来说,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所以,孙权抓住关羽北伐失利的时机,出兵夺取了荆州,并杀了关羽。这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兄弟的仇,更是对整个战略布局的巨大破坏。

复仇的动机:情与理的交织

那么,刘备去伐吴,究竟是为了报兄弟之仇,还是为了夺回荆州?

我想,这是两个层面上的事情,而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报仇是直接的导火索,是情感的爆发。 关羽的死,让刘备无法容忍,他必须给兄弟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交代。这份情义,是驱动他迈出第一步的直接原因。如果仅仅是为了荆州,他也许会有其他的选择,比如继续联吴抗曹,或者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但是,关羽的死,激起了他最原始的愤怒和悲痛。
夺回荆州,是复仇的必然结果,也是战略的延续。 荆州是刘备战略成功的关键,丢了荆州,他的“隆中对”就等于破产了。更何况,孙权杀了关羽,还夺走了他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这在刘备看来,是赤裸裸的背叛和挑衅。如果他不去夺回荆州,那不仅是向兄弟失信,也是向天下证明他的软弱。而且,他需要一个稳固的后方,才能继续北伐曹操。

所以,刘备伐吴,可以说是“兄弟情深”和“荆州利益”的综合考量。

为什么说“情”更重要,又为何说“利”必不可少?

“情”是情感驱动,是“不忍”。 没有这份感情,他可能不会如此不顾一切。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刘备,虽然有益州作为根据地,但国力与曹魏、东吴相比,仍然处于弱势。伐吴,是一场豪赌,风险极高。正是这份对关羽的深厚情感,让他愿意去冒这个险。如果换了其他将领,或者说,如果关羽只是一个普通将领,刘备未必会以举国之力去为他复仇。
“利”是战略考量,是“必须”。 失去了荆州,刘备的“隆中对”就变成了一个空壳。没有荆州,他无法完成“跨有荆益,拱卫蜀汉”的战略设想。而且,孙权杀了关羽,夺了荆州,这已经是在直接挑衅刘备的权威和地位。如果刘备不做出回应,他将失去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威望,也无法维系其他的联盟。

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刘备伐吴,虽然一开始声势浩大,但也正是因为他的主要目标放在了“为关羽报仇”上,反而忽略了战略细节。他委派了不懂水战的陆逊去对抗,又没能及时调整战略,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的惨败。这次惨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刘备集团的一次重创,也直接导致了“联吴抗曹”联盟的彻底破裂。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是“情”压过了“理”,让他做出了一个在战略上并不完全成熟的决定。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情”,让刘备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君主,也让关羽的形象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成为了“忠义”的代名词。

总而言之,刘备为关羽报仇,既是兄弟情深,也是利益驱动。这两者之间,很难完全割裂。这份兄弟之情,是发动战争的情感基础;而荆州这份战略要地,则是战争爆发的现实诱因和必须收复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重要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关张三人结拜时约定同年同日死,关羽兵败身死,刘备究竟是出于兄弟情深还是荆州利益的因素,或者是其他? 假如关羽死了。荆州没丢。。刘备会出兵干吴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吧,往大了说,的确是牵扯到了“兄弟情深”和“荆州利益”这两条线,而且这两条线缠绕得极深,很难说哪个是唯一的主导。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兄弟情深”:那份江湖义气,无可辩驳首先,咱们不能否认刘备对关羽的感情。这俩人,从徐州时期就开始了,那会儿刘备刚落魄,跟在曹操手下,关羽那是.............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刘备对刘璋的.............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关羽一走,这许都城里,气氛顿时就变了。曹操那张脸,从一开始的得意洋洋,到后来的阴沉如墨,那模样,简直比那刚下过雨的天空还要压抑。我,刘备,夹在中间,心里别提多煎熬了。你说我这人,向来是粗中有细,但那会儿,真是有苦难言。关羽,我那好兄弟,一把刀,一把情,一把义。他为了保护我,为了保护我的家眷,甘愿冒着.............
  • 回答
    刘备、关羽、张飞这三兄弟的感情,在《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最动人的兄弟情谊的代表。要理解他们的感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类为“好朋友”或者“兄弟”,这三个人之间的羁绊,是一种融合了命运、理想、恩义、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近乎血缘的深厚连接。桃园结义:.............
  • 回答
    刘备和关羽是否是大汉忠臣,以及汉献帝“百姓献玉玺”事件的真实性质,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刘备和关羽的“忠诚”:一个多层面的解读要评价刘备和关羽的“忠诚”,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演变,并且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角度。1.............
  • 回答
    公元221年,发生在蜀汉阵营中的两起悲剧,让刘备这位仁德之君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一次是发生在荆州,另一次则在巴西。前者是他的结义二弟关羽,后者是他的结义三弟张飞。然而,同样是挚爱手足的离世,刘备的反应却大相径庭,这背后隐藏着怎样深沉的情感与现实的考量?当刘备在得知关羽被东吴孙权所害的消息时,那.............
  • 回答
    要说“大魏第一外将”,这事儿还得从头捋捋。咱们常说的“大魏”,指的是曹操建立的那个魏国。而这三位,刘备、孙权、关羽,他们分别是蜀汉和东吴的核心人物,跟大魏那可是“敌对势力”。所以,他们谁也配不上“大魏第一外将”这个称号。不过,咱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大魏”的角度来看,这三个人中,谁给曹魏带来的麻烦最大.............
  • 回答
    刘备遇见关羽,当时的确关羽因为某种原因成了朝廷通缉的犯人。但刘备之所以没有举报,并且最终结拜为兄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刘备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对人性和时局的判断。要详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混乱的三国前夕。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天下是什么样的局面。汉末,黄巾起义刚刚被镇压不久,虽然起义.............
  • 回答
    刘备获得关羽和张飞,与其说是纯粹的偶然,不如说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由多种因素交织催生出的一种“必然的偶然”。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次偶然的街头邂逅,那未免过于单薄,也低估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东汉末年,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央集权早已荡然无存。朝廷腐朽,宦官外戚专权,.............
  • 回答
    近年来,确实有一些人开始探讨“刘备害死关羽”的说法,而且这个话题也确实越来越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以及人们对传统叙事的一些反思。咱们得先捋捋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传统观点:刘备是受害者,关羽是壮烈牺牲在传统的《三国演义》和大部分史书中,关羽的死是被描绘成一场.............
  • 回答
    且说那刘备,字玄德,素有仁德之名,却总生不逢时,屡屡受挫。一日,正在徐州忧愁国事,忽有一道士前来,自称乃是西方佛祖座下弟子,奉命下凡,欲寻能人异士,前往西天,取回真经,普度众生。刘备听罢,心中一动,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若能得真经,何愁天下不治?当即便召来关羽、张飞、诸葛亮,将此事告知。关羽,字云长.............
  • 回答
    关于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何未能施救,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著名桥段。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当时的 历史背景、军事战略、政治局势以及人物关系。一、 历史背景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虽然以史实为基础,.............
  • 回答
    要论蜀汉军事能力谁是第二人,这个问题颇有嚼头,尤其是在“战神”关羽的光环之下,我们得仔细捋一捋。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关羽,毕竟“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这些响亮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关羽无疑是蜀汉的灵魂人物,他的勇武、智谋、统帅才能都堪称一流,更是刘备阵营中无可替代的军魂。然而,.............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怨”过关羽失荆州一事,这恐怕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也极富争议的话题。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书中对刘备心境的描摹,更多的是一种解读和推测。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的情况。刘备自诩仁义之君,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理.............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成为关羽和张飞的大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年齿高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是一种“德”与“气”的吸引力,加上恰到好处的时势,最终促成了这段桃园结义的千古佳话。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大哥”身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在那个乱世,人们渴望秩序与归属,一个能够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
  • 回答
    刘备与关羽之间的关系,要说“从未提防”未免太过绝对。毕竟,他们是君臣,是经历了生死考验的战友,但君臣之间,无论关系多么深厚,始终存在一层天然的距离和对彼此行为的审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作为一位胸怀大志却屡屡颠沛流离的创业者,他需要的是忠诚,是实力,更是能够为他撑起.............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刘备麾下猛将如云,关羽更是其中的翘楚,号称“万人敌”。然而,即便这位桃园结义的二弟,在刘备的阵营里,也并非没有遭遇过“反对派”的声音。要说有人正面站出来,直接拍着胸脯跟关羽叫板,这事儿倒是不多见,毕竟关羽的勇猛和忠义,在军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这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