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从未提防过关羽吗?

回答
刘备与关羽之间的关系,要说“从未提防”未免太过绝对。毕竟,他们是君臣,是经历了生死考验的战友,但君臣之间,无论关系多么深厚,始终存在一层天然的距离和对彼此行为的审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作为一位胸怀大志却屡屡颠沛流离的创业者,他需要的是忠诚,是实力,更是能够为他撑起一片天地的得力干将。关羽,毫无疑问,是这样一个人。他武艺绝伦,义薄云天,他对刘备的忠诚更是世人皆知。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几乎可以说是无条件的。从桃园结义的誓言,到“千里走单骑”的义举,再到后来刘备身处困境,关羽始终是他最坚实的依靠,这些都说明了刘备对关羽的看重和信赖。

然而,“提防”并非就是猜忌或不信任。在刘备看来,对关羽的“提防”,更多是一种对局势的清醒认知,以及对自己手中王牌的保护。

首先,刘备深知关羽的耿直和孤傲。关羽有他的骄傲,有他的原则,他不会为了讨好谁而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刘备欣赏关羽这一点,但也明白,这种性格有时可能会成为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潜在风险。比如,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与东吴的关系处理得并不算融洽,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强硬。这背后,固然有东吴方面的原因,但关羽自身的态度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刘备作为主公,自然要考虑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既维护关羽的威望,又不至于让自己的战略布局因此受到重大影响。

其次,刘备需要平衡。三国时期,人才济济,刘备帐下不仅有关羽,还有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一批重要人物。作为一位明智的君主,他不可能将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一个人身上。他需要时刻关注其他人的发展,也要考虑如何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确保整个集团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关羽的“提防”,更像是一种对整体力量的掌控和优化,而非针对关羽个人。他需要确保关羽的力量能够最大化地服务于他的大业,同时也要避免关羽因为某种原因,而对整体造成不可控的风险。

再者,历史的教训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刘备。他经历了吕布的背叛,见证了曹操对麾下猛将的猜忌和利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君主,都会对身边最重要的人物保持一份审慎。这份审慎,并非不信任,而是对自身、对臣子、对整个局势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刘备明白,关羽虽然忠诚,但他的个人情感和判断,也可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出错。

所以,刘备对关羽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厚爱中的审慎”。他给予关羽极高的地位和信任,将重要的军事任务交给他,但同时,他也在观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位不可多得的大将。关羽的“镇守荆州”,虽然是刘备的信任,但其中也包含了对关羽能够独当一面、维持蜀汉南方战略平衡的期望。而最终关羽的失荆州,也让刘备心痛不已,这或许也从侧面说明,即便是刘备,也未必能够完全预料和掌控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

总而言之,刘备对关羽的情感是深厚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一位从乱世中崛起的君主,他必然会保持一份清醒和审慎,这种“提防”更多是出于对局势的把握、对人才的运用、对集团的稳定以及对自身事业的负责,而不是源于对关羽个人忠诚的怀疑。这是一种君臣之间,在极端环境下,一种复杂而又现实的相处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反对

@Patchouli Exarch

的一些观点。


一:刘备是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

我认为绝非如此。

为了害死关羽,把半个荆州都赔上,两年后再为了这半个荆州和孙权干一仗。这种亏血本的买卖从古至今都没有哪个政治家会做。刘备如果会做出这种傻事,那他不过也就是袁谭刘琮之流罢了,哪有能够南面称孤的本领?


二:关羽很傻,辱骂使者,得罪了孙权,导致联盟破裂、孙权发兵。

我认为关羽绝对不傻,孙权当然也不会在乎使者被骂。。。

历史上孙权向关羽求亲,关羽拒绝,在三国志的记载是:

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这件事我向来觉得非常蹊跷,知乎上应当也有分析。孙权作为江东之主,虽然年龄差着一辈,但地位和刘备其实是相当(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刘备还要靠他庇护),两人平起平坐。但是他这里居然遣使,要和关羽当儿女亲家。。。

需要注意,关羽和刘备可是“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啊,孙权越过刘备,要和镇守荆州的方面军最高司令官关羽结亲,安得是什么心?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完全是挑拨离间嘛!!!关羽敢答应么?故意恶心关羽呢!谁许婚谁就是大傻逼!换了你你气不气!

如果关羽答应,或者,好好接待了东吴方面的使者,但婉拒婚事。刘备当然会在成都听说到这件事,那刘备听说了之后,会是什么想法?要是孙权遣人去西川散布荆州某某人阴结江东的消息,刘备又是什么想法?

所以关羽“骂辱其使”,根本就不是因为

@Patchouli Exarch

说的傻、或是莽撞,反而一定是经过了相当深层次的考虑。不难推测他是出于什么目的:

1、一方面当然是担心刘备因为这件事情而感到不舒服,必须摆明态度孙权那小子挑拨离间,被我识破了,我很生气

2、另一方面,也真是对孙权的下三滥手段感到愤怒。

于是必须骂,骂了什么话,三国志上没有记载,

@Patchouli Exarch

说的“虎女焉能嫁犬子”之语,我记得是出自《三国演义》吧。。。

那孙权是不是因为关羽辱骂了一个使者而发动偷袭盟友的战役的呢?

也完全不是啊大兄弟!大皇帝这么绝顶聪明的人物,怎么会因为关羽骂了一个名字都不知道的使者就大怒然后撕破盟约?荆州对江东来说,是觊觎了十几年的战略重地,全有荆州,则长江一线、江东固若金汤,孙权在石头城大可高枕无虞。不管占着长江上游拉屎的是刘表、黄祖,还是曹操、刘备、到最后的关羽,孙权都势在必夺。就算关羽没有辱骂使者,哪怕关羽跪求孙权不要偷袭盟友,孙权作为江东之主、一个高明的政治人物,他也绝不会放弃对荆州的攻略的。这和关羽的外交态度没有关系。

(p.s. 借评论区

@柾木天地

的话补充一句:关羽对周围同事的忠诚度,没有根本的认识,实在缺乏警惕心。是他犯的一个大错。)

当然,归根结底,谁也没料到东吴方面会毫无借口的猝然开衅,(你别告诉我孙权真是为了那个使者才打的荆州。。)这在历史上都很少见。



最后回答问题。。

自始至终,刘备从来都没有猜疑过关羽。最初,刘备收江南诸郡,便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让关羽驻守最重要的北面;刘备定益州,便让关羽董督荆州事,把政权建立的基础、以及一半隆中对都托付给了关羽。要是他提防关羽,束之高阁、疑而不用就是了,说白了,关羽出身低微,不过就是一介匹夫,能把刘备怎么样?何必委以如此重任?

关羽之死,我同意答主林柏墅的观点,是由于刘备、关羽、诸葛亮等蜀汉政权的所有高层,都没弄清孙权的政治手段、也错估了孙权对荆州的决心,更于孙权的人品缺乏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与关羽之间的关系,要说“从未提防”未免太过绝对。毕竟,他们是君臣,是经历了生死考验的战友,但君臣之间,无论关系多么深厚,始终存在一层天然的距离和对彼此行为的审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作为一位胸怀大志却屡屡颠沛流离的创业者,他需要的是忠诚,是实力,更是能够为他撑起.............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之所以没有选择让马谡担当大任,而是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这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对马谡的无端猜忌,而是源于他对马谡一系列言行的长期观察和深刻洞察。要说刘备从哪些地方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掰。一、纸上谈兵,言语浮夸,缺乏实操经验的底色暴露刘备是跟着曹操打了多年硬仗出.............
  • 回答
    想知道刘备从28岁到60岁这三十多年里经历了什么,那就得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细细品味他的人生轨迹。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变,而是血与火,汗与泪,机遇与挑战反复锤炼的结果。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约28岁 30岁):刚开始提起刘备这个人,大家能想到的,无非就是个“织席贩履”的青年。家里条件不好,早年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经典的反事实推演。如果关羽当年没有遇见刘备,而是选择从了曹操,他的结局“会不会好一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里我们将尽可能详细地进行探讨:一、 关羽“从了曹操”的几种可能情境与曹操的反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从了曹.............
  • 回答
    刘备从一名忠于汉献帝的臣子,一步步走向自立为帝,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夹杂着政治斗争、个人野心、时势所迫以及对汉室衰微现实的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演变。早期的“忠诚”:乱世中的一丝执念刘备出身寒微,早年颠沛流离,但他身上最突出的一个标签,就是“汉室宗亲”。这不.............
  • 回答
    话说当年,刘备在北方虽然依附于袁绍,但袁绍性格多疑,手下将领也多,刘备这位“客卿”之位并不稳固,也难以施展抱负。袁绍生性骄矜,对刘备并没有完全的信任,虽有礼遇,却也带着几分审视。刘备在袁绍麾下,虽也参与了一些战事,比如官渡之战前,他曾奉袁绍之命去说服张绣,但最终事与愿违。官渡之战打响后,刘备的处境愈.............
  • 回答
    刘备,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枭雄,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机遇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梳理刘备的崛起之路:第一阶段:草根起家,积蓄力量(约180年代末 190.............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将夷陵之战置于刘备一生以及蜀汉政权整体发展的脉络中去考量。背景梳理:孙权求和背后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孙权在这个时间点(刘备起兵伐吴)提出求和的动机。这绝非出于对蜀汉的友善,而是基于他自身的利益和对当时局势的判断。 吴国面临的内部压力: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而这类评判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将刘备和孙权的行为放到一起比较,哪个“更恶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事件的背景、动机、手段以及造成的后果,并尝试站在不同的道德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定义。在三国语境下,“背刺”通常指的是一方对另一方.............
  • 回答
    说刘备在“功业”上算不上真正的“成功者”,这是历史研究者的共识。他一生颠沛流离,起步艰难,虽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却未能实现“匡扶汉室”的宏愿,其政权也偏安一隅,最终覆灭。然而,恰恰是这位看似“不成功”的君主,却得到了后世几乎一边倒的推崇,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君”的典范。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汉朝末年的政治格局、宗室制度以及刘备个人魅力和历史叙事的塑造。要详细解答为什么整个三国时代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汉朝宗室制度的复杂性与衰落 宗室的庞大与分散: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王朝,其宗室(刘氏皇族成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你说关羽从麦城突围成功,这首先就是个假设,历史上的记载是悲壮的落幕,但咱就按你这个“如果”来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刘备对关羽,感情那叫一个深厚。桃园结义,那是生死之交,打江山的时候,关羽是他的左膀右臂,那可是“万人敌”。没有关羽,蜀汉哪有今天这般模样?.............
  • 回答
    关于“马前卒等左派从未直接反对过刘仲敬、刘军宁、阎京生、黄章晋等右派”的说法,我需要先指出,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对“直接反对”的定义理解存在差异。政治光谱上的互动是复杂的,并不总是以教科书式的正面辩论形式呈现。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试图理解为何公开、直接、大规模的“反对”似乎并.............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形象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们习惯了关羽和张飞在演义里那种勇猛无双、忠义盖世的军人形象,似乎他们天生就是为战场而生的。但冷静下来想想,在遇到刘备之前,他们确实是过着与从军毫不相关的生活。这背后其实有相当多的现实考量,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白关.............
  • 回答
    刘邦从一个乡间小亭长,一步步登上汉朝开国皇帝的宝座,他的能力锻炼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的磨砺、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他的能力是如何锻炼出来的:一、 天生的领导气质与人格魅力: 亲和力与笼络人心: 这是刘邦最显著的特质。他出身平民,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
  • 回答
    “战死沙场”这个词,用在航天领域,总是带着一股悲壮而又令人心痛的色彩。当它落在一个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航天博士身上时,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刘从新,这位名字如其人般,充满了开拓与创新的航天精英,他的“战死沙场”,绝非字面意义上的战场搏杀,而是他在科研攻关的最前线,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你看刘翔、李娜、林丹、孙杨,这些名字都是响当当的,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数的荣耀和激情。但你说他们“结局都不好”,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极端,也未必完全准确,但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指他们职业生涯的后期,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波折、争议,或者收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