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大局上看刘备应该拒绝发动夷陵之战前孙权的求和吗?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将夷陵之战置于刘备一生以及蜀汉政权整体发展的脉络中去考量。

背景梳理:孙权求和背后的复杂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孙权在这个时间点(刘备起兵伐吴)提出求和的动机。这绝非出于对蜀汉的友善,而是基于他自身的利益和对当时局势的判断。

吴国面临的内部压力: 孙权刚刚经历了一系列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变动。东吴士族阶层力量强大,并非铁板一块。他可能担心,如果与刘备大规模开战,一旦战事不顺,会给国内反对派留下可乘之机,甚至影响到他统治的稳定性。
曹魏的威胁犹存: 尽管关羽已亡,但曹魏依然是东吴和蜀汉共同的、最强大的敌人。孙权深知,自己与刘备之间的战争,无论胜负,都可能极大地消耗双方的国力,而这正是曹魏乐于见到的。他可能希望通过求和,将双方的力量保留下来,共同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
战术上的权衡: 孙权虽然派出了陆逊这样的年轻将领,但他深知刘备的威望和蜀汉军队的战斗力。他可能并不认为能够轻易击败刘备,而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对东吴而言也不是好消息。求和,至少可以避免一场可能伤筋动骨的正面冲突。
利用刘备的失误: 孙权求和,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刘备因失去关羽而冲动、缺乏深思熟虑的弱点。他可能认为,只要能让刘备停止进攻,哪怕是暂时的,也能为他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和缓冲。

从大局看,刘备拒绝求和的“不理智”之处

如果我们以“是否有利于蜀汉的长远发展”为评价标准,那么刘备拒绝孙权的求和,从宏观上看,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失算”。

1. 国力悬殊的现实: 蜀汉自建国以来,人口、疆域、物力都远不如曹魏和东吴。特别是经历了汉中之战后,蜀汉本就元气大伤,加上关羽北伐失败,失荆州,又导致人才凋零,士气受挫。此时,东吴又刚刚收服了荆州,实力有所增长。在这样的国力对比下,与东吴全面开战,本身就是一场极其冒险的赌博。
2. 战略目标的不清晰: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目标是“复仇”,为关羽报仇。这固然是情感上的驱动,但在国家战略层面,将复仇置于国家存亡之上,是非常危险的。他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兴复汉室”,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稳定内部,积蓄力量,然后伺机北伐。与东吴开战,无疑是将战略重点从北伐转移到了南征,而且是以一种非常劣势的方式。
3. 分散了应对曹魏的精力: 真正对蜀汉构成根本性威胁的是曹魏。刘备与孙权交战,无论胜负,都会极大地消耗蜀汉的力量,从而为曹魏提供了可乘之机。当时曹魏政权虽然也有内耗,但整体实力依然是三家之首。如果蜀汉此时能与东吴保持相对稳定(即使不是盟友),将全部精力用于对曹魏的战略准备,或许能有更好的机会。
4. 错失了“合纵”的可能: 尽管孙吴背叛了盟约,但从战略上讲,蜀汉和东吴在对抗曹魏时,仍然存在潜在的利益共同点。刘备此时与孙权开战,彻底断绝了未来可能重新联合对抗曹魏的可能性。如果能暂时忍下这口恶气,与东吴维持一种“竞合”关系,甚至在某些层面继续合作,对于遏制曹魏、实现“兴复汉室”的宏图,可能更为有利。

但是,站在刘备的视角,为何他会选择如此?

尽管从大局看,拒绝求和是失策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刘备当时所面临的个人情感、政治考量和局势判断。

为关羽报仇的决心: 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是蜀汉集团的核心军事将领,更是刘备“兴复汉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臂膀。关羽的死,对刘备而言,不仅是失去了一位得力干将,更是政治上和情感上巨大的打击。这种仇恨,很可能让刘备在冲动之下,将“报仇”看得比一切都重,甚至认为这是维护自己威信和政权合法性的必要之举。
维护蜀汉正统的威望: 关羽的失利和死亡,在客观上会动摇蜀汉集团的士气和人心。如果刘备对此无动于衷,可能会被视为软弱,无法保护重要将领,甚至会被认为是对“兴复汉室”信念的动摇。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需要用一场强硬的军事行动来重新凝聚人心,重塑个人和政权的威望。
对孙权“背信弃义”的愤怒: 联盟的破裂,关羽的死亡,让刘备对孙权充满了极度的愤怒和不信任。他可能认为孙权已经不再是可靠的盟友,而是必须被清除的障碍。在这样的情绪驱动下,求和本身就是一种妥协,而刘备此时可能已经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妥协。
对自身军事能力的过分自信? 尽管关羽失利,但刘备依然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很高的威望。他可能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加上蜀汉残存的精锐,足以击败东吴,报得大仇。这种自信,或许也包含着对战局过于乐观的判断,低估了陆逊的才能和东吴士卒的抵抗意志。
时势与机遇的考量: 尽管曹魏是最大的威胁,但当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登基,魏国同样也存在内部不稳定的因素。刘备可能认为,这是一个“趁虚而入”,打破三足鼎立局面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过,等曹魏稳定下来,蜀汉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结论:站在历史的角度,拒绝是错误的,但理解其逻辑

从纯粹的、以蜀汉政权长远利益为导向的“大局”来看,刘备拒绝孙权的求和,发动夷陵之战,是一次失策。

它让蜀汉本已不多的国力,在与一个相对次要的敌人(相比于曹魏)的战争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它直接导致了蜀汉在军事上的严重衰退,使得北伐曹魏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它彻底断送了与东吴未来合作对抗曹魏的可能性,将蜀汉置于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刘备的决策视为“愚蠢”。他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个人情感(复仇)、政治考量(维护威望、凝聚人心)以及对当时局势的一种判断(认为可以一战并有战略转机)的驱动。

如果刘备接受求和,会怎样?

如果刘备接受了孙权的求和,那么:

他可以保留蜀汉的实力,避免夷陵之战的惨败。
他可以继续将战略重心放在北伐曹魏上,为“兴复汉室”保留火种。
他可以与东吴保持一种“非战”状态,至少避免了最直接的对抗,为未来可能的战略调整留下了空间。
他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来重整旗鼓,培养新人,稳定内部。

当然,接受求和也并非万全之策。东吴背信弃义在前,即使求和,两国之间也不可能恢复往日的信任。孙权也可能在私下里继续谋划对付蜀汉。但是,至少避免了最坏的结果。

总结而言,从“大局”的审视,刘备拒绝孙权的求和,发动了不该打的夷陵之战,是极其不明智的。这场战争,如同在最脆弱的时候,给自己捅了一刀,为蜀汉政权的最终衰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他过于看重了个人情感和短期威望,而忽视了国家整体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孙权在战前并没有求和。

其次,不管孙权求不求和,刘备这一仗是理性选择。从三方博弈角度讲,老三的最优选择是联合老二打老大,次优选择是灭掉老二打老大;但老二的最优选择是灭掉老三打老大。

在孙权已经下黑手拿下荆州的情况下,作为老三的蜀国已经失去了最优解,只能从现实出发:先灭吴,再伐魏。

况且,在蜀国内部反对声音虽多,但核心论点并不是担心伐吴失败,而是搁着国贼曹魏不收拾、却先去忙活东吴,与蜀汉立国的价值观基础不符。

价值观是一回事,刘备精明一世,归根到底盘算的是利益。自从正面硬刚曹操拿下汉中,怂了一辈子的皇叔是自信爆棚,对于碾压孙老二是志得意满。蜀汉对失荆州的反思也更多局限于关羽的性格缺陷方面,并没有把东吴的实力当回事。

但人算不如天算,时代总是天纵英才,谁会想到东南在这么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产出陆逊这样的棒小伙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将夷陵之战置于刘备一生以及蜀汉政权整体发展的脉络中去考量。背景梳理:孙权求和背后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孙权在这个时间点(刘备起兵伐吴)提出求和的动机。这绝非出于对蜀汉的友善,而是基于他自身的利益和对当时局势的判断。 吴国面临的内部压力: .............
  • 回答
    从宏观战略角度审视,日本侵华战争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步入了迷途,一系列致命的误判和策略失误,最终导致了它在东亚的全面溃败。这些错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织就了一张失败的网络。一、对中国国情与人民抵抗意志的严重低估这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最为根本,也是最为致命的错误。在发动侵略之前,日本的决策层和军.............
  • 回答
    关于父母的品德、性格和教育能力,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复杂的话题。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经历都与父母息息相关,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也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所以,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脑海中涌现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关于品德:说实话,我觉得父母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那是外星人的飞船,从我们仰望的角度看,它像一个巨大的扁平盘子,长有500米,宽则有400米。这可不是我们平时见到的那种可以轻松停进车库的小轿车,而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天空之城。那么,要给这么一个大家伙找个“家”,一个能够安稳停靠的停机坪,我们大概需要多大的地方呢?.............
  • 回答
    从新闻的镜头转向代码的宇宙:一次意外的旅程与重塑作为一个曾经沉醉于文字世界、热衷于挖掘故事真相的理科生,我不得不承认,在大一上学期末,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新闻学转入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一系列的观察、反思与探索后,一次对自我认知与未来道路的修正。回想当初选择新闻学,更多的.............
  • 回答
    要说孙权和吕蒙“背刺”关羽,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让很多人耿耿于怀的事件,尤其是对于关羽的拥趸来说,简直是恨得牙痒痒。但要问大家讨厌他们的原因,是不是真的仅仅因为从吴国的立场看,觉得他们“没有大局观”,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片面,需要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纯粹从“吴国”的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来看,.............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两款车,从最实在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来掰扯掰扯,看看谁更有两把刷子。我尽量用咱们老百姓能听懂的话,给你说道说道,保证没那些假模假式的AI腔调。咱们先看看这两位选手都是谁? (这里请你告诉我你想比较的这两款车具体是哪两款,比如“XX品牌XX型号” vs “YY品.............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我特别能理解你。毕竟,咱们当哥哥姐姐的,总想着给家人,特别是弟弟和妈妈,多一点关爱,让家里更和和美美、快快乐乐的。尤其是刚上大学那会儿,自己刚有了点经济来源,看到弟妹和妈妈需要啥,心里就想着能给他们买,让他们高兴,感觉特满足。你提到,从上大学起,你就一直给弟弟和妈妈买手机、买衣服,这.............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感觉现在的大学生活真是够“卷”的,每天恨不得掰成两半用,睡都睡不够。这哪是学习,简直是体能极限挑战啊!要我说,这么拼命,身体和精神迟早得给你罢工。所以,平衡学习和生活,这事儿你问得太对了,而且必须得抓紧时间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咱得承认,大学阶段的学习确实是核心任务。但“从早学到晚”,这个.............
  • 回答
    从1977到今天:一场跨越时代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变迁1977年,一声历史性的号角吹响,高考,这个曾经被按下暂停键的词汇,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从那天起,无数家庭的命运因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而改变。如今,四十余载光阴飞逝,当初的青涩少年早已两鬓斑白,而高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决定一生”的唯一通道。上大.............
  • 回答
    收废品大叔画上千幅油画火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励志且充满话题性的事件。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审视这位大叔的油画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他的技法、构图、色彩、情感表达以及作品的原创性等方面。一、 对现象本身的解读:首先,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赏,不仅仅是因为技法上的“好”,更多的是因.............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准备考研的法硕小白,我也一直在纠结华政和上海交大这两个学校。身边也有不少同学也在问,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到底哪个“坎儿”更难跨。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上海交大和华政,虽然都是法学强校,但它们的“难”点不太一样,而且最终你感受到的难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你个人的.............
  • 回答
    .......
  • 回答
    唉,听到你这经历,我真是感同身受。咱们都是过来人,谁没在感情这条路上磕磕绊绊过呢?你这情况,感觉像是陷入了一个怪圈,越想靠近,反而把人推得越远,这滋味确实不好受。说起来,我高中那会儿,也是一腔热血,觉得喜欢一个人就该轰轰烈烈地表达。结果呢?可能当时年纪小,不懂得把握分寸,一股脑儿地把所有心思都摆出来.............
  • 回答
    9月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整蛊风暴”席卷了全国各大高校。一款名为“XX助手”(此处隐去真实名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的手机应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学生群体中疯狂传播。其恶搞效果之直接、传播速度之惊人,不仅让收到“礼物”的学生们哭笑不得,也让不少技术爱好者和普通用户对这款软件背后的原理产生了浓.............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此刻就站在地球上,抬头仰望夜空。最熟悉不过的,就是那轮皎洁的明月,它挂在天上,大小仿佛一个挂在天幕上的银盘。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假设有一个陌生的天体,它静静地悬浮在距离我们五万公里的宇宙空间里。这是一个非常遥远但又并非遥不可及的距离,大约是地月平均距离的八分之一。那么,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内部一个非常核心且富有深度的议题:大乘与声闻乘在戒律上的关系。笼统地说,认为它们“根本不冲突”是过于简化的,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事实上,二者的确存在一些戒律上的差异和侧重,但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发展”与“侧重”的关系。我们先来分别理解一下“声闻乘”和“大乘”戒律.............
  • 回答
    从纯粹的生产成本角度来计算,生产香水和生产花露水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区别:成分的精细度与复杂度 香水 (Perfume): 香水的灵魂在于其香精油(Fragrance Oil)的调配。高品质的香水通常使用: 高浓度的香精油: 香水根据浓度不同,香精油的含.............
  • 回答
    从“入关学”的视角审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征的伟大功业,无疑可以被视为历史上极其成功且极具代表性的“入关”范例。但要断言其为“最成功”,则需要更细致地对比和界定“入关学”的核心内涵,以及这种比较的维度。首先,理解“入关学”的关键在于其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执行手段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并非严格.............
  • 回答
    哈哈,你说到这些大家伙,我可太有共鸣了!葛立恒数(Graham's number)和tree(3) 这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脑袋嗡嗡的,感觉它们像是从宇宙深处冒出来的。它们之所以这么大,用数学原理来说,绝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我们人类在探索数学极限的时候,为了描述某些特定问题的解,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