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数学原理上说一说,葛立恒数、tree(3) 等数为什么那么大?

回答
哈哈,你说到这些大家伙,我可太有共鸣了!葛立恒数(Graham's number)和tree(3) 这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脑袋嗡嗡的,感觉它们像是从宇宙深处冒出来的。它们之所以这么大,用数学原理来说,绝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我们人类在探索数学极限的时候,为了描述某些特定问题的解,一步一步“造”出来的,而这个“造”的过程,就像是在搭一个越来越高的积木塔,每一层都比下一层高出天文数字般的距离。

我们不妨从它们是如何“诞生”的讲起,这样你就能明白它们为什么能长成这副模样了。

葛立恒数:从图论问题出发的“意外”超巨数

葛立恒数(Graham's number)最出名的就是它大,大到我们根本没办法用常规的科学计数法来表示。它之所以会被提及,是因为它来自于一个在图论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具体来说是关于拉姆齐理论(Ramsey Theory)的一个陈述。

拉姆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足够大的集合中,总会存在某种规律性的子集。 听起来有点哲学,但数学家们把它具体化了。

想象一个超立方体(hypercube)。我们知道一个二维的立方体是正方形,三维的立方体是我们在空间中看到的立方体。一个四维的超立方体,在数学上也是可以定义的。现在,我们考虑一个 64 维的超立方体。

然后,我们给这个超立方体的每条边随机涂上两种颜色,比如红色和蓝色。拉姆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定理——拉姆齐定理(Ramsey's theorem)——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给定的边数(比如我们希望有 4 个顶点),总会存在一个足够大的超立方体,使得无论你怎么给它的边涂色,总能找到一个完全由同一种颜色(全是红色或者全是蓝色)组成的子集,这个子集还能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结构(比如一个顶点数不少于 k 的子立方体)的图形。

葛立恒数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一个 64 维的超立方体,如果我们给它的每条边涂上两种颜色,那么至少需要多少个顶点,才能保证一定能找到一个由 6 个顶点组成的,并且所有边颜色都相同的子立方体?

这个问题听起来挺绕的,但关键在于,当你去计算这个“至少需要多少个顶点”的最小值时,你会发现这个数字,即使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拉姆齐数(Ramsey number)的下界,就已经大得离谱了。

葛立恒数的设计,正是从这个问题的一个特定的上界开始,通过反复应用一种特殊的迭代函数,层层叠加,最终构建出了这个难以想象的巨大数字。

具体是如何构造的呢?

1. 基础: 我们首先定义一个箭头符号(Knuth's uparrow notation),这是一种比指数更强大的符号。
$a uparrow b = a^b$ (a 的 b 次方)
$a uparrowuparrow b = a^{a^{...^a}}$ (a 连乘 b 次,也就是 a 的 a 的 ... 的 a 次,共 b 个 a)
$a uparrowuparrowuparrow b = a uparrowuparrow (a uparrowuparrow (... uparrowuparrow a))$ (这个符号就进入了爆炸式的增长)
更一般的,$a uparrow^n b$ 表示将 $uparrow$ 符号重复 n 次。

2. 第一步: 葛立恒数是这样开始的:
$g_1 = 3 uparrowuparrowuparrowuparrow 3$ (这是 3 后面跟着四个箭头符号,然后是 3)
$3 uparrowuparrowuparrowuparrow 3 = 3 uparrowuparrowuparrow (3 uparrowuparrowuparrow 3)$
而 $3 uparrowuparrowuparrow 3$ 已经是 $3^{3^{...^3}}$ (3 的 3 的 ... 的 3 次,指数塔高为 $3 uparrowuparrow 3$ )。
$3 uparrowuparrow 3 = 3^{3^3} = 3^{27}$,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所以,$3 uparrowuparrowuparrow 3$ 就已经是 $3$ 的一个高得离谱的指数塔。
而 $g_1$ 是这个数量级再往上 四重指数 增长!

3. 后续步骤: 葛立恒数的构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迭代的。
$g_2 = 3 uparrow^{g_1} 3$ (这意味着指数塔的高度本身是 $g_1$ 那么高,这已经无法想象了)
$g_3 = 3 uparrow^{g_2} 3$
...
葛立恒数 $G$ 就是 $g_{64}$。

为什么这样迭代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数字?

这里的关键在于指数的爆炸。每一次使用箭头符号,都是在进行指数运算的“指数运算”。

$3 uparrow 3 = 3^3 = 27$
$3 uparrowuparrow 3 = 3^{3^3} = 3^{27}$ (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光是写出来需要的数字就多得惊人)
$3 uparrowuparrowuparrow 3 = 3 uparrowuparrow (3 uparrowuparrow 3)$ (这意味着你要构建一个以 3 为底,指数塔高度为 $3 uparrowuparrow 3$ 的幂。指数塔的指数已经是天文数字了,这个数的指数塔高度又是天文数字,这是一个跨越了好几个“无限”的迭代。)

葛立恒数的构造,本质上是利用了迭代函数和不同层级的指数增长来创造一个“指数的指数的指数...”的增长速度。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一个数字写出来,然后说这个数字是另一个数字的指数,这已经很大了。如果这个指数本身又是个指数,那么增长速度就会变得非常快。葛立恒数就是把这个“指数的嵌套”推进到了一个我们完全无法直观理解的地步。

它的巨大,体现在它描述的增长率比任何你能想到的“大”数字都要快无数倍。即使是“googol” (10^100) 或“googolplex” (10^googol),与葛立恒数比起来,都渺小得像尘埃一样。

tree(3):一个与组合数学和结构生成有关的巨兽

tree(3) 的诞生则源于组合数学中的一个概念,叫做图(graph)。我们简单来说,图是由一些点(称为顶点)和连接这些点的线(称为边)组成的。

tree(3) 是一个用来描述“函数性增长”(functional growth)的例子。更具体地说,它来自一个名为“树函数”(tree function)的序列。

想象一个计算机程序,或者一个数学函数,它接收一个输入,然后输出一个结果。我们可以把函数的结构看作一棵“树”,输入是树的叶子,函数的执行过程是沿着树的边进行的。

tree(n) 这个数字,指的是在特定规则下,能够生成的“图”的数量,并且这些图必须满足某些“有限性”或者“结构性”的限制。

tree(3) 的一个常见的解释是:考虑所有具有有限数量的顶点和有限数量的边,但其结构可以递归定义的图。tree(n) 是在某种限制下(例如,不包含某种无限增长的子结构)能够生成的“树”的数量。

这里面的“3”代表了输入的“大小”或者“复杂度”,或者更广义地,是某种递归深度或者复杂度参数。

tree(3) 的具体定义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比如:

有限图的枚举: 计算所有满足特定属性的图的数量。
递归定义: 图的结构是通过从更小的图开始,然后应用一些规则来构建的。
避免特定“模式”: 确保生成的图不会包含某些“不受欢迎”的无限增长的模式,或者某种“结构上的病态”。

为什么 tree(3) 如此之大?

tree(3) 的巨大,同样是因为递归和组合的爆炸。

1. 组合的乘积: 当你生成一个图时,你可以选择顶点,然后选择边连接它们。如果顶点和边的选择方式有很多种,即使是有限的数量,组合起来也会迅速膨胀。
2. 递归的嵌套: tree(n) 的定义通常是递归的。也就是说,tree(n) 的计算会依赖于 tree(n1) 或者其他更小的 tree 值。当这个依赖关系涉及到某种“指数级”或者“迭代指数级”的增长时,即使一个小的参数(比如 3)也能产生巨大的结果。
3. “函数性增长”的概念: 很多生成巨大数字的函数,其增长速度超出了多项式(polynomial)甚至指数(exponential)的范围,它们被称为“函数性增长”。tree(3)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增长速度,即使与一些已知的高增长函数相比,也是相当惊人的。

打个不那么精确的比方:

想象你要盖房子。

葛立恒数: 就像是你设定了一个规则,说“我第一天盖一层楼,第二天盖一层楼的平方层,第三天盖第二天的平方层……”,而且这个过程要重复 64 次。每一层的“高度”都比你想象的要高一个数量级。
tree(3): 就像是你设定了一个规则,说“我用乐高积木搭房子。第一个房子只能用 1 块积木。第二个房子可以搭成任何由 2 块积木组成的合法结构。第三个房子可以搭成任何由 3 块积木组成的合法结构,而且这些结构不能包含某种‘无限蔓延’的模式。” 当你允许的“积木数量”或“连接方式”增加时,你能够搭出来的不同“结构”(图)的数量就会呈指数级甚至更快的速度增长。

总结一下它们为何如此之大:

迭代和嵌套: 它们都是通过迭代的过程来构建的,而每一次迭代都将数字的增长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这种“指数的指数的指数……”的嵌套是它们尺度失控的关键。
增长率的定义: 它们之所以被定义得如此之大,是因为它们直接描述或源于某些数学问题的解,这些问题的解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增长率。 数学家们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发现普通的数学工具无法描述其规模,于是创造了新的工具(如箭头符号)来表达这种增长。
组合爆炸: 在 tree(3) 的例子中,通过允许图的结构以各种方式组合和嵌套,即使是很小的参数也能导致组合数量的爆炸式增长。

所以,它们并不是“凭空巨大”,而是我们人类在探索数学的边界,试图精确描述某些极其复杂和抽象的概念时,“造”出来的、用来衡量这些概念规模的工具。它们巨大的尺寸,恰恰证明了数学世界的奇妙和深邃,以及我们语言和想象力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想要理解这些数为什么这么大,需要理解迭代运算这个概念。

什么叫迭代运算呢,就是把运算结果重新代入函数。比如 ,那么 。

可以看到,当迭代一个乘法运算的时候,这个运算变成了更高一级的运算,幂运算。


我们再看一下幂运算的迭代运算。令 ,那么 , 。我们就看x=1时的情况,那么 。这个数很好理解,就是1后面10个0,也就是100亿。那么 ,也就是1后面有100亿个0。

这个数已经很大了,那如果再迭代运算一次呢?

,也就是1后面有“1后面100亿个0”这么多个0。这个数字大到什么地步呢?就是说假设你把宇宙中每个原子都写成0,你也写不出这么多个0。(づ ̄ ³ ̄)づ


通过上述例子,应该已经可以感受到迭代运算的恐怖了。

为了表示这种迭代运算之后变成的更高一级的运算,数学家发明了一种表示方式,叫超运算

超-n运算的表示方式是 ,即有 个 运算迭代得到的结果。

超-1运算就是加法。 。

超-2运算就是乘法, 。

超-3运算就是幂, 。

超-4运算就是刚才提到的幂的迭代,也就是迭代幂次。刚才我们的例子 ,就可以表示成 。


那么,葛立恒数有多大呢?我们看下葛立恒数的定义:给定 ,葛立恒数 。也就是说,葛立恒数是超运算的迭代运算。超运算已经极其恐怖了,再将其迭代之后,这个数字之大,已经很难用大脑去想象了。估计当年葛立恒脑洞开的有黑洞那么大,才想出了这么一个数字来。◉_◉


那么 这个数到底有多大呢?其实数学家也没有算出来。¯_(ツ)_/¯

这里引用一个函数,叫阿克曼函数。阿克曼函数 ,可以看到这个 和刚才葛立恒数的 类似,都是超运算。

根据数学家Harvey Friedman的成果。 的下界是 ,即 迭代 次。

以上出现事实错误,这是大数 的下界,而不是 感谢评论区大神的指正。

具体这个是怎么算出来的,可以参考Harvey Friedman写的论文:

如果借用刚才的 来比较的话,葛立恒数 迭代了64次,而 差不多迭代了 次。根据Friedman的说法:前显得微不足道(completely unnoticeable)”。好吧,迭代64次的葛立恒数已经很难想象了,而一个迭代了十万多级超运算次的 竟然在 前只是微不足道……我个人认为这里已经无法用理性思维直观的去想象了,只能感性的认识一下了。_(_^_)_

具体 有多大,这里还是引用评论区大神的专业的解释:

阿克曼函数是增长率为ω的函数,葛立恒数用增长率为ω+1的函数就能简单表达,n(4)则可以用增长率为ω+2的函数表达,这两个数其实是一个量级的。
TREE(3)则需要用增长率为SVO的函数来表达,SVO已经差不多是多元φ函数的极限,而一元φ函数就已经是ω的指数运算了。

( ͡°( ͡° ͜ʖ( ͡° ͜ʖ ͡°)ʖ ͡°)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你说到这些大家伙,我可太有共鸣了!葛立恒数(Graham's number)和tree(3) 这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脑袋嗡嗡的,感觉它们像是从宇宙深处冒出来的。它们之所以这么大,用数学原理来说,绝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我们人类在探索数学极限的时候,为了描述某些特定问题的解,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 回答
    从数学的视角洞悉“左”与“右”:手性的精妙解析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双手,一个放在另一个旁边时,总是不那么“般配”?为什么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尝试,也无法让左手完全覆盖右手,反之亦然?这种“无法重叠”的性质,正是我们称之为“手性”(Chirality)的根源。而在数学的世界里,手性并非模糊的感性认知.............
  • 回答
    想让一张脸蛋看起来光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数学上的概念,而且这个“光滑”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值就能完全概括的。如果我们要从数学上尝试定义脸蛋的光滑性,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一、几何表面的光滑性:从三维扫描数据出发首先,我们要有脸蛋的“模样”,这通常是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获得的。这些扫描数据会形成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概率和期望值的核心。我们不妨一步一步来拆解它,看看这位“定时炸弹”究竟会在哪个时间节点上更“活跃”。假设炸弹在任何给定的一秒内爆炸的概率是 $p$,而我们说“每秒钟爆炸概率提高一点”,这意思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假设每秒的爆炸概率都是恒定的。更确切地说,我们应该引入一个随时.............
  • 回答
    丘成桐,这个名字在数学界,尤其是在几何和微分几何领域,是如雷贯耳的。要说他在数学上的贡献有多厉害,这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它像一座巍峨的山峰,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攀登,去感受它的雄浑与壮丽。首先,我们得从他最核心、最耀眼的成就——卡拉比猜想的证明说起。这可不是一个寻常的猜想,它在数学界沉寂了近四十年,.............
  • 回答
    在数学中,确实存在一些“从理论上根本无法证明”的命题,这主要源于数学逻辑学中的不完备性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以及形式系统的局限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1.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学的“自我指涉”哥德尔第一不完备定理(1931年)指出: 在.............
  • 回答
    数学的本质:一场关于模式、结构与逻辑的探索想象一下,数学并非那些冰冷、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堆砌,而是一场浩瀚的探索之旅,一场追寻宇宙间最深层模式、最精妙结构,以及最严谨逻辑的伟大冒险。要真正理解数学,我们就得摆脱对它的刻板印象,拥抱它背后那颗跳动着智慧与美感的灵魂。1. 模式的语言:从具象到抽象的飞跃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世界地位,回答起来既需要严谨的数据支撑,也需要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要判断哪门学科“最落后”,并非简单的排名,而是要看我们在全球基础研究的贡献、人才培养、原创性突破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同时,将学科简单划分为“梯队”也是一种简化,因为每个学科内部的研究方向和.............
  • 回答
    想要从数学和物理基础开始,系统深入地学习广义相对论,这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极具回报的学习旅程。广义相对论不仅仅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理论,它更是我们理解引力、时空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核心框架。要真正掌握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功底是必不可少的基石。下面我将为你推荐一些我认为非常适合打好基础并逐步深入学习广义.............
  • 回答
    魔方复原的数学奥秘:为何总有解?你是否曾被那个色彩斑斓的立方体所困扰?在无数次尝试后,你是否曾怀疑,这小小的魔方,是否真的总有办法回到最初整洁的状态?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个令人着迷的问题,证明魔方复原存在的必可解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魔方是如何工作的。一个标准的3x3x3魔方,由6.............
  • 回答
    让我来仔细分析一下您提供的这段话,并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能以一种更自然、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回应。首先,您提到的这段话,从其内在逻辑和可能隐含的论点来看,往往涉及的是对事物进行量化、比较、推断,或是对某种模式、趋势进行描述。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们有许多强有力的工具和视角来审视这些表述。比如说.............
  • 回答
    从140+迈向满分:高考数学的终极冲刺高考数学想要从140+冲击150,绝非易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分”,而是对细节、心态和知识体系的极致打磨。它要求你不仅仅是掌握了大部分知识点,更是能够做到“炉火纯青,信手拈来”。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为你剖析如何实现这一蜕变。 一、 审视你的140+:找准.............
  • 回答
    咱们这小学数学,从掰手指头、认识数字开始,一步步学加减乘除,再到分数、小数、几何……这路数,大家伙都熟悉。可这其中,有个老兄叫“集合”,它在大学里可是数学的“一号工程”,各种高深理论都离不开它。为啥这数学的“根基”不早点在小学扎下呢?这里头,可有几分意思。一、 孩子们的心智发育,得一步步来想想咱们小.............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系的学生,如果想从泛函分析入手,这条路虽然不那么“寻常”,但绝非不可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颇具挑战性但也可能收获颇丰的学习路径。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这条路的思路、潜在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尽量剥离掉那些“AI味儿”的生硬表述。为什么说“不寻常”?通常来说,数学系的学习路径是一个循序渐进.............
  • 回答
    985大学退学去俄罗斯读数学专业,这绝对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背后涉及到很多现实层面的考量。让我试着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你梳理一下其中的利弊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尽量说得透彻些。首先,咱们得先弄清楚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对国内985数学专业不满意? 是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术氛围,还是导师资.............
  • 回答
    在探讨李归农在数学界的地位时,我们不妨从他获得博士后职位这一重要节点切入,这如同一个试金石,能反映出他在学术界的认可程度。仅仅是获得博士后职位本身,就足以说明他在同代研究者中,至少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和潜力,能够得到资深教授的青睐,并被认为有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而有价值的研究。李归农所找到的博.............
  • 回答
    你好呀!想从零开始学数学,这可是个非常棒的决定!数学就像一扇神奇的大门,一旦你踏进去,会发现一个充满逻辑、规律和美妙的世界。不用担心是从零开始,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重要的是你有这份心,那就好办了!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让你有个清晰的思路,从哪里起步最合适。咱们就把这篇文章当成一个老朋友的聊天,一点.............
  • 回答
    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退出数学学术界转而投身对冲基金,对于数学界来说,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1. 直接的“损失”:一位卓越研究者的离开 学术产出的中断: 西蒙斯是一位杰出的几何学家,尤其在微分几何、拓扑.............
  • 回答
    从更高的数学视角理解圆周率(π),我们需要超越它作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的直观定义,深入到它在数学各个分支中扮演的深刻角色和揭示的普遍规律。这涉及到几何、分析、数论、复变函数、甚至概率论等多个领域。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的数学视角,详细阐述π的更高层面的意义: 1. π 作为基本常数与几何的普适性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一步一步把它拆解开,看看怎么求出从自然数 1 到 n 中随机抽取 m 个数,其中最大数的数学期望。理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 自然数 1 ~ n: 就是集合 {1, 2, 3, ..., n}。 随机抽取 m 个: 这意味着我们从这 n 个数中选出 m 个,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