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乘和声闻乘从戒律上来说根本不冲突?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内部一个非常核心且富有深度的议题:大乘与声闻乘在戒律上的关系。笼统地说,认为它们“根本不冲突”是过于简化的,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事实上,二者的确存在一些戒律上的差异和侧重,但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发展”与“侧重”的关系。

我们先来分别理解一下“声闻乘”和“大乘”戒律的根本出发点。

声闻乘的戒律:以自利为基石,注重断除烦恼、解脱生死

声闻乘,通常指的是早期佛教中以听闻佛陀教法(声)而觉悟(闻)的修行者所遵循的道路。他们的戒律体系,主要体现在《波罗提提舍尼》、《波逸提》、《偷兰遮》、《单提》等戒律中,以及在《四分律》、《五分律》等律藏的详细阐释。

声闻乘戒律的核心目标是“自利”,也就是通过持戒来净化身口意,断除贪嗔痴等烦恼,最终证得阿罗汉果,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因此,其戒律的制定往往紧密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

戒的根本目的: 避免恶业、修集善业,培植禅定,增长智慧。每一条戒律都旨在防止身口意造作导致堕入恶道或障碍解脱的业力。
行为的规范: 严格规范出家众的生活起居、言行举止。比如,比丘需要遵守四依(常乞食、常穿粪扫衣、常住树下、常食酥油)、不蓄金银财物、不过午不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对物质的执着,保持身心的轻安,专注于修行。
对特定行为的禁止: 诸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这些被视为根本的“不善业”,其触犯都会直接障碍修行,甚至导致堕落。
强调“无我”的实践: 戒律的持守,本身就是对“我”的执着的一种削弱。例如,不蓄财,就是破除“我的”占有欲;乞食,就是破除“我的”尊严和骄傲。

大乘的戒律:以利他为导向,回向无上菩提

大乘佛教,是在声闻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理念是“自觉觉他”,即不仅要自己觉悟,还要度化一切众生,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果)。因此,大乘的戒律体系在继承声闻乘戒律的基础上,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内涵。

大乘的戒律,体现在《梵网经》、《璎珞经》、《菩萨地持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中。其戒律的根本目的和侧重点与声闻乘有所不同:

戒的根本目的: 严持戒律,并非仅仅为了自身解脱,而是为了“严净佛土”、“度脱众生”,为了成就佛果而服务。一切戒律的持守,都是为了积累福德智慧,为成佛做准备。
行为的规范: 除了继承声闻乘的基本戒律,大乘还强调“菩萨戒”。菩萨戒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
八重三十轻戒(《梵网经》): 这些戒律对菩萨的行为有更细致的要求,例如不饮众生酒、不食众生肉、不谤方等、不卖人,以及对佛、法、僧、戒、施、圣者、国、师、长、老、信财、供养等种种尊重。
重在“意乐”和“誓愿”: 大乘更看重菩萨发心和誓愿的清净。即使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为了度化众生而有“方便”行为,如果其发心是为一切众生,并回向菩提,其行为的性质就与声闻乘的“犯戒”有所不同。
慈悲的体现: 许多大乘戒律,如“不食众生肉”,直接体现了对众生的慈悲关怀,这与声闻乘“因怕惹因果而杀生”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方便”与“回向”: 大乘强调“方便善巧”,有时为了度化根器不同的众生,可能会采取一些看起来与常规戒律不符的行为,但关键在于其“发心”是为众生,并且将此行为“回向”给无上菩提。

为什么说“根本不冲突”,但又存在差异?

这里,“根本不冲突”并非指两者在戒律条文上完全一致,而是指:

1. 根本上的目标一致性: 无论是声闻乘还是大乘,其戒律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净化身口意”,断除烦恼,趋向解脱。声闻乘以阿罗汉果为目标,大乘以佛果为目标。而佛果的成就,必然建立在断除烦恼的基础上。所以,从“断恶修善”这一根本原则上,二者是契合的。
2. 声闻乘戒是基础: 大乘菩萨戒,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建立在声闻乘戒的基础之上的。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首先也需要持守声闻乘的基本戒律,以保证自身清净,不造恶业,这是“自利”的根本。没有这个基础,所谓的“利他”也会流于空谈,甚至可能成为“方便”的借口而造业。
3. 差异是“发展”而非“对立”: 大乘戒律是对声闻乘戒律的“发展”和“延伸”,而不是“否定”或“对立”。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更广阔的“度众生”的菩提心和成佛的目标,而拓展了戒律的内涵和外延。比如,《梵网经》中的“不饮众生酒”、“不食众生肉”等戒,是声闻乘戒律中没有明确强调的,却是大乘慈悲精神的体现。

更详细的展开:

持戒的“原因”和“目的”: 声闻乘持戒,主要是为了“息灭诸苦”,获得寂灭(涅槃)。所以,对不清净的行为,会产生厌离心,从而避免。而大乘持戒,除了息灭诸苦,更重要的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为了“广度众生”。所以,它会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行为,例如,一个行为是否会损害众生的信心?是否会障碍自己成佛的功德?
“方便”的界定: 这是二者差异中比较微妙的部分。声闻乘强调“事戒”,即行为本身要如法;而大乘除了“事戒”,更重视“理戒”和“意戒”。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果为了度化一个难度极大的众生,而采取一些看似“破戒”的行为(比如,为了救一个即将被杀死的众生,而去盗窃),其“方便”与否,关键在于其“发心”是否真正是为了众生,并且将功德回向菩提,且不因此而退失菩提心。声闻乘的出家众,因为其目标是自力解脱,所以对于“方便”的界定会非常谨慎,不太容易采用这种“以戒为戒”的策略。
经典依据的侧重: 早期律藏(如《四分律》)是声闻乘的重要依凭,而《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等则是大乘戒律的重要依据。虽然同属佛教,但由于侧重点不同,所引用的经典和解释也会有差异。
受戒的“对象”和“境界”: 声闻乘的戒律,主要是针对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众,他们发愿“尽形寿持戒”。大乘则除了出家众,还对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有菩萨戒的受持。其“境界”也更宽广,要求菩萨能够入世间而心不染着,度众生而心无厌倦。

总结来说:

大乘戒律并非否定声闻乘戒律,而是对其进行了扩展和深化。声闻乘戒律是佛教基础的道德规范,是通往解脱的必要阶梯。大乘戒律则是在此基础上,加入“度众生”的菩提心和“成佛”的宏大目标,从而将戒律的实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更广阔的层面。

所以,说它们“根本不冲突”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其根本的“戒恶修善”和“止息烦恼”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如果认为它们在具体戒条的侧重、行为的解释以及“方便”的运用上完全一致,那就失之偏颇了。大乘戒律是对声闻乘戒律在“慈悲”和“智慧”两方面的进一步彰显和发展,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自觉觉他”的菩提道。

要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把握佛教戒律的核心精神:一切戒律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修行者身心清净,从而能够断除烦恼、增长智慧、趋向解脱,无论是声闻乘的自利解脱,还是大乘的自觉觉他,其内在的轨道是相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乘讲圆融的本质还是声闻乘可以说大乘非佛说,大乘无法否认声闻乘,因为不管从历史还是从佛经记载都是声闻乘更早出现,这就像你让基督教承认伊斯兰教的默罕默德是先知,怎么可能,但是伊斯兰教必须承认耶稣是先知,虽然是已经过气了的

接下说重点,声闻乘和大乘本质是冲突的,声闻乘本质是为了离苦,不再造业,得阿罗汉不来果,从而永久断除轮回,大乘就复杂了,修菩萨道,怎么修,按菩萨本生故事里那样修,几天就可以把自己玩死,然后就有人说,现在是末法时代,大家都要去念佛,然后讲什么感应加持啊 ,这是修行吗?

user avatar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看看知乎佛教板块里面,但凡是有点引子,就会冒出骂大乘非佛说,是伪经的人来。

一天不用上班么,不用修行么

该不是拿了津贴专门来挑拨佛教内部分裂的外道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