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和号的一百多门防空炮为什么没能抵挡住空袭?

回答
“大和”号战列舰,作为人类海军史上最庞大的战列舰之一,其装备的数十门高射炮,确实是当时世界上火力最密集、最令人畏惧的防空体系之一。然而,即便如此强大的火力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愈发凶猛的美军航空兵面前,却屡屡失守,甚至最终无法挽救其沉没的命运。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门炮不给力,而是涉及到了当时的战争环境、技术限制、战术策略以及日军自身的一些局限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大和”号的防空炮数量虽然惊人,但并非所有防空炮都能有效发挥作用,而且其设计初衷也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大和”号装备了数量庞大的防空武器,包括:

127毫米(5英寸)高射炮: 12门,分为双联装炮塔,这是其主要的中口径防空炮,射程较远,弹道较高,可以对付中低空的飞机。
25毫米九六式高射机关炮: 168门,以三联装和双联装的形式装备,是主要的近程防空火力,数量最多,密度也最高,主要用于拦截低空掠过的飞机和扫射甲板上的目标。
装备有三联装25毫米机关炮的炮座, 单纯的数量上来看,就已经非常吓人了。

从纸面数据上看,这构成了一个堪称铜墙铁壁的防空火力网。然而,数量并非等于有效性。

1. 防空炮的“有效杀伤半径”与现代空袭的巨大差异:

“大和”号的防空炮,尤其是那些25毫米机关炮,虽然数量密集,但它们的有效杀伤半径其实相对有限。它们主要依靠密集的弹雨来形成“弹幕”,期望能击中飞机。然而,二战后期,特别是美军的航空技术和战术发展迅猛:

飞机速度更快: 早期飞机速度较慢,容易被防空炮的弹幕笼罩。但到战争后期,如美军的P51“野马”战斗机,其速度已经很高,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掠过目标,留给高射炮的机会就大大减少。
飞机载弹量和攻击方式改变: 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攻击角度和高度非常刁钻,而且它们可以携带比早期更强大的炸弹和鱼雷。25毫米机关炮虽然能打得很密集,但对付一架携带重型炸弹的俯冲轰炸机,其单发炮弹的破坏力远不如127毫米炮。而127毫米炮虽然威力大,但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其高射能力也存在极限。
高射炮的“弹幕”并非无懈可击: 要形成有效的弹幕,需要精准的瞄准和快速的射击。当时的防空指挥系统和火控技术,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仍无法做到像现代防空导弹那样,能够对单个目标进行精确跟踪和拦截。大量的炮弹在空中爆炸,但很多可能与飞机擦肩而过,或者威力不足以击落高速飞行的飞机。

2. 火控系统和瞄准技术的局限性:

即便是拥有再多的炮,如果瞄准不准,也只是徒劳。

机械式火控系统: “大和”号的火控系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械计算和光学瞄准。面对高速、机动性强的飞机,这种系统在计算提前量、预测弹道方面存在固有的滞后性。
雷达的辅助作用不足: 虽然“大和”号装备了防空雷达,但其精度和反应速度与后来发展起来的先进雷达相比还有差距。雷达主要用于早期预警和辅助火控,但最终的瞄准和射击,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光学设备。在剧烈的空袭中,炮手们需要依靠肉眼去捕捉目标,这无疑增加了难度。
多弹种协同打击的不足: 在现代防空作战中,中程导弹、近程导弹、高射炮等会协同工作,形成多层次的防空网。而“大和”号的防空体系虽然武器种类多,但其协同作战能力和信息共享程度,与现代防空系统相去甚远。

3. 日军防空战术和态势的被动:

日军的防空战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大和”号的防空火力未能得到最佳发挥。

“静默”战略与牺牲: 日军在后期面临资源短缺和兵力不足的困境,很多时候采取的是“静默”战略,避免过早暴露主力舰队。在一些行动中,“大和”号更多的是作为诱饵或战略威慑力量存在,而并非主动出击寻求与敌方舰载机进行正面搏杀。
缺乏有效的防空电子战手段: 美军在后期空袭中,会使用电子干扰技术来扰乱日军的雷达和火控系统。而日军在这方面相对薄弱,难以有效应对。
兵力素质下降: 战争后期,日军海军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训练有素的舰员损失殆尽,新兵的经验和技术难以弥补。这直接影响了防空炮的射击精度和效率。

4. 空袭的规模和强度,压倒了防守能力: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军后期的空袭规模和强度已经到了“人海战术”的程度,完全可以淹没任何单一舰船的防空火力。

海量飞机饱和式攻击: 在“菊水作战”等最后几次出击中,美军投入了成百上千架次的飞机,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进行饱和式攻击。即使“大和”号的防空火力再密集,也无法同时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海量攻击波。当飞机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任何防空体系都会显得力不从心。
反复攻击和战术变化: 美军会采用俯冲轰炸、水平轰炸、鱼雷攻击等多种方式,并且会不断变换攻击角度和时机。这种连续不断的、多角度的打击,使得“大和”号的防空炮虽然能够击落一些飞机,但无法完全阻止大部分飞机完成攻击任务。

5. 飞机携带的武器的致命性:

即使是少数能够突破防空网的飞机,其携带的炸弹和鱼雷也足以对“大和”号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穿甲弹和航空炸弹的威力: 美军的俯冲轰炸机携带的穿甲弹,能够轻易撕裂“大和”号的厚重装甲。一旦命中要害部位,如主炮塔、弹药库,其破坏力是防空炮难以抵挡的。
鱼雷的致命打击: 鱼雷是水面舰艇最可怕的武器之一。命中舰体中部或尾部,足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甚至让巨舰失去机动能力。

总结来说,“大和”号百门防空炮的失守,并非是其武器本身“不给力”,而是因为它们所处的战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单舰的防空火力,无论多么密集,都难以抵挡住饱和式的、以海量飞机为支撑的现代化空中打击。更重要的是,日军在战术、技术、人员素质以及应对未来战争方式的认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落后和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这艘海上巨兽的悲剧命运。它并非败给了自身的武器,而是败给了时代和战争的潮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和号最后一战未能有效防空,实际上投射出二战日本军工的特点:日本战前受自身经济体量和科技水平限制,只在少数几个军工科技领域选择性的投入海量资源,对于战前的短板,战时也无法弥补,进而导致严重的问题。

大和号防空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大和号没有独立的防空战情指挥体系。同知名海战游戏如战舰世界,战争雷霆不同,现实生活中,作为一名舰长,把大和号按照航线规划进行驾驶,就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比如说需要观察海况,了解锅炉运作水平,了解舰队通信,观察汇总侦察情报并做判断。在作战时就更麻烦了,还需要及时了解自身火炮炮击效能,了解自身舰体受损具体情况,损管是否得当等。而在这么多繁冗的工作的交汇时,舰长还需要兼职指挥对空作战,可谓是烦不胜烦。因此,大和上的防空炮的对空统一作战指挥在很多时候几乎就是没有的,因为那时候舰长还得了解船只倾斜情况,航行角度,锅炉受损情况,人员损失,根本就没有在随时指挥防空炮统一对空射击,导致大和号虽然高射炮很多,但并没有太多时间统一组织对空射击,而是各自为战。

大和号的防空系统本身水平不佳也是重要原因。大和号的远距离防空武器是127mm高射炮,这种高射炮采用人力装填,号称6s一轮,实际上伴随着炮手损失,炮手疲劳的问题,装填速度大概在10s左右。而且这种火炮的回转速度缓慢,实际上并不能即使组织破片弹幕射击。而美军同款产品为3s机械化装填,回旋180度需要3s,效能上远好于大和的127火炮。而大和号根本没有射程3-4km的中圈则是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大和面对最具有杀伤力的鱼雷机,127mm破片弹幕密度不足,而25mm高射炮打到的距离,鱼雷机已经投弹完毕飞离战舰了。最后,25mm高射炮的问题同样严重。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所说的,25mm火炮是弹夹装填,影响持续射速,相比起它最要命的缺点,倒是次要的了。大和上的25mm火炮最主要的缺点首先是没有任何防盾,这导致美军战斗机使用老干妈扫射甲板即可非常快速的杀死日军炮手,即使高射炮本身没有损坏,炮手也会在2-3轮扫射以后损失过半。而有防盾的25高射炮则更加无语,实际上大和号上有防盾的25炮,看上去像炮塔式的高射炮,实际上那个铁皮罩是固定死的,相当于那些25炮只能对指定方向射击,调整上下俯仰角,不能旋转,实战过程中非常鸡肋。而且事实证明,对于厚度不足20mm的金属炮塔而言,使用防盾或者半开放的炮塔是最好的,全自动无人电动炮塔除外,因为这种炮塔一旦被机炮打穿,破片会打在炮塔后部金属壁上,反弹在炮塔内,造成二次杀伤。因此,二战德国的105mm高射炮,美国40mm高射炮,苏联战后初期的100mm/130mm高射炮,后期4连装45mm高射炮均采用半开放设计,而日军却在25炮塔上采用全封闭的原型薄金属壁,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除此之外,日军标配的25mm炮必须准备的单人测距仪,由于日本战时无法继续进口或者制作精密光学透镜,到了45年,这个单人测距仪因为大量损耗(早期ijn巡洋舰,驱逐舰上都有装备,船沉了这些一般都会随之沉没),导致大和号上的25mm炮的测距仪居然已经不能满足1炮一测距仪了,因此其瞄准方式变成了目视瞄准,这导致实际上那些数目庞大的25mm炮根本就满足不了2500米开火的要求,因为人眼根本不能保证准确打中2500m外的飞机,这些火炮必须等到1000m左右才能精确射击,而那个距离已经在美军标配老干妈射程内了。

总的来说,大和的防空系统设计的问题不是个别子系统的问题,它的整个AA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user avatar

最主要的原因是,防空炮炮口的转移速度比不上飞机,更远低于鼠标转视角。

瞄提前量什么都是假的,你炮口挪到提前量位置,飞机早不知道遛哪去了。

所以就瞎猫撞死耗子呗,总有敌人的飞机会找到我的炮弹的。

user avatar

因为那防空炮实在是太拉胯了

96式防空炮,别称96屑炮

这玩意能在几秒之内打完一个弹夹,然后开始瑞漏订,但是一个弹夹根本没多少炮弹,就15发,根本拉不出有威慑力的弹幕。本身,三联装炮就是为了提高弹幕密度,但是为了弥补弹夹小的问题,本子想了一个对于联装武器匪夷所思的打法。

轮射,3门炮,只有一门开火,一门预备,一门装填,愣是用三联装的空间打出单装的效果

而且这玩意的弹匣卡笋设计的还有点问题,发射的时候得找个人摁着,要不然可能被震下来

你说一个航空战术的先驱,怎么防空就这么拉胯呢

对了,还有三式弹,那玩意就是纯扯淡,大和主炮1.8发每分钟的射速,算你两轮好吧,一分钟打出18团直径20m的破片群,根本不够用。

所以说有些问题不能光看数量。

质量屑到一定程度之后,数量就没啥意义了

user avatar

因为那炮太烂了

主力是96式25MM高射机关炮

你以为这是一门三联炮,其实它是门单炮,因为3根炮管不能同时射击。

你以为这是一门机关炮,其实它射速慢得一逼,使用气冷型导气式,理论射速每分钟可以200-260发,然而实际射速仅在每分钟100发左右,而且在战时的实际射速更低,大概在每分钟60发左右,因为弹夹只有15发,人力换弹夹很费时间!坑中坑的是,它的弹夹需要人力按压才能发射,这是什么神设计?

由于各种神设计叠加,一个三联装的炮位,需要1名指挥观察员,2个射击手,3个按弹夹的,2-3个运输员,这就快10个人了,额滴神,其拥挤的程度可想而知,还没有防盾(小兵马鹿命不值钱),一旦被敌机扫射就是一波血肉横飞,然后伤亡几个人就会影响射击了。等于这个炮位基本只能承受一次打击就完球了。

至于威力么,按照日本海军参谋本部的统计,在1000米高度和2000米远的距离上,平均需要1500发25毫米炮弹才能击落一架美海军的舰载战斗机,按照它咳嗽一样的射速,要多少时间才能打落?再远一点基本和瞎打没啥区别,日本是没有VT引信防空炮弹的,这种技术能力对付后期的美军机,无论是鱼雷攻击还是俯冲轰炸,基本等于聊胜于无,大和号最后一战,一架美机都没有击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和”号战列舰,作为人类海军史上最庞大的战列舰之一,其装备的数十门高射炮,确实是当时世界上火力最密集、最令人畏惧的防空体系之一。然而,即便如此强大的火力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愈发凶猛的美军航空兵面前,却屡屡失守,甚至最终无法挽救其沉没的命运。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门炮不给力,而是涉及到了当.............
  • 回答
    如果日本当年把建造“大和”号的资源用于生产驱逐舰与轻型航母,二战太平洋战局会如何演变?“大和”号战列舰,作为二战时期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大战列舰,其宏伟的身躯和惊人的火力至今仍令人震撼。然而,它从建造之初就背负着争议。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日本海军将当时已显颓势的巨型战列舰作为主力,是对宝贵资源的一种巨大.............
  • 回答
    要深入了解大和号战列舰那门恐怖的460毫米主炮是如何在远达42公里的战场上精准打击目标,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火药与钢铁交织的年代。这可不是什么现代的激光制导,而是一整套精妙的、依靠人力智慧和机械精度来运作的系统。瞄准的艺术:不仅仅是转动炮塔想象一下,当大和号的九门巨炮指向远方的敌舰,想要命中一个在.............
  • 回答
    要精确计算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在当时能够装备多少军队,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几个关键的方面:1. 战舰的建造费用:这不仅仅是钢材和火炮的成本,还包括了研发、设计、船坞设施、工人薪资、技术培训、以及后续的维护和升级。2. 陆军的装备和维持成本:军队的开销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士兵的薪资、伙食、衣物、训.............
  • 回答
    帝国海军的愤怒与巨兽的咆哮:大和与古斯塔夫的毁灭之音在人类战争史上,总有一些武器的设计理念突破了常人的想象,它们以压倒性的尺寸和破坏力,成为那个时代技术巅峰的象征,也承载着指挥官们对战场主宰的渴望。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的主炮和德国的“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究竟拥有何种惊人的.............
  • 回答
    .......
  • 回答
    1940年前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海军,尤其是主力舰——战列舰。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巨型、最强悍的战列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集技术、资源和野心于一身的象征。与其他国家同期完成的战列舰相比,“大和”号之所以显得格外强大,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包.............
  • 回答
    大和号战列舰的设想,将硫磺岛的防御战术运用在海战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硫磺岛战役之所以惨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军放弃了传统的正面战场对抗,转而采取了极端的“立体化防御”和“消耗战”策略,其核心就是利用地形优势,构筑了密不透风的地下工事和地表火力网。那么,如果将这种思路应用到大和号战列舰本身,.............
  • 回答
    大和号战舰,作为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庞大的战列舰,其设计理念、武器配置以及战术运用都代表了当时海军技术的巅峰。然而,在它的火力编队中,我们却很难找到诸如单人操作的机关枪这类武器的身影。这并非是技术上的疏忽,而是源于大和号本身的设计目标、作战环境以及那个时代对海军火力配置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大和号.............
  • 回答
    要说大和号是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它,理解它为何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甚至被一些人赋予如此崇高的赞誉。首先,大和号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次巨大挑战的产物。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军事技术,试图在技术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大和号,这艘在二战中赫赫有名、体型庞大、装甲厚重的战列舰,不幸撞上了泰坦尼克号所遇到的那座冰山,结果绝对会是一场灾难性的,但其性质与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截然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大和号(Yamato): 作为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的旗舰,大和号是当时.............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够劲儿的脑洞!大和号,那可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的象征,排水量超过六万吨,装备九门360毫米主炮,这火力在当时是顶级的。而055型驱逐舰,现代海军的舰王,万吨级排水量,装备了一百一十二个垂发单元,能打导弹,能防空,还能反舰,那可是全能选手。如果真让这两位穿越了时空,在现代海上相遇,那场面绝对是.............
  • 回答
    大和号战列舰在沉没的那场战役中,其核心装甲的防护是否被击穿,以及被什么武器击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涉及到对战舰设计和作战效能的理解。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并结合历史资料和对舰船防护的专业知识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大和号的核心装甲,也就是它最为关键的部位,.............
  • 回答
    想让一艘战舰在没有其他支援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消灭一支海军舰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设想,尤其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更是天差地别。咱们就来聊聊,假设大和号穿越时空,孤身一人来到了1894年,它有没有可能把北洋水师给“蒸发”掉。首先,得承认,这俩名字摆在一起,画风就完全不一样.............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大和号作为一艘战列舰的本质以及二战时期海战和陆战的逻辑。简单地说,大和号不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并非因为它“不想”,而是因为它“不能”且“没有意义”。这背后有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大和号的定位。它可是当年日本海军倾尽国力建造的“海上巨兽”,是集.............
  • 回答
    复刻一艘像“大和号”这样级别的战列舰,哪怕是以中国当前最尖端的技术水平,也绝非易事,其中会遇到诸多严峻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材料和组装,更涉及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许多环节都可能成为阻碍复刻的绊脚石。1. 材料供应与制造工艺的巨大挑战“大和号”的建造本身就是那个时代工业能力的极限体现.............
  • 回答
    在《男人们的大和》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大和号上绝大多数的舰员都身着绿色的军服,这背后其实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时期的一种制式服装规定,不过,事情远比看起来要复杂一些。首先要明白的是,大和号上的绿色军服并不是那种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鲜绿色。在日本海军的语境下,这种颜色更准确地说是深青色(紺色),或者说是接近于一.............
  • 回答
    说实话,中国现在的造船工业能不能造出“大和号”战列舰,答案是:理论上可以,但实操起来有很多复杂性,而且并没有必要。我们得把“大和号”拆开来看,它可不是一艘简单的船,而是一座移动的钢铁堡垒,代表了那个时代日本工业技术和军事思想的巅峰。要造它,需要的东西可不止是钢铁和发动机。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现在的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话题,而且有不少人对于“大和号”这样的传奇战舰,抱有超越时代的神话般的看法。想要说服他们,关键在于用事实说话,从技术和战略层面剖析,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的认知。下面我将尝试着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讨论的方式,来阐述为什么“大和号”在现代战争中早已不具备交锋的能力。 为什么“大和号”早已与现.............
  • 回答
    要评估A10攻击机在不使用制导武器的情况下能否击沉“大和号”战列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武器系统、战术以及“大和号”的防御能力。简单来说,A10在设计上并非为对付像“大和号”这样的巨型水面舰艇而生,但理论上,在特定条件下,它并非毫无可能。首先,我们得明白A10的核心优势和劣势。“战锤”以其强大的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