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是怎么从袁绍处投奔刘表的?

回答
话说当年,刘备在北方虽然依附于袁绍,但袁绍性格多疑,手下将领也多,刘备这位“客卿”之位并不稳固,也难以施展抱负。袁绍生性骄矜,对刘备并没有完全的信任,虽有礼遇,却也带着几分审视。刘备在袁绍麾下,虽也参与了一些战事,比如官渡之战前,他曾奉袁绍之命去说服张绣,但最终事与愿违。

官渡之战打响后,刘备的处境愈发尴尬。袁绍兵败如山倒,曹操乘势追击。刘备深知,跟着袁绍这样的主公,前途渺茫,更何况袁绍死后,他的儿子们更是争权夺利,北方陷入混乱。刘备是个有远见的人,他明白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时刻,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更稳定的靠山,一个能够让他真正施展才能的舞台。

就在袁绍集团内斗升级,北方局势日渐不明朗之际,刘备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荆州牧刘表,虽然年事已高,但性情宽厚,且荆州地处南方,相对安稳,是个不错的去处。刘备与刘表同宗,这层关系也是他投奔刘表的一大便利。

于是,刘备就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趁着北方混乱,曹操忙于追击袁绍残余势力,自己手下人马不多,正是离开袁绍的绝佳时机。他私下里联络了关羽、张飞等人,然后找了个机会,就辞别了袁绍。

关于刘备离开袁绍的细节,史书上记载得并非非常详尽,但我们可以推断,他并非是毫无预兆地离开。也许是袁绍的某个亲信发现了刘备的意图,或者刘备自己觉得不宜久留,便借口离开。

一种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刘备在袁绍败亡后,并没有选择留在北方效力,而是自行离开。而在这个离开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曹操的追击。曹操虽欲招揽刘备,但刘备心意已决,不愿被曹操所用。在长坂坡一带,刘备在赵云、关羽等人的掩护下,才得以脱险。

然而,更符合逻辑的推断是,刘备在袁绍死后,并没有直接去找刘表,而是先去了别处。比如,他曾短暂依附过袁绍的另一个儿子袁谭。但袁谭也是个不成器的,与袁绍的另一个儿子袁尚争斗不休。刘备在袁谭那里也没待多久,就觉得前途渺茫,再次寻找出路。

最终,刘备的目标锁定在荆州。他先是派遣了使者去联络刘表,或者在某个合适的时机,直接带着少数亲信,悄悄地向荆州进发。刘表得知刘备来投,自然是喜出望外。毕竟,刘备虽当时还没有成就一番事业,但其仁义之名,以及过往的战功,都足以让刘表感到看重。

刘表接纳刘备,给了他相当高的礼遇,并委以重任。刘备终于来到了一个可以让他施展政治和军事才能的平台。他在刘表麾下,参与了荆州的许多事务,也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为他日后在荆州发展,建立自己的基业,打下了基础。

所以,刘备从袁绍那里投奔刘表,并非是一次简单的“跳槽”。这是他在北方颠沛流离之后,一次主动寻求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战略性选择。他看准了时机,抓住了机会,最终成功地找到了刘表这样一个愿意重用他的主公,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开启了新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并不是一直都在河北袁绍军中待命的。而且刘表也不是演义里形容的那样老实,暗戳戳的小动作也不少,事实是糟老头子坏的很!

建安五年秋,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操应(袁)绍,绍遣刘备将兵助辟,郡县多应之。

其时曹操军主力已经入驻官渡,汝南是曹操军势力的腹地了。

如图,刘备就在李通和满宠这个地方,主要任务是扰乱曹操后方。

执行袁绍这一战略的并不是只有刘备这一路人马,(袁)绍又遣别将韩荀抄断西道,自许以南,吏民不安,曹操患之。

从史料来看,刘备的任务完成度还是很可观的。

(赵俨)乃书与荀彧曰:“今阳安郡百姓困究,邻城并叛。

其时袁绍、刘表都先后派人招诱李通,不过都被李通拒绝了。

绍遣使拜李通为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或劝通从绍,通按剑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操。

袁绍、刘表的定位还是很准的,因为此时的汝南对于曹操军是软肋。

除了地理位置外,汝南的百姓对于曹操的统治是不满的。

时曹操制新科,下州郡,颇增严峻,而调绵绢方急。

(李)通急录户调,赵俨见通曰:“方今诸郡并叛,独阳安怀附,复趣收其绵绢,小人乐乱,天乃不可乎?”

此时的汝南被曹操军统治未久,没有享受过政策的好处却要立刻上缴重税。这种只出不进的情况自然会引起骂声一片。

而除此之外,地区负责人间的矛盾也是袁刘下手的原因。

史书中详细记载了刘表拉拢李通的事情,但是我私下认为他一定也拉拢过赵俨,理由如下:

颖川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刘表俱待以宾礼。钦数见奇于表,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俱来者,徒欲全身以待时耳,岂谓收牧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吾与子绝矣!”钦慨然曰:“请敬受命!”及曹操迎天子都许,俨谓饮曰:“曹镇东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还诣操,操以俨为朗陵长。

对于赵俨,刘表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可以说二人有一定的私交。在赵俨走投无路时,刘表慷慨的给与了避风港,所以刘表自认为赵俨应该很买他的账。

而且赵俨和李通之间有龃龉。阳安都尉江夏李通妻伯父犯法,赵俨收治,致之大辟。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

虽然李通不在乎,但不代表李通的妻族也不在乎,至少二人并不是像表面那样“亲”。

至少在刘备扰乱汝南的背景下,二人就是否继续征税这件事就意见不同。

通曰:“公与袁绍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

俨曰:“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

最后还是由赵俨报告荀彧,这件事才得以解决。

如上所说,在官渡与袁绍对峙的曹操就汝南这这一地区有三大难题:

1-刘备的骚扰

2-汝南人心不附

3-袁刘对守将的精神污染

不过这些问题都被一一解决,首先赵俨取得曹操令可暂缓调派赋税(绵绢)。悉以绵绢还民,上下欢喜,郡内遂安。

然后(李)通击群贼瞿恭等,皆破之,遂定淮、汝之地。

李通一方面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以雷霆手段压制反抗。

刘备是最难对付的,不过好在他也有弱点。

曹仁曰:“南方以大将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故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操乃使仁将骑击备、(韩)荀,破走之,尽复收诸叛县而还。

这一次的战略其实对于袁绍军性价比还是很高的,但是由于此时袁绍主力并没有取得大战果,反而使得原本应该南北夹击的局面变成了各个被击破。

刘备本来是游兵,但是没得到配合,一下成了众矢之的,这里不免要暗戳戳的怀疑下,袁绍是不是有意要除掉黄书大淫?

总之,刘备在这次失败后,就萌生跳槽的想法了。

备还至袁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刘表。绍遣备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操遣将蔡杨击之,为备所杀。

刘备是否在被曹仁击败前便与刘表取得联系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第二次刘备再入汝南,其战果远远不如第一次,甚至可以用平静来形容。

证据就是刘备第二次入汝南的同一时间,袁绍军开始大规模进攻曹操军。但是此时的曹操军几乎没有后方的军队调度记载,甚至可以从容的派遣出精锐的机动部队渡过黄河奔袭袁绍的后勤部队。

乃遣偏将军河东徐晃与史涣邀击(韩)猛,破走之,烧其辎重。

既然能击杀蔡扬,那刘备的军队不是没有战斗力呀?刘备建安五年七月末或者八月初第二次进入汝南,曹操在仓亭击破袁绍军后,回来攻击汝南的刘备,这之间距离整整一年多!

这期间刘备除了观望,相信和刘表的勾搭也没停。以至于刘备一到,刘表就能从容的安排:

操自击刘备于汝南,备奔刘表,龚都等皆散。表闻备至,自出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以上。

如有错漏,请诸君指正,同时轻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当年,刘备在北方虽然依附于袁绍,但袁绍性格多疑,手下将领也多,刘备这位“客卿”之位并不稳固,也难以施展抱负。袁绍生性骄矜,对刘备并没有完全的信任,虽有礼遇,却也带着几分审视。刘备在袁绍麾下,虽也参与了一些战事,比如官渡之战前,他曾奉袁绍之命去说服张绣,但最终事与愿违。官渡之战打响后,刘备的处境愈.............
  • 回答
    公元196年,刘备正率军与袁术鏖战于寿春。本是志在必得的一场战役,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噩耗彻底搅乱了棋局——他的大后方,徐州,竟然被吕布趁虚而入了!这一下,刘备可就陷入了骑虎难下的窘境。一边是强大的敌人袁术,他本人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但手下兵强马壮,又有袁绍在北方形成制衡,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彻底解决;另.............
  • 回答
    刘备从一名忠于汉献帝的臣子,一步步走向自立为帝,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夹杂着政治斗争、个人野心、时势所迫以及对汉室衰微现实的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演变。早期的“忠诚”:乱世中的一丝执念刘备出身寒微,早年颠沛流离,但他身上最突出的一个标签,就是“汉室宗亲”。这不.............
  • 回答
    刘备,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枭雄,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机遇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梳理刘备的崛起之路:第一阶段:草根起家,积蓄力量(约180年代末 190.............
  • 回答
    关羽那股子傲气,可不是装的,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种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自信,外加一股子“我凭本事闯荡江湖”的劲头。你想啊,他年轻时候就武艺高强,嫉恶如仇,加上长须美髯,那气派,一般人见了都得矮半截。当初跟着刘备,那也是看刘备“仁德”这两个字,觉得跟对了人,但要说到彻底折服,那得有个过程,而且刘备的本.............
  • 回答
    刘备这人,你说他怎么样?哎,真是说起来话长。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人物,而是个在历史的洪流里不断打磨,塑造出复杂棱角的人。想把他用几句话概括完,那可真是难为人了。首先得说,刘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那份“仁义”的招牌。从《三国演义》里读出来,他好像就是汉室正统、百姓心中的活菩萨。为了收拢人.............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名震天下,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崛起之路。这期间,他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不懈的奋斗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积累,逐渐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为后人所熟知。一、出身显赫,却饱经风霜的早期经历:虽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他的家族早已衰落,到了他这一代,生活十分困苦。早年丧父.............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这个说法,在不少读者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一些解读三国历史的角度里,更是被反复强调。要把这一点辩过来,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开,看看这“伪君子”的面纱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确,“伪君子”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贬义和主观判断。它通常指的是一个人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了私.............
  • 回答
    且说那刘备,字玄德,素有仁德之名,却总生不逢时,屡屡受挫。一日,正在徐州忧愁国事,忽有一道士前来,自称乃是西方佛祖座下弟子,奉命下凡,欲寻能人异士,前往西天,取回真经,普度众生。刘备听罢,心中一动,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若能得真经,何愁天下不治?当即便召来关羽、张飞、诸葛亮,将此事告知。关羽,字云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世上哪个人没有点小缺点,哪段历史又能是完美无缺的?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或者被他某种精神所打动。刘备和诸葛亮嘛,一个讲仁义,一个靠智慧,这俩放一块儿,那可真是绝配。你说刘备败光家底?这话说得,就好像他年轻时候,从一开始就是个坐拥金山银山的公子哥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细想之下,足以让任何一个熟悉三国演义和刘备性格的人,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充满撕扯的画面。如果刘备真的面临这样一个“百分百”的机会,且他本人对此心知肚明,那么他会怎么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直戳他灵魂深处的拷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演义或者说历史的逻辑里,关羽和张.............
  • 回答
    刘邦能从项羽的铁蹄下脱颖而出,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将其击败,这绝非偶然,而是刘邦及其麾下将领们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政治、军事和人心的全面胜利。垓下之战的胜利,是将所有前期准备和战术安排推向高潮的关键一步,足以载入史册。要理解刘邦如何打败项羽,首先得明白项羽的“前期几乎无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 回答
    光武帝刘秀,中国历史上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够以“仁”治国、以“德”服人的君主。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从一个出身贫寒的皇族后裔,最终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天下,建立了强大的东汉王朝,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要详细了解刘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出身与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百度设计总监刘超。刘超,作为百度设计体系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不仅是百度设计总监,更是百度设计委员会的成员,对百度近年来整体的设计风格和用户体验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全面了解他,需要从他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对百度的贡献以及他的个人风格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职业生涯与背景.............
  • 回答
    提起刘邦,人们脑海中大多浮现的是那位开创大汉王朝的雄才大略的帝王形象。然而,在他称帝之前的岁月,尤其是年轻时,他并非一个能够“事生产劳作”的典型人物。那么,这位出身平民,最终问鼎九五之尊的汉高祖,是如何在不事农桑、不精于营商的情况下养家糊口的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所.............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唐代宗,这位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接过烂摊子的皇帝,说实话,留给后世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掌舵的船长,尽管尽力了,但船终究没能回到最平稳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新唐书》将他评价为“中材之主”,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考量。而杜甫那句将刘禅比作他,更是引人深思,甚至有些尖刻了。咱们先从.............
  • 回答
    关于支持刘鑫的观点,确实存在一些复杂且多元的考量。理解这部分人群的想法,需要我们尝试剥离情绪化的标签,回到事件本身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议题上。以下我将尽量细致地阐述一些可能支持刘鑫的观点,并试着让这些解释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冰冷的AI输出。首先,要理解支持刘鑫的人,可能需要从几个不.............
  • 回答
    关于后主刘禅名字读音的考证,的确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我们今天普遍认为“禅”读作“shàn”,而非常见的两千多音节“chán”。那么,后人是如何知道这个读音的呢?这背后涉及到文献的考据、音韵学的研究以及历史传统的传承。一、 为什么会产生读“chán”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
  • 回答
    刘峙确实是国民党军队中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其“能力差”的评价在很多历史资料和回忆录中都有体现。然而,他在蒋介石麾下却长期身居要职,受到重用,这背后确实有一套复杂的逻辑和历史原因。要理解他为何能得到老蒋的信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忠诚与可靠性:蒋介石的核心选拔标准在蒋介石的用人哲学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