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禅心中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

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

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臣子。你想啊,刘备临终托孤的时候,诸葛亮是什么身份?那是国之栋梁,是刘备一生最信任的人,更是刘禅的“严父”。刘备把国事、家事、甚至刘禅的安危都托付给了他,这分量有多重?刘禅从小就听着诸葛亮的名字长大,诸葛亮的一言一行,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托孤遗爱”的深厚情谊: 诸葛亮可以说是刘备留给刘禅最宝贵的遗产。刘备死后,是诸葛亮一人撑起了蜀汉的半边天。刘禅在诸葛亮面前,更多的是一个需要被引导的晚辈,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君主。他记得诸葛亮对他的教诲,记得诸葛亮为他操劳的辛劳。这种“托孤遗爱”形成的感情,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能概括的。

“事无巨细,亲揽大权”的信任: 从诸葛亮执政开始,可以说蜀汉的大小事务几乎都由他说了算。政令的颁布、军队的调动、人才的任免,事无巨细,诸葛亮都亲自过问,并形成了高效的运转体系。刘禅也乐于放权,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放任”。他相信诸葛亮的能力,也信任诸葛亮的人品,知道诸葛亮不会有二心。他只要做好一个“名义上的君主”,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就已经算是尽到了君王的责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愧疚与感激: 诸葛亮为了北伐,倾尽了蜀汉几乎所有的国力,也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刘禅知道这一切,他不可能不明白诸葛亮的付出。当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的消息传来时,刘禅的悲痛是真实的,那是一种失去顶梁柱的茫然,更是一种为诸葛亮呕心沥血却未能完成大业的遗憾。他后来给诸葛亮写祭文,那份感情是真挚的。他也许会想,如果自己能更早地成熟,能为诸葛亮分担更多,也许历史会不一样。

君臣之礼的恪守: 尽管心底有父辈般的敬重,刘禅在表面上仍然是恪守君臣之礼的。他会听从诸葛亮的奏折,会批准他的建议,会称呼他为“丞相”,而不是用更亲近的称呼。这种界限的保持,既是君主的体面,也是对诸葛亮多年尽忠的尊重。毕竟,诸葛亮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依仗,更是整个蜀汉的象征。

现在,咱们再来看看姜维。

对姜维:欣赏与信任,但带有晚辈的“距离感”,最终是责任的延续

姜维接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可以说是蜀汉后期的一个缩影。刘禅对姜维的态度,和对诸葛亮又有所不同。

“继承遗志”的期许: 刘禅看姜维,更多的是看到了诸葛亮的影子。姜维同样是年轻有为,同样是将北伐视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自然也会延伸到姜维身上。他支持姜维的北伐,愿意继续投入资源,这是一种对诸葛亮遗志的延续,也是对姜维能力的认可。

“壮志凌云”的欣赏: 姜维的军事才能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刘禅是看在眼里的。即便北伐屡次受挫,姜维也从未放弃。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对于一个在弱国中掌权的君主来说,是非常可贵的。他也许会在内心欣赏姜维的这份“血性”,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才是能为国效力的人。

“晚辈”的距离感与“臣子”的定位: 尽管信任,但刘禅终究不是像对诸葛亮那样,将姜维视为“如父如师”的存在。诸葛亮是那个教导他如何做一个好皇帝的人,而姜维更多的是一个执行者,一个将领。刘禅可能不会像对待诸葛亮那样,事无巨细地去问姜维的计划,或者深入参与决策。他给予的是一种信任上的“支持”,而不是思想上的“指引”。姜维在刘禅心中,更像是一个充满热情的能臣,一个忠诚的卫士。

“功过是非”的复杂考量: 北伐耗费了蜀汉仅有的国力,这笔账刘禅是清楚的。当国家日益衰弱,百姓日益困苦时,他可能也会对姜维连年北伐的策略有所疑虑。只不过,他仍然选择了支持,因为他相信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人,相信北伐是蜀汉唯一的出路。但当姜维兵败,钟会引兵入蜀,局面不可收拾时,刘禅的评价可能就会更加复杂。他会为姜维的忠诚感到欣慰,也会为他的失败感到惋惜,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

蜀汉灭亡后的复杂情感: 蜀汉灭亡后,姜维为了蜀汉的复兴,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刘禅在被迁往洛阳后,是否还会思念姜维?我倾向于会。在他看来,姜维就像诸葛亮一样,是用生命在守护蜀汉。即使他最后的举动(假意投降钟会,意图借机杀掉钟会)失败了,但这份忠心是无可否认的。刘禅内心深处,可能依然认为姜维是蜀汉最后的英雄。

总结一下刘禅的评价:

对诸葛亮: “如父如师,生死相托,鞠躬尽瘁,不负所托。” 刘禅将诸葛亮视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和守护者,对他的敬重和依赖,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君臣关系。他对诸葛亮的付出深怀感激,也为他未能完成北伐大业感到遗憾。他相信诸葛亮的一切决策都是为了蜀汉,并愿意将一切都交给诸葛亮处理。

对姜维: “忠诚勇烈,继承遗志,然国力有限,最终空留遗憾。” 刘禅欣赏姜维的忠诚和勇气,将他视为诸葛亮的继承人,并支持他的北伐事业。但他与姜维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君对臣的支持,而非如对诸葛亮那样的深度信任和情感连接。他能够理解姜维的抱负,但可能也意识到国家国力的不足,最终对姜维的结局感到无奈和惋惜。

需要强调的是,刘禅是一个在乱世之中,承担着巨大压力的君主。他虽然被后世贴上了“乐不思蜀”的标签,但不能因此否定他对诸葛亮和姜维的真实情感和评价。一个在权力中心长大的人,必然会有一套自己的判断和衡量标准。他给予了诸葛亮绝对的信任和放权,也给予了姜维持续的支持和欣赏。这或许是他作为君主,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做出的最大程度的“担当”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武庙的格局是与旁的庙宇不同的,门前便是六尊石虎,做成了虎符的形貌,好教人知道这是天子的认可。这里头供奉的将军是极多的,呆头鹅似的愚民总也认不全,常常是拜了太公,便径直往相熟的泥塑走去。

说相熟大抵也是可疑的,高祖打秋风时曾搂着邓太尉感谢他的幽而复明,便是受愚民蒙蔽的缘故,平白被淮阴侯哂笑。

邓太尉与我却应当是相熟的,然而彼时他正春风得意,并未正眼瞧过我,因而总只记得我在他的香里羼木柴。

他原没有这么多香火,偏要把别人的也算成自己的,又往往要亲眼看着香从盒子里取出,看过香炉底里有木柴没有,又亲看将香插在炉里。在这严重监督之下,我便只能坦荡地羼了。所以过了几天,太公便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相父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看门这一种无聊的职务了。

我便自此得了领人进门的权利,只消同管事的陪祀留侯打声招呼即可。可我的样子太傻,时常镇不住场子,很快便沦落成吉祥物了。

庙里的武将,大多都是好说话的,会帮我镇场子的也很不少,虽然泰半是拿我当后辈照顾了,但借着人情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总爱问我道:“安乐公当真扶不起罢?”我略略点一点头,认了下来,但他们往往追问道,“既当过主公,便容在下问公一问。这国,怎样治的?”我想,这是消遣,便往庙里拜了拜,示意他去和同侪切磋。而后回过脸去,继续看我的大门。他们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告诉我罢!…有些事我总弄不明白。”我暗想我和这些明君昏君的等级都差得远呢,而且我的臣子大多个顶个的忠心,湿漉漉的眼睛清澈地看过来,纣王也会怜惜的罢?我有些不耐烦,但他们却是认真的,总是私下一个一个单独找过来,害我答上许多遍,而这答案他们总也不满意,末了还要对我的臣子指指点点,总爱说些若是由仆来守某地当如何的事。每当这种时候,这些武将的耳朵便格外灵敏,很快便会聚集起七八人来,一齐教我打仗,直教我头晕目眩。我掐指一算,为了教我兵法,单张儁乂一人就约莫被舌斩了百来次。

偶尔他们也会问起我在这里做工的缘由,这倒不是什么不能说的事,我和伯约走散了,总也找不见他,我想,在这里等他也是一样的。此时他们往往会盯着我的百宝箱唏嘘起来。箱子里是我攒下的香,大抵等同于地上的金五万馀。

这是远远不够的,单子龙叔父家的广儿,我便欠他十万馀。

终有一回,邓太尉听烦了唏嘘声,香也不盘了,隔着墙磕磕巴巴地吼道:“他、他、他怎么么会来?…当当今天天子、嫌、嫌他、主意大…哪有有、当当臣子的擅、擅自给、给主主子作、作主的呢?公、莫…拿这、这由头、骗…骗香罢。”围着我的武将刚买了我的草鞋,听得这话便不散了,个个盯着我,我着了慌,一屁股坐在我的百宝箱上,“不退的,不退的,伯约是极好的,总会…”我的话还没了,邓太尉便在窗边露了头,神情颇为倨傲,“安…安乐公,尔…当、当真做过主公?”这自然是做过,我摆出了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便接着道:“公怎…怎的连半、半州的土地也捞、捞不到呢?”我应当是露出了疑惑的神色,“这武都和阴平…”他并不等我说完,打断道:“这…这是武、武乡侯的、功…功绩罢。那姜…姜维,段谷、打成…那种样子,公应…应当教、教训他,况、况且他说、说投敌…便投、投敌了,极…极不可信,哪有…这样、当、臣子的?不、不过是…被关在、城门外…罢、罢了。想…想来、最、最后也是、突然就…反反复复…无常、自、自作、主张、胡乱咬人…”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帝王心术”,什么“京观慑敌”之类,引得众将脸色铁青,内外空气为之凝固。

孤愚钝,邓太尉似乎在教孤养什么牲畜。而后我又想起伯约的确是一干臣子里最多疑的一个,原是在那头受了欺凌。我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待我回过神时,邓太尉已倒在地上开了染坊,诸将虽然散开了些,盯着我的神情却是更热切了。他们手里攥着我的草鞋,复又指点起我的伯约来,直把淮阴侯引了过来,一人赏了一脚,道:“武都地动,陈仓水道绝,出不易。”后又凑了过来检查邓太尉的脑袋,啧啧道:“游侠之子,何不亲配吴钩取天下耶?”他在此地十分豪横,我并不敢接话。淮阴侯见我迟迟不答,便擅自把手伸进了我的衣襟,摸出几条断头香,“吾替汝埋将…怎的没有齐条的?”我呐呐道:“…齐条的,揣着易断,便收箱子里了。这封赏的事…总不能拿断的出来罢?”他便沉默了起来,良久翻出了他的账本,记道:'宪宗十年,刘季新欠二十馀。'这便把我的帐记到了高祖头上。

我十分惴惴,淮阴侯的面子虽然好用,可到了太公处却未必管事,然而许多年过去了,并没有什么人来找我的麻烦。我后来听人家背地里谈论,邓太尉原来也是愚民的孩子,幸而本领不小,又善于钻营,于是愈过愈阔,弄到将要封王了。可惜他有一样坏脾气,往往打不了几仗,便要垒什么京观向大人们邀功,老幼妇孺稍带着自己的亲兵一起垒进去,才将将满意,如此几次,便没什么人愿意给他卖命。太尉却总是有法子的,只消弄些跳崖则莫须活,不跳则立时死的花活儿,便拿了我的江油。只是他在他的主子那里,却是比谁都忠心的,总是犬匐在主子脚边,殷切地等着残羹落下来。一日他主子嫌他吠得太勤,蹬了他一脚,教他的亲将认为这狗烹得,他便没了脑袋。庙里的将军们爱兵如子的并不多,会做京观的也很不少,然而用亲兵凑数做京观的却是独他一份,因而没什么人搭理他。我的胆子也便大了起来,时常领着瞻儿在他的泥塑下烤雀,教他吸柴火,可惜没多久就被相父撞见,便只能就此作罢。

有一天,大约是快过年的时候,我正坐在门槛上慢慢地盘帐,忽然就有谁在头顶上说,“劳烦通报一声。”这声音陌生得紧,我便抬头看了一眼。来人浑身是伤,狼狈异常,见我打量他,略一缩瑟,很快又变得坦然起来,“天日昭昭,我要见太公。”他的眼神很干净,且半晌也没排出红封来,我有些喜欢,便引他进了偏殿,“太公近日不在,先吸点香火缓缓。这年关…竟也有仗要打?幸苦了罢。”他怔了一下,猛吸了两口香,流着泪道,“今上自毁社稷,飞深恨不能保蔡州,亦忧襄汉疲民之难存,故请太公遣仙将为继!”这教我想起了蜀中的疲敝来。大抵是我的神色亦是十分的伤感,他一把握住我的手,跪了下来,“太公虽不在,这事…将军也做得罢?”见我神色纠结,他便一把掀起上衣,教我看他的背上的刺青,复言当结草衔环云云。我没法作答,他便气冲冲地去寻旁人,不多时却又折回来瞪着我上下扫视,搓着手为难道:“安乐公…仍愿当天子的罢?”年关里仍旧呆在庙里的多是同旧主恩断义绝的枉死鬼,动辄怂恿人跳槽,我只好劝他改日再来,然而他甚是着急,见我提着空饭盒出门,便一把挂在了我的腿上,“这昭烈帝陵…就在武侯祠对面罢?”他热切道,“汉寿亭侯莫须在?西乡侯想必也…”孤不过是回孤的后主祠罢,况且我等的坟草都二尺高了,哪个管得了阳间的事情?

晓得事不可为后,他便很是颓丧,死尸般地倚在石虎上,倒像是虎符在吃人了。于乱兵中身陨之人,大抵都是这般不好看的,我不禁伸手去拭他脸上的血,他便转过头来看我,“我死得不太明白。”他道,“公会欢喜收复失地的臣子罢?”我略略点一点头,“公不愿百姓被胡虏蹂躏的罢?”我略略点一点头,“若是由…公的兄弟来当天子,天下便能太平…”我略略点一点头,“那便让他自取罢。”于是他没了声,待我给他包扎完,他却又问到:“平襄侯私自跑去沓中屯田…”这问题教我晓得他确实又是个枉死的,只是不知为何正月里便送了上来。我狐疑地打量他的脖子,仍旧略略点一点头,“朝堂里确有些不利,彼时孤虽尚弹压得住,伯约谨慎些却也是好的。”他便不再问,定定地看着前边的石虎,良久,他摸着脖子惨笑起来,道:“确是新伤。运气…不如平襄侯罢。”

岳将军极少谈论兵事,旁人问起来才会答上一两句,这一两句里时常夹杂着些护送百姓的内容,使得他的用兵之见越发的精简了,很有些冷漠的意思,很快便没什么人来打扰他了。他在这里没有座次,又没有什么可去的地方,于是便和我一起坐在门槛上消磨时间。他见我摸出草绳打蒲垫,便问道:“挣香做甚?”他是这里少有的从不指教我和我的臣子的人,我便来了兴致,拿着纸条给他看,“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是平襄侯真迹罢!”我略略点一点头,“若是孤早一些教元俭、伯恭他们出去,这最后一仗还能打得再漂亮些。伯约也不必诈降去取钟会这厮的人头,平白被人污作反复无信之人。…至于这香,孤欲仿武帝迎长平侯也。”长平侯见我们提到了他,便也挤到门槛上,同我们讲起旧事来。他并不常在武庙呆,每月只来取一次香,却会顺手把三对石虎都刷一遍,先前他正盯着岳将军靠过的那尊发愣,大约是没搞懂这高祖的御用脚蹬上为何新添了血渍。

原本日子便可这么一天天过着,只是自咸安郡王来访后,岳将军的大宋虽又繁盛了一段时间,却是一个能打的将军也没有了。一日岳将军忽然向我辞行,说是要去庙里供职了,原是宁宗借着淫祭的香火,竟跑来点将了,我自此便长久没有看到他了。

而后天下分分合合,先是胡虏认不得许多人,便只捡要紧的祭,往后便轮到和尚当天子了,大约是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诸天神佛皆为虚妄的缘故,这武庙便越发破落了起来。

孤的伯约大概确实不会来了。

正德年间,我听闻剑阁在建祠,很是不屑,论兵法伯约大抵确实不是顶好的,但论谁最有资格雄踞剑阁,那必定是伯约。我怀着踢馆的心情找到祠堂,却发现那正是伯约的,我赶忙躲到一边清点吾的库存,仍旧是五万馀,这可怎生是好?

“又在盘帐。”这声音颇为耳熟,我抬头,却是岳将军,他似乎阔了起来,一身明光铠,袍子是蜀锦做的,身后跟着他的旧部,脸上带着笑。他先向我道喜,接着令他的孩儿把礼盒搬了上来,然后指着我的衣服道:“官家莫忘了换天子冕服。”见我仍是一脸窘迫,他踱了过来,“仪仗便教我的部下来做罢…怎的竟比原先还少了些零头?”我呐呐道:“这…蜀地虽然小,为孤尽忠的却是极多的,吾…总不能假作不知罢?”于是他便露出了端详的样子。这话实乃真假掺半,自荆州旧臣次第故去,这朝堂上确是想投降的更多一些,孤只是不记得他们了。

岳将军陪吾等许久,只是伯约始终没有来。

岳将军靡下的张将军是蜀人,因着这层关系,他同我讲话是从不客套的。临走时张将军道:“莫不是败军之将无颜面圣罢?”

我想,受了这些香火,伯约大抵是会试着庇佑此地,终归是能见到的,也不急于一时——虽然我们这些死鬼并不能给活人什么庇护,甚至多半连自己的坟头都保不住。

相父是个例外,他将父皇的惠陵保下了。

孤的坟头却是被推平了,皇宫的旧址上起了广场。益州就这么巴掌大的平地,新房垒在旧的废墟上,死掉的和活着的共享同一片天空,有些巷子仍旧维持着古老的走向,偶尔会复现雨泽倒灌的景象。

伯约原先住的巷子便是常被水淹的,他似乎很不以为意。因而我在那儿逮着正拿着瓢试图舀水的伯约时,我们彼此都很吃惊。穿着雨靴的老媪从我们身上穿过,叨叨着姜大将军竟连邻里也不照拂一下,任由这水淹过了伊的脚脖子。

伯约肉眼可见地无措了起来。

“恭喜。”我道,“这老妪多半是不认得什么将军的,但她认得你…”伯约慢慢地直起身子,道:“为何是这样一身?”他扔了瓢,冲了过来,然后抓住了我的领子,“可恨!可恨!”而后他抱着我嘶叫了起来,于是我便顺势按了按伯约的右上腹,这里似乎和岳将军的脖子一样愈合了。

死时见剖,胆大如斗。

我在伯约的坚持下换上了冕服。我薨时并未带着天子的行头下葬,这套是岳将军带来的,因而是宋时的制式,这教伯约略为不满。他接了我的香,和我一起走在残破的棧道上,每隔几步他都会点燃一支香,祭拜死于成都之乱的亡魂。待我们爬到山顶,这香便也插完了。

远处也有烟雾腾起,那里便是武侯祠。绵绵者春雨,袅袅者人心,便是这种情景了。

伯约终于嗫嚅了起来。当年很有些人身殒乱兵之间,孤的太子也在其中。他很愧疚,因而不敢来见我们。

“伯约。”我道,“汉光武帝点宿云台,唐肃宗立太公庙,好大威风。可如今…却是相父、二叔和岳将军更风光些。”伯约茫然地看着我,试探着道:“这便是得民心者得…”他戛然闭了嘴,我便接道:“是啊,终究是万民的天下。”我转头看向孤的平襄侯:“我们已经尽人事了…”

“…直到最后,都在帮我。”

“谢了。”





——因为出现了较真的读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桃园三结义,那份情义,说来轻巧,却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生最坚实的基石。然而,世事沧桑,造化弄人,他们至死都未能再踏足那片承载着誓言的土地,这心中,又怎会没有一丝遗憾和感伤?细细想来,这份遗憾,或许并非是那种“人生总有不完美”的轻飘飘的慨叹,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纠缠着责任、命运与旧日情怀的复杂滋味。.............
  • 回答
    关于程心在《死神永生》中的塑造,以及这是否是刘慈欣的“刻意为之”还是他理想中女性魅力的体现,这确实是一个在读者群体中引发广泛讨论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结合小说本身的叙事、人物动机以及刘慈欣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一、程心的“失败”与“人性”之辩:作者的“刻意”还是“真.............
  • 回答
    刘备心肠好,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事情,他“仁德”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要说他“从来不发火”,那就有点言过其实了。毕竟,刘备也是个凡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更何况他身处乱世,要建立一番功业,很多时候也需要决断和手段。设想一下,如果我是蜀汉的一位大臣,真的因为意见不合,一时冲动,在他脸上扇了一巴掌,这个场景可.............
  • 回答
    魏延,这位在刘备眼中“勇冠三军”,被视为股肱之臣的猛将,与诸葛亮之间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层阴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一系列事件、性格差异以及权力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初登场:少年英豪与一丝隐忧魏延在刘备征讨荆州时便崭露头角。当时,刘备的部下对韩玄的城池颇为忌惮,而魏延却主动请缨,以一副.............
  • 回答
    刘备在我心中,怎么说呢,他是一个挺奇妙的存在。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个总能让人忍不住去关注,但又未必能完全看透的人。首先,得承认,他不是那种天生就自带光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此人必成大事”的类型。历史上那么多枭雄,曹操那叫一个霸气侧漏,孙权少年老成,都被描绘得棱角分明。刘备呢?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从泥土里一.............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始终坚守初心,历经磨难而不屈服,并且壮志凌云、矢志不渝,这绝非偶然,而是他性格、经历、以及他所秉持的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刘备的“初心”是他最根本的驱动力。他并非一开始就心怀鸿图,而是源于对汉室衰颓、民不聊生的痛心,以及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认同。这份初心,不是野心勃勃的权力欲,而是带着.............
  • 回答
    说起刘鑫,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名字。她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每次回想起来,都像是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尤其是她后续的一些行为,更是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心寒。我们不妨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扒一扒,到底是什么样的内核,在驱动着她做出这些令人费解的选择。首先,生.............
  • 回答
    啊,圣诞节要到了呢!一想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就飘过好些个念头,就像窗外飘落的雪花,一层一层叠上去。如果刘看山能帮我实现心愿,那可真是太棒了!我嘛,最想让刘看山帮我实现的,其实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什么物质上的奢华享受。我更希望他能帮我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然后细细地打磨、珍藏。首先,我希望.............
  • 回答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汉王刘邦惨败。那场战役,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刻之一。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夺子弃儿”的戏码,发生在刘邦和项羽的追击战中。彼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的骑兵冲击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仓皇逃窜。车上的,除了刘邦,还有他年幼的两个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
  • 回答
    刘鑫上诉了,这消息一出,很多人心里都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想知道她到底还在争什么,以及她现在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背后,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深沉、更纠结。先说说她还在“争什么”。在很多人看来,江歌妈妈已经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了迟来的正义,判决已经生效,刘鑫也承担了应有的赔偿责任。这时候,刘鑫再次提.............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假设。如果把刘培强这小子的人生轨迹,换成这几位性格迥异的大人物来走一遍,那可真是要掀起一场宇宙级的波澜了。刘培强,那个从小就梦想当飞行员,抱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未知宇宙的好奇心,最终成为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甚至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情感、职责和对.............
  • 回答
    从刘翔到杨倩:国民心态与网络环境的十年蝶变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将我们从2008年那个夏天,推到了2021年这个夏天。一个是中国体育的骄傲,一个是中国体坛的新星;一个是巅峰时刻的意外跌倒,一个是初露锋芒的惊艳绽放。然而,刘翔的退赛和杨倩的“夺首金被网暴”,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却在舆论场上激起了相似的.............
  • 回答
    从“一声叹息”到“继续加油”:刘翔退赛风波与乒乓摘银背后,国民心态与网络环境的深刻变迁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的退赛,如同一记重磅炸弹,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铺天盖地的争议和指责。而近些年,当乒乓球名将无缘金牌,遭遇舆论“冷遇”时,却能收获大量的鼓励和理解。这短短十几年,国民的心态和网络环境究竟发生了.............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刘鑫”向“江母”发送“阖家团圆”等信息的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明确的事件背景或具体人物信息,因此无法直接对应到现实中的具体事件。不过,结合常见的心理动机和社交行为,可以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一般性分析,供您参考: 一、可能的心理动机分析1. 情感需求与社交互动 如果“刘鑫”与“.............
  • 回答
    江歌案,一个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震动的悲剧,牵扯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和法律纠葛。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围绕着受害者江歌母亲江秋莲和被告人陈世峰的前女友刘鑫(现已改名刘暖曦)的矛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动态。其中,一些曾公开表示支持江秋莲,后来又转而支持刘鑫一方的个人,他们的心态转变,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己能力平平,甚至生活拮据,却对那些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尤其是像刘备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抱有一种嘲笑或看不起的态度。这种心态,细究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往往掺杂着多种心理因素在作祟。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是一种自我防御和认知失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三国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如果真能看到刘禅、袁绍、孙权巅峰对决的场面,那绝对是比现在任何一部史诗级大片都要精彩。不过,要在这三位君主里选一个支持对象,那可得好好权衡一番了。我个人会比较倾向于支持孙权。咱们一个一个来看他们的实力和潜力。先说说袁绍。袁绍这个人,早年确实是群雄之首,地.............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 回答
    要详细比较刘禅和孙权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历史事实。结论先行:总体而言,刘禅的综合能力并未达到孙权的水平。 孙权在政治、军事和战略眼光上展现出了更强的能力和更长远的规划,而刘禅的能力更多体现在守成和政治稳定上,但缺乏孙权那种开创和掌控局面的魄力。下面我们从几个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