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禅,袁绍,孙权在自身势力最强时争夺天下,你会支持谁?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三国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如果真能看到刘禅、袁绍、孙权巅峰对决的场面,那绝对是比现在任何一部史诗级大片都要精彩。不过,要在这三位君主里选一个支持对象,那可得好好权衡一番了。我个人会比较倾向于支持孙权。

咱们一个一个来看他们的实力和潜力。

先说说袁绍。

袁绍这个人,早年确实是群雄之首,地盘大,兵马多,声望也不错。论出身,他是四世三公,那可是士族门阀的代表人物,手里握着大量的世家资源和政治影响力。当时官渡之战前,袁绍可以说是最接近统一北方的一股力量。他的地盘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他的军队数量一度超过曹操的几倍,而且很多是河北精锐。

为什么我不会选择支持袁绍呢?

虽然他兵多将广,但我总觉得他有几处硬伤。首先,他的性格中有明显的弱点。 袁绍这个人,优柔寡断,喜欢虚张声势,又容易刚愎自用。在官渡之战前,他听信许攸的离间之计,对颜良、文丑等名将起了疑心,这为他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而且,他对于下属的控制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八面,但实际上内部矛盾不少,郭图、逢纪之流虽然能言善辩,但很多时候却误国误事。

其次,他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袁绍的实力足以让他稳扎稳打,逐个击破曹操的势力,或者至少能巩固好自己的地盘。但他总是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比如官渡之战,明明可以步步为营,却非要集结重兵孤注一掷,最后被曹操抓住破绽。

最后,他对人才的使用也有些问题。 虽然他手下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猛将,但并没有能够像曹操那样做到人尽其才。张郃、高览在官渡之战后就投降了曹操,这本身就说明了袁绍的用人体制存在问题。

所以,尽管袁绍在巅峰时期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他的内在缺陷让他难以成为我理想中的支持对象。我更看重的是一个领导者能否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否有效地管理和激励下属,以及是否具有长远的战略规划。

接下来看看刘禅。

刘禅这个人,史书对他的评价很复杂。大家熟知的“乐不思蜀”固然有他后期享乐的一面,但在他统治蜀汉的几十年里,虽然诸葛亮、姜维等人辅佐他,但他也确实能够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后,还能继续北伐。

为什么我不太支持刘禅呢?

首先,刘禅的强大更多是建立在诸葛亮和姜维的智慧和努力之上。 他本身并没有展现出那种力挽狂澜、锐意进取的领导才能。在诸葛亮去世后,虽然他任用了费祎、董允等贤臣,但也未能完全避免宦官的干政(比如黄皓)。他更像是一个守成的君主,而非开疆拓土、力挽狂澜的那个。

其次,蜀汉政权的根基就比较薄弱。 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和资源都无法与曹魏、东吴相比。即使是刘备在世,也是如履薄冰,屡次北伐也是在弥补自身先天的不足。刘禅继承的这份基业,虽然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相比之下,他很难在与其他两大势力的全面对抗中占据上风。

最关键的是,在“自身势力最强时”这个前提下,刘禅的表现并没有袁绍那样耀眼。 蜀汉最强的时候,应该是诸葛亮在世,并且取得汉中之战胜利之后。但即使是那个时候,蜀汉也并未真正能与曹魏和孙吴抗衡,更谈不上“争夺天下”的绝对优势。他的巅峰更多体现在“能够维持政权”,而不是“能够发起颠覆性的进攻”。

最后,来谈谈孙权。

孙权这个人,我个人认为他是三人中最有可能成为最终胜利者的人选。

为什么我会支持孙权?

1. 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孙权从接替兄长孙策的基业开始,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他能够笼络住江东士族,稳定内部局势,并在赤壁之战后,成功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他明白“联刘抗曹”的重要性,并且能坚持下去。

2. 善于用人: 孙权手下人才济济,而且他能够用好这些人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名将谋士都在他手下发光发热。他懂得平衡各方势力,即使是陆逊这样年轻的将领,也能大胆启用,并在夷陵之战中取得辉煌的胜利,一举扭转了对刘备的劣势。

3. 坚守和发展: 江东地区虽然不如北方富庶,但孙权非常懂得如何经营这片土地,发展水军,利用长江天险进行防御。他能够根据局势的变化调整策略,既能主动出击(如攻取荆州),也能稳守自固。相比袁绍的冒进和刘禅的保守,孙权的策略更加灵活和实用。

4. 孙权个人的韧性和适应性: 孙权在位时间非常长,经历了三国鼎立的形成、发展和最终的走向。他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面,并且在关键时刻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比如在赤壁之战后,他能及时与刘备缓和关系,然后在荆州问题上与刘备形成新的博弈。

5. “巅峰时”的考量: 如果把孙权势力最强的时候定义为吞并荆州,并且吕蒙、陆逊等名将还在,曹魏内部出现动荡,或者诸葛亮北伐受挫的时期,那么东吴确实拥有着难以逾越的长江天险和强大的水军,并且在陆地上也有一定的进攻能力。这个时候,他比刘禅更具进攻性,比袁绍更稳健。

总结一下:

如果真的要在这三位“巅峰时”的君主中选择一位支持,我会选择孙权。

袁绍 虽然兵多将广,但他的性格缺陷和战略失误是致命的。他像一个拥有巨额资本却不懂得如何投资和管理的商人,很容易把一手好牌打烂。
刘禅 的强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才智,他更像一个善于维持现有秩序的管理者,但缺乏开创性的力量,而且蜀汉本身的根基就决定了他难以与曹魏、东吴正面抗衡。
孙权 展现出了成为一个真正能够“争夺天下”的君主的潜力。他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懂得任用和平衡人才,并且具备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政治智慧和韧性。他能稳固自己的地盘,也能抓住时机扩张势力,并且他的水军优势在统一天下的大战中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变数,任何支持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选择。但从他们各自展现出的领导能力、战略眼光和实际作为来看,孙权是那个最有可能在“三国争霸”的舞台上,最终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他就像一个精明的棋手,在复杂变化的棋局中,总能找到最稳健而又最具攻击性的那一步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必须是你啊。有你这种智商的主公,当司马懿难度大大降低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三国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如果真能看到刘禅、袁绍、孙权巅峰对决的场面,那绝对是比现在任何一部史诗级大片都要精彩。不过,要在这三位君主里选一个支持对象,那可得好好权衡一番了。我个人会比较倾向于支持孙权。咱们一个一个来看他们的实力和潜力。先说说袁绍。袁绍这个人,早年确实是群雄之首,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脑洞的设想!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西行路上的得力干将,去到三国时期选择一位主公,他们的选择和原因会非常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最可能跟随哪一位主公,并阐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这三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一阵夹杂着松木和泥土气息的风吹过,这本该是寻常的秋日午后,可这临淄学堂的家长会现场,却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肃杀之气。说是家长会,其实更像是一场临时召集的高层会议,只是地点换了换,来汇报的不是自家孩子的成绩单,而是自家地盘的最新动态。正中主位的是个身形略显肥胖、面色红润的男子,约摸四十来岁,他便是东道主.............
  • 回答
    公孙瓒未能攻打公孙度,扩大战略纵深,反而选择与刘虞、袁绍争夺地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政治野心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公孙瓒所处的具体环境。一、 公孙度:一个“不方便”的敌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孙度当时占据的地理位置.............
  • 回答
    刘备这个名字,在三国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实在是个颇有意思的存在。他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辗转腾挪,几乎没有真正站稳过脚跟。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失败者”,却总能让当时名声显赫、实力雄厚的袁绍、曹操、刘表等人对他礼遇有加,甚至愿意拉他一把。这事儿,细琢磨起来,着实不简单。咱们得先看看刘备他到底败得.............
  • 回答
    关于官渡之战刘表是否支援袁绍,史料记载并不明确,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从现有史料的分析来看,刘表并未直接派遣军队大规模支援袁绍在官渡的战事。但这种“未支援”并非完全的袖手旁观,其态度和行动有更复杂的一面。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刘表所处的境地: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刘表的地位:.............
  • 回答
    袁绍拥立刘虞为皇帝,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治决定,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袁绍为了实现自身政治抱负和扩张势力而采取的策略性举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末时期的政治格局、袁绍的个人处境以及刘虞的自身优势。一、汉末的政治真空与群雄逐鹿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以武力控制朝政,导致朝纲败坏,天下大乱。董卓.............
  • 回答
    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刘备,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因为两人的关系复杂,曾经是敌对关系,却又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合作和尊重。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刘备在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之前的地位和影响力虽然刘备在当时还不是占据一方的诸侯,但他已经具备了不小的声望.............
  • 回答
    关于袁绍为何未能及时救助刘备,尤其是是否因为儿子夭折而有所耽搁,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袁绍的个人状态。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那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备在袁绍阵营中,但当时他身处下邳,并与曹操发生了激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能把这几位三国时期有些名气的人物和刘禅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看出一些端倪。要说这五个人谁比刘禅强,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说,不仅仅是军事才能,也包括政治手腕、识人之明,甚至还有一点点运气和时机。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说袁谭和袁尚,这两兄弟,那真是“虎父犬子”的最佳代言人。他们的.............
  • 回答
    .......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赵云当年离开刘备时,为啥会对刘备说出那句略带“嫌弃”的话:“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 这话里头,可不光是赵云对公孙瓒的失望,更是他当时心里的纠结和对刘备的期望。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回到那个乱哄哄的年代。那会儿,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就像一群饿狼在争夺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项羽、袁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勇猛、有实力,但最终却无法笑到最后,而刘邦,一个被许多人认为“出身不高”、“不够霸气”的沛县小吏,却能从“百战百输”的窘境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失败的定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如果刘备拥有袁术的开局,他是否能统一天下?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和需要克服的巨大困难。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优势、劣势,袁术的开局资源,以及三国时期的整体局势。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袁术的开局”指的是什么:袁术的开局,.............
  • 回答
    公元196年,刘备正率军与袁术鏖战于寿春。本是志在必得的一场战役,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噩耗彻底搅乱了棋局——他的大后方,徐州,竟然被吕布趁虚而入了!这一下,刘备可就陷入了骑虎难下的窘境。一边是强大的敌人袁术,他本人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但手下兵强马壮,又有袁绍在北方形成制衡,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彻底解决;另.............
  • 回答
    .......
  • 回答
    倘若时光的河流能够悄然改变方向,让那位仁德的汉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没有被病痛的阴霾笼罩,而是得以健康地继续他的宏图霸业,直至最终一统天下,那画面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届时,这位历经磨难、饱尝荣辱的君王,在万民臣服、四海升平之时,又会与他那些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的故旧们,围炉而坐,畅谈些什么呢?我仿佛能看.............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