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马遂,刘表,孙策为何不集合兵力四路同时攻打共同的敌人曹操?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各自的处境、目标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共同的敌人”这个概念在当时并非牢不可破的共识,更多的是一种潜在的、受利益驱动的联盟可能性。 曹操虽然势力日盛,但他同时也是其他势力倚重的缓冲地带和谈判筹码。

一、袁绍:胃口太大,目标明确,但时机与执行力是关键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他的目标是统一北方,进而问鼎天下。曹操是他最大的障碍,因此袁绍也最积极地想要除掉曹操。官渡之战就是他集结大军进攻曹操的直接体现。

胃口与战略: 袁绍的目标是取代汉室,而曹操也怀有同样的野心。袁绍并非只想“打败”曹操,而是想“吞并”他,占据整个北方。这使得他在战略上并不轻易寻求与南方势力的“协同作战”,因为一旦联合成功,他也要考虑如何与潜在的盟友瓜分胜利果实。
时机与地理: 袁绍和曹操相邻,地理上的直接冲突使得他们之间的战事更为优先和紧迫。袁绍认为自己兵多粮足,可以直接与曹操决一胜负,无需过多依赖远在千里之外的刘表或孙策。而且,即使他想联合,如何有效地协调远距离的军事行动,并保证后勤补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性格与判断: 袁绍虽然出身名门,但性格中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比如优柔寡断,听信谗言。官渡之战的惨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局势的误判和对细节的忽视。他可能认为自己可以独立解决曹操,而没有看到联合其他诸侯的必要性或可行性。
内部问题: 即使袁绍想联合,他的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他手下谋士将领之间存在派系斗争,这也会影响他做出统一的战略决策。

二、马腾(假定):生存与观望,并非主攻方

如果我们将“马遂”理解为西北的马腾,那么他的处境与袁绍、刘表、孙策有很大不同。

地域与战略纵深: 马腾位于西北,与曹操和袁绍的直接冲突相对较小,他更多的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依靠与袁绍、曹操的关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生存第一: 马腾最首要的目标是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家族的权力,而非主动去挑战强大的中原势力。他更倾向于观望和利用机会,而非冒险参与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
与曹操的关系: 在曹操平定北方后,马腾曾被曹操征召入朝,这表明他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曹操的统治地位,尽管内心可能并不情愿。与曹操的这种复杂关系,使得他很难成为反曹联盟中的积极分子。
军事实力限制: 相较于袁绍、刘表、孙策,马腾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他的兵力主要集中在骑兵,在中原大规模的步兵战中,优势并不明显。他更适合进行局部的骚扰和防御。

三、刘表: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内部矛盾

刘表占据荆州,坐拥富饶的土地和水陆交通的便利,但他是一个典型的守成之主,缺乏冒险精神和雄心壮志。

地理位置的优势与劣势: 荆州地处中原南方,与曹操、袁绍有缓冲地带,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他可以暂时避免直接冲突,但也使得他难以直接参与到北方争霸的进程中。
内部派系: 刘表手下存在蒯越、蔡瑁等亲曹派和苏双、张允等亲袁派的派系斗争。这种内部分裂使得他无法形成统一的对外战略,更遑论主动发起联合攻势。
个人性格: 刘表为人仁厚但优柔寡断,他更倾向于维持现状,避免战争带来的动荡。他看到了曹操的强大,但没有足够的魄力去主动联合他人共同对抗,更害怕一旦联合失败,荆州将直接暴露在曹操的兵锋之下。
对曹操的态度: 刘表虽然名义上奉汉献帝,但实际上对曹操的态度比较暧昧。他有时会向曹操表示臣服,有时又会拒绝曹操的征召。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反映了他既不敢公然对抗曹操,又不想完全依附于他,更别提主动联合他人去挑战了。

四、孙策:志向远大,但时机与统一目标不同

孙策是三国时期最富有进取精神的年轻枭雄,他革新了江东的政治和军事。然而,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统一江东为先: 孙策刚刚接过父业,首要任务是巩固和统一江东,将各个割据势力收服,建立起稳定的统治基础。他没有袁绍那样统一北方的宏大目标,而是着眼于完成江东的霸业。
地理隔阂与信息: 孙策远离中原战场,地理上的隔阂使得他很难准确把握中原的局势,也难以与远在北方的袁绍、刘表进行有效的战略协调。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与曹操的关系: 孙策在早期与曹操之间并非直接的敌对关系。曹操虽然也在扩张,但其主要战场在中原和北方。孙策主要活动在长江以南,与曹操的势力范围并无直接的重叠。他甚至在某些时候,为了稳定自己的后方,会采取一些对曹操有利的行动,例如平定江东后,他并没有直接北上挑战曹操,而是向朝廷表示效忠,以此来获得合法性。
英年早逝: 孙策的英年早逝(200年,就在官渡之战前后)是导致他无法参与更大规模的联合行动的最直接原因。如果他能活得更久,他的战略可能会发生变化。

总结来说,这四方诸侯未能形成四路联合攻打曹操的局面,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各自为政,目标不同: 袁绍想统一北方,孙策想统一江东,刘表想守成,马腾想保命。他们之间的“共同敌人”概念只是利益上的暂时契合,而非战略上的必然联合。
2. 地理隔阂与信息不畅: 距离的遥远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有效的战略协调和军事配合难以实现。
3. 内部矛盾与派系斗争: 无论是袁绍还是刘表,内部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严重削弱了他们对外采取统一行动的能力。
4. 性格与战略判断的差异: 袁绍的自信过头,刘表的犹豫不决,孙策的年少有为但格局未定,都使得他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战略路径。
5. 时机问题: 当曹操势力最强盛时,袁绍正忙于官渡之战的失败,刘表内部分裂严重,孙策也刚刚开始他的霸业,并且英年早逝。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局面归结为战略上的失败,而应理解为当时复杂政治格局下,各方势力在不同目标、不同处境下,所做出的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或非理性)选择。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并非总能如我们所愿,形成完美的“合纵连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其实很简单的问题,《三国志》里就讲的很清楚了,现在一个个来讲:

马腾、韩遂方面,钟繇“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曹操说“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官渡之战时桓阶以曹操“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为由,策反张羡,并用“长沙及旁三郡”的资源使得刘表无法支援袁绍。孙策被刺后不久死了,整个江东动荡不安,如“及曹公破荆州”,孙贲也想“欲遣子入质”,在此之前他的女儿为曹操之子曹彰的妻子,李术截杀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后,自己不久也反叛,甚至有向曹操求救;孙辅认为孙权没能力保守江东,于是与曹操通信,后来被孙权发现并软禁。孙暠想“欲取会稽”,被虞翻劝说而作罢。孙翊被边鸿所杀,孙河去责问,也被妫览、戴员所杀;从“遣人迎扬州刺史刘馥”来看,甚至有向曹操求援,在《吴历》里这最后被孙翊的门客和徐氏解决。可以说当时孙权的局势非常危险,“虽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江、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孙权又怎么敢打曹操呢?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也暂时镇住了孙权;孙权攻打李术的时候还要向朝廷陈述李术截杀朝廷派的扬州刺史严象,这样让自己更有理由打李术。孙权后方也有山越的问题,孙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只好退兵,孙权又派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泰、吕蒙分任山越地区要地的县令长,进行严格治理。


马腾、韩遂:

《三国志·钟繇传》: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馀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钟繇“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曹操说“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

《三国志:桓阶传》:后太祖与袁绍相拒於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
《资治通鉴》:刘表攻张羡,连年不下。曹操方与袁绍相拒,未暇救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攻怿及零、桂,皆平之。于是表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遂不供职贡,郊祀天地,居处服用,僭拟乘舆焉。

官渡之战时桓阶以曹操“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为由,策反张羡,并用“长沙及旁三郡”的资源使得刘表无法支援袁绍。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孙策被刺后不久死了,整个江东动荡不安: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云:是岁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后“及曹公破荆州”,孙贲也想“欲遣子入质”,在此之前他的女儿为曹操之子曹彰的妻子。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云:是岁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三国志:刘馥传》: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

李术截杀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后,自己不久也反叛,甚至有向曹操求救。

《三国志:吴书六·宗室传第六》引《典略》曰: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因权出行东冶,乃遣人赍书呼曹公。行人以告,权乃还,伪若不知,与张昭共见辅,权谓辅曰:“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辅云无是。权因投书与昭,昭示辅,辅惭无辞。乃悉斩辅亲近,分其部曲,徒辅置东。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

孙辅认为孙权没能力保守江东,于是与曹操通信,后来被孙权发现并软禁。

《吴书》:策薨,权统事。定武中郎将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整帅吏士,欲取会稽。会稽闻之,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因令人告谕暠
《会稽典录》:虞翻说孙暠曰:“讨逆明府,不竟天年。今摄事统众,宜在孝廉,翻已与一郡吏士,婴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为孝廉除害,惟执事图之。”于是暠退。

孙暠想“欲取会稽”,被虞翻劝说而作罢。

《资治通鉴》:丹阳大都督妫览,郡丞戴员杀太守孙翊.将军孙河屯京城,驰赴宛陵,览,员复杀之;遣人迎扬州刺史刘馥,令住历阳,以丹阳应之.
《三国志·孙翊传》载:建安八年,以偏将军领丹杨太守,时年二十。后卒为左右边鸿所杀,鸿亦即诛。

·孙翊被边鸿所杀,孙河去责问,也被妫览、戴员所杀;从“遣人迎扬州刺史刘馥”来看,甚至有向曹操求援,在《吴历》里这最后被孙翊的门客和徐氏解决。(刚拿到《吴历》的资源,可能需要什么时候认真研究一段时间……)

《资治通鉴》:时策虽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江、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流寓之士,皆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而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而服事焉。

可以说当时孙权的局势非常危险,“虽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江、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孙权又怎么敢打曹操呢?

《资治通鉴》:曹操闻孙策死,欲因丧伐之。侍御史张纮谏曰:“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操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也暂时镇住了孙权。

《资治通鉴》:庐江太守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以状白曹操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而李术害之,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今术必复诡说求救。

孙权攻打李术的时候还要向朝廷陈述李术截杀朝廷派的扬州刺史严象,这样让自己更有理由打李术。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 书,求自改励。”
《资治通鉴》:孙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权还,过豫章,使征虏中郎将吕范平鄱阳、会稽,荡寇中郎将程普讨乐安,建昌都尉太史慈领海昏,以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守剧县令长,讨山越,悉平之。

孙权后方也有山越的问题,孙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只好退兵,孙权又派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泰、吕蒙分任山越地区要地的县令长,进行严格治理。


(这篇我就总结的较完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
  • 回答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在汉末时期确实是顶尖的,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如果我们将“家世好”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四世三公”这种直观的、可以量化的荣耀,而是包含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人才储备、社会声望、经济实力等多个维度,那么同时期确实还有一些家族的“家世好”程度与袁绍家族可以相提并论,甚至在.............
  • 回答
    关于袁绍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并且会受到后世立场、史料以及叙事角度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低估”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从哪些维度来评价袁绍。总体而言,袁绍在很多方面确实被后世(尤其是以曹操为中心的《三国演义》叙事)所“低估”了,但他也有其明显的.............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袁绍与袁术,同为东汉末年名震一方的豪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说起来,这其中的渊源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庶子嫡子之分就能概括。袁绍之所以能在政治舞台上比他那名正言顺的嫡兄袁术混得“好”,首要一点便是他那份“出身”的份量。虽然都是袁家的子弟,但袁绍的母亲刘氏,虽非正妻,却深受袁逢的宠爱。在那个讲究门.............
  • 回答
    提起袁绍麾下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颜良、文丑。但若论及真正为袁绍打下赫赫威名,且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武将,麴义的名字,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他才是袁绍早期最依仗的倚天剑。要说麴义是不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第一”这个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在三国那.............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袁绍,这个名字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他的家族“四世三公”,那可不是盖的,说得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顶级豪门”。爷爷袁安、爸爸袁成,加上叔叔袁逢,都是三公之位,这底蕴,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牛的是,袁绍本人还担任了四州刺史,兵多将广,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而他之所以能集结起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
  • 回答
    思忖良久,若要细究袁绍能否以轻骑袭许,非不能也,实乃时机、兵力、地形及彼时曹操之防御策略等多重因素交织所致。绝非一句“可行”或“不可行”可以轻易概括,其中自有其深层考量。袁绍之轻骑袭许,其“可行”之论,可从以下几点推敲:1. 袁绍拥有的精锐骑兵优势: 袁绍集团在北方久据,尤以其麾下之“先登”及部分.............
  • 回答
    关于袁绍为何未能及时救助刘备,尤其是是否因为儿子夭折而有所耽搁,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袁绍的个人状态。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那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备在袁绍阵营中,但当时他身处下邳,并与曹操发生了激烈.............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袁绍,这位东汉末年声名显赫的四世三公之后,一手奠定了北方势力版图,却终究未能坐稳他梦寐以求的霸主之位,最终导致其家族的覆灭,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偶然,而是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他自身性格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战略失误,这些问题层层叠叠,最终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草被烧毁,之所以没有立即组织撤军,保留有生力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袁绍的决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传递的迟滞与失真是导致袁绍反应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靠快马的时代,前线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消息要传到远在官渡.............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袁绍,这位三国前期响当当的人物。说实话,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一开始可是风光无限,被不少人视为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势力之主。可为什么最后却走向了失败,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一、 出身显赫,少年得志的“名门之后”袁绍这个人,出身可不一般。他的祖上,那可是出了好几代名臣的官.............
  • 回答
    要评价袁绍和曹操谁的政治“仁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因为“仁善”这个词在那个乱世之中,其含义本身就充满了博弈和解读。他们的行为,从不同角度看,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不过,如果硬要辨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政治层面来聊聊,看看谁的手段更偏向于“仁慈”与“德政”。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东汉末年那个.............
  • 回答
    袁绍此人,一生起伏跌宕,最终却在关键时刻被曹操抓住破绽,一病不起,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临终前的两年,可以说是他命运走向衰败的加速器,也是他野心与现实之间差距暴露得最淋漓尽致的两年。那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和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两年光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惨烈与转折建安五年,是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