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吗?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

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层含义,但未能真正掌握“以令诸侯”的深层政治策略和执行力。
他被自身的局限性、性格弱点以及外部环境所阻碍,导致他无法像曹操那样有效地运用这一策略。
他更倾向于传统意义上的“拥兵自重”和“名正言顺”,而非曹操那种更具政治手腕和长期规划的“权术”。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一、袁绍对“挟天子”的理解与局限

1. “名正言顺”的传统观念: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显赫世家,其家族在汉朝拥有极高的声望和政治影响力。这种背景让他对“名正言顺”有着根深蒂固的执着。他非常重视自己作为“忠臣”的身份,渴望以正统的姿态号令天下。

迎接天子可以满足其对“名正言顺”的追求: 当时汉献帝流亡,群雄割据,天下大乱。袁绍拥护并迎接汉献帝到自己的地盘,理论上可以将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推向最高峰。他可以以“匡扶汉室”的名义讨伐其他割据势力,获得天下人的支持和拥戴。
理论上的“名义上的控制”: 袁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迎”了天子到许都(尽管是曹操先一步迎到许都,但袁绍也曾有此意图)。他理解控制天子可以给自己带来政治上的便利和威望。

2. 对“挟”字的理解偏差:

袁绍可能更多地将“挟”理解为“供养”、“保护”和“名义上的尊崇”,而非曹操那种“挟持”、“控制”和“利用”的实用主义。

缺乏对天子政治价值的深入认识: 袁绍可能低估了天子在当时政治博弈中的实际象征意义和号召力,未能将其视为一个可以用来制衡他人的工具。
过于自信,未能意识到自身弱点: 袁绍自恃实力强大,认为仅凭自己的兵力就可以统一天下,并不认为需要通过“挟持”天子来“命令”其他诸侯。他更相信自己的军事力量是唯一的依仗。

二、袁绍未能有效“以令诸侯”的原因

尽管袁绍可能在理论上理解了“挟天子”的好处,但他最终未能将其转化为曹操那样的政治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性格与政治手腕的不足:

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 袁绍在许多重大决策上都表现出犹豫不决,听信谗言,例如官渡之战前听信田丰的建议,却又因郭图的谗言而错失良机。这种性格让他无法像曹操那样果断地采取强硬的政治手段。
刚愎自用,听不进逆耳忠言: 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往往被部下的阿谀奉承所迷惑,难以听取真正有远见的批评和建议。
缺乏曹操那样的政治智慧和权术: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懂得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袁绍在这方面明显逊色。他更多的是一个传统的军事将领,而非精明的政治操纵者。

2. 地理位置与战略失误:

地理位置的劣势: 在迎天子这件事上,曹操行动更快,抢先一步将汉献帝迎到了许都,并在此建立了政治根据地。袁绍虽然也曾有此意图,但错失了最佳时机。许都离关中和中原地区更近,方便曹操控制和调动资源。
战略部署的失误: 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其战略部署过于分散,未能集中优势兵力一举解决对手。他错将刘备封为左将军,给了刘备日后发展壮大的机会,这本身就说明他对潜在威胁的判断和防范不足。

3. 对天子实际控制力的误判:

天子并非完全摆设: 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仅仅是将天子留在身边,而是巧妙地利用天子的权威来为自己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甚至借天子之名来限制和打击政敌。
袁绍可能未意识到天子的潜在反制能力: 如果袁绍真的将天子牢牢控制在手中,而天子又被其他势力利用,或者对袁绍的控制产生不满,那么天子也可能成为掣肘他的因素。袁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顾虑,或者认为这种风险不值得冒。

4. 对曹操策略的低估:

没有及时认识到曹操的威胁: 袁绍长期以来将自己定位为讨伐董卓、恢复汉室的领导者,并未将曹操视为与其并驾齐驱甚至更具威胁的对手。当曹操已经掌握了“挟天子”的主动权时,袁绍才后知后觉,但为时已晚。
官渡之战的失败: 官渡之战的惨败是袁绍政治生涯和事业的转折点,也让他失去了进一步运用“挟天子”策略的机会。如果他在官渡之战中获胜,局面可能会完全不同。

总结

所以,袁绍是否“不懂”?

从“拥立天子能获得政治声望和合法性”这个层面来说,他可能“懂”的。 他也曾尝试争夺对天子的控制权。
但从“如何将天子作为政治工具,通过控制天子来有效地制衡和指挥其他诸侯”这个更深层次的政治操术层面来说,他显然“不懂”或者说“做不到”。

他更像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位“贵族军阀”,重名节、重家族声望,但缺乏像曹操那样精于算计、权谋和长远规划的政治家素质。他无法摆脱自身性格和历史局限,也未能准确把握当时微妙的政治格局,最终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战略机遇失之交臂,并最终被曹操超越。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战略、政治智慧和执行力上的全面落后,而非仅仅是“道理”本身的不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挟天子到死,到底令了谁?

袁绍是被曹操在战场上打败的,而孙权、刘备可曾听过曹操的号令?曹操明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怎么到死都没干掉孙权和刘备?

实际上,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刘备、孙权的做法也很简单——不就是个皇帝么,谁还不会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里说: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於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於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於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遂於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於先主。

这段上表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这句“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好家伙,一群大臣凑在一起,就可以“依旧典”代行皇帝职权,然后“封”刘备为汉中王。至于皇帝同不同意,根本就不重要。

至于孙权,曹操活着的时候,皇帝的命令在东吴可从来都不好使。直到曹丕即位后,孙权因为惧怕刘备报杀关羽之仇,所以选择了抱魏国的大腿,而曹丕也就因之封孙权为吴王。这时候,曹丕自己就已经是天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不成立了。而对孙权来说,他之所以愿意被曹丕封为吴王,也不是因为曹丕是“天子”,而是魏国的实力强。

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说一点用没有,但是作用也绝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在乱世里,有实力才是更重要的。

user avatar

袁绍当然懂的,历史上就是袁绍派遣从事中郎徐勋,让曹操迎接汉献帝,袁绍还派遣军谋校尉应劭著《汉官礼仪故事》,帮助建立朝廷制度和百官典式,没有袁绍扶持,曹操的许昌朝廷是根本根本无法建立的。

190年初,袁绍在河内起兵时,檄文内容中就已经放弃已死的汉少帝,而是改为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地位,表达了要拥戴汉献帝的希望。

191年和193年,袁绍都继续公开表态要迎接汉献帝,因为袁绍迫切需要天子,来为其封官的合法性进行背书。

很多史料记载袁绍承认汉献帝,想迎接汉献帝,却派徐勋让曹操迎接汉献帝,缘由是196年袁绍不巧同时遭遇东郡的臧洪叛乱,和公孙瓒深入冀州筑易京,击败麴义,因此袁绍解释了“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后的无奈选择。

讨伐董卓时,河内袁绍等人的誓盟内容,与酸枣的张邈等人誓盟内容,存在区别,袁绍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地位,而刘岱、张邈却并没有提到汉献帝

190年讨伐董卓时,袁绍、韩馥、王匡等人在河内、魏郡,而刘岱、张邈、张超包括曹操等人在酸枣,两伙人不过是遥推袁绍为盟主,盟约内容则是“一盟各表”,两伙人各自表述。

汉少帝,即弘农王刘辩,已经在190年1月死了,袁绍等人的誓盟内容就出现了“戮杀弘农,提挈幼主”,汉少帝刘辩直接降级成了弘农王,而董卓手握的“幼主”自然是汉献帝刘协了,然后强调要“同奖王室,翼戴天子”,即拥护汉献帝刘协。

而刘岱、张邈、张超等人的誓盟内容则出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就是朝廷法规失去了纲纪,董卓杀了汉少帝刘辩,但并没有提到汉献帝刘协。

  • (注)献帝春秋曰:绍合冀州十郡守相,众数十万,登坛歃血,盟曰:‘贼臣董卓,承汉室之微,负兵甲之众,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鸩太后,戮杀弘农,提挈幼主,越迁秦地,残害朝臣,斩刈忠良,焚烧宫室,蒸乱宫人,发掘陵墓,虐及鬼神,过恶烝皇天,浊秽熏后土。神祇怨恫,无所凭恃,兆人泣血,无所控告,仁贤之士,痛心疾首,义士奋发,云兴雾合,咸欲奉辞伐罪,躬行天诛。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同奖王室,翼戴天子
  • (注)三国志臧洪传: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袁绍等人承认汉献帝,但觉得被董卓控制,就打算另立刘虞

只是汉献帝远在长安受到董卓控制,这让袁绍集团在私自分封各级官员时,不具备合法性,所以袁绍、韩馥便想拥立大司马刘虞为皇帝,于是制造各种祥瑞,又暗里编造汉献帝血统不纯的舆论,袁绍、韩馥还在各自给袁术的信里说汉献帝血统不纯。

但这节骨眼上,刘虞偏偏不肯当,韩馥、袁绍退一步,让刘虞以大司马录尚书事,承制招拜进行分封,刘虞依然不肯,韩馥等人只能就此作罢,继续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地位。而袁绍亲自上阵,以车骑将军来“承制召拜”,分封麾下官员,包括曹操等人的官位都是在这一时期由袁绍分封的。

可惜袁绍封官的合法性太低,191年7月袁绍从韩馥手中夺取冀州,沮授就建议袁绍要“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袁绍欣然同意,当192年吕布投奔袁绍时,还“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嫌弃袁绍所封官员都是冒牌的。

  • (注)后汉书刘虞传: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
  • (注)吴书曰:时议者以灵帝失道,使天下叛乱,少帝幼弱,为贼臣所立,又不识母氏所出。幽州牧刘虞宿有德望,绍等欲立之以安当时,使人报术。
  • (注)吴书曰:绍复与术书曰:前与韩文节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内见再兴之主。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
  • (注)吴书曰:馥以书与袁术,云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称虞功德治行,华夏少二,当今公室枝属,皆莫能及。
  • (注)英雄记曰: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

191年和193年,袁绍都表态要迎接汉献帝

袁绍赶走韩馥,自领冀州牧后,沮授建议“迎大驾于长安”,袁绍高兴地表示“此吾心也”。193年,袁绍还在和公孙瓒鏖战,李傕等控制下的长安汉献帝朝廷派太仆赵岐来为双方和解,结果袁绍出数百里,特地跑来跪舔,还和赵岐约定好,将来要“奉迎”汉献帝的车驾到洛阳。

  • (注)后汉书袁绍传:绍遂领冀州牧,承制以馥为奋威将军,而无所将御。引沮授为别驾,因谓授曰: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吾历世受宠,志竭力命,兴复汉室......授进曰: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
  • (注)后汉书赵岐传: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

196年,袁绍同时与臧洪、公孙瓒、孔融作战,就派遣从事中郎徐勋,让曹操迎接汉献帝

195年末,袁绍派遣郭图前往河东,看望逃难至此的汉献帝,郭图赶回后,建议袁绍迎接汉献帝,沮授也建议袁绍迎接汉献帝。

但是东郡太守臧洪,因曹操195年12月杀害张超后,而选择起兵背叛袁绍,袁绍则兴兵围之,与此同时袁绍北境,195年),麴义反胜为败,为公孙瓒所破,以冀州河间“易京”为老巢的公孙瓒重新得势了。

在青州,袁绍长子袁谭自春至夏进攻青州的孔融,前后差不多半年时间。所以原本应该“西迎大驾”的袁绍在196年,与兖州东郡臧洪、冀州河间、青州孔融,处于南、北、东三线作战的状态,自然是没有余力迎接汉献帝了。

因此绍檄州郡文里的袁绍辩解基本属实,檄文的前半句“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公孙瓒击败麴义并未说谎;后半句“匪遑离局”,袁绍本人亲征臧洪,也符合逻辑,也正好解释了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郭图对汉献帝的态度发生矛盾的原因。

  • (注)后汉书公孙瓒传:兴平二年(195年),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瓒遂保易京,开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岁余,麴义军粮尽,士卒饥困,余众数千人退走。瓒徼破之,尽得其车重。
  • (注)三国志臧洪传: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
  • (注)后汉书孔融传: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 (注)三国志袁绍传: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 (注)绍檄州郡文曰: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翼卫幼主。

袁绍派应劭帮助朝廷立制度和典式,并影响朝廷,调动曹仁去幽州广阳郡

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后,袁绍还派遣军谋校尉应劭著《汉官礼仪故事》,帮助建立朝廷制度和百官典式。袁绍还以其影响力,让曹仁去幽州广阳当太守,和公孙瓒交战。袁绍甚至命令曹操杀掉杨彪、孔融、梁绍。

  • (注)后汉书应劭传: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 (注)三国志曹仁传: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
  • (注)魏书曰: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尘垢之间,为庸人之所陵陷,可胜怨乎!高祖赦雍齿之雠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绍以为公外讬公义,内实离异,深怀怨望。

《后汉书袁绍传》和《三国志袁绍传》的区别

《后汉书》强调袁绍让曹操移动汉献帝到甄城,是因为袁绍每得诏书不方便,而《三国志》却写因为关中归附曹操,袁绍后悔而让曹操把汉献帝挪到甄城,从关中199年才归附曹操来看,时间对不上,所以《三国志》的表述原因,或许多为后世附会之词。

对袁绍来说,并不是他有多么忠于汉献帝,而是因为汉献帝能够方便袁绍对麾下进行官员分封,拥立刘虞,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刘虞肯当,汉献帝就会被袁绍抛弃。刘虞不肯当,袁绍便自己玩“承制召拜”,再继续承认汉献帝的地位。

当初袁绍既然无法改变汉少帝已被董卓杀死的结果,那么袁绍索性在讨董誓盟里,先公开承认汉献帝合法地位,并说明汉献帝正被董卓挟持,要救回汉献帝。

后来袁绍觉得汉献帝太远,封官不方便,袁绍便计划换刘虞当皇帝,于是暗中发动舆论造谣、制造各种祥瑞等,可刘虞死活不肯当,袁绍又继续套路,仍旧承认汉献帝合法地位。毕竟袁绍在官方承认汉献帝,和为利益而在信里质疑汉献帝血统,是两码事情。

  • (注)后汉书袁绍传:绍每得诏书,患有不便于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操以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甄城,甄音绢。以就全实。操拒之。
  • (注)三国志袁绍传: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史书都写得很清楚。

我们就看史实,曹操挟天子几十年,到底“令”了哪个诸侯?

吕布,曹操自己打掉的;袁术,曹操自己打掉的;张琇,曹操自己打服的;刘备,曹操自己打跑的。

袁绍要揍曹操,除了前哨舆论战对骂时发了谴责信被理据服的怼回来,朝廷给曹操提供什么帮助了?还是曹操自己扛住再利用袁家分裂反杀。

后面赤壁孙权,关西马超,包括刘备复活后的汉中,哪支诸侯给曹操的“王师”面子了?

唯一一次,就是荆州投降。可归根到底,是老军阀死了,新军阀图样,乡贤们一致决定换个大腿抱,跟你手里的皇帝没有一分钱关系。刘表活着的时候,面子上给皇室进贡,但下属提一句服从中央分分钟下狱。武装中立归武装中立,叫老子缴枪收编万万不能。我还要郊祭,把你的傀儡天子唯一用途给办了。

事实上,挟天子令不了诸侯。心中没有汉室的军阀,不关心天子,会怼你,如孙权;心中有汉室的军阀,关心的是“挟”,会更执着的怼你,如刘备。

那么,军阀请个领导在身边,会不会有不便呢?当然不便,很不便。

很多士人,特别是忠心皇室的模范士人,会积极要求跳过你直接向天子汇报工作,你同不同意?

如果同意,就成了奉天子令自己,这不有病么?这就是袁营反对派的理由。

如果不同意,你是汉臣人家也是汉臣,你凭什么阻止同事汇报工作?那就只有软禁领导再杀一儆百,收获恶名做权臣。这就是历史上的曹操。

袁绍这个人,出身太好,爱惜羽毛,不愿意自己出面干脏活(拉别人干是很积极的)。所以他决策时没有太多考虑第二种情况,想得是第一种,给自己找个领导管自己,不便。

曹操无所谓,极致的实用主义者,没钱了挖坟,没粮了吃人。反正自己会写诗,可以用文学甩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写得是挺感人,可特么不是你在徐州干的嘛?关人家“刻玺于北方”伪造印章的啥事?关中匪帮“挟”天子时也就抢抢宫女,流亡到曹公手里皇后被拖出去杀。不就戏里扮两千年白脸嘛,无所谓。没有道德包袱,处事自然果断。

当然,挟天子虽然“令”不了诸侯,还很麻烦,但也不是没有用。可以“收”士人,直接点说,批发官位。

这点袁绍自己没有很强的刚需,因为他可以以盟主的名义批发官位。反正他拳头大,根子深,擅署守令江湖上也卖个面子。但是曹操本来没这个权力,擅署可靠性不如袁绍。手里有了皇帝不一样了,可以“明署”,大汉官方权威认证。虽然偶尔也挺恶心,比如赤壁被烧了还要批准孙权刘备这两个货互表升官,但总的来说还是爽的,令不动军阀可以勾引军阀下面的乡贤。这个权力,袁绍自己家大业大背景大,可以不要,但是不能留给政敌。这是袁绍开始做判断时没有想清楚的地方,也是他见事迟,不如曹操的一面。

政治是非常复杂的,同一件事不同派别不同背景得失权重不同,还要站在不同立场综合衡量。袁绍以本方立场,不迎皇室无可无不可;但是放掉皇帝“资敌”确有政治损伤。这确实是袁绍的失误,但这种政治换算并不简单,提前判断时绝非利弊分明的。

user avatar

历来评说,袁绍放弃汉献帝,是一大失误。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翻看史料不难发现,袁绍并不是因为不把这当回事,所以草草地就放弃了。相反,这是经过认真的内部讨论后才做出的决定


因此,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袁绍做决定的前因后果。

对于放弃奉迎汉献帝的原因,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袁绍内部有人认为,汉献帝不是资产,而是负债。万一将来想取而代之,汉献帝怎么处理?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杀了,就像项羽弑义帝,被刘邦抓住了把柄,狠做文章;不杀,留着就是一个绝大的祸患。

事实也的确如此。汉献帝后来就成了曹操甩不掉的包袱,曹操几番权衡之后,宁愿做周文王。



而且,袁绍的顾虑还不止于此,他还有其他曹操所没有的苦衷。

首先,汉献帝是董卓所立。当初在废立之时,董卓与袁绍在朝堂之上曾发生过激烈的争吵。最终,袁绍逃出洛阳,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所以现在让袁绍去迎立汉献帝,他的心结实在难解。


其次袁绍后来号召诸侯讨伐董卓,为了对抗汉献帝,他曾和几个人谋立宗室大司马刘虞为帝,只是最终因为刘虞不同意而作罢。但这个事情后来在袁绍失败后,被曹操翻了出来,当作袁绍的罪证。而如果袁绍现在奉迎汉献帝,这个问题依然绕不过。

这两件事,曹操都没有参与,但袁绍却是主谋。所以曹操对于迎接汉献帝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袁绍却顾虑重重。

最后,就是实力的对比了。汉献帝到曹操那里时,曹操自己都过得衣衫褴褛的。他迎奉献帝,主要是想着多个人能多份助力,更何况这还是一块天字招牌。而袁绍当时却风头正劲,已经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俨然能重复刘秀鼎定天下的故事。所以袁绍想的,是万一有天要称帝,汉献帝又变成了一道绕不过的坎——而这个万一,很有可能会迫在眉睫。

权衡之下,袁绍最终决定不接纳汉献帝。

而这,也就能解释袁绍在放弃了迎献帝之后,面对曹操的种种恶心所表现出来的纠结了。


一方面,他想把汉献帝迁到离自己近一点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当田丰建议他把汉献帝想办法夺过来时,他又一口拒绝。

袁绍想要的,只是保持对汉献帝的影响力,而不是接手这个包袱。把汉献帝放在甄城,好处在于一旦情形有变,他能马上派兵把汉献帝抢过来——当然,估计他不会去真抢,但是这种引而不发的压力,却足以让曹操不敢再肆意妄为。

对于汉献帝,袁绍是有清晰的逻辑的。



因此我们不能再单纯地说,袁绍不接纳汉献帝是个巨大的失误。他只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做出了如上决定。而且从讨论考虑到最终拍板,整个过程都是郑重而理性的。

当然,既然顾及了过往,那么对现实的不足就只能接受了。袁绍在迎接汉献帝的问题上既然有诸多顾虑,那么就只能接受曹操控制汉献帝后对他造成的种种困扰了。


“凡事有因必有果”,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自己也时常挂在嘴边,但其实,大部分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有因确实必有果,但并不是“一因”造“一果”,而是“果”只有一个,“因”却有好多个。

你和身边的这个人结婚,一般不是因为他特别适合你,只是因为别的都没有这个合适,而你又急着结婚。这时候,他是正好出现的那个人,而不是最对的那个人。这一个“正好”,包括了很多条件。

你和上司吵了一架,愤而离职。吵架其实只是诱因,而不是因。真正的原因可能在于,你早就不满意工作环境,早就不满意薪酬水平了。甚至于吵架这件事,也包含了很多的原因:这其中可能有你对上司的不满,也可能有你自己脾气不好的因素。


因果关系,其实是一种很弱的关系。现实世界中,很少有“因为A,所以Z”的强关联情形存在。更多的时候,更大的可能,因果只是一种相关性:因为ABCDEFG.......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共同导致了结果Z的出现。


所以对很多说法,我们其实是可以进行降维打击的。

比如说,有人说我的亲戚某某某抽了一辈子的烟也没有事,所以吸烟会引发肺癌的说法不成立。这就是典型的单一归因了,现代医学其实也没有说吸烟会导致肺癌,而是说吸烟有强烈的致癌性。

又比如,有人好奇日本经济衰退三十年的原因何在。对此,网上的解答五花八门:人口结构说、产业结构说、美国阴谋说、创新能力不足,等等等等。而真实的可能是,以上所有得这些都是成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原因。日本政府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但又因为没有现成的方案可采用,所以三十年来,首相换了无数,依然束手无策。


越是复杂的系统,一个结果的出现,就越有可能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这也是个人在一系列的文章中,一直隐隐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比如解释东汉灭亡的原因,党锢之祸、黄巾之乱、土崩与瓦解、董卓乱政、何进与袁绍的鲁莽.......等等等等,这是众多因素和事件,正是这些原因一起出现,才最终让维持了两百年的东汉帝国轰然坍塌。

所以呐,有志于穿越回去改变历史的筒子请注意了:挽回东汉王朝的颓势,这可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乎上常见此类问题:如果汉王朝的灭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那么是否只要消除其中的一个原因,比如把董卓及早给杀了,就不会导致后面的三国时代了?

并不是。

把董卓杀了,那么可能在那一年就不会发生天下大乱了。但是,大汉王朝已经百弊丛生,那些隐藏在表面下的矛盾,总有一天会被下一个突发事件所引爆。

李鸿章说他一辈子干的事,就是裱糊匠的活。大清王朝这座大房子已经残破不堪,他的工作就是哪里破了,就拿纸去把哪里糊起来,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其实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甲午之前,他竭力反对开战,就是怕风太大,把他的面子工程给全吹散了。

事情的命门,就在于此。你能够预防得了这次感冒,却未必能躲得过下一次的咳嗽上火或者牙龈出血。而对于一个重病患者来说,当生理防御机制已经基本丧失的时候,任何一点小病小痛,都可能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啊扯远了,打住吧。回答完了。


以上,节选自古早的文章:

为什么袁绍看汉献帝不顺眼:你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可能一直都是错的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user avatar

袁绍家里四世三公,武将如云谋士如雨,一起兵各地大佬纷纷来投,举他为首。

什么郭嘉,戏志才,狗货,跟了曹操好像牛逼哄哄,

当年这帮人在袁绍那里连话都说不上。不是袁绍看不起他们,而是袁绍身边谋臣太多了,实在用不了这么多。

他要毛线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自己就能令诸侯了好么。

比他身份更牛逼的袁术不就是这个想法,要什么天子,老子自己就能当天子!

虽然没当多久,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但是不也侧面应证了袁家不是很看重天子这块招牌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
  • 回答
    关于袁绍为何未能及时救助刘备,尤其是是否因为儿子夭折而有所耽搁,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袁绍的个人状态。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那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备在袁绍阵营中,但当时他身处下邳,并与曹操发生了激烈.............
  • 回答
    历史上袁绍是不是个“草包”?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要较个真,那答案会比你想的复杂得多。因为“草包”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评判,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概括一个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一个在东汉末年那样风云变幻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先看看袁绍这个人身上都有哪些“标签”,以及这些标签是怎么.............
  • 回答
    官渡之战袁绍的决策,究竟是“强攻不如缓进”更为明智,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无数军事家们反复推敲的经典案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分析当时双方的实力、战略意图以及袁绍团队内部的意见分歧。首先,我们得清楚袁绍当时面临的局面。他坐拥冀、并、幽、青四州,兵多粮足,实力远.............
  • 回答
    关于袁绍袁本初是否建议引入西凉董卓勤王的说法,历史上确有此事,而且细节颇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件事的发生,是当时乱局下各方势力博弈和判断失误的产物,也成为了董卓专权乃至日后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公元189年。背景:汉.............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 回答
    袁腾飞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和公众人物,他所说的内容以及其个人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袁腾飞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评估袁腾飞内容的真实性,需要区分他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以及他在公开场合(如讲座、访谈、出版物)发表的观点。1. 作为历史教师教授.............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对明朝的看法,以及明朝是否真如他所言那般不堪,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颇有争议的话题。袁腾飞老师以其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和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特解读而广受欢迎,但与此同时,他的某些观点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袁腾飞老师“黑”明朝的常见论调及原因探析:袁腾飞老师在评价明朝时,确实常常聚焦于其弊.............
  • 回答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在汉末时期确实是顶尖的,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如果我们将“家世好”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四世三公”这种直观的、可以量化的荣耀,而是包含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人才储备、社会声望、经济实力等多个维度,那么同时期确实还有一些家族的“家世好”程度与袁绍家族可以相提并论,甚至在.............
  • 回答
    关于袁绍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并且会受到后世立场、史料以及叙事角度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低估”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从哪些维度来评价袁绍。总体而言,袁绍在很多方面确实被后世(尤其是以曹操为中心的《三国演义》叙事)所“低估”了,但他也有其明显的.............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袁绍与袁术,同为东汉末年名震一方的豪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说起来,这其中的渊源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庶子嫡子之分就能概括。袁绍之所以能在政治舞台上比他那名正言顺的嫡兄袁术混得“好”,首要一点便是他那份“出身”的份量。虽然都是袁家的子弟,但袁绍的母亲刘氏,虽非正妻,却深受袁逢的宠爱。在那个讲究门.............
  • 回答
    提起袁绍麾下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颜良、文丑。但若论及真正为袁绍打下赫赫威名,且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武将,麴义的名字,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他才是袁绍早期最依仗的倚天剑。要说麴义是不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第一”这个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在三国那.............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袁绍,这个名字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他的家族“四世三公”,那可不是盖的,说得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顶级豪门”。爷爷袁安、爸爸袁成,加上叔叔袁逢,都是三公之位,这底蕴,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牛的是,袁绍本人还担任了四州刺史,兵多将广,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而他之所以能集结起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