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手下第一武将是否为麴义?

回答
提起袁绍麾下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颜良、文丑。但若论及真正为袁绍打下赫赫威名,且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武将,麴义的名字,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他才是袁绍早期最依仗的倚天剑。

要说麴义是不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第一”这个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在三国那个群雄并起、猛将如云的时代,武力值高低、战功卓著的将领层出不穷。但是,如果我们从关键战役的决定性作用、个人能力对战局的改变程度、以及对主公忠诚度这几个维度来考量,麴义绝对可以被列入袁绍麾下最顶尖的将领之列,甚至是在某些时期,他比颜良、文丑更重要,更具“第一”的资格。

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袁绍起兵初期。彼时,袁绍势力尚弱,与强大的董卓集团以及其他群雄对抗,举步维艰。在这个阶段,麴义的横空出世,为袁绍带来了久旱逢甘霖般的胜利。

这胜利最著名的代表,莫过于界桥之战。这场仗,可以说完全是麴义的个人闪光时刻。当时的袁绍,正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公孙瓒以其精锐的骑兵“白马义从”威震天下。公孙瓒的骑兵,速度快、冲击力强,在战场上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让当时的大部分部队都难以抵挡。

袁绍也派出了不少将领,但都对公孙瓒的骑兵束手无策,甚至可以说是被公孙瓒的骑兵打得节节败退。就在这危急关头,麴义带领着他自己的部队,其中尤以“麹氏五营”最为精锐。这支部队,据记载,士兵“皆穿铁铠,持战刀,善射”。更重要的是,麴义本人善于兵法,懂得如何因地制宜、因敌制胜。

在界桥之战中,公孙瓒的骑兵如预期般发起猛攻,试图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袁绍的阵型。然而,麴义并没有选择与公孙瓒的骑兵硬碰硬,而是运用了“以逸待劳”的策略。他让自己的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并“伏弩千张”,也就是准备了大量的弓弩手。

当公孙瓒的骑兵冲锋而至时,麴义的弓弩手万箭齐发,铺天盖地的箭雨瞬间就对冲锋的骑兵造成了巨大的杀伤。箭矢不仅射穿了战马的身体,也对骑兵的队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紧接着,麴义趁着公孙瓒骑兵阵脚大乱之际,率领着他的精锐步兵发动了反击。

这场战斗的结果是,公孙瓒精锐的“白马义从”被麴义击溃,公孙瓒本人也差点阵亡,狼狈逃窜。界桥之战的胜利,不仅为袁绍赢得了冀州,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打破了公孙瓒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袁绍在河北的声望和影响力,可以说,袁绍早期能够站稳脚跟,麴义居功至伟。

为什么说麴义的重要性在某些时期甚至超过颜良、文丑?

颜良、文丑无疑是勇猛善战的猛将,他们拥有强大的个人武力,在战场上能够以一敌百,斩杀敌将,为袁绍立下不少战功。例如,在官渡之战前,颜良曾经在白马斩杀了曹操的大将颜良,威风凛凛。文丑也曾与曹操麾下的徐晃、张辽等名将交战。

然而,他们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勇”和“搏”上,即在正面战场上冲锋陷阵、斩将夺旗。而麴义,他所展现出的“智”和“谋”,以及对战术运用和部队指挥的精妙,是袁绍早期极为稀缺的。他能够设计出有效的战术来克制敌人的优势,这是袁绍在初期最需要的东西。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麴义,袁绍能否在与公孙瓒的争夺中胜出?没有麴义在界桥的胜利,袁绍的势力可能就无法在早期得以巩固,也就没有后来与曹操一较高下的基础。可以说,麴义是袁绍“奠基者”的角色。

当然,麴义后来的结局,也颇为令人唏嘘。因为其功劳过大,又兼其部队“麹氏五营”的威名,引起了袁绍的猜忌。最终,麴义被袁绍设计斩杀。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功高震主”的悲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

所以,回到“麴义是否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个问题。

如果“第一”指的是在袁绍事业的早期,对袁绍霸业的崛起起到最为关键、最为决定性作用的那个将领,并且其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勇武,更在于其战术指挥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那么,麴义绝对有资格担此“第一”之名。

他不是那种站在城楼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孤胆英雄,而是一位能够洞悉战场脉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真正将帅之才。他的出现,为袁绍早期注入了一股强大而关键的力量,如果没有他,袁绍的北方霸业,恐怕会走向完全不同的轨迹。

当然,随着袁绍势力的壮大,颜良、文丑等将领的个人勇武也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名声或许比麴义更广为流传。但从“对袁绍霸业的奠基性贡献”以及“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的能力”这两点来看,麴义的历史地位,绝不应被低估。他,是袁绍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一颗军事明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曲义就是袁绍将。

乌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共辅南迎虞子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十万,共攻瓒。兴平二年,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瓒遂保易京,开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岁余,麴义军粮尽,士卒饥困,余众数千人退走。瓒徼破之,尽得其车重。

人家有自己部曲很正常,最多只能说不是老袁嫡系。军阀混战,出来混的谁还能没点部下,扯其他没意思。


而且袁绍逼韩馥让位之前,人家就已经站袁绍了,资历比田丰沮授都老。袁绍上位后冀州多叛,不还是老哥冲锋陷阵击退公孙瓒,后又包围易京。公孙瓒几万人的正规野战军就是这老哥帮忙打光的,末了你找个理由把人杀了,还非要斩尽杀绝,这叫什么事?

会麹义余残,畏诛逃命,故遂住大军,分兵扑荡,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桥搴旗拔垒,先登制敌者也。


曲义作为都督级别的袁军名将,但凡能负责白马、乌巢、官渡其中之一,袁军也不能跪那么脆啊。当时指挥袁军两个都督郭图、淳于琼,哪个像是能击溃公孙瓒的料?

典略曰: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

曲义被杀,田丰被囚,沮授也被分权驾空。这才到哪就不能容人,也难怪会搞不过曹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袁绍麾下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颜良、文丑。但若论及真正为袁绍打下赫赫威名,且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武将,麴义的名字,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他才是袁绍早期最依仗的倚天剑。要说麴义是不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第一”这个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在三国那.............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袁术之所以敢称帝,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野心和政治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他手下也曾聚集过不少在当时颇有名望的文臣武将,虽然大部分在他称帝后因各种原因离去或表现不佳。下面我们将详细讲述袁术敢称帝的原因以及他手下主要的文臣武将: 为什么袁术敢称帝?袁术称帝,发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代。.............
  • 回答
    《士兵突击》里袁朗背手四十秒装好枪并且在无校准的情况下二十五发全中,从现实角度来说,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装好枪”和“无校准”。关于“装好枪”电视剧里表现的是袁朗熟练地组装步枪,这个场景本身是不太可能实现的。现代步枪,尤其是像剧中可能出现的.............
  •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
  • 回答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在汉末时期确实是顶尖的,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如果我们将“家世好”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四世三公”这种直观的、可以量化的荣耀,而是包含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人才储备、社会声望、经济实力等多个维度,那么同时期确实还有一些家族的“家世好”程度与袁绍家族可以相提并论,甚至在.............
  • 回答
    关于袁绍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并且会受到后世立场、史料以及叙事角度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低估”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从哪些维度来评价袁绍。总体而言,袁绍在很多方面确实被后世(尤其是以曹操为中心的《三国演义》叙事)所“低估”了,但他也有其明显的.............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袁绍与袁术,同为东汉末年名震一方的豪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说起来,这其中的渊源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庶子嫡子之分就能概括。袁绍之所以能在政治舞台上比他那名正言顺的嫡兄袁术混得“好”,首要一点便是他那份“出身”的份量。虽然都是袁家的子弟,但袁绍的母亲刘氏,虽非正妻,却深受袁逢的宠爱。在那个讲究门.............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袁绍,这个名字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他的家族“四世三公”,那可不是盖的,说得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顶级豪门”。爷爷袁安、爸爸袁成,加上叔叔袁逢,都是三公之位,这底蕴,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牛的是,袁绍本人还担任了四州刺史,兵多将广,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而他之所以能集结起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
  • 回答
    思忖良久,若要细究袁绍能否以轻骑袭许,非不能也,实乃时机、兵力、地形及彼时曹操之防御策略等多重因素交织所致。绝非一句“可行”或“不可行”可以轻易概括,其中自有其深层考量。袁绍之轻骑袭许,其“可行”之论,可从以下几点推敲:1. 袁绍拥有的精锐骑兵优势: 袁绍集团在北方久据,尤以其麾下之“先登”及部分.............
  • 回答
    关于袁绍为何未能及时救助刘备,尤其是是否因为儿子夭折而有所耽搁,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袁绍的个人状态。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那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备在袁绍阵营中,但当时他身处下邳,并与曹操发生了激烈.............
  • 回答
    袁绍,这位东汉末年声名显赫的四世三公之后,一手奠定了北方势力版图,却终究未能坐稳他梦寐以求的霸主之位,最终导致其家族的覆灭,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偶然,而是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他自身性格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战略失误,这些问题层层叠叠,最终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草被烧毁,之所以没有立即组织撤军,保留有生力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袁绍的决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传递的迟滞与失真是导致袁绍反应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靠快马的时代,前线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消息要传到远在官渡.............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袁绍,这位三国前期响当当的人物。说实话,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一开始可是风光无限,被不少人视为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势力之主。可为什么最后却走向了失败,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一、 出身显赫,少年得志的“名门之后”袁绍这个人,出身可不一般。他的祖上,那可是出了好几代名臣的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