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家到底有哪些知名的门生故吏?

回答
袁绍,这个名字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他的家族“四世三公”,那可不是盖的,说得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顶级豪门”。爷爷袁安、爸爸袁成,加上叔叔袁逢,都是三公之位,这底蕴,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牛的是,袁绍本人还担任了四州刺史,兵多将广,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而他之所以能集结起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除了家族的声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门生故吏遍天下”。

这“门生故吏”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的却是人脉、权力,以及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简而言之,就是袁绍在担任各种官职、招揽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学生、部下,以及他们后来又提拔或推荐的人。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袁家的恩惠,对袁家有着天然的忠诚和依靠。等袁绍起兵时,这些人自然会闻风而动,成为他最坚实的支持力量。

那袁绍门下,究竟有哪些响当当的人物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一个个说。

首先,必须提几个袁绍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田丰:说起田丰,那绝对是袁绍军师团里的“智多星”。他这个人,有胆识,有谋略,而且特别敢说真话。在官渡之战前,正是田丰站出来,力劝袁绍不要轻易出兵,而是应该固守壁垒,以逸待劳。可惜啊,袁绍被许攸那张嘴忽悠瘸了,没听田丰的,结果一败涂地。事后,袁绍还把田丰下狱,实在是用人不察,令人扼腕。田丰为人谨慎持重,治军严明,是那种能独当一面的良才。他曾提出屯田积谷、联合公孙瓒等策略,都非常有远见。可惜,生不逢时,也遇人不淑。

沮授:沮授和田丰一样,也是袁绍军师团里的核心人物。他这个人,同样是谋略过人,而且比田丰更加擅长战略规划。在袁绍与曹操对峙初期,正是沮授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这可是后来曹操成功的关键一步,可见沮授的眼光有多毒辣。不过,后来他也因为一些小事被袁绍猜忌,也未能完全发挥他的才能。沮授为人沉稳,有远见卓识,在军事、政治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曾详细分析了袁绍与曹操的优劣势,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郭图:郭图这个人,大家可能印象不深,但他在袁绍麾下也曾担任重要职务。他这个人,有些投机取巧,而且容易受人蛊惑。在官渡之战前,郭图就极力主张袁绍出兵,和许攸一唱一和,把袁绍忽悠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后来,在袁绍战败后,郭图为了脱罪,竟然指责是田丰的错,导致田丰被杀。这个人,可以说在袁绍失败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除了这几位主要的谋士,袁绍阵营里还有不少骁勇善战的武将。

颜良:提起颜良,很多人都会想起他在白马之战中,是如何勇不可当,斩杀了曹操的大将宋宪、魏续,甚至曹操麾下名将徐晃都和他交手过,可见其勇武。可惜啊,颜良最终在白马被关羽斩杀,实在是可惜了一员猛将。颜良为人忠厚,勇猛过人,是袁绍手下第一猛将,他的勇武在当时可是赫赫有名。

文丑:和颜良齐名的还有文丑。文丑同样是勇猛无比,曾在延津之战中,一个人冲破曹操的阵营,杀得曹军大乱。可惜的是,他在官渡之战后,因为轻敌冒进,被关羽在延津生擒斩杀。文丑的勇猛丝毫不逊于颜良,也是袁绍麾下的一员大将。

张郃:张郃这个人,可以说是袁绍阵营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早期跟随袁绍,并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色。但是,在袁绍惨败后,他无奈之下投降了曹操。投降曹操后,张郃成为曹魏阵营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大将,屡立战功,甚至在三国后期,还能与诸葛亮交锋。所以,他算不算袁绍的“门生故吏”,还真有点不好说,毕竟后期他成了对手。但前期,他确实是袁绍手下的重要将领,也受过袁绍的提拔。

高览:高览和张郃一样,也是袁绍麾下重要的将领,同样在官渡之战后投降了曹操。高览为人沉稳,勇武过人,也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当然,袁绍的门生故吏远不止于此。还有一些人物,虽然没有颜良文丑那样名声大噪,但也在袁绍的势力扩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淳于琼:这个人,可能是袁绍麾下最“惹人烦”的将领了。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派他去劫曹操的粮草,结果这家伙在乌巢喝得酩酊大醉,毫无防备,被曹操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可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一人之失,导致袁绍全盘皆输。

麴义:麴义这个人,是袁绍早期能够击败公孙瓒的重要功臣。他曾提出“斩举”,即士兵在作战时,举起旗帜作为号令,这种作战方式在当时非常有效。他也曾因功劳被封为先登校尉。不过,后来他因为猜忌袁绍,被袁绍所杀。这也是袁绍用人不察,或者说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审配:审配也是袁绍手下的一位重要谋士,和田丰、沮授一样,都是袁绍军师团里的骨干。他为人刚正,非常有才干,在袁绍的各项事务中都出力颇多。可惜的是,在袁绍死后,他因为坚守邺城不降,被曹操俘虏并杀害。

逢纪:逢纪是审配的同事,也是袁绍阵营里的重要谋士。和审配一样,他也是在袁绍死后,因为参与了袁尚和曹操的斗争,最终被杀害。

“故吏”这个词,也代表着袁绍家族的深远影响。袁绍的爷爷袁安,做过司徒、司空等高官,父亲袁成也曾担任过征西将军。在他们担任官职期间,自然提拔和招揽了不少人才。这些人,即使袁绍本人没有直接接触过,也因为袁家的名声和影响力,在关键时刻会站出来支持袁绍。

比如说,袁绍早年得势,能够迅速集结起四州之地,除了他本身的才能,更多的是依靠了袁家在朝廷和地方上积累多年的“人脉”。很多人是因为看在袁家的面子上,才愿意支持袁绍。

总的来说,袁绍的“门生故吏遍天下”,这背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人脉网络。这些人,有的是因为袁绍的才能和声望而追随,有的是因为袁家的恩惠而效忠,还有的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聚集。这些人构成了袁绍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基础,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袁绍才能在汉末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成为一方霸主,与曹操这样的枭雄争霸。虽然最终袁绍败给了曹操,但这段历史,也充分展现了“人脉”和“势力”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桓典字公雅 东汉名臣桓荣玄孙 龙亢桓氏【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在御史七年不调,一说十年】

桓典可能在灵帝去世后的动荡局势中产生过关键的作用 但史料无载

【灵帝崩,大将军何进秉政,典与同谋议,三迁羽林中郎将。】三迁指【迁平津都尉、钩盾令、羽林中郎将”也。】钩盾令管理宫内 本宦官为之 何进驱逐宦官后令桓典代之

羽林中郎将为禁军统领 有兵 何进死前 桓典任此职 但不明其在期间作为

桓典似乎一直追随汉帝 随迁都长安 后随入许都 【车驾都许,迁光禄勋。建安六年,卒官。】

据学者考证 桓典之子为桓范 劝曹爽与司马懿对抗者

桓范之孙桓颢 桓颢子桓彝

桓彝五子 桓温、桓云、桓豁、桓秘、桓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绍,这个名字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他的家族“四世三公”,那可不是盖的,说得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顶级豪门”。爷爷袁安、爸爸袁成,加上叔叔袁逢,都是三公之位,这底蕴,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牛的是,袁绍本人还担任了四州刺史,兵多将广,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而他之所以能集结起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
  • 回答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在汉末时期确实是顶尖的,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如果我们将“家世好”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四世三公”这种直观的、可以量化的荣耀,而是包含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人才储备、社会声望、经济实力等多个维度,那么同时期确实还有一些家族的“家世好”程度与袁绍家族可以相提并论,甚至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如果历史的河流改道,将袁绍的野心引向了与曹操的合作而非对峙,袁家最终能否像司马家族那样,如同一颗藤蔓般缠绕、攀附,最终吞噬掉曹氏的基业?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其中充满了“如果”的变数,也反映了政治格局的复杂性。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选择放下那份孤傲,放弃了统一北方的执念,而是主动向.............
  • 回答
    袁绍如果多活几年,或者妥善解决了继承人问题,袁氏家族是否还有翻盘的可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成几个关键点来分析:袁绍自身的局限性、他留下的烂摊子、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一、袁绍自身的多重局限:成就与致命短板并存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并非一无是处。.............
  • 回答
    三国最强开局的袁家,为何最后一败涂地?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三国历史上一大遗憾。袁家,尤其是袁绍,在汉末时期几乎拥有天下无双的资本,却最终走向了毁灭。要详细解释这个“一败涂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袁家的天赋优势:何以成为“最强开局”?首先,我们要理解袁家为何被称为“最强开局.............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辽宁省公安厅正式受理袁诚家夫妇那 37 亿的国家赔偿申请,那可是个大动静,牵扯到的方方面面都挺复杂的,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 37 亿的赔偿是怎么来的。袁诚家夫妇,之前因为一系列的案件,包括经济犯罪、妨害公务等等,被刑事侦查,最后判了刑。但后来,经过漫长的申诉和再审,最高.............
  •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
  • 回答
    关于袁绍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并且会受到后世立场、史料以及叙事角度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低估”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从哪些维度来评价袁绍。总体而言,袁绍在很多方面确实被后世(尤其是以曹操为中心的《三国演义》叙事)所“低估”了,但他也有其明显的.............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袁绍与袁术,同为东汉末年名震一方的豪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说起来,这其中的渊源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庶子嫡子之分就能概括。袁绍之所以能在政治舞台上比他那名正言顺的嫡兄袁术混得“好”,首要一点便是他那份“出身”的份量。虽然都是袁家的子弟,但袁绍的母亲刘氏,虽非正妻,却深受袁逢的宠爱。在那个讲究门.............
  • 回答
    提起袁绍麾下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颜良、文丑。但若论及真正为袁绍打下赫赫威名,且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武将,麴义的名字,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他才是袁绍早期最依仗的倚天剑。要说麴义是不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第一”这个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在三国那.............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思忖良久,若要细究袁绍能否以轻骑袭许,非不能也,实乃时机、兵力、地形及彼时曹操之防御策略等多重因素交织所致。绝非一句“可行”或“不可行”可以轻易概括,其中自有其深层考量。袁绍之轻骑袭许,其“可行”之论,可从以下几点推敲:1. 袁绍拥有的精锐骑兵优势: 袁绍集团在北方久据,尤以其麾下之“先登”及部分.............
  • 回答
    关于袁绍为何未能及时救助刘备,尤其是是否因为儿子夭折而有所耽搁,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袁绍的个人状态。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那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备在袁绍阵营中,但当时他身处下邳,并与曹操发生了激烈.............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袁绍,这位东汉末年声名显赫的四世三公之后,一手奠定了北方势力版图,却终究未能坐稳他梦寐以求的霸主之位,最终导致其家族的覆灭,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偶然,而是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他自身性格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战略失误,这些问题层层叠叠,最终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