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曹操,有无可能翻盘?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图、审配、田丰、沮授、逢纪、陈琳、许攸等一大批才能出众的谋士。这些人都曾为袁绍出谋划策,打下过江山。即使袁绍去世,这些人才也依然存在。如果这三个儿子能够拧成一股绳,凭借这些人脉和资源,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想象一下,如果三兄弟能够放下争权夺利的念头,像当年他们父亲那样,能够集中力量,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袁尚:作为袁绍最宠爱的儿子,理论上最有资格继承权力,而且他年轻,有一定的野心。如果他能压下自己的骄傲,听取其他兄弟的意见,并表现出足够的担当和领导力。
袁熙:镇守幽州,拥有兵力,也有一部分忠诚于袁氏的将领。如果他能放权,将手中的兵力与资源投入到统一的抗曹战线上,他的作用不可忽视。
袁谭:镇守青州,同样拥有兵力。他虽然性情鲁莽,但也是袁绍的嫡长子,在袁绍阵营中有一定的威望。如果他能摆脱好勇斗狠的性格,接受更成熟的策略,他的兵力也是曹操必须正视的。

假设他们能做到以下几点,或许还有一些机会:

1. 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不是简单的推举一个盟主,而是根据各自的地理位置和能力,进行明确的分工。例如,袁尚坐镇冀州核心,负责统筹大局和指挥;袁熙负责幽州方向的防御和侧翼牵制;袁谭则负责青州方向的兵力调动和对曹操主力进行骚扰。三人互相支援,不搞小动作,不内耗。
2. 统一的军事战略:不能各自为战,各自为政。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有针对性的战略。是集中兵力进行一次决定性的反击,还是采取持久战消耗曹操?是主动出击攻其不备,还是固守待援,伺机而动?这些都需要三人共同商议,形成一致意见,并且严格执行。例如,他们可以利用袁绍多年经营的地利优势,依仗强大的骑兵和步兵部队,在平原地区与曹操展开决战,或者利用黄河等天然屏障,进行防御和消耗战。
3. 团结内部,稳定后方:袁绍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内部的不稳定和谋士之间的党争。如果三兄弟能团结,首先要安抚好那些曾经效忠于袁绍的老臣,特别是那些有才能但因站队问题而心有芥蒂的。听取像沮授这样的智者意见,避免像郭图那样只会出馊主意的谋士的干扰。同时,要稳定冀、青、幽、并四州的管理,确保后方的粮草、兵员供应不出现问题,不给曹操以可乘之机。
4. 利用曹操的劣势:曹操虽然强大,但也有他的弱点。比如,他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还需要安抚北方各地的豪族,消化新占领的土地,并且需要警惕东吴和西蜀的潜在威胁。如果袁氏三兄弟能够抓住曹操某些战略上的空隙,例如在其出征其他方向时,集结重兵发动突袭,或者联合北方的其他势力(比如乌桓,虽然这也很棘手),对曹操形成两面夹击的局面。

然而,为什么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呢?

现实往往比理论要残酷得多。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三兄弟缺乏团结的基础和能力。

性格缺陷:袁尚被宠坏,骄纵;袁熙虽然有军事才能,但性格较为沉稳,缺乏决断力;袁谭则鲁莽冲动,好勇斗狠。他们三人从小可能就存在竞争和猜忌,袁绍的死更是将这种矛盾激化。谁来主导?谁来服从?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缺乏共同的敌人意识:他们对曹操的威胁认识可能并不一致。更多时候,他们眼中的“敌人”是彼此,是争夺继承权的对手。即使表面上联合,背地里也可能暗流涌动,相互算计。
历史的惯性:自从袁绍死后,他们就已经开始了内斗,官渡之战后袁绍集团的实力已经大打折扣。这种内斗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
关键谋士的分裂:袁绍手下的谋士虽然才能出众,但他们也并非铁板一块,有些可能更倾向于支持某一位少主。如果谋士团队都分裂了,就更难形成统一的战略。例如,审配和逢纪虽然忠心,但他们的计谋并不总是最高明,而且他们对袁尚的支持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立场。沮授虽然高瞻远瞩,但他的意见在袁绍死后,能否被这三个儿子真正听取也是个问题。

具体到他们后来的表现,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分裂是多么致命:

袁绍死后,袁尚在审配等人的支持下,继承了袁绍的权位。袁谭不服,在袁绍夫人刘氏和郭图的挑唆下,起兵攻打袁尚,并且以“袁绍临终遗命立袁谭为主”为借口,试图夺取冀州。这就直接开启了三兄弟的内斗模式。袁熙也加入了这场争斗,最终形成了袁尚与袁谭、袁熙联合对抗袁尚的局面。在这种内斗下,曹操可以轻易地各个击破。

曹操一方,虽然也并非完美无缺,但其领导力、战略规划、执行力都远超袁氏三兄弟。当曹操能够坐收渔翁之利,不断蚕食袁氏的势力时,袁氏兄弟的内部消耗只会让他们更加虚弱。

总结来说:

理论上,如果袁绍的三个儿子能够放下个人恩怨和家族内斗,团结起来,凭借袁绍庞大的地盘、兵力和人才储备,以及利用好曹操统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战略空隙,确实存在一线翻盘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可能在于,他们能够成功地将曹操赶出冀州,甚至在某个关键时刻击败曹操的主力,迫使曹操改变统一北方的战略部署。

但是,基于他们三人的性格特点、历史惯性以及当时实际的政治格局,他们极其缺乏团结一致的意愿和能力。 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曹操,而是他们自己。这种根深蒂固的内部矛盾,使得“团结一致”这个前提条件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尽管理论上存在微小的希望,但在现实中,他们联手对抗曹操并成功翻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近乎于零。 他们最后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最终都被曹操逐一击破,消灭殆尽。袁氏集团的覆灭,与其说是曹操有多么强大,不如说是袁氏内部的政治幼稚和无休止的内斗,葬送了自己最后的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尚、袁谭是不可能团结的,但历史上单单袁尚就能击败曹操,打的曹操从邺城往东南转进60公里到阴安,10余天败逃800多里,回许昌下败军令,刘表写信夸赞袁尚“摧严敌于邺都”,以至于后来曹操还特地向辛毗寻求战术指导“尚必可克不”?

202年,河北爆发旱灾“邺中大饥,芋一亩二万钱”,5月袁绍去世,袁尚继位,袁谭与之对立,在黎阳自称车骑将军。202年9月,曹操乘机渡过黄河,北上进攻黎阳,袁谭向袁尚告急。从202年9月-203年3月,双方在黎阳大战半年,曹操经过苦战,才迫使袁尚、袁谭败走邺城。

203年4月,曹操进军攻打邺城,袁尚先坚守,然后主动出击,袁尚“逆击破操”,5月曹操败回许昌,5月20日下败军令。

《武帝纪》是曹操“夏四月,进军邺。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己酉,令曰:"司马法'将军死绥'......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武帝纪》压根回避记载双方是否有野战!也回避记载曹操是否有攻城!直接转进到己酉(20号)曹操下败军令。

看了《后汉书袁绍传》“尚逆击破操”才贞相大白,再如《三国志袁绍传》是曹操“追至鄴,收其麦,拔阴安,引军还许”,可202年“邺中大饥”,203年更是持续“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国无囷仓,行无裹粮”(辛毗语),邺城连续旱灾,而陈寿为何记载曹操在邺城割麦?

当然,旱灾也可以割麦,曹操士兵哪怕割到一株麦,也能叫“收其麦”,这就不能说陈寿记载错误,但接下来“拔阴安”就非常神奇了,原来阴安县在邺城东南60多公里处,啧啧!曹操前脚还在邺城割麦,后脚就转进到邺城东南60多公里的阴安,然后留贾信屯兵黎阳后,而自己逃回许县。

曹操从5月,一路从邺城-阴安-黎阳-许昌,然后5月20日下败军令,曹操差不多10余天败逃800里,期间曹操军队还要渡过黄河,至少要花上几天时间。而在河南,曹操应该不需要逃命了,可按照正常速度行军,那会导致曹操在河北的实际败逃速度要更快,恐怕要接近叶志超在朝鲜了。

曹操经过阴安时,让张辽、乐进“徙其民河南”,派部下强行迁民拖在后面,而曹操则可以快速逃命。既然迁民,就说明曹操打算长时间不在北上了。袁谭对袁尚说,先前黎阳败给曹操是因“我铠甲不精”,现在“及其未济,出兵掩之”,提到渡河,说明袁尚已追到黄河附近了。

郭嘉劝说曹操先去进攻刘表,让二袁相争,曹操似乎没去邺城,可《袁绍传》《张辽传》都记载曹操去了邺城,估计《郭嘉传》是在替曹操移花接木来讳败,郭嘉应是在曹操败给袁尚后劝说的,毕竟曹操还不至于蠢到花上8个月时间,再由郭嘉劝说,才悟出二袁相争,要渔翁得利的道理。

曹操败走后,袁谭受到郭图挑唆,主动向袁尚开战,但基本上被吊打,被杀得“僵尸流血不可胜计”,袁谭退保平原。刘表为双方说和,写信给袁谭时,称赞袁尚“摧严敌于邺都,扬休烈于朔土”的邺城大胜。

  • (注)后汉书袁绍传:刘表以书谏谭曰......功绩未卒,太公殂陨,贤胤承统,以继洪业。宣奕世之德,履丕显之祚,摧严敌于邺都,扬休烈于朔土,顾定疆宇,虎视河外,凡我同盟,莫不景附。

袁谭不听,派辛毗向曹操求救,第一次见面时,曹操答应援救,但之后又左右摇摆,再次见面时,曹操向辛毗寻求战术指导“谭可信?尚必可克不?

曹操询问袁谭是否能相信,这很正常,毕竟怕诈降,但问袁尚是否一定能打败,就搞笑了,辛毗解答说袁尚只能困住袁谭,而无法最终胜利,说明袁尚已到瓶颈了,而河北连年旱灾,所以肯定能消灭袁尚。最终在荀攸劝说后,曹操才再次北上和袁谭联姻。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可以是可以,但团结是不可能团结的。


狗王在官渡吃了大亏,回去之后肯定是想好好打的。这从曹操第一次攻黎阳时袁尚主力却西取平阳扫荡河东就可以看出来。

当时曹操已经主力过河,无法轻易脱战,而数万袁军却进军河东,意图西联关中诸将,打击曹军侧翼。曹军久攻黎阳不克,届时数万袁军带着援军迂回过来侧击曹军,这还得了。而且是匈奴王先出手,等到河东曹军围攻平阳时,袁军主力再挺进河东,长驱直入夹击曹军。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

这水平比当初曹操在官渡硬刚袁绍然后等死,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结果袁尚找个沙雕率领河东军,直接当着曹军面过河,几万人直接送掉了。袁谭、袁尚弟兄俩在黎阳半年白干,死守黎阳的主要是袁谭军,这什么感觉可以自己想象下。


所以没办法只好放掉黎阳,退守邺城,袁尚带着自己老底反击一波,击破曹操。

操军进,尚逆击破操,操军还许。

曹军败成什么样不知道,现在只知道曹操一个月之内就从邺城跑回了许昌,休息几个月然后去找刘表玩去了。。。败退曹军在排队渡河时,袁谭要袁尚给他兵去收人头,结果袁尚怕他耍无赖,没给。最后曹军全跑了,而且还占着黎阳。


袁谭气疯了,就从自己地盘调兵,与袁尚大战。最后曹操趁着袁尚围攻袁谭老家期间,把邺城偷掉了。

这里有个细节:

秋七月,尚还救鄴,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如避之”。公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尚果循西山来,临滏水为营。
遣候者数部前后参之,皆曰“定从西道,已在邯郸”。公大喜,会诸将曰:“孤已得冀州,诸君知之乎?”皆曰:“不知。”公曰:“诸君方见不久也。”

曹操的意思是,袁尚没多少兵了,不敢走大道,所以我赢定了。结果袁尚确实只剩下一万多人了,又没有城内工事可以驻守,这还打个几把。


大优势的袁尚都拼的只有一万多人了,袁谭那边可想而知。平原也是大郡,兄弟阋墙把自家两块主力地盘给自己干废了。

这期间,各自拥兵几万人的高干、袁熙都在看戏。刘备的拜把兄弟牵招劝高干奉迎袁尚,差点被人干死。


这几年刘备客居荆州,和刘表绑在一起静坐观战。建安六年袁绍活着时刘表还敢出兵,曹操攻黎阳时就只有刘备独自进攻叶县了。眼看着袁氏自取灭亡,曹操蚕食河北,而自己却只能坐以待毙,刘备怎能不心急如焚,痛哭流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在讨伐董卓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中,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而他的兄弟袁术官拜后将军。这似乎与他们当时的官职并不完全对等,甚至袁术的“后将军”听起来比“渤海太守”更为显赫一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品味一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各方势力以及个人声望在推举盟主时的作用。首.............
  • 回答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从官渡之战说起。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了差不多半年,双方都耗费了不少兵力物力,也消耗了不少士气。袁绍兵力多,而且一开始气势也很足,曹操这边就比较被动,处于守势。贾诩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深谙“攻心为上”和“出奇制胜”的道理。他这个人不爱出风头,但关键时刻总能.............
  • 回答
    吕布在长安被李傕击败后,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他先后辗转投奔了袁术、袁绍、张杨,却始终没有主动去投靠曹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局势、吕布的性格、以及他与几位诸侯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死后,长安陷入混乱,李傕、郭汜等人趁机掌权。吕布虽然有勇武,但政治上的.............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袁绍此人,一生起伏跌宕,最终却在关键时刻被曹操抓住破绽,一病不起,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临终前的两年,可以说是他命运走向衰败的加速器,也是他野心与现实之间差距暴露得最淋漓尽致的两年。那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和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两年光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惨烈与转折建安五年,是袁.............
  • 回答
    .......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延禧攻略》里,钱夫人和袁春望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可以说是牵动了不少观众的心弦,尤其是他们最后的结局,也留下了不少令人回味的解读空间。先来说说钱夫人,也就是海兰察的母亲。剧中,她确实是因病去世的。当时,钱夫人得了重病,海兰察为了给她治病,四处奔波,甚至不惜去求助皇太后。皇太后也派了太医去为钱夫人诊治,.............
  •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
  • 回答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在汉末时期确实是顶尖的,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如果我们将“家世好”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四世三公”这种直观的、可以量化的荣耀,而是包含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人才储备、社会声望、经济实力等多个维度,那么同时期确实还有一些家族的“家世好”程度与袁绍家族可以相提并论,甚至在.............
  • 回答
    关于袁绍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并且会受到后世立场、史料以及叙事角度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低估”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从哪些维度来评价袁绍。总体而言,袁绍在很多方面确实被后世(尤其是以曹操为中心的《三国演义》叙事)所“低估”了,但他也有其明显的.............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
  • 回答
    提起袁绍麾下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颜良、文丑。但若论及真正为袁绍打下赫赫威名,且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武将,麴义的名字,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他才是袁绍早期最依仗的倚天剑。要说麴义是不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第一”这个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在三国那.............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袁绍,这个名字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他的家族“四世三公”,那可不是盖的,说得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顶级豪门”。爷爷袁安、爸爸袁成,加上叔叔袁逢,都是三公之位,这底蕴,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牛的是,袁绍本人还担任了四州刺史,兵多将广,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而他之所以能集结起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