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为什么敢叫板董卓,称“我的剑未尝不利”?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四世三公袁氏家族的嫡长子,家族的权势和影响力在汉末那会儿是无人能及的。袁家历代为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种政治资本是董卓这种靠武力发家的粗鄙武夫所无法比拟的。袁绍本人,更是因为这层显赫的家世,以及他自身在朝中的资历和名望,早就积攒了相当高的威望。当时,尽管董卓地位尊崇,但很多士大夫心底里是看不起董卓的,反而更愿意追随袁绍这样的名门之后。当董卓肆意妄为,惹得天怒人怨时,袁绍作为当时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自然而然就成了大家推举的盟主,讨伐董卓的大旗也由他来扛。所以,“我的剑未尝不利”不仅仅是说他自己的武力,更是代表了他背后的整个士族集团和由此凝聚起来的民心士气。

其次,实力上的支撑也不容忽视。虽然董卓拥有西凉军的强大战斗力,但袁绍也不是空有虚名。他虽然没有自己的嫡系精锐部队像董卓那样压倒性的强大,但他能够迅速地在北方地区集结起一支相当规模的武装力量。他的阵营里汇聚了来自河北、幽州等地的军阀和家族势力,这些势力虽然不像董卓那样精诚团结,但在共同讨伐董卓的旗帜下,也能形成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袁绍本人有足够的能力去整合和调动这些分散的军事资源。他对各路诸侯和势力有着天然的号召力,他能说服他们加入讨伐,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实力体现。他的“剑”不仅仅是刀枪剑戟,更是他组织、协调、动员各方力量的能力。

再者,从战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看,袁绍的“我的剑未尝不利”也是一种策略性的宣示。当时天下大乱,董卓的残暴统治是众矢之的,但仅仅有愤怒和口号是不够的。袁绍站出来,就是要向天下宣告,他有能力也有决心来推翻董卓。这是一种政治姿态,也是一种战略上的主动出击。他需要展现出决心和力量,才能让那些摇摆不定的势力站到他这边,才能让讨伐军形成真正的合力。他知道,面对董卓这样强大的对手,光有勇气是不行的,还需要有明确的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他需要用这句狠话来鼓舞士气,同时也是在警告董卓,让他知道自己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有整个中原地区的实力在背后支持。

最后,我们还要理解袁绍对局势的判断。他可能也知道,凭一己之力很难完全压制住董卓,但他看到了董卓的致命弱点。董卓虽然兵强马壮,但他的统治基础不稳,残暴的统治只会让更多人反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袁绍预见到,只要能够将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围剿之势,即使不能一战而溃董卓,也能对其造成重创,甚至有机会促使其内部出现裂痕。他相信,他的“剑”——他的政治智慧、号召力以及整合各方力量的能力——足以让他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占据优势。他敢说这话,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掌握了道义上的制高点,而这种道义的力量,在乱世之中往往比纯粹的武力更具穿透力。

所以,袁绍说出“我的剑未尝不利”,绝非口头之快。它是建立在他显赫的家世、强大的政治号召力、整合各方实力的能力、以及对时局深刻的判断之上的。这是一种自信,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担当。他是在向天下宣告,他有能力,也有责任来纠正这个已经被董卓弄得天翻地覆的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如问这个问题:董卓怎么敢废立皇帝?

有天真的小伙伴可能会回答,因为董卓有兵啊。

哦,谁手里没兵了?根据相关史料,东汉洛阳常备兵力就有万余人,这还不包括在董卓入京那年还增加了的其他兵力,比如西园军、大将军何进余部、车骑将军何苗余部、袁绍招募的私兵,丁原、鲍信等各路人马招募的军队、骠骑将军董重余部······而董卓入京时兵力多少?三千,洛阳杂七杂八的军队加起来两万人都有人,你董卓才三千人,凭什么听你的?

好了,我相信又会有天真的小伙伴照本宣科了,董卓用计了呀,策反丁原和何进的部下,还用了一招瞒天过海,让人以为他兵多。【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

我们先看看这个瞒天过海虚张声势的计策吧【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当大家白痴么,稍微让人侦测下,这个计策就马上失效,而且董卓有多少人马朝廷里的人是一清二楚的,因为董卓的人马是参加了陈仓之战的【六年春二月,左将军皇甫嵩大破王国于陈仓。】陈仓之战皇甫嵩、董卓各率两万人,兵力非常清楚,战后朝廷命令董卓只带本部人马去担任并州牧,董卓的军队被委任给了皇甫嵩,【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嵩】,扣除董卓带走的兵力,皇甫嵩有三万多人,董卓兵力多少,朝廷清楚地很,而时间逻辑更是打破了这个计策存在过的可能性,【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而董卓入京到废立皇帝,只经过了三天

【 (八月)辛未,还宫。大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并州牧董卓杀执金吾丁原。司空刘弘免,董卓自为司空。九月甲戌,董卓废帝为弘农王。】

三天时间,董卓带着三千人入京,兼并何进、何苗、丁原的部队,还废立皇帝,如果没有人帮忙可能吗?那么谁能帮助董卓兼并这些部队呢?放眼朝廷,只有一个人可以——袁隗。

此时朝廷里袁隗什么职位?太傅录尚书事,由于何进死了,宦官灭了,皇帝还没亲政,袁隗是朝廷唯一能管事的,只有他可以下令让这些军队归属董卓,也只有他可以下令,让董卓代替刘弘成为三公之一的司空。

回到问题,在袁隗和董卓互相合作废立皇帝的会议上,袁绍为啥敢和董卓叫板?

因为他叔叔是袁隗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术之所以敢称帝,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野心和政治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他手下也曾聚集过不少在当时颇有名望的文臣武将,虽然大部分在他称帝后因各种原因离去或表现不佳。下面我们将详细讲述袁术敢称帝的原因以及他手下主要的文臣武将: 为什么袁术敢称帝?袁术称帝,发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代。.............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意思,把袁崇焕“敢去前线”和“督师是肥缺”联系在一起,确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袁崇焕的复杂看法,以及明末官场的一些现实。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全国只有袁崇焕敢去前线”这句话,严格来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和个人倾向的说法,并非客观事实.............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袁术称帝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才能掰扯明白他为啥觉得自己能当这大皇帝。别看他后来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但当初,他确实是搅风搅雨的一号人物,手底下能人不少,底气也不是凭空来的。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袁术出身名门望族,是四世三公袁氏的嫡系。这个“四世三公”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的超级豪门,代表.............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两大诸侯在此巅峰对决。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拥有强大兵力的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的战败原因复杂,既有客观的军事劣势,更有人为的战略失误和军事部署上的重大缺陷。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袁绍战败的原因及其军事部署的缺陷:一、 .............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宿命对决,其胜负的关键往往在于粮草的运送与保卫。而袁绍,这位雄踞冀州,势力庞大的北方霸主,为何会将至关重要的粮草大营设在乌巢这样一个看似暴露且难以兼顾的地方?这个问题,细究起来,着实牵动着当时错综复杂的战略态势和袁绍本人的决策逻辑。要理解袁绍的这一选择,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大.............
  • 回答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曹操和袁绍作为当时的两大势力代表,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如果能招揽到像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无疑会如虎添翼。然而,历史的洪流并未将诸葛亮引至他们的麾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遗漏或巧合,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曹操和袁绍招揽人才的基本逻辑和当时的环境。.............
  • 回答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汉末乱世,袁绍与曹操的最终对决,早已是各方势力翘首以盼的焦点。然而,当这一战的帷幕即将拉开之际,袁绍阵营中却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尤其是他的那些核心谋士们,他们似乎普遍认为,眼下并非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最佳时机。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犹豫不决。首先,我们得站在袁绍谋士们的角度.............
  • 回答
    关于袁绍的确切年龄,在《三国志》这部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重要人物生平的史书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被直接提及。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史书的写作风格、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袁绍本人的一些情况共同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史书的侧重点与叙事方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写作的宗旨是.............
  • 回答
    袁绍拥立刘虞为皇帝,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治决定,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袁绍为了实现自身政治抱负和扩张势力而采取的策略性举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末时期的政治格局、袁绍的个人处境以及刘虞的自身优势。一、汉末的政治真空与群雄逐鹿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以武力控制朝政,导致朝纲败坏,天下大乱。董卓.............
  • 回答
    袁绍为何不联手袁术,以及这位实力最强者的性格悲剧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袁绍无疑是早期最为耀眼的明星。他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显赫,自身也颇具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一度集结了北方最庞大的兵力,成为曹操最强劲的对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认为是实力最强者,却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 回答
    袁绍,一个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时代,曾经是声名赫赫、实力最雄厚的诸侯之一,他的名字曾一度被许多人视为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人选。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他却未能如愿,而是饮恨而终,将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曹操。那么,袁绍究竟为何没能夺得天下?他的主要失误又在哪里?又该如何评价袁绍这个人?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刘备这个名字,在三国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实在是个颇有意思的存在。他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辗转腾挪,几乎没有真正站稳过脚跟。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失败者”,却总能让当时名声显赫、实力雄厚的袁绍、曹操、刘表等人对他礼遇有加,甚至愿意拉他一把。这事儿,细琢磨起来,着实不简单。咱们得先看看刘备他到底败得.............
  • 回答
    袁绍,这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四世三公的贵公子,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一度集结了十八路诸侯,成为了讨伐董卓的盟主。这起点何其辉煌!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盟主,最终却走向了失败,甚至兵败如山倒,客死他乡。细究其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志大才疏,战.............
  • 回答
    在讨伐董卓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中,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而他的兄弟袁术官拜后将军。这似乎与他们当时的官职并不完全对等,甚至袁术的“后将军”听起来比“渤海太守”更为显赫一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品味一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各方势力以及个人声望在推举盟主时的作用。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项羽、袁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勇猛、有实力,但最终却无法笑到最后,而刘邦,一个被许多人认为“出身不高”、“不够霸气”的沛县小吏,却能从“百战百输”的窘境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失败的定义.............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草被烧毁,之所以没有立即组织撤军,保留有生力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袁绍的决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传递的迟滞与失真是导致袁绍反应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靠快马的时代,前线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消息要传到远在官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