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袁术敢称帝?他手下有哪些知名的文臣武将?

回答
袁术之所以敢称帝,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野心和政治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他手下也曾聚集过不少在当时颇有名望的文臣武将,虽然大部分在他称帝后因各种原因离去或表现不佳。

下面我们将详细讲述袁术敢称帝的原因以及他手下主要的文臣武将:



为什么袁术敢称帝?

袁术称帝,发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代。他敢于挑战东汉王朝的权威,僭越称帝,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袁氏的宗室地位和早期声望:

出身名门望族: 袁术出身于东汉末年赫赫有名的汝南袁氏。汝南袁氏世代簪缨,声名显赫,祖父袁安曾任司徒,父亲袁逢曾任司空、司隶校尉。这种显赫的家族背景赋予了袁术天然的政治资本和号召力。在那个讲究门阀的时代,袁氏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早期的军政经历: 袁术年轻时就曾在朝廷任职,担任过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等职务,并参与过对黄巾起义的镇压,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和威望。在董卓专权时期,他曾联合其他诸侯共同讨伐董卓,虽然这次行动最终失败,但他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占据战略要地: 袁术在早期依附于袁绍,但很快就脱离袁绍,占据了扬州、豫州的一部分。特别是他占领了关键的淮南地区,那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发达,为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兵源基础。

2. 战略上的优势与误判:

拥有兵马钱粮: 凭借对扬州和豫州大部分地区的控制,袁术拥有相对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他能够招募军队,囤积粮草,这在乱世中是立足的根本。
对时局的误判: 在汉献帝被曹操迎接到许都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和政治号召力,成为曹操挟持的傀儡。袁术却错误地认为,汉献帝已经丧失了正统性,而自己作为四世三公的袁氏后代,又是最先起兵反董卓的诸侯之一,最有资格继承大汉的江山。他认为挟持天子才能号令天下,而自己无法得到天子,那么不如自己取而代之,建立新的王朝。
缺乏政治智慧: 相较于曹操、袁绍等政治老手,袁术在政治策略和长远规划上显得较为短视。他过于看重个人的出身和实力,却忽略了占据天子以“正名”的重要性,以及其他诸侯对他的反对态度。

3. 个人野心与骄纵:

强烈的权力欲: 袁术自认为出身高贵,功劳卓著,又占据一方富饶之地,拥兵自重,逐渐滋生了强烈的野心。他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恢复汉室(或者说建立自己的王朝)。
个人性格因素: 史书上多记载袁术“骄淫”、“专横”、“不恤百姓”,性格上表现出傲慢、刚愎自用的一面。这种性格让他难以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也容易树敌。
对“天下大乱,谁能主宰”的判断: 在汉室衰微,诸侯并起,中央权力真空的情况下,袁术可能认为这是“英雄逐鹿中原”的最好时机。他认为自己是其中最强大的竞争者之一,称帝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更能调动资源,实现统一。

4. 战略资源方面的“优势”:

铜钱和玉玺: 袁术在攻占徐州时,曾得到过传国玉玺(尽管真伪存疑,但其象征意义重大),并且控制了当时较为富裕的扬州地区,能够铸造大量的铜钱,甚至独揽铸币权。这些物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统一天下”的经济支持和心理上的“天命所归”的错觉。

总而言之,袁术敢称帝是其显赫的出身、早期的政治军事积累、对时局的错误判断、强烈的个人野心以及骄纵的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虽然在兵力、钱粮和地理位置上占有优势,但在政治智慧和长远战略上,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袁术手下知名的文臣武将

袁术手下汇聚了不少在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其中很多都在袁术称帝后离他而去,或者在他称帝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以下是一些袁术手下比较知名的文臣武将:

文臣:

1. 张勋: 袁术手下的重要将领,也是一位颇有谋略的官员。他在袁术称帝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是袁术最倚重的将领之一。张勋曾被袁术派去攻打徐州,也曾率军攻打过曹操。在袁术败亡后,他被曹操俘虏并处死。
2. 袁遗: 袁绍的堂弟,也是袁术的族弟。起初在袁术手下任职,但因为反对袁术称帝,与袁术产生分歧,后被袁术派去联合袁绍进攻曹操,最终投靠了曹操,成为袁术的敌人。这说明袁术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一些正直的士人看不惯他的野心和行为。
3. 阎象: 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谋士,出身名门。他曾多次为袁术出谋划策,包括支持袁术称帝。在袁术称帝后,他一度受到器重,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一说与袁术争权,一说被袁术猜忌)而失宠,最终被曹操俘获后处死。他对袁术称帝的劝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袁术的野心。
4. 李丰: 袁术的部下,也曾劝袁术称帝。在袁术称帝后,李丰曾担任过一定的官职。然而,李丰后来参与了谋害袁术的行动,被袁术发现并处死。这反映了袁术晚年多疑的性格,也说明了他手下并非都是忠诚之士。
5. 陈纪: 袁术的部下,也是一位官员。在袁术称帝后,他曾建议袁术应该“固守一方,积蓄力量”,反对他称帝。这与阎象、李丰等人不同,表现出他相对理智的一面。然而,陈纪最终也未能逃脱袁术败亡后的命运。

武将:

1. 纪灵: 袁术手下最著名的一位猛将,以勇猛著称。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曾在虎牢关下大战吕布,虽然不敌,但也显示了他的武力。纪灵是袁术重要的军事指挥官,曾率军与吕布、刘备交战。最终在与刘备的战斗中被关羽斩杀。
2. 刘备: 尽管刘备后来成为了曹操、孙权之后的第三大势力,但他在早期曾短暂依附于袁术。在袁术称帝期间,刘备虽然不认同袁术的行为,但为了自身发展,曾奉命去攻打曹操,结果兵败。后来他借口讨伐袁术,实际上是脱离了袁术的控制,并成为袁术的主要敌人之一。
3. 孙策: 孙坚的儿子,年轻有为,在袁术的羽翼下发展壮大。孙策最初是依附于袁术的,并为袁术效力,攻占了江东大部分地区。然而,孙策与袁术的关系并非完全忠诚,他逐渐发展壮大后,开始独立行事,与袁术形成了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孙策后来虽然成为江东霸主,但他对袁术称帝的态度,更多是出于自身势力的发展需要,并非真心支持。最终孙策也因意外而亡,未能与其父孙坚一同见证袁术的败亡。
4. 雷薄、陈兰: 这两人是袁术手下的重要将领,在袁术占据豫州和扬州期间,他们是袁术重要的军事力量。在袁术称帝失败后,他们曾试图归附曹操,但最终也被曹操所灭。

需要注意的是,袁术手下的很多文臣武将,如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袁术时就曾提到“及其衰也,专任韩暹、张勋等,而贤否不序,赏罚不明,故众离而乱起矣。”这意味着袁术晚年用人不当,任用了一些“不贤”之人,这对他最终的失败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总而言之,袁术称帝是那个乱世中野心膨胀的一个缩影,而他手下的人才也如同那个时代一样,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化性,很少有人能够在他跌落的命运中始终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术手下知名度最高的自然就是演义里出场的那堆武将,像什么纪灵、俞涉、张勋、梁纲、桥蕤、李丰、杨弘、陈纪、韩胤、袁胤之类,这些人除了俞涉之外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都是作为路人经验包登场的,演义里待遇也不好。

除开这些人,史书上还记载了一堆事迹极少的神秘人物,如师宜官、戚寄、秦翊、苌奴、陆勉、黄猗、李业、舒邵、惠衢、张炯、袁嗣等等,袁术宠爱的冯夫人是冯方的女儿,此人曾和袁绍曹操一起担任西园八校尉,此时应该也在袁术麾下。当然即使把这些人都算上,估计还是没什么人觉得袁术手下人才济济。但其实袁术势力最主要的问题是对部下控制力不够,而不是没有人才,个人认为,很多曾经投靠过袁术的人其实都把这当作黑历史,被史料故意隐去了经历。

举个例子,刘馥传的开头是这么写的: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

说刘馥早年避乱扬州,然后说服两个袁术的部将,让他们带兵和自己一起投靠了曹操。这里就有很多问题了,所谓“避乱扬州”是怎么个避法,如果真是一介普通人,怎么能和袁术的部将见面并且说服他们投靠曹操?而且刘馥要是自己看好曹操,早先怎么不直接去投奔曹操反而要“避乱扬州”,毕竟他本来就是豫州人,还和曹操是同乡。后来去投靠了怎么还要不嫌麻烦专门去说服两个袁术的部将和自己一起去?最大的可能是,刘馥本来就是袁术的部下,他不想跟袁术混了,于是和两个同僚一起投降了曹操,所谓“避乱扬州”只是投靠袁术的隐晦说法。

其实刘馥传的槽点颇多,整个传记非常短,只写了三件事,一是投靠曹操,二是单马造合肥治理扬州,三是抵挡孙权入侵。然而合肥之战爆发于刘馥死后,根本不是他指挥的,而且他修的合肥城墙因为连日大雨已经出现崩塌,需要用苫蓑来盖住,属于豆腐渣工程,同时袁术的几万余党在赤壁之战后立马又跟孙权搭上线重新活动了起来,可以说刘馥留给部下的基本算是个烂摊子,参与合肥之战的曹军不骂他就是好事了,但刘馥传居然把这说成是他的功绩。

可以看出刘馥传对刘馥的记载明显言过其实,他本人并没有太多可称述的地方,连裴注都没有补充其事迹,就算单独列传也没看出比韦康严象这些缺乏记载的刺史强出多少。刘馥的儿子刘靖官至九卿,追赠征北将军,他的传记作为附传反而比刘馥传要长,但内容绝大部分是诏书和上疏,也没记载什么功绩。刘靖的儿子刘弘在西晋时期显赫一时,最后官至车骑将军开府,都督三州诸军事,封郡公,所以这对父子能被写进三国志,恐怕还是多亏了刘弘。

这种“避难”式还有“省略”式的避讳记载很多,例如魏书里写韩浩从袁术麾下转投曹操麾下的经历时是这样写的:

袁术闻而壮之,以为骑都尉。夏侯惇闻其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

就是说袁术封韩浩为骑都尉,夏侯惇听说了他的名声,和他见面后觉得这是个人才,于是让他领兵跟从作战。这就完全不讲逻辑了,为什么夏侯惇可以去见袁术的部下,然后说带走就带走。袁术在初平四年(193)的匡亭之战中曾经大败于曹操,因而个人猜测韩浩是在这场战役中率部投降曹操或者战败当了俘虏,然后被夏侯惇申请归入自己麾下。只是这两件事无论哪一件都不太光彩,所以魏书干脆不写了。

还有张范传里写张范的弟弟张承为了躲避董卓的征辟,解印绶回家,和张范一起去扬州避难,袁术想要请他来自己麾下,张范称疾不肯前往,让张承与之相见,探讨袁术的事业是否可成。这里也比较搞笑,张范如果真的不愿跟袁术,为何还要让弟弟去和他见面,实情应该是不但张范跟随了袁术,他还向袁术推荐了自己的弟弟。

这种写法在三国志里不止一例,如刘晔传里写扬州的豪强郑宝拥兵一方,他看重刘晔出身高贵,于是逼他加入自己,刘晔内心并不愿意,加上曹操这时派人来到扬州,刘晔与其相见后便设下圈套刺杀郑宝,事后带着其部曲投靠了庐江太守刘勋。然而鲁肃传里写刘晔是主动投靠的郑宝,并且不但自己跟了郑宝,还写信劝朋友鲁肃也一起来。

众所周知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大量参考了当时已有的各种史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魏国的官方史书魏书和吴国的官方史书吴书,那么刘晔传和鲁肃传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多半就是因为魏书和吴书各执一词的原因。刘晔并不算十分重要的人物,吴书里甚至没有写出他的本名而以字称呼其为刘子扬,那么吴书并没有抹黑他的必要,魏书里说刘晔不愿意投靠郑宝多半就是为了掩盖这段黑历史,正如其他几位魏国同僚的传记里说自己不愿投靠袁术一样。而刘晔先跟随郑宝又将其杀害这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相当不光彩,而史书里却反手一改,用来表现刘晔做事果断心怀朝廷。

晋书里说魏书“多为时讳”,可以想见这本史书帮不少高官的祖先遮掩了黑历史。一个最为人所熟知的案例是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在其他地方都被写成是误杀,唯独魏书里说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打算抢劫曹操,曹操为了自卫而杀了他们。

但陈寿在写魏国官员的传记时又不得不大量参考魏书的记载,所以这种避讳的内容比比皆是。例如何夔传里写何夔避乱淮南,被袁术所辟,何夔不肯去,结果被袁术扣留,袁术与桥蕤包围蕲阳时威胁何夔去劝说,何夔也不干。其实从袁术攻打蕲阳时还带着何夔并让他劝说蕲阳投降就能看出,何夔实际已经投靠了袁术。

何夔比其他曹魏大臣更狠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在他的传记里看见不少他怼曹操的内容,甚至说他为了不被曹操加杖而在身上带着毒药,所以没有被曹操所折辱。这种写法是不是十分眼熟?渲染祖先与曹魏之间的矛盾,甚至被逼出仕,这正是晋书里对司马家族的刻画方式。而何夔之所以能得到这种待遇,是因为他的儿子何曾在西晋初年位极人臣,成为八公之首的太宰。同样的,在另一位太宰贾充之父贾逵的传记中也能看到他被魏国宗室曹休羞辱的记载。

不光是魏书,像傅子这种私史里也有许多避讳的内容。傅子的作者是魏晋大臣傅玄,里面写夏侯玄、何晏、邓飏等人请求结交傅玄的族兄傅嘏,但傅嘏不肯答应,对朋友荀粲说这三人必然会大祸临头。然而荀粲传里说荀粲和傅嘏、夏侯玄都是好友,三人还经常一起聊天,说明傅子里的记载有为傅嘏掩盖黑历史的嫌疑。三国志里写傅嘏与曹爽的弟弟曹羲说应该远离何晏,但从这里也能看出傅嘏和曹爽的关系也并不差,那他故意疏远夏侯玄等人的记载就十分靠不住了。

除开上面提到的刘馥、韩浩、张范、张承、何夔之外,这种在史书里用自己不愿意来遮掩曾经投靠袁术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例如郑浑、华歆、袁涣、徐璆等等。此外毛玠传里说毛玠本来打算避乱荆州,还没到就听说刘表政令不明,于是去了鲁阳,曹操成为兖州刺史后辟其为治中从事。曹操担任兖州刺史是初平三年(192)的事,刘表初平元年(190)才成为荆州刺史,怎么会这么快就传出政令不明的名声,可见“政令不明”不是真正的原因。而袁术当时正屯兵鲁阳对付董卓,所以毛玠当时是投靠了袁术。

袁术一度占领大半个豫州,曹操直到兴平末年才染指豫州。袁术在对付董卓时以孙坚为豫州刺史,麾下有颍川太守李旻,后来又任命孙坚的族子孙香为汝南太守,舒邵为沛相,袁嗣为陈相等。曹操进攻陈国时袁嗣投降,舒邵还曾开仓赈济灾民,袁绍让部下和孙坚争夺豫州,建安初年时袁术都还曾派部下阻拦曹操迎奉天子并一度成功,说明袁术所设置的这些官员并非虚封而是有相应领土的。

这里有个比较好玩的地方,魏略里记载曹真的父亲秦伯南在兴平末年曹操被袁术一党追杀时冒充曹操,代其被杀。不过魏略在这个地方写的是“或云”,也就是这只是个传言,并没有真凭实据,而魏书里说曹真的父亲曹邵于初平年间曹操兴义兵时被豫州刺史黄琬所杀。然而魏书作为官方史书,这则记载居然比道听途说的魏略还假,因为黄琬在初平元年(190)之前就被召回了朝廷。

陈寿肯定是看过魏书的记载,但他显然是发现了魏书的漏洞,于是写曹邵帮曹操招募徒众,被州郡所杀,模糊了其中的矛盾。曹操老家在豫州沛国,如果是曹操起兵时,当时的豫州刺史孔伷和沛相袁忠在立场上都是支持讨董的,而如果是兴平年间,当时的曹操并没有在豫州募兵,但袁术确实和曹操是死敌。那么或许曹邵的死涉及到某些无法明言的问题所以几本史书不是道听途说就是被打脸,陈寿也只能含糊其辞,或许袁术所追杀的并非曹操本人而是曹操的家族也说不定。

这下再考量这期间的豫州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就比较值得琢磨了,因为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由于袁术对部下的控制力有限,很多人甚至只是打着袁术的旗号来响应,享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权,例如颍川那堆黄巾军和扬州那伙山贼。而豫州本来也是大族豪强林立的地方,而这些人都有可能曾经响应过袁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通和许褚。

李通传说他和同乡陈恭在汝南郡的朗陵县起兵,随后兼并了周直陈郃及黄巾大帅吴霸等人,在建安初年曹操迁都许县后率众前往归顺。许褚传则说他聚集宗族少年数千家,依靠坞堡抵御贼寇,名震四方,在建安二年(197)曹操征讨袁术时率众归顺。这俩人虽然未必和袁术有什么直属上下级关系,但在袁术控制这片区域时应该都服从或是合作过。

陈国的国王刘宠在建安二年(197)被袁术所杀,此人既有地盘也有士兵,在和袁术决裂之前,二人很可能是一伙的。而陈国人梁习在被司空曹操征辟前曾担任郡吏,那么他的长官陈相便很有可能是袁术的人。

此外,袁术曾经得到过朝廷的支持。兖州刺史刘岱去世时其官属邀请曹操入主兖州,但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是金尚,于是袁术以帮助金尚上任为理由与其一同进攻曹操。包括后来朝廷任命刘岱的弟弟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时,也是袁术派人迎接的。袁绍曾打算立刘虞为帝,并写信给袁术,结果遭到袁术的反对,这大概就是朝廷反对袁绍却拉拢袁术的缘故吧。

袁术称帝时打算让金尚担任太尉,金尚不肯而逃回朝廷,结果被袁术抓住并杀害。后来朝廷嘉奖金尚忠烈,而剥夺了马日磾的名誉。马日磾曾任太傅,出使关东时被袁术扣留,并夺走了朝廷赐予的节。后汉书里说马日磾因失节呕血而死,但实际上马日磾在袁术那儿呆了约两年才死,还以朝廷的名义征辟了许多袁术的部下为官(例如孙策),袁术上表时他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因此马日磾未必有那么无辜。

袁术称帝这件事有的地方记载发生在兴平二年(195),有的地方又说是在建安二年(197)。曹操在述志令里说袁术僭号之后不敢称帝,江表传里有一封朝廷发给孙策等人的诏书,说朝廷一开始听到了一些有关袁术不好的传闻,但并未相信,后来得到吕布的上疏才知道袁术“修治王宫,署置公卿,郊天祀地”的事,于是让他们合力讨伐袁术。综合以上信息,袁术应该是在兴平二年私自僭号,到建安二年被吕布揭发后只好公开称帝。

兴平二年袁术的几个主要对手中,曹操刚刚解决兖州叛乱,夺回原来的地盘,而袁绍的部将麴义遭公孙瓒击败,自己也被臧洪的叛乱搞得焦头烂额。相比之下,袁术击败了陆康和周氏兄弟,占领庐江等地,并派部下诸葛玄入主豫章,孙策渡江也在此时,而徐州牧陶谦已死,袁术也紧盯着这块肥肉,这么一看袁术确实混得不错。

这里再说下孙策渡江的事。与魏书帮曹魏避讳一样,吴书也帮孙吴避了很多讳,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所采用孙策向袁术借兵渡江创业便是吴书所构建出的史观。事实上孙策在孙坚在世时并未参与过任何征伐,在孙家尚未建立稳固政权的当时,继承孙坚部曲这件事是轮不到孙策的。袁术在孙坚死后将豫州刺史的位置交给其侄子孙贲,说明袁术当时属意继承孙坚的人是孙贲。

孙贲是孙坚大哥孙羌的长子,追随孙坚征战四方。孙贲传里说其父母早亡,于是孙贲抚养还是婴孩的弟弟孙辅长大,史书记载孙辅的年龄比孙权还大,孙贲的女儿还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彰,那么孙贲的年龄则至少比孙权大十几岁,与孙权和孙策的舅舅吴景年龄相近,在孙坚去世时起码有二十七八岁了。

吕范传里说最早追随孙策的人是吕范和孙河,那么程普黄盖这些孙坚军的老将此时应该在孙贲和吴景麾下。吴景当时担任丹杨太守,孙贲任丹杨都尉,江表传里说孙策去寿春找袁术要回孙坚旧部,袁术让孙策去丹杨跟着吴景孙贲讨贼,招募了几百人,讨伐大帅祖郎后回到寿春,袁术十分欣赏他,把孙坚的旧部一千多人还给了他。

但如果脱离开吴人所建立的这种叙事,孙策其实就是单纯去依附袁术,袁术让他协助吴景孙贲,然后以功授予他部曲。三国志里写袁术一开始答应让孙策担任九江太守,结果后来用了陈纪,又答应打下庐江后让他担任庐江太守,结果用了刘勋,孙策对其失望于是决定自己渡江创业。是不是又觉得这种写法很眼熟?实际上孙策当时才刚满二十岁,以他的资历和地位,袁术自然不会用他来当太守。

当时刘繇因为袁术进攻陆康而驱逐了吴景和孙贲,同袁术正式决裂并获得了朝廷的支持,袁术于是以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进攻刘繇,而孙策自告奋勇协助吴景等人平定江东。而这里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这支部队的领导者是谁,按史书应该是吴景,但他的主帅身份被淡化,例如吴景传里写到刘繇败退豫章时,说孙策“遣景、贲到寿春报术”,仿佛二人是他的部下。

然而实际上主导渡江作战的人应该是周瑜的从父周尚。周瑜传里说周瑜当时去拜访自己的从父丹杨太守周尚,正好孙策在历阳准备渡江,于是写信给周瑜,周瑜马上带兵迎接孙策,孙策说了句“吾得卿,谐也”,随后二人一同渡江击败刘繇。然后孙策让周瑜回去镇守丹杨,这时袁术派从弟袁胤顶替周尚担任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就和周尚一起去了寿春。

周尚肯定不会是刘繇所任命的丹杨太守,否则周瑜岂不是成了和孙策一起来打自家人,而且战后周尚依然是丹杨太守,那么他应当是袁术所任命的。整个史料里对孙策在这期间都是作为君主来进行描述,对吴景孙贲是“遣”,对周瑜说话用的是“吾得卿”,还让他“还镇丹杨”。但事实上孙策当时只是个校尉,地位尚不及吴景孙贲,他和周瑜其实都是帮助周尚攻打刘繇。

而在平定丹杨后,孙策等诸军继续扫荡江东其他几郡,拿下吴郡后代理吴郡太守的是朱治,而拿下会稽后孙策才自领会稽太守。孙策确实是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建立了功勋,并扩大队伍树立威望,史书里显然提前为他和诸将塑造出了君臣形象。

这里还可以证明孙策与吴景等人并未建立君臣关系的一个证据是吴景回到寿春后很快又随袁术参与了徐州争夺战,与刘备一起交战,并被任命为广陵太守,直到袁术公开称帝时他才带着部队渡江投奔孙策。而周瑜则是要等到建安三年(198)袁术已经败落后才想办法离开他,然后捎上鲁肃一起渡江投靠孙策。

当然这些和魏吴君臣相关的史料虽然被遮遮掩掩,但还能依据现存资料还原个大概,而其他一些资料就很难还原了。例如袁术为了威胁陈珪投靠自己,把他的儿子陈应抓为人质,陈应当时按记载是在下邳,而袭击下邳的是吕布。袁术又在吕布袭击刘备的几乎同一时间煽动陈宫等人叛乱,曾经和陈宫一起背叛曹操的张邈在死前准备投奔袁术,吕布说担心袁术和臧霸等人包围自己,这些事情中都有着怎样的因果关联,就真的不清楚了。

user avatar

袁术是当时门生遍天下、士族之首的袁家指定接班人,在汉廷地位吊打绝大多数割据军阀。

在东汉群雄中,袁术是真真正正的天之骄子富二代,大概也就王孙刘焉的程度才算比得上。

献帝王师当时被李傕等人大败,曹操也还没有奉迎天子,袁术称帝的时机和刘备称帝有得一比。

底下的意思也就是:天子生死未卜,国不可一日无君。

差就差在一步没有拉到献帝演禅让。

user avatar

1、是身份地位,四世三公袁氏嫡子,他这一代,哥哥袁基被董卓杀了,袁绍是庶子虽然过继给了他大伯,但袁术打小就看不起婢女生的袁绍,其他堂兄弟袁遗、袁叙、袁胤等基本就是他和袁绍的跟班,仕途起点就被董卓表为后将军,自认为袁氏天下仲姓的遗产应该有他继承,汉朝刘氏不行了就该他这个天下仲姓嫡子上。

2、袁术地盘看着不大,但占得都是膏腴之地,人口稠密,巅峰其实占领十来个郡国,大有天下第一诸侯之势;最开始就占领了南阳、汝南和颍川,汝南还是袁氏根据地,其中南阳人口有240万,汝南人口有210万,是天下第一第二大郡,而整个徐州、幽州也才两百多万人,并州、凉州治下人口更是只有几十万,南阳和汝南属于一郡抵一州的地方,另外颍川郡人口也有43万,只这三个郡就接近五百万人口。颍川和汝南又是文风最盛的郡国,汝南是党人根据地,而颍川呐,像荀彧,荀攸所在的荀氏,钟繇,钟会的钟氏,陈群的陈氏,以及郭图、郭嘉、徐庶等都是颍川人。打仗拼的就是粮食、军队,人口,这些起码刚开始的时候袁术有了,当然南阳得而复失、不事生产又遇到旱灾、军队吃河蚌就是后话了。

3、袁术讨董卓还顺便借着孙坚的过错,让孙坚交了投名状,将其收入麾下。孙坚是一员真的虎将,讨董卓的时候真正下力气的也只有孙坚和曹操,当然称帝的时候孙坚也已经死了几年了,但孙策还在,起码表面上看起来还是袁术的人,孙策在袁术称帝之后趁机和袁术决裂、自立旗帜也是后话。

4、汉献帝又转辗于董卓、李傕郭汜、杨奉、曹操等人之手,汉室威信已经低落至底端;袁术绞尽脑汁说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汉是火德),得应运之次;而袁术认为自己应了流传两百来年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又得到传国玉玺,表面看起来有那么点天命所归的意思。

至于袁术手底下的文臣武将,可能真的由于幸存者偏差,因为袁术本人倒行逆施、僭越称帝而又失败的结局,手底下的人也基本随着他的失败被干掉了,所以感觉就很弱也没什么存在感。

武将能称得上姓名的也就纪灵(最有名)、桥蕤、乐就、李丰、梁纲(这四位都被曹操咔嚓了)、张勋、刘勋(投奔曹操)。

文臣的话:阎象(袁术的主簿,劝谏袁术不要称帝,袁术不听)、杨弘(长史)、韩胤(为结亲,出使吕布)

还有就是袁术的亲戚:堂弟袁胤、女婿黄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术之所以敢称帝,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野心和政治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他手下也曾聚集过不少在当时颇有名望的文臣武将,虽然大部分在他称帝后因各种原因离去或表现不佳。下面我们将详细讲述袁术敢称帝的原因以及他手下主要的文臣武将: 为什么袁术敢称帝?袁术称帝,发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代。.............
  • 回答
    袁术称帝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才能掰扯明白他为啥觉得自己能当这大皇帝。别看他后来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但当初,他确实是搅风搅雨的一号人物,手底下能人不少,底气也不是凭空来的。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袁术出身名门望族,是四世三公袁氏的嫡系。这个“四世三公”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的超级豪门,代表.............
  • 回答
    提起袁术,许多熟悉三国历史的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败家子”、“矫揉造作”、“自不量力”等标签。但在一些不太为人知的角落,或者在一些玩家群体中,袁术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绰号——“骷髅王”。这个绰号乍听之下有些怪诞,甚至带着些许贬低意味,但细究起来,它却精准地抓住了袁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侧面,并用一种极具画.............
  • 回答
    .......
  • 回答
    提起三国时期的孙坚,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员勇猛的战将,被誉为“江东之虎”。而他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并为日后的孙权建立东吴打下基础,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就是他依附于袁术。这段关系,绝非简单的强弱依附,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需求。话说当时天下大乱,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廷之中早已没了.............
  • 回答
    关于吕布辕门射戟为何能让袁术退兵,这事儿确实不能只看表面上的“匹夫之勇”。吕布这人,武艺是顶级的,那辕门射戟更是他的成名之作,神乎其技,千古流传。但你说他光凭这一下就让袁术那几万大军吓得掉头就走,那也未免太小看袁术了,更小看了当时那错综复杂局势。要说清楚这件事,得先把背景交代明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 回答
    吕布在长安被李傕击败后,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他先后辗转投奔了袁术、袁绍、张杨,却始终没有主动去投靠曹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局势、吕布的性格、以及他与几位诸侯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死后,长安陷入混乱,李傕、郭汜等人趁机掌权。吕布虽然有勇武,但政治上的.............
  • 回答
    .......
  • 回答
    袁绍为何不联手袁术,以及这位实力最强者的性格悲剧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袁绍无疑是早期最为耀眼的明星。他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显赫,自身也颇具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一度集结了北方最庞大的兵力,成为曹操最强劲的对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认为是实力最强者,却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 回答
    公孙瓒与袁氏兄弟二人的恩怨纠葛,颇为复杂,选择支持袁术而非袁绍,并非简单的“嫡庶”观念作祟,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公孙瓒的处境。他以勇猛善战闻名,在北方诸侯中也算一方霸主,但他的根基远不如袁绍深厚。袁绍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人脉资源也远超公孙瓒。在与北方其他势.............
  • 回答
    在讨伐董卓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中,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而他的兄弟袁术官拜后将军。这似乎与他们当时的官职并不完全对等,甚至袁术的“后将军”听起来比“渤海太守”更为显赫一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品味一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各方势力以及个人声望在推举盟主时的作用。首.............
  • 回答
    袁术,这个名字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为他自身的问题,始终无法真正崛起,甚至走向了覆灭。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袁术占据了四世三公的家族光环,坐拥淮南沃土,兵精粮足,却始终没有一位像样的谋士或良将能辅佐他成就一番事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
  • 回答
    .......
  • 回答
    袁术称帝这事儿,问得挺有意思。您说得对,称帝这事儿在当时那样的乱世,确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负面效应一堆堆的。但他为啥不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摸摸干呢?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袁术他为什么想称帝。他不是个寻常的草莽英雄,出身东汉名门,祖上那是四世三公,族人遍布朝野。这种出身,骨子里就有.............
  • 回答
    关于《咒术回战》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为何似乎不如《鬼灭之刃》那样“炸裂”,这其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两者都是现象级的动漫作品,吸引了无数粉丝,但在日本本土掀起的社会讨论度和全民话题性上,确实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帮你捋一捋,看看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承认,《咒术回战》在日.............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医生术前跟病人和家属“说得严重”,这背后其实是层层考虑,既有医学上的严谨,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明白,医学这玩意儿,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虽然现代医学发展得飞快,很多手术都堪称鬼斧神工,但人体这台机器太.............
  • 回答
    这确实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细节之一。人们常常困惑,斯内普对伏地魔如此戒备,甚至用上了“大脑封闭术”这样极端的方式来掩饰自己,为何伏地魔还能对他深信不疑,甚至把如此重任交给他?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复杂因素,远非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大脑封闭术”并不.............
  • 回答
    公立医生在术前向患者推荐购买保险,这其中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现实情况和规定,不能一概而论说“违规”。要详细说,我们就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公立医院和公立医生的定位。 公立医院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和运营的,其主要职责是为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并且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
  • 回答
    关于传武体术表现不如武器方面强劲的观察,这其实触及了武术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几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区分“传武”的概念。 quando parliamo di "傳武" (Chuán Wǔ), non ci riferiamo a un singo.............
  • 回答
    “老套”这顶帽子,《咒术回战》挨得可不算轻。隔三差五,在动漫论坛、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有人提起,甚至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般的批评。但要说这“老套”究竟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多人这么觉得,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咒术回战》确实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你想想,少年热血漫画嘛,主角前期废柴、中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