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乌巢粮草被烧,为什么不马上组织撤军,保留自己的有生力量?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草被烧毁,之所以没有立即组织撤军,保留有生力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袁绍的决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信息传递的迟滞与失真是导致袁绍反应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靠快马的时代,前线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消息要传到远在官渡本阵的袁绍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更何况,在混乱的战场上,消息的传递本就容易出现偏差。当第一波报告抵达时,可能只是“乌巢出事了”,具体情况,如火势大小、敌军数量、是否有后续部队接应等信息并不明朗。袁绍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判断这些不完整的信息。

其次,袁绍集团内部指挥体系的混乱和个人性格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袁绍虽然是联军主帅,但他手下谋士众多,各有所长,但又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决策链条。许攸的突然投靠,带来了乌巢被袭击的关键情报,但他的说服过程可能并没有袁绍完全信任并立即采纳,或者袁绍当时正被其他事务牵绊。此外,袁绍本人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在重大决策面前容易犹豫不决,这使得他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未能果断下达撤军命令。他可能还在权衡:是该全力扑灭火势、夺回粮草,还是该保存兵力撤退,这两种选择孰优孰劣?在这种犹豫中,时间就被白白浪费了。

第三,对敌情判断的失误是导致袁绍不撤军的关键原因之一。曹操能在深夜突袭乌巢,说明他集结了曹操集团的精锐部队,并且战术执行力极强。然而,袁绍可能低估了曹操的决心和能力。他可能认为曹操只是进行一次突袭,兵力有限,不足以构成对整个官渡战线的致命威胁。他可能更倾向于认为,凭借自身庞大的兵力优势,即使损失了部分粮草,也可以通过就地筹措,或者从其他地方调集补给,来维持战局。他并没有意识到曹操此举是为了“断其粮道”,从而从根本上瓦解袁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第四,对粮草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或存在侥幸心理。虽然乌巢是重要粮仓,但袁绍可能也并非完全没有其他储备。而且,在古代战争中,粮草被烧毁确实是重大损失,但并非是立即就让军队无法作战的绝症。只要部队尚存战斗力,士气未完全崩溃,总有办法解决。袁绍可能觉得,就算损失了乌巢的粮草,他还有数十万大军,只要将士用命,仍然可以与曹操周旋。他可能抱着一种“打打看”的心理,希望在战场上找到新的突破口,或者寄希望于自己的部队能主动击退曹操的突袭部队,挽回损失。

第五,顾及颜面和战略部署的惯性。袁绍毕竟是一方诸侯,拥有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如果因为一次粮草被烧就仓皇撤退,这无疑是对他威望的巨大打击。他可能不希望在与曹操的对决中,以如此狼狈的方式收场。而且,长期以来,袁绍的战略部署都是以官渡为中心,依靠近乌巢的粮草供应。一旦撤军,整个战略布局都需要调整,这本身也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时间的过程。在突发情况下,维持原有的战略惯性,并试图在原地解决问题,比全面撤退更容易被决策者所接受。

最后,对曹操援军和后续行动的误判。当乌巢失火的消息传来时,袁绍可能也派出了部队去救援。但这些部队的反应速度、战斗力和与曹操主力部队的交锋情况,直接影响了袁绍是否能安全撤军。如果救援部队被曹操部队牵制,或者被击溃,那么袁绍的大部队从官渡撤离,将面临被曹操从侧翼包抄的危险。在未能准确评估曹操主力位置和意图的情况下,贸然撤军可能比原地等待更危险。

总而言之,袁绍在乌巢粮草被烧后不立即组织撤军,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信息不畅、指挥混乱、对敌情判断失误、侥幸心理以及战略惯性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袁绍未能采取最有利的规避损失的策略,最终导致了官渡之战的惨败。这种决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从后世看来是致命的,但在身处其中的袁绍看来,或许也有他当时的考量和不得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侵扰许昌一带被曹仁击败转投刘表,许攸协私怨弃袁投曹,曹操率军去乌巢杀了护粮官淳于琼,截烧了袁绍的粮草。袁绍不去救援,反而派张郃、高览发起进攻想要拔掉曹营。结果失败,张郃、高览双双投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草被烧毁,之所以没有立即组织撤军,保留有生力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袁绍的决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传递的迟滞与失真是导致袁绍反应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靠快马的时代,前线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消息要传到远在官渡.............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宿命对决,其胜负的关键往往在于粮草的运送与保卫。而袁绍,这位雄踞冀州,势力庞大的北方霸主,为何会将至关重要的粮草大营设在乌巢这样一个看似暴露且难以兼顾的地方?这个问题,细究起来,着实牵动着当时错综复杂的战略态势和袁绍本人的决策逻辑。要理解袁绍的这一选择,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大.............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得从“官渡之战”那会儿细品。曹操和袁绍,这两位大佬那时候在官渡对峙,你说你曹操缺粮,我都觉得有点后怕。为啥?因为那会儿曹操的处境比我们想的要艰难得多。你得知道,曹操那时候跟袁绍比,那是“小虾米对大鲸鱼”,无论是在兵力、地盘,还是后勤补给上,都远远处于劣势。袁绍那地盘大,人多,粮草堆得.............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从官渡之战说起。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了差不多半年,双方都耗费了不少兵力物力,也消耗了不少士气。袁绍兵力多,而且一开始气势也很足,曹操这边就比较被动,处于守势。贾诩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深谙“攻心为上”和“出奇制胜”的道理。他这个人不爱出风头,但关键时刻总能.............
  •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
  • 回答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在汉末时期确实是顶尖的,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如果我们将“家世好”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四世三公”这种直观的、可以量化的荣耀,而是包含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人才储备、社会声望、经济实力等多个维度,那么同时期确实还有一些家族的“家世好”程度与袁绍家族可以相提并论,甚至在.............
  • 回答
    关于袁绍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并且会受到后世立场、史料以及叙事角度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低估”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从哪些维度来评价袁绍。总体而言,袁绍在很多方面确实被后世(尤其是以曹操为中心的《三国演义》叙事)所“低估”了,但他也有其明显的.............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
  • 回答
    提起袁绍麾下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颜良、文丑。但若论及真正为袁绍打下赫赫威名,且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武将,麴义的名字,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他才是袁绍早期最依仗的倚天剑。要说麴义是不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第一”这个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在三国那.............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绍,这个名字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他的家族“四世三公”,那可不是盖的,说得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顶级豪门”。爷爷袁安、爸爸袁成,加上叔叔袁逢,都是三公之位,这底蕴,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牛的是,袁绍本人还担任了四州刺史,兵多将广,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而他之所以能集结起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
  • 回答
    思忖良久,若要细究袁绍能否以轻骑袭许,非不能也,实乃时机、兵力、地形及彼时曹操之防御策略等多重因素交织所致。绝非一句“可行”或“不可行”可以轻易概括,其中自有其深层考量。袁绍之轻骑袭许,其“可行”之论,可从以下几点推敲:1. 袁绍拥有的精锐骑兵优势: 袁绍集团在北方久据,尤以其麾下之“先登”及部分.............
  • 回答
    关于袁绍为何未能及时救助刘备,尤其是是否因为儿子夭折而有所耽搁,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袁绍的个人状态。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那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备在袁绍阵营中,但当时他身处下邳,并与曹操发生了激烈.............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袁绍,作为汉末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本有着问鼎中原的绝佳机会。然而,在他手中,一手好牌却被打得稀烂,最终落得家族覆灭的下场。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我认为是他性格上的致命缺陷与战略上的短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性格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