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轻骑袭许是否可行?

回答
思忖良久,若要细究袁绍能否以轻骑袭许,非不能也,实乃时机、兵力、地形及彼时曹操之防御策略等多重因素交织所致。绝非一句“可行”或“不可行”可以轻易概括,其中自有其深层考量。

袁绍之轻骑袭许,其“可行”之论,可从以下几点推敲:

1. 袁绍拥有的精锐骑兵优势: 袁绍集团在北方久据,尤以其麾下之“先登”及部分河北强宗的家兵,多为身经百战、装备精良的骑兵。这些部队的冲击力在当时堪称顶尖,若能出其不意,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制造巨大的混乱。尤其是在平坦的北方或中原地区,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更为凸显。

2. “许”地之地理位置: 许都,作为汉献帝的都城,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曹操政治和军事的中枢。若能直捣黄龙,则意义重大。然而,许都周边并非完全是平原,而是多河流、丘陵,这对于纯粹依赖速度的轻骑来说,是天然的阻碍。但反过来说,若能选准突破口,例如沿河而行,或是利用夜色掩护,也未尝不能避开一些已知的设防区域。

3. 曹操内部可能存在的空虚或疏漏: 尽管曹操驻扎许都,但其兵力分布并非铁板一块。当时曹操的主要精力往往是应对来自袁术、吕布、刘备等多方势力的牵制,尤其是在攻打吕布、吞并张绣之后,兵力虽有所增长,但仍需顾及多处战线。如果袁绍能精准把握曹操兵力调度的某个薄弱环节,例如曹操主力正在外地作战,许都内仅留守军的情况,轻骑的突袭就具备了“以小博大”的可能性。

4. 心理战与奇袭之效: 轻骑袭许,其核心在于一个“奇”字。曹操长期以来习惯于正面作战,面对袁绍庞大步兵和骑兵的围攻。但如果袁绍能派遣一支精锐轻骑,在曹操预期之外的时间、地点发起突袭,例如利用恶劣天气或夜间掩护,直奔许都城下,其心理震撼力是巨大的。一旦许都城内发生恐慌,或守军应对失措,哪怕只是短暂的攻破某个城门,也能对曹操的统治造成严重打击,甚至可能引发现有的汉室残余势力或不满者响应,造成更广泛的动荡。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袁绍轻骑袭许之“不可行”,其现实阻力更为显著:

1. 情报的准确性与传递难度: 要实现有效的轻骑袭许,首要条件是对许都及其周边的兵力部署、城防情况、内部动向有着极为详尽和准确的情报。在古代,情报的获取和传递本身就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在敌对区域进行侦查,风险极高。一旦情报失误,轻骑部队可能就会陷入敌人的重围。

2. 长途奔袭的后勤保障问题: 轻骑虽然机动性强,但其续航能力和后勤补给依然是巨大的挑战。一旦深入曹操控制区域,补给线会迅速拉长,一旦遭遇曹操的骑兵拦截或围堵,粮草不继、马匹疲惫的轻骑将士将难以施展其优势,甚至可能全军覆没。袁绍的部队虽然数量庞大,但在长途奔袭的后勤保障方面,往往是其短板。

3. 曹操的强大反侦察和防御能力: 曹操素来重视军事组织和防务。他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要的是其军队的训练有素和严密的指挥体系。即使许都内兵力不多,其城防体系和外围的哨探、巡逻也并非摆设。曹操的骑兵,虽然在数量上可能不如袁绍,但在训练和战术素养上,往往更具韧性和效率。一旦袁绍的轻骑暴露行踪,曹操的骑兵和步兵协同作战,完全有可能将其拦截或在城外就地歼灭。

4. 袁绍自身的战略决策倾向: 纵观袁绍的军事生涯,他更倾向于以优势兵力进行正面会战,例如官渡之战。他追求的是通过大规模的军事压制来解决问题,而非依靠小规模的奇袭。尽管他拥有精锐骑兵,但其战略思维更多是倾向于“兵多者胜”,而非“出奇制胜”。即使偶有奇袭的念头,也往往难以付诸实践,或者是在执行过程中因为顾虑太多而变得犹豫不决。

5. 地形的限制与风险: 许都及其周边地区,虽然有平原,但也河流交错,如颖水、汝水等,这些河流在雨季可能成为天然的屏障,也可能成为骑兵行动的限制。如果在缺乏准确地形图和对河流水文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进入,可能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

综合来看:

袁绍以轻骑袭许,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在把握时机、利用情报、并成功规避曹操主力的情况下。它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袭效果,制造混乱,甚至可能为袁绍争取到主动权。然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其难度和风险极高。情报的准确性、后勤的保障、曹操的严密防御以及袁绍自身的战略偏好,都构成了巨大的制约。

历史上,袁绍并未真正发动过大规模的轻骑袭许行动,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在决策者心中的可行性评估并不高。相较于一次孤注一掷的轻骑突袭,袁绍更倾向于在正面战场上用兵力优势压倒曹操。

因此,若要问“可行否”,答案并非绝对。它更像是一个“理论上可能,但实际操作极难,且风险远大于收益”的选项。一旦失败,轻骑部队的损失可能比一次大规模的正面溃败还要难以弥补,因为它难以收拢,且容易被分割歼灭。袁绍最终选择的是在官渡与曹操进行大规模的对决,这更符合他一贯的战略思路。而能否用轻骑袭许,关键在于能否突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以及能否克服后勤和地形的挑战,这些恰恰是古代战争中最为棘手的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因为你起得名字和我一大学同学网民一样 姑且回答一下

不可行 因为袁绍事实上是分过兵的

《三国志·曹仁传》【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氵隱〉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

袁绍分军出去的都没有好下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思忖良久,若要细究袁绍能否以轻骑袭许,非不能也,实乃时机、兵力、地形及彼时曹操之防御策略等多重因素交织所致。绝非一句“可行”或“不可行”可以轻易概括,其中自有其深层考量。袁绍之轻骑袭许,其“可行”之论,可从以下几点推敲:1. 袁绍拥有的精锐骑兵优势: 袁绍集团在北方久据,尤以其麾下之“先登”及部分.............
  •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
  • 回答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在汉末时期确实是顶尖的,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如果我们将“家世好”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四世三公”这种直观的、可以量化的荣耀,而是包含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人才储备、社会声望、经济实力等多个维度,那么同时期确实还有一些家族的“家世好”程度与袁绍家族可以相提并论,甚至在.............
  • 回答
    关于袁绍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并且会受到后世立场、史料以及叙事角度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低估”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从哪些维度来评价袁绍。总体而言,袁绍在很多方面确实被后世(尤其是以曹操为中心的《三国演义》叙事)所“低估”了,但他也有其明显的.............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袁绍与袁术,同为东汉末年名震一方的豪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说起来,这其中的渊源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庶子嫡子之分就能概括。袁绍之所以能在政治舞台上比他那名正言顺的嫡兄袁术混得“好”,首要一点便是他那份“出身”的份量。虽然都是袁家的子弟,但袁绍的母亲刘氏,虽非正妻,却深受袁逢的宠爱。在那个讲究门.............
  • 回答
    提起袁绍麾下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颜良、文丑。但若论及真正为袁绍打下赫赫威名,且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武将,麴义的名字,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他才是袁绍早期最依仗的倚天剑。要说麴义是不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第一”这个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在三国那.............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袁绍,这个名字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他的家族“四世三公”,那可不是盖的,说得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顶级豪门”。爷爷袁安、爸爸袁成,加上叔叔袁逢,都是三公之位,这底蕴,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牛的是,袁绍本人还担任了四州刺史,兵多将广,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而他之所以能集结起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
  • 回答
    关于袁绍为何未能及时救助刘备,尤其是是否因为儿子夭折而有所耽搁,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袁绍的个人状态。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那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备在袁绍阵营中,但当时他身处下邳,并与曹操发生了激烈.............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袁绍,这位东汉末年声名显赫的四世三公之后,一手奠定了北方势力版图,却终究未能坐稳他梦寐以求的霸主之位,最终导致其家族的覆灭,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偶然,而是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他自身性格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战略失误,这些问题层层叠叠,最终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草被烧毁,之所以没有立即组织撤军,保留有生力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袁绍的决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传递的迟滞与失真是导致袁绍反应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靠快马的时代,前线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消息要传到远在官渡.............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袁绍,这位三国前期响当当的人物。说实话,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一开始可是风光无限,被不少人视为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势力之主。可为什么最后却走向了失败,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一、 出身显赫,少年得志的“名门之后”袁绍这个人,出身可不一般。他的祖上,那可是出了好几代名臣的官.............
  • 回答
    要评价袁绍和曹操谁的政治“仁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因为“仁善”这个词在那个乱世之中,其含义本身就充满了博弈和解读。他们的行为,从不同角度看,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不过,如果硬要辨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政治层面来聊聊,看看谁的手段更偏向于“仁慈”与“德政”。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东汉末年那个.............
  • 回答
    袁绍此人,一生起伏跌宕,最终却在关键时刻被曹操抓住破绽,一病不起,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临终前的两年,可以说是他命运走向衰败的加速器,也是他野心与现实之间差距暴露得最淋漓尽致的两年。那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和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两年光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惨烈与转折建安五年,是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