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死前废长立幼,导致儿子手足相残,终被曹操所趁,若诸公为袁绍,如何处理好这个身后事?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

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这种拥有庞大帝国的人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立刻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既然是我的话,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求将袁家的基业万无一失地传承下去:

第一,明确继承人,并予以合法性和权力保障。

这是最最关键的一点。袁绍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他生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继承人,或者说,他摇摆不定,导致众说纷纭,最后仓促之间立了幼子袁尚。这种做法,无异于在自己的身后埋下了定时炸弹。

如果我是袁绍,在身体尚且硬朗的时候,就会开始审视我的几个儿子。当然,长子袁谭在能力、威望上确实有些不足,但毕竟是嫡长子,这是传统,也是一种天然的合法性。而袁尚,虽然幼小,但可能某些方面更得我心。袁绍的犹豫,或许是因为他看到了袁谭的弱点,也或许是因为他对年幼的袁尚寄予了厚望。

但无论如何,必须做出一个明确的决定,并且是尽早做出,公开宣布,并且说服关键人物。

选择的依据: 我不会仅仅看年龄或者哪个儿子更讨我喜欢。我会综合考量他们的品德、能力、对家族的忠诚度以及在文臣武将中的声望。我可能会召集最信任的几个谋士,比如田丰、沮授、逢纪(当然,我会更警惕逢纪这种墙头草),让他们陈述各自的看法,然后根据他们的分析,做出一个理性判断。
确立继承人: 假设我最终选择了袁尚,那我会立刻采取措施巩固他的地位。
公开册立和加冕: 在我生前,我会正式册立袁尚为世子,并且在一次公开的大会上,让所有在场的文武百官都亲眼看到,并且宣读册立诏书,表明我的决心。
分封权力,形成制衡: 我不会让袁尚一人独大,这样容易滋生骄纵。我会给袁谭或其他儿子适当的封地和官职,让他们有事可做,但要确保他们的权力不能威胁到袁尚的继承权。例如,可以任命袁谭为某一重要军区的主将,但要对他进行制约,比如让他听从袁尚的调遣,或者派一些忠于我的亲信去辅佐他。
建立辅政机构: 袁尚年幼,必须有辅政大臣。我会挑选几位最忠诚、最有能力、且互相制衡的大臣,组成一个辅政委员会,由他们辅佐袁尚处理政务,并确保他们不会各自为政。例如,我可以指定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比如我信任的某位族人或与我多年共事的故旧)作为名义上的首席辅政大臣,同时再安排几位在军事和内政方面都有才能的官员,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
言明遗嘱和规劝: 在我临终前,我一定会留下明确的遗嘱,详细阐述我选择袁尚的原因,并殷切希望我的儿子们能够兄弟和睦,团结一致。我会晓谕他们,只有团结才能对抗曹操这个最大的敌人,否则袁家将万劫不复。我会亲自召见每一个儿子,与他们进行一次深刻的谈话,希望他们能顾念父子之情,顾念家族的未来。

第二,处理好其他儿子的安排,化解潜在的矛盾。

即使我选择了袁尚,也不能忽视其他儿子的感受和实力。袁绍的几个儿子,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和一定的势力基础。如果处理不好,他们之间必然会产生裂痕。

给其他儿子明确的定位和出路:
长子袁谭: 如果最终决定不是他继承,我会给他一个体面的出路。也许是让他继续镇守青州,但明确他只是一个封疆大吏,而不是独立的王国。我也会明确告知他,袁尚是继承人,他应该辅助袁尚,而不是挑战他。同时,我也会赐予他一些荣耀的称号,或者给予他一些珍贵的宝物,让他感受到家族的尊重。
其他儿子: 如果还有其他儿子,我会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能力,安排他们合适的职位,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所作为,但也要确保他们不会形成独立于袁尚之外的势力。比如,让他们去镇守一些边疆,或者委以一些行政职务,让他们有事可做,但要远离权力中心。
安抚关键将领和文官: 那些在袁绍阵营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我会提前与他们沟通,让他们了解我的继承人决定,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如果选择袁尚,我会让袁尚提前与这些重要人物建立联系,并在我临终前,让他们向袁尚效忠。例如,我可以安排张郃、高览等名将作为袁尚的近卫,或者让他们直接听从袁尚的调遣,以示对其的信任。我也会让那些支持袁谭的将领明确自己的立场,是忠于袁家,还是忠于个人野心。

第三,建立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机制,防止权力腐败和内斗。

即便已经明确了继承人,也需要机制来保障继承的顺利进行和袁家基业的长久。

设立军事统帅机构: 我会建立一个统一的军事统帅机构,由一些最忠诚、最有经验的将领组成,负责指挥全军。这个机构的最高领导应该由袁尚兼任,但实际的军事决策需要经过这个机构的集体讨论。
建立监察和弹劾制度: 我会建立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用来监督官员的行为,防止贪腐和滥用职权。这也能间接约束袁尚的决策,防止他被奸臣蒙蔽。
鼓励谏言和批评: 我会提倡一种开放的政治氛围,鼓励那些有能力的臣子对我的继承人提出批评和建议。即使是反对意见,只要是出于公心,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倾听。
制定家族法令和行为准则: 我会为袁家制定一套家族法令和行为准则,明确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家族内部矛盾的原则。

第四,战略规划和危机应对。

处理身后事,也意味着为袁家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

与曹操的关系: 袁绍最致命的错误,也是在官渡之战败给曹操。如果我能提前预见到曹操的威胁,我会尽早与他周旋,或者采取更积极的战略。比如,在我的继承人确立后,我可能会主动寻求与曹操和谈,暂时缓和矛盾,为袁家内部的稳定争取时间。或者,如果时机成熟,我会集中优势兵力,先解决掉曹操这个心腹大患,再谈继承人的问题。
巩固内部统治: 在我临终前,我会尽力稳定内部的局势,打击可能出现的叛乱和反对势力。我会确保冀、青、幽、并四州的官员都对袁家忠心耿耿,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地方。

总而言之,如果我是袁绍,我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袁家基业的稳定传承,而不是个人情感的满足或者一时的决策失误。 我会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一样,计算利弊得失,像一个稳健的政治家一样,考虑长远规划。

关键在于,必须在生前就做好一切准备,将潜在的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犹豫不决,听信谗言,最后仓促做出决定,这是最愚蠢的做法。继承人问题,就像是给整个帝国安装了一个发动机,如果发动机选错了,或者安装不牢固,整个帝国迟早要散架。

至于那些说袁绍废长立幼是为了更好的继承人,我只想说,人是会变的,孩子也是会长的。把一个不确定性那么大的因素,作为决定家族命运的关键,实在太冒险了。倒不如选择一个相对稳妥的,并且通过制度和教育来弥补他的不足。

可惜啊,袁绍没有如果。他的一生,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强大的帝国,最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一个稳定的核心,以及一套能够自我修复的机制。而袁绍,恰恰在这几点上都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我宁愿顶着“不近人情”的骂名,也要把袁家推向一个更稳固的未来。毕竟,这关系到我身后万千子民的福祉,以及我对列祖列宗的交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 立袁尚为继承人不是死前的起意 而是袁绍的长期布局 袁谭已被过继给袁绍的兄弟 宗法上是袁绍的侄子

后来袁尚即位并没有人质疑他作为袁绍继承人的合法性

袁绍要避免手足相残的情况有这么几个方法

第一 打赢官渡之战 成功改朝换代

第二 死前叫来袁谭(或袁尚) 诛杀之

第三 不要培养袁尚势力 让袁谭即位

这几条以袁绍的性格都不会发生 所以都是空谈

user avatar

转来天涯长篇


 许多人总认为,袁绍死后,袁氏家族起内哄,是因为袁绍没有确立继承人的结果。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错觉。
  因为,袁绍的继承人是袁尚,这本身毫无争议。所谓袁绍临死前,没有确立继承人,又是从何说起呢?

  所谓袁谭也有继承权,那不过是后来拥有话语权的辛毗等人,在扯淡罢了。因为,袁谭早在五六年前,就过继给了袁基(袁绍已死的哥哥),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从法律意义上,袁谭只是袁绍的侄子,袁谭没有继承权,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而且,袁谭的支持者,也不敢说袁绍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他们只是说,在若干年前,因为审配使坏,所以袁绍把袁谭给过继出去的,所以让袁谭丧失了继承权。
  从这层意义上,他们也承认,袁绍生前就已否定了袁谭作为继承人的资格。只是,他们认为袁绍这样的没有道理,所以他们要替袁谭出头。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最基本的事实,自然就会知道,袁氏家族后来的败亡,并不是袁绍没有确定继承人造成的。而是因为,袁绍势力范围内豪门林立,他们可以围绕袁氏诸子纵横开合。

  在这种背景下,不论袁绍有没有确立继承人;袁绍死后的权力交接也不会平稳过渡。


表面上看,袁氏家族起内哄,是因为袁绍几个儿子(一个外甥),各据一州的结果。实际上,袁绍这样做,并没有明显的错误。因为在袁绍地盘内,一直是几大家族共同控制着最高权力。在这种背景下,袁绍让几个儿子(一个外甥)各据一州,几乎是最优选择。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袁绍不让自己的儿子占据各州的最高权力,那这几个州的最高权力,必然会被其它个豪门大佬占据。如果是这样,等袁绍死后,这些豪门大佬,直接就可以绕过袁氏诸子,与袁绍的继承人分庭抗礼了。到时,袁氏集团只会分裂的更快些。

  当然了,因为袁氏集团内部的主要问题,就是豪门林立。所以,后来袁尚、袁谭内哄时,才会出现荒谬绝伦的一幕。那就是这哥俩打急了眼,袁谭竟然邀请曹操来帮忙。   简单的看,这种事情的出现,简直就是在挑战人类的智商。因为袁氏诸子团结一致,能不能打败曹操也是一个未知数。现在,袁绍两个儿子打内战,竟然邀请曹操过来帮忙,结果还有悬念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荒谬的一幕呢?简单的看,自然就是袁谭脑子进了水。问题是,深入一分析,显然没有这样简单了。


我前面就一再说过,对于豪门家族而言,他们通常都是坐看风云起的。比如,陈登在徐州,不管是陶谦主政;也不管是刘备主政;不管是吕布主政,也不管是曹操主政。谁来执政,也得重用陈登。不重用陈登,他们在这里肯定是玩不转的。

  所以,在许多豪门贵族眼中,支持袁氏也好,还是支持曹氏也好,并无本质区别,一切就看支持谁更有利罢了。
  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辛评、辛毗兄弟为代表的家族,就可以知道了。在韩馥统治冀州时,辛评就是实权派;袁绍取代韩馥后,辛评依然是实权派。
  袁绍死后,袁绍的继承袁尚重用审配;辛评自然不爽了,所以他就支持袁谭与袁尚相争。袁谭的错误,大约就是因为此时没有拒绝这种诱惑,所以跟着辛评等豪门大佬,越走越远了。

  最后,袁谭想回头,却感觉已没有回头路了。于是,只能闭着眼睛乱出牌了。
  后来,审配给袁谭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更明确的告诉袁谭,你不觉得,你现在干的事荒谬绝伦吗?
  因为,从宗法意义上,你现在是袁基的儿子,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现在袁尚继承袁绍的权力,那是名正言顺的,你对此不服不忿,这已经够荒谬了。你竟然还能想到,找曹操来帮忙打你袁尚,你这不是挑战人类的智商吗?


  袁谭对此,也只能是泪流满面,但是他却没有选择了。因为他似乎已走的太远了。因为,他现在对袁尚臣服了,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了。


基于辛评等豪门大佬的利益,邀请曹操参战,那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对于辛评等豪门大佬,本来就是习惯性的坐看风云起。你袁尚敢对我辛评不义,我就敢对你袁尚不仁;你袁谭不能代表我的利益,我就找曹操。
  当然了,你曹操如果敢不尊重我辛评的利益,老子还能帮助别人整你。总而言之,老子就是这里的地头蛇,谁也别以为自己是强龙,就可以不尊重老子的意见。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辛评为什么要怂恿袁谭请曹操参战,并且还让自己弟弟辛毗去请曹操发兵冀州。

  所以,在曹操马上就要攻破邺城时,审配气得把辛氏家族,留在邺城的人全杀了。总而言之,你辛评这个王八旦,为了自己家族利益,竟然能干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老子现在就让你知道,你的选择有多愚蠢?是的,你新投的主子曹操胜了,不过你永远也看不到曹操率军进入邺城。


当然了,曹操统治河北时,自然还得依靠辛氏家族的支持。
  辛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后来是辛毗。辛毗在曹魏集团就是牛逼到天上的人物。表面上辛毗一点面子,也不给魏文帝、魏明文帝留,是因为辛毗忠贞耿直,其实是因为他有辛氏家族背后强大的实力。

  在高平陵之变时,辛毗的女儿更明确告诉她弟弟辛敞,你应该出城追随曹爽;而辛敞就是因此追随曹爽出城了。结果呢?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依然还得重要辛敞。
  表面上,这是因为辛敞忠贞(不因为曹爽失败,就离开曹爽),所以应该重用。其实呢?这还是因为辛氏家族背后强大的实力在作怪。


  而辛敞的姐姐敢让自己弟弟这样做。显然是因为,辛敞的姐姐希望大小都押。因为,辛敞的姐姐、姐夫一家在城里,等于押在了司马懿身上;辛敞出城,等于押在了曹爽身上。无论谁胜谁负,他们家族的地位都不会受到威胁。
  更主要的是,辛氏家族在此过程中,对豪门表明了态度。换而言之,我们辛氏家族是有原则、有立场,我们永远不会向权贵低头。

  这就是豪门贵族,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任你风云变幻,我们也始终是坐看风云起。只要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为什么袁谭手下的人,竟然会怂恿袁谭向曹操借兵了。


 审配作为首席执政官,辅佐袁尚继位,本来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其它豪门家族(辛评、郭图),却在暗地里,极尽挑拨离间之能。

  因为,袁尚继承袁绍的权力,那是名正言顺的。所以,支持袁谭的人,也不敢支持袁谭争夺继承权,而是怂恿袁谭与袁尚分庭抗礼。
  在在这种背景下,袁谭就接管了黎阳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我们知道,黎阳在黄河北岸,是抵抗曹操进攻的最前沿阵地,是冀州重要的军事重镇。
  其实,到此为止,已让袁氏家族面临了灾难性的危机。

  因为,从理论上,袁氏家族必须得加强黎阳的军事力量。而且,基于袁谭及其追随者的利益,自然会积极推动黎阳的军事力量加强。问题是,基于袁尚的利益,显然会反对这样做的。因为,随着黎阳的军事力量加强,就意味着袁氏集团的权力重心,向袁谭一边转移了。

  当然了,刚刚继位的袁尚,面对辛评等大佬支持的袁谭,也不敢过分拒绝。在这种背景下,袁尚只是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让逢纪到黎阳当政委。
  逢纪在黎阳,作为袁尚的代理人,自然事事要压袁谭一头。逢纪这样做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你袁谭千万不要试图依靠军事力量,染指最高权力。枪杆子,永远也得服从政府指挥;而我就是政府的代理人。

  袁谭也好,袁谭的支持者也好。本来都希望袁谭可以凭借黎阳的军事力量,与邺城的袁尚分庭抗礼,现在一看逢敢这样替袁尚出头,一时火起,直接就把逢纪的脑袋砍了下来。


到此为止,袁氏兄弟的矛盾,显然就已到了决裂的边缘。因为,逢纪作为中央政府派到黎阳的政委,袁谭竟然敢擅自杀掉,这是什么性质的事?
  但是,袁尚并没敢与袁谭正式决裂。因为,他们之间决裂的后果有多严重,谁也知道。所以,在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兄弟还一直在并肩作战。

  袁绍死后不久,曹操就率军进攻黎阳。这一年是公元202年9月,距官渡之战,差一个月就是两年了;距袁绍之死,刚刚过去四个月。

  袁谭请袁尚向黎阳增兵。袁尚知道,如果让其它将领率军增援黎阳,相关军队肯定会让袁谭接管的。所以,袁尚亲自率军到了黎阳。

  袁尚这个举动,名正言顺,因为此次的黎阳之战,完全可以与三年前的官渡之战相比。如果有什么区别,无非是上次是袁氏处于攻势,这次是曹操处于了攻势。
  这样大规模的战争,袁尚亲自率军到前线,应该是名正言顺的。

  当然了,因为袁氏兄弟勾心斗角,所以在几个月后,被曹操在黎阳打败了。但是,因为面对曹操强大的压力,袁氏兄弟的矛盾并没有激化。在这种背景下,郭嘉就说,我们应该暂缓进攻河北;因为我们一直进攻河北,袁氏兄弟肯定会同舟共济的。我们不妨先干点别的事,给袁氏兄弟一个火并的机会,等他们火并开始后,我们再坐收渔人之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袁绍此人,一生起伏跌宕,最终却在关键时刻被曹操抓住破绽,一病不起,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临终前的两年,可以说是他命运走向衰败的加速器,也是他野心与现实之间差距暴露得最淋漓尽致的两年。那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和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两年光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惨烈与转折建安五年,是袁.............
  • 回答
    官渡之战前,袁绍确实在北方占据了辽阔的疆域,但要说“实际控制地盘”,尤其是在幽州和并州,情况要复杂得多,并非他所宣称的那般稳固。他最大的实际控制点,毫无疑问,是那个他统治多年的核心区域,也是兵源、粮草最充沛的根基所在。袁绍疆域概览: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的势力范围大致覆盖了北方中原和部分北方边疆地区,.............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考察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1. 李傕任命冀州牧壶寿: 李傕是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之一,在董卓被杀后,他与郭汜等人共同控制了朝政,并一度将汉献帝挟持。 李傕与郭汜决裂后,双方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对长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这一系列动荡时.............
  • 回答
    官渡之战前,袁绍的确是当时北方实力最雄厚、地盘最大的诸侯。他拥有冀、幽、并、青四州,兵精粮足,麾下谋臣猛将如云。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鼎盛时期,袁绍也未曾急于称帝。反观袁术,尽管也曾一度占据江淮,拥兵自重,却在实力远不及袁绍的情况下,贸然称帝,最终落得个凄惨下场。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地盘大小.............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延禧攻略》里,钱夫人和袁春望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可以说是牵动了不少观众的心弦,尤其是他们最后的结局,也留下了不少令人回味的解读空间。先来说说钱夫人,也就是海兰察的母亲。剧中,她确实是因病去世的。当时,钱夫人得了重病,海兰察为了给她治病,四处奔波,甚至不惜去求助皇太后。皇太后也派了太医去为钱夫人诊治,.............
  •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
  • 回答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在汉末时期确实是顶尖的,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如果我们将“家世好”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四世三公”这种直观的、可以量化的荣耀,而是包含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人才储备、社会声望、经济实力等多个维度,那么同时期确实还有一些家族的“家世好”程度与袁绍家族可以相提并论,甚至在.............
  • 回答
    关于袁绍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并且会受到后世立场、史料以及叙事角度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低估”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从哪些维度来评价袁绍。总体而言,袁绍在很多方面确实被后世(尤其是以曹操为中心的《三国演义》叙事)所“低估”了,但他也有其明显的.............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袁绍与袁术,同为东汉末年名震一方的豪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说起来,这其中的渊源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庶子嫡子之分就能概括。袁绍之所以能在政治舞台上比他那名正言顺的嫡兄袁术混得“好”,首要一点便是他那份“出身”的份量。虽然都是袁家的子弟,但袁绍的母亲刘氏,虽非正妻,却深受袁逢的宠爱。在那个讲究门.............
  • 回答
    提起袁绍麾下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颜良、文丑。但若论及真正为袁绍打下赫赫威名,且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武将,麴义的名字,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他才是袁绍早期最依仗的倚天剑。要说麴义是不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第一”这个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在三国那.............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袁绍,这个名字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他的家族“四世三公”,那可不是盖的,说得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顶级豪门”。爷爷袁安、爸爸袁成,加上叔叔袁逢,都是三公之位,这底蕴,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牛的是,袁绍本人还担任了四州刺史,兵多将广,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而他之所以能集结起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