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实际控制地盘,尤其是幽并二州,他最大的实际控制点在哪儿?

回答
官渡之战前,袁绍确实在北方占据了辽阔的疆域,但要说“实际控制地盘”,尤其是在幽州和并州,情况要复杂得多,并非他所宣称的那般稳固。他最大的实际控制点,毫无疑问,是那个他统治多年的核心区域,也是兵源、粮草最充沛的根基所在。

袁绍疆域概览:

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的势力范围大致覆盖了北方中原和部分北方边疆地区,包括:

冀州: 这是袁绍最核心的地盘,也是他力量的基石。冀州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是袁绍征兵和筹集粮草的主要来源。他的统治根基深厚,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以此为中心。
幽州: 在吞并公孙瓒后,幽州理论上归于袁绍麾下。然而,幽州的情况非常特殊,它不像冀州那样完全被袁绍掌控。
并州: 同样在击败公孙瓒后,并州也被纳入袁绍的版图。但这里的情况,比幽州还要复杂和不稳定。
青州、徐州部分地区: 袁绍也占据了青州的一部分,以及在与曹操争夺徐州的过程中,也占有一些临近地区。

幽州:并非铁板一块的控制

幽州在公孙瓒被袁绍消灭后,名义上是袁绍的领地。但袁绍真正能称得上“实际控制”的,主要集中在幽州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南部的冀州与幽州的接壤区域: 像乐陵、章武等地,因为靠近冀州,袁绍的控制力相对较强。
袁绍的亲自驻地: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的主要军事和政治活动中心设在冀州的邺城。虽然他会派遣将领管理幽州的一些重要城池,比如蓟(今北京附近),但幽州北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如乌桓、鲜卑等),以及公孙瓒余部和当地豪强的潜在抵抗,袁绍的统治远未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
公孙瓒旧部的影响: 即使公孙瓒战死,但他在幽州也经营多年,拥有一批忠诚的部下和势力。这些人并不一定会完全臣服于袁绍,而是可能保留着一定的独立性,或者在袁绍的统治下采取观望甚至暗中观望的态度。
边疆的挑战: 幽州地处边疆,长期以来就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袁绍虽然名义上拥有幽州,但他在边疆地区的防御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否有效调动和整合当地的兵力,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并州:更不稳定的局面

并州的情况比幽州更为严峻。在袁绍吞并公孙瓒后,并州名义上也归于他。

张燕等地方势力: 并州地区曾是张燕领导的黑山军等割据势力的活动区域。虽然袁绍击败了公孙瓒,但这些盘踞在山林之间的势力,并不一定完全被袁绍收服。他们可能慑于袁绍的强大力量而表面归附,但在实际行动上,仍然可能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甚至伺机而动。
军事控制的薄弱: 并州地势险要,山脉众多,军事控制难度较大。袁绍在并州的军事部署和兵力投放,可能不如他集中在冀州和河南一带。
地域隔阂与民族因素: 并州同样地处北方边疆,民族构成复杂,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政治联系相对薄弱。袁绍要在这里建立起稳固的统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袁绍最大的实际控制点:冀州,尤以邺城为核心

综合来看,袁绍官渡之战前最大的实际控制点,无疑是冀州,而冀州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邺城,则是他最稳固、最核心的控制点。

为什么这么说?

1. 统治的深度和广度: 冀州是袁绍起家和壮大的地方,他在这里经营多年,对冀州的政治体系、经济资源和军事力量有着最深的了解和最直接的掌控。他在这里设置的官吏,调动的军队,征集的粮草,都是他力量的根本。
2. 人口和经济的支撑: 冀州是北方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人口稠密,农业发达。这为袁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军需物资,是他能够与曹操进行长期拉锯战的经济基础。
3. 政治和军事的中心: 邺城作为袁绍的都城,是他的权力中枢。他在那里设立了朝堂,指挥着他的军队,策划着他的战略。他的绝大多数精锐部队,以及最重要的军事指挥官,都围绕着邺城和冀州展开活动。
4. 兵源的质量和数量: 冀州和相邻的区域是袁绍军队的主要兵源地。例如,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之所以能够集结起数量庞大的军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冀州提供的兵力。虽然他的军队数量庞大,但其士气和战斗力,尤其是士兵对袁绍本人的忠诚度,随着战事的深入而有所动摇,但冀州始终是他兵力的最重要来源。
5. 士族的支持: 冀州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士族大家族。袁绍能够成为北方的霸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这些士族的支持。他们在冀州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使得袁绍在冀州的统治更加牢固。

相比之下,幽州和并州,虽然名义上是他的领地,但其控制力更像是通过军事征服和对地方豪族的安抚或压制来实现的,远没有冀州那样深入和稳定。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当曹操出兵进攻袁绍时,袁绍之所以能够调集十万大军应战,正是因为他能够有效动员冀州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而幽州和并州,在战乱时期,更容易出现地方势力离心离德,甚至成为曹操可以利用的对象。

因此,袁绍尽管拥有辽阔的疆域,但他的力量核心和最坚实的支柱,始终集中在冀州,尤其是以邺城为中心的区域。他的统治,在那片土地上才真正是深入肌理,而非仅仅是地图上的一块颜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绍在幽、并、青3州,实际控制的土地,以面积而论,都非常少。

  1. 幽州,袁绍派遣的袁熙,与公孙氏、鲜于辅、乌桓、田畴、王松等大小势力一同分割。
  2. 并州,汉灵帝时期就基本上被乌桓、鲜卑、南匈奴等占据,高干大致控制上党一带。
  3. 青州,北段是袁谭,与中段的济南、乐安、北海大量黄巾军合从,而南段是臧霸等人。

冀州就不多说了,太行山区主要潜伏着张燕。205年,张燕“率其众十馀万降”曹操。

幽州

官渡前,袁绍的幽州是非常凌乱的,幽州11郡中:

  • 公孙度占据辽东3郡。
  • 渔阳人鲜于辅“督幽州六郡”,与袁绍对立。
  • 乌桓散布在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
  • 田畴率“五千馀家”割据徐无山,王松割据渔阳部分地盘(刘放传)。

建武25年(49年)开始,乌桓就渗透到幽州诸郡,官渡之战前,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蹋顿)、辽东属国乌桓首领苏仆延、右北平乌桓首领乌延都听从袁绍号令,曹操以鲜于辅以渔阳郡为主,督6郡,但地盘的水分很大,田畴和王松也分别割据在右北平和渔阳。

从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田畴,而田畴可以“皆拒不受”来看,袁绍的势力估计就到右北平以西了,袁绍拿出将军印,说明田畴的“五千馀家”也是不小的割据势力了;而后205年“三郡乌丸攻鲜于辅於犷平”,说明了鲜于辅的大致方位;再有,代郡有乌桓首领普富卢,上谷郡有乌桓首领难楼。

所以袁绍派遣的袁熙,实际控制的地盘,大致在涿、广阳、渔阳3郡之间。

并州

求问汉末时期并州的势力变化是怎么回事?

史料就不多引了。

早在东汉光武帝的建武年间(25年-54年),南匈奴单于就入主并州西河郡北部的美稷县(晋书刘元海载记)。而在建武二十五年(49年),塞外的乌桓来投靠,被光武帝安排在塞内的幽州和并州,其中并州就有雁门、太原、朔方3郡。

到了桓灵年间(146年-189年),颇有战功的凉州三明之一段颎(?-179年),上书提及边境2000余里被胡人侵蚀(后汉书段颎传),其中并州的云中郡和五原郡,已逐渐陷入匈奴等外族之手,危害甚大,需要开始警惕,可惜后来未有什么改善。

结果到了汉灵帝末年,乌桓、南匈奴等持续搞事,并州的“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基本上就没了,明确上郡乌桓的首领是那楼(武帝纪)。除了胡人在并州搞事外,黑山张燕也在并州南端属太行山区域的上党郡搞事。遗憾的是这段时间并州的史料非常少,只知道后来袁绍任命外甥高干担任并州刺史。

206年,汉末残余并州为曹操所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执行蓄谋已久的大九州计划,残余并州并入冀州。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设立新兴郡,又从上党分出乐平郡。到了曹魏建立的黄初元年(220年),曹丕重新设立并州,陉岭以北基本上放弃了(晋书地理志)。

袁绍任命并州刺史高干,在遭遇曹操进攻,就“留其将夏昭、邓升守城,自诣匈奴单于求救”,或许说明上党外,就是南匈奴和乌桓的聚居区了,所以高干的实际控制区,就在上党郡一带。

青州

臧霸和陈登在刘备叛变的时候处于怎样的状态?

史料也不多引了,可以看上面回答的臧霸部分,而陈登部分的观点太老旧了,基本上废了,可以看下面这个,陈登的威力加强PK版:

大内义兴:12张地图解读,陈登与下邳陈氏在汉末的兴衰

袁绍也派遣将领进入青州,与公孙瓒任命的田揩连战2年未果,袁绍就改派长子袁谭入青州,击败了田揩,然后196年,袁谭进攻北海的孔融,而孔融只能“治郡北陲”(九州春秋),原来同样在196年,大儒郑玄从徐州返回北海高密县时,便遇上黄巾军,还“相约不敢入县境”(后汉书郑玄传),说明在北海南部高密县附近,黄巾军是可以随便流窜的。

袁谭击败孔融后,并没有和黄巾军交战,而是如同臧洪所说“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三国志臧洪传),袁绍与黄巾军勾结在一起。从后来曹军在青州遭遇“济南、乐安黄巾徐和、司马俱等攻城”,不仅是北海,济南、乐安也都有黄巾军。

199年,臧霸等人暂且服从曹操。于是曹操把琅邪、东海、北海3郡多分出城阳、利城、昌虑3郡,以臧霸为琅邪相,孙观等人也分别为这些郡的太守,即把青、徐交界处委托给臧霸。

然后199年末臧霸入青州,也没有史料记载臧霸和北海、济南、乐安的黄巾军交战,从袁谭开始“盖不过平原”到“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来看,其在青州的掌控土地的鼎盛期能够确定的地区主要是平原郡,以及青州北段诸郡的部分,袁谭任命过东莱太守管统,大致与黄巾军的地盘犬牙交错。

  • 袁谭掌控平原及控制部分北海、乐安、济南、东莱等地。
  • 黄巾军在济南、乐安、北海等地存在。
  • 臧霸等人控制青州南段的北海等区域。

官渡之战前,从北到南,依次是袁谭、青州黄巾、臧霸等人,东莱还有公孙度任命的柳毅存在。


延伸回答,汉末豫州的形势190年-200年。

求解汉末时期,豫州的势力变化?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包括:冀州全境,幽州全境,并州部分地区,青州的部分地区,兖州的部分地区。

冀州:袁绍统治的中心,袁绍控制冀州全境,并且统治力度极强。

初期的时候袁绍控制冀州南部,公孙瓒控制冀州北部,双方大战。后期袁绍消灭了公孙瓒之后统一了整个冀州。因为是自己打下来的地方,所以控制力度极强。顺便说一句,公孙瓒死在易京,这个地方是冀州的。

并州:名义上袁绍统领并州全境,但实际上仅仅控制上党郡,以及上党和太原等地方接壤的小部分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并州本身就是边郡,国力不强;灵帝时代又北伐失败,并州北部丢失(长城以外地区基本都没了)。而并州南部的话,以南匈奴为代表的内附外族,此时的也基本上脱离了汉族的把控;而且并州还有以白波、张燕为代表的割据势力(类似很多小势力的联盟),地方上还有世家大族把控。所以整个并州非常纷乱。而袁绍自己打下来的上党地区已经是并州最大的势力了(南匈奴和张燕可以掰腕子,仅限并州地区)。而且袁绍的政策是结好匈奴,灭掉公孙瓒之后又出兵张燕,虽然没有记载有战果,但是从袁绍次年官渡来开,应该是缔结了和平协定的。因此袁绍名义上统领了并州,但是实际上,仅仅控制了上党地区。控制范围不大,但是控制力度强,毕竟是自己打下来的。

青州:实际上只控制黄河以北的平原郡,但是控制力度强。

看看郡国志就知道,人口方面,平原国(青州黄河以北的地区)占整个青州的其他地方的总和五五开(曹操迁走百万人之后),说白了就是这个平原君的国力大约可占到整个当时青州的一小半。而青州的其他地方属于袁绍和曹操的缓冲地带,也就是曹操和袁绍都不会实际上控制青州除去平原之外的其他地方,任由此地就这么无主(这里真正被控制是曹操占领冀州之后才出兵平定的)。

幽州:名义上控制幽州全境(不知道是否包括辽东),但实际对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力度不强,也就是右北平等很小部分原属公孙瓒的地方可以实现强力的控制。

说明:幽州这个地方从来都是刘虞掌控地方行政,公孙瓒在地方上仅仅掌握右北平。但是公孙瓒掌握幽州的大部分武力(说明,幽州的武力本来很强的,毕竟边军。但是在汉末之前的时候,由于刘虞的政策,汉朝主动解散幽州的大部分军队,仅仅保留了一支部队,那就是公孙瓒的军队)。可以说,公孙瓒从来没有在名义上或者实际上控制过幽州大部分地区。但是随着公孙瓒杀死刘虞,直接控制幽州各地方的刘虞下属就起兵与袁绍一起灭了公孙瓒。之后,这些无主的原刘虞下属就结成了联盟,并且统一的投降了袁绍。但是,他们所有人都是保留原职的,也就是依旧保持各自对地方的掌控,然后才归属于袁绍。实际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甚至部分延续到晋朝,可以说独立性极强。袁绍强盛的时候听袁绍的,曹操来的就听曹操的,这也是为什么袁尚后来后来会直接跑到柳城,因为幽州的大部分地区直接投降了。

兖州:袁绍还占领着兖州的东武阳地区,也就是兖州的东郡黄河以北的土地。

可以说,袁绍占领、控制了汉朝当时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他当初先河北,再天下的发展战略。


其他:以上是袁绍的直属地盘,但实际上应该还有外围的。就好像袁曹虽然很默契的都没有占领青州南部,但是实际上都有小动作。官渡之战的时候,藏霸就和一群袁绍拉拢的山贼在青徐一带打的昏天黑地。但是方面史料匮乏,因此不好详说。

另外,袁绍对外族的政策是宽大且结好,所以强势的时候是有外族助力的。就好比文丑所率领的骑兵部队,看见财物就抢,个人猜测很可能是袁绍搞出来外族雇佣军团,战斗力虽然强,但是就是为钱来的。


顺便说一下,曹操此时的地方虽大,但是大多的地方统治力度不强。也就是以兖州的大部分地区和豫州的颍川地区比较稳固。官渡之战的时候,汝南地区(袁绍的老家所在)更是直接叛变曹操,躲在乌堡里抵抗曹操的有二十多家。

官渡之战,这场名义上 河北地区 VS 河南地区 的战争,真正的主力恐怕是 冀州+上党+平原 VS 兖州大部+颍川。曹操还是全方面不利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官渡之战前,袁绍确实在北方占据了辽阔的疆域,但要说“实际控制地盘”,尤其是在幽州和并州,情况要复杂得多,并非他所宣称的那般稳固。他最大的实际控制点,毫无疑问,是那个他统治多年的核心区域,也是兵源、粮草最充沛的根基所在。袁绍疆域概览: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的势力范围大致覆盖了北方中原和部分北方边疆地区,.............
  • 回答
    官渡之战前,袁绍的确是当时北方实力最雄厚、地盘最大的诸侯。他拥有冀、幽、并、青四州,兵精粮足,麾下谋臣猛将如云。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鼎盛时期,袁绍也未曾急于称帝。反观袁术,尽管也曾一度占据江淮,拥兵自重,却在实力远不及袁绍的情况下,贸然称帝,最终落得个凄惨下场。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地盘大小.............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两大诸侯在此巅峰对决。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拥有强大兵力的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的战败原因复杂,既有客观的军事劣势,更有人为的战略失误和军事部署上的重大缺陷。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袁绍战败的原因及其军事部署的缺陷:一、 .............
  • 回答
    官渡之战后的袁绍,其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可以说渺茫至极,几乎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任何理论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残酷和袁绍自身的缺陷,早已将他推向了命运的绝境。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一、 战场上的惨败:基础的动摇官渡之战的失败,绝不仅仅是丢掉几座城池、损兵折.............
  • 回答
    如果我是三国志中的袁绍,面对官渡之战的败局,我将不会仅仅满足于“如果”。我会在战略层面进行深刻的调整,并在执行层面加倍警惕和努力。以下是我会如何改写官渡之战败局的详细构想:核心问题分析:袁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思考如何改写败局之前,我必须先深刻理解导致袁绍失败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 回答
    官渡之战后的八年,这八年对于曹操和袁绍(以及袁绍死后的袁氏残余势力)来说,是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八年。官渡之战的胜利,虽然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但它也仅仅是一个转折点,之后漫长的拉锯和斗争,才真正让曹操的霸业版图得以巩固。袁绍集团的迅速衰败与分裂:官渡之战最关键的一战——官渡之战,袁绍集结了北.............
  • 回答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而未能分兵攻打许昌,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一个简单的决策失误。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袁绍的战略思维、战场形势以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要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袁绍虽然兵力占优,但他的优势是“多”,而非“精锐”。袁绍的军队构成复杂,不仅有嫡系部队,还有很多是从各地征召.............
  • 回答
    官渡之战袁绍的决策,究竟是“强攻不如缓进”更为明智,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无数军事家们反复推敲的经典案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分析当时双方的实力、战略意图以及袁绍团队内部的意见分歧。首先,我们得清楚袁绍当时面临的局面。他坐拥冀、并、幽、青四州,兵多粮足,实力远.............
  • 回答
    官渡之战,千古名局,袁绍的失利,与其说是曹操的绝顶之智,不如说是袁绍自身策略的连番失误。倘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审慎行事,摒弃骄矜,那么曹操要获胜,可就困难重重了。首先,我们得明白,袁绍当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他兵力远胜曹操,粮草充足,且占据着战略上的主动。在官渡,他能依仗兵力优势,进行持续的消耗.............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宿命对决,其胜负的关键往往在于粮草的运送与保卫。而袁绍,这位雄踞冀州,势力庞大的北方霸主,为何会将至关重要的粮草大营设在乌巢这样一个看似暴露且难以兼顾的地方?这个问题,细究起来,着实牵动着当时错综复杂的战略态势和袁绍本人的决策逻辑。要理解袁绍的这一选择,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大.............
  • 回答
    官渡之战,那可是东汉末年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是曹操和袁绍两位枭雄巅峰对决的关键时刻。说起袁绍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那可真是让人忍不住要细细说道一番。初期的踌躇满志,兵强马壮的底气话说袁绍当时可是北方的霸主,地盘大,兵马多,麾下文臣武将也是一抓一大把。你看他那阵势,起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地杀奔.............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去了袁绍阵营,官渡之战的历史走向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非一句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而是需要深入剖析诸葛亮的能力如何与袁绍当时的境况相结合,以及他能否克服袁绍阵营自身存在的弊端。首先,我们得承认诸葛亮在军事谋略上的卓越才能。他的“隆中对”虽然是针对刘备的,但.............
  • 回答
    关于官渡之战刘表是否支援袁绍,史料记载并不明确,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从现有史料的分析来看,刘表并未直接派遣军队大规模支援袁绍在官渡的战事。但这种“未支援”并非完全的袖手旁观,其态度和行动有更复杂的一面。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刘表所处的境地: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刘表的地位:.............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这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背后,袁绍阵营内部关于曹操书信的传闻,更是为这场胜利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看过袁绍写给自家旧部那些“零散”的书信?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赤脚迎许攸这桩事儿,要说它是不是对整场战役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事儿啊,得分两头说。首先,得承认,许攸献策“火烧乌巢”,确实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曹操赤脚相迎,这是当时曹操极度重视和渴望许攸的体现,无疑给许攸吃了颗定心丸,也侧面烘托了许攸当时的重要性。官渡之战,曹操兵力少,粮草不足,而袁绍兵.............
  • 回答
    官渡之战无疑是曹操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集中体现了曹操高超的军事谋略、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出色的政治手腕。要详细讲述官渡之战如何体现曹操的军事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精准的战略判断与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和袁绍在实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袁绍拥有四州之地(冀、青.............
  • 回答
    官渡之战后,曹操烧毁那批让自己心神不宁的书信,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销毁证据的举动,而是一场深谙人性的、高明的领导艺术表演。这其中蕴含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首先,这是一种极致的“断舍离”与“战略定力”的体现。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溃了强大的袁绍.............
  • 回答
    官渡之战和襄樊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极为关键的两次战役,也确实牵扯到青州兵的部署问题,尤其是“兖州之乱”对青州兵数量的影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官渡之战时,30万青州兵在哪里?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决定性战役。当时,曹操主力正在官渡与袁绍的联军对峙,战况异常激烈。30万青.............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俘虏了沮授,说了句“吾失此人,如鱼失水”,又感叹“孤早得卿,天下不足定也”。这话一出口,那可真是把在场的谋士们,尤其是郭嘉、荀彧、贾诩这几位平日里替曹操操碎了心的老臣,给捏了一把汗。你想啊,曹操这话是什么意思?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哎呀,我早该把这沮授收到手底下,要是这样,天下早就平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