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到底看没看通袁书信?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这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背后,袁绍阵营内部关于曹操书信的传闻,更是为这场胜利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

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看过袁绍写给自家旧部那些“零散”的书信?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传闻是怎么来的。

这个说法主要出自《三国志·武帝纪》的注引《魏书》。《魏书》里记载,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在许都,抓到了送信的许都守将韩嵩。审问之下,韩嵩说袁绍那边的情况曹操很清楚,但袁绍本人不知道曹操这边有多少兵力。曹操听了这话,反而觉得韩嵩是个有才能的人,就没杀他,还让他回去。而正是这次审问,让曹操对袁绍的虚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后来,当曹操率军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传出了一个关键性的信息:袁绍派人去运粮草,结果粮草被曹操截断了。按理说,粮草被断,袁绍军应该会陷入困境。然而,袁绍的部队非但没有立刻崩溃,反而还能继续作战。这让曹操感到有些不解。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叫许攸的人,本来是袁绍的谋士,因为家人被袁绍逮捕,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他给曹操献计,说袁绍的粮草都在乌巢,只要烧了乌巢,袁绍军队就完了。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策,连夜派兵去烧乌巢,大获全胜。

关键点来了:胜利之后,曹操在搜缴袁绍营帐时,搜出了大量的书信,都是袁绍写给曹操阵营中那些和他有旧交的部下的。

这些信的内容是什么呢?《三国志》的记载是:“绍军至,操出迎,与对垒。屯军行数日,绍军不满。后有乌巢,屯粮,操遣将往烧之。许攸说操曰:‘袁绍又运粮,至官渡。操遣将截断,军中不满,未可速破。臣有奇计,必足以破绍。绍有骑兵,与操对营。营门多,操军营未严,操恐人来往,故营门并皆闭塞,而左右不通。操营门,操有十余道,十余道门,其旁有虚门,操军不绝,操令操军。操军中操又非是。’……操军搜得绍书,皆是故旧与绍交通,操示众,皆惑。操乃笑曰:‘许子远何以知此!’遂放之。”

这个记载有点混乱,我来解释一下里面说的“操军营未严,操恐人来往,故营门并皆闭塞,而左右不通”。这个是说曹操的营地有很多门,而且出于安全考虑,很多门都关闭了,连接通道也不够通畅。许攸献计的重点在于,曹操的营地虽然严密,但因为门多,反而有薄弱环节,可以趁机偷袭。

重点在“操军搜得绍书,皆是故旧与绍交通,操示众,皆惑”。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在搜缴袁绍营帐时,搜到了很多袁绍写给曹操阵营里那些和他有过旧交情的人的信件。这些信件的内容,可能是袁绍在招揽这些人,或者是在约他们做些什么。这些信一旦被曹操拿出来示众,曹操阵营里那些曾经和袁绍有过往来的人,全都心生疑虑和恐惧,不知道曹操会怎么处置他们。

那么,曹操到底看没看通袁书信呢?

我的看法是,曹操可能“看见”了书信,但未必“看通”了书信的全部内容和袁绍的真实意图。更关键的是,他利用了这个“发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详细来说:

1. “看见”书信的可能性很大,甚至是必然。 官渡之战后,曹操的军队搜缴了袁绍的营帐,这已经是既定的史实。作为战利品,搜出袁绍写给自己部下的信件,这太正常了。而且,如果这些信件是袁绍写给曹操阵营里那些曾经的故旧,那么曹操作为最高统帅,必然会过问,也会查看。

2. “看通”的程度存疑。 我们无法断定曹操是否逐字逐句地阅读了所有这些书信,也无法判断他是否完全理解了袁绍写给每一个人的具体意图。袁绍可能只是出于政治需要,和一些旧部保持联系,并不一定是要策反他们。曹操也未必能分辨出哪些信是真心实意要叛变的,哪些只是客套。

3. 曹操的“利用”是关键。 即使曹操没有完全“看通”所有书信,他绝对“看懂了”这些书信的价值。当他把这些信件拿出来示众时,他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地了解袁绍的策略,而是要制造恐慌,震慑曹操阵营内部那些可能摇摆不定的人。

震慑内部,巩固权力: 曹操通过展示这些书信,让那些曾经和袁绍有私交的人知道,他们的“老朋友”并没有放弃拉拢他们。这相当于给这些人一个明确的信号:“我知道你们和袁绍有联系,所以你们最好给我老老实实的。” 这种做法非常高明,既不需要真的去追究谁写了信,谁收了信,又能起到一个巨大的心理威慑作用,让大家不敢再轻易和袁绍那边眉来眼去。

转移注意力: 袁绍阵营在官渡之战中溃败,肯定有很多曹操阵营内部的人也感到不安,担心曹操会秋后算账。曹操把这些书信公开,实际上是把大家的注意力从战败的压力转移到了对袁绍勾结的恐惧上。大家都在担心自己的“小辫子”被抓住,反而顾不上其他事情。

“曹操笑曰:‘许子远何以知此!’遂放之。” 这个细节非常耐人寻味。 曹操在看到这些信件后,对许攸说出了这句话,然后“放之”。这似乎暗示,曹操通过这些信件,也证实了许攸之前的某些判断,或者对许攸的忠诚度和洞察力更加信任了。但更直接的解读是,曹操的本意就是利用这些信件来震慑内部,而许攸的出现和献计,恰好给了他一个公开拿出这些信件、并且解释其“价值”的绝佳机会。曹操的“放之”,与其说是真的原谅了许攸可能存在的“叛徒”身份(因为许攸自己已经投诚),不如说是曹操认为许攸在此事上立了大功,或者说,许攸的出现让这场“表演”更加真实可信。

总结一下: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确实搜到了袁绍写给曹操阵营旧部的书信。他“看见”了这些书信,并且“利用”了这些书信制造恐慌,以此来震慑和巩固自己的阵营内部。至于他是否“看通”了所有书信的全部细节和袁绍的真实意图,我们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懂得如何最大化这些书信的政治价值。

这场戏演得非常精彩,曹操不仅在战场上赢了袁绍,在心理战和政治手腕上也把袁绍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些书信,与其说是曹操破译袁绍阴谋的“关键证据”,不如说是曹操用来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工具”。

所以,与其说曹操是“看通”了袁书信,不如说曹操是“读懂”了这些书信的“用途”。他知道怎么用这些东西,比他知道信里具体写了什么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乱世奸雄”本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说曹丕久闻甄妃美貌贤德,垂涎已久,派人送情书一封。

在邺城被袁绍哨探拿下,叉到袁绍处,使者吓得只得谎称是曹老板手下来表忠心的。

恰逢颜良被杀,袁绍正生气,最近这种信也忒多,都是不痛不痒的屁话。连信也没看,就把使者咔嚓了,信被侍卫送进仓库。

及曹操大破袁绍,缴获了这些信件,十分生气,打算挨个读一遍,然后好好收拾手下一帮25仔。

随手拿起一篇,内容懒得看了(堆得山一样,什么时候能看完)直接看署名……

曹子桓顿首

曹操默而不语,一把火把信全烧了。

从此转而支持曹植。

而手下大臣拼命支持曹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这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背后,袁绍阵营内部关于曹操书信的传闻,更是为这场胜利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看过袁绍写给自家旧部那些“零散”的书信?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
  • 回答
    官渡之战后,曹操烧毁那批让自己心神不宁的书信,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销毁证据的举动,而是一场深谙人性的、高明的领导艺术表演。这其中蕴含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首先,这是一种极致的“断舍离”与“战略定力”的体现。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溃了强大的袁绍.............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赤脚迎许攸这桩事儿,要说它是不是对整场战役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事儿啊,得分两头说。首先,得承认,许攸献策“火烧乌巢”,确实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曹操赤脚相迎,这是当时曹操极度重视和渴望许攸的体现,无疑给许攸吃了颗定心丸,也侧面烘托了许攸当时的重要性。官渡之战,曹操兵力少,粮草不足,而袁绍兵.............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俘虏了沮授,说了句“吾失此人,如鱼失水”,又感叹“孤早得卿,天下不足定也”。这话一出口,那可真是把在场的谋士们,尤其是郭嘉、荀彧、贾诩这几位平日里替曹操操碎了心的老臣,给捏了一把汗。你想啊,曹操这话是什么意思?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哎呀,我早该把这沮授收到手底下,要是这样,天下早就平定了.............
  • 回答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确实通过屯田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草压力,并且这是他能够与袁绍抗衡的重要基础。然而,即便如此,官渡之战期间曹操仍然会面临缺粮的困境,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屯田的局限性与发展阶段 屯田的初衷和规模: 曹操的屯田政策,特别是许都附近的屯田,是在他刚刚站.............
  • 回答
    官渡之战无疑是曹操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集中体现了曹操高超的军事谋略、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出色的政治手腕。要详细讲述官渡之战如何体现曹操的军事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精准的战略判断与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和袁绍在实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袁绍拥有四州之地(冀、青.............
  • 回答
    官渡之战,千古名局,袁绍的失利,与其说是曹操的绝顶之智,不如说是袁绍自身策略的连番失误。倘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审慎行事,摒弃骄矜,那么曹操要获胜,可就困难重重了。首先,我们得明白,袁绍当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他兵力远胜曹操,粮草充足,且占据着战略上的主动。在官渡,他能依仗兵力优势,进行持续的消耗.............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三国鼎峙格局形成的关键节点。很多人会因为曹操在汉中之战吃了亏,就觉得刘备集团从此开始压制曹操了,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汉中之战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而曹操统一北方主要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官渡之战之后,到建安二十年左.............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很多人会疑惑,曹操明明是汉朝的臣子,为何在他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儿子曹丕取代汉朝建立新政权时,却选择“魏”作为国号,而不是沿用“汉”或者一个更具开创性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考量。要理解“魏”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曹操征战四方的时期。曹操最初并非出生在显赫的世家,他凭借着.............
  • 回答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并非仅仅因为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或拥有的势力,而是基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刘备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特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刘备身上体现出的“英雄气象”与曹操的判断标准 “仁德”之名与拥戴者: 曹操虽然是乱世枭雄,但他深知,在那.............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曹操在中国法制史上留下的印记,远不止是“奸雄”的标签那么简单。他在乱世之中,凭借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和务实的应用,为后世,尤其是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他触及了中国法制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军阀混战,旧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