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就认为刘备是英雄?

回答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并非仅仅因为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或拥有的势力,而是基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刘备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特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刘备身上体现出的“英雄气象”与曹操的判断标准

“仁德”之名与拥戴者: 曹操虽然是乱世枭雄,但他深知,在那个时代,单纯的武力或权谋难以长久。刘备以“仁德”著称,虽然有时被认为是策略,但这种“仁德”确实为他赢得了大量忠诚的追随者。从关羽、张飞的肝胆相照,到众多士人愿意追随他,这都说明刘备具备凝聚人心的能力。曹操作为一个善于用人、识人用人的领导者,他看到的是刘备的这种“聚人”能力,这是成为一方之主的关键。
“汉室宗亲”的旗帜: 刘备是汉室宗亲,这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在当时天下大乱,汉室权威摇摇欲坠的时刻,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能够获得一种天然的合法性和道德优势。曹操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他明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性,刘备这杆旗帜虽然目前弱小,但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是号召天下的有力武器。
屡败屡战的坚韧不拔: 刘备虽然屡次失败,颠沛流离,但从未放弃过他的理想。他从一个卖草鞋的贩子,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地位,这其中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正是曹操所看重的“英雄”品质。乱世之中,最不可怕的是失败,而是失去站起来的勇气。刘备恰恰展现了这种坚韧。

二、 曹操对刘备的洞察与评价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直接肯定: 曹操在宴席上说出这句话,并非简单的客套。他通过观察刘备的言行举止,结合自己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得出了这个结论。曹操认为,在当时的中国,真正能够与自己抗衡、有志于争夺天下的,只有刘备一人。
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警惕与忌惮: 曹操深知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政治意义,以及他所代表的“兴复汉室”的号召力。虽然此时刘备依附于他,但曹操已经预见到,一旦刘备获得足够的力量,他将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这种警惕本身就证明了曹操将刘备视为一个有威胁、有实力的人物。
对刘备军事才能的认知(间接): 虽然在煮酒论英雄的场合,两人主要讨论的是政治和天下大势,但曹操并非完全不了解刘备的军事实力。刘备虽然经常失败,但他的军队在关键时刻也能打出漂亮的战役,尤其是在关羽、张飞等猛将的辅佐下。曹操能够将刘备列为“英雄”,也包含了他对刘备统帅能力的间接认可。
对刘备个人魅力的赏识: 曹操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他能够聚集一大批有才华的谋士和猛将。他同样能够识别出刘备身上所具备的、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魅力。刘备的“仁德”和“理想”,正是他吸引人才的关键。

三、 煮酒论英雄的具体情境与对话

“胸中百万雄兵”与“起兵一呼”: 当曹操问刘备有多大的志向时,刘备回答“胸中百万雄兵”,但随后又说“犹未称也”。他接着将话题引向了“大丈夫当立四海之内,功盖于主,名传后世。”这种回答显示了刘备的野心和抱负,尽管当时他处于弱势,却敢于表达自己吞吐天下的雄心。
雷声对刘备惊慌失措的观察: 在谈话过程中,突然响起一声雷,刘备手中所持的筷子不小心掉落在地。曹操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并以此作为判断刘备并非真英雄的“依据”来试探他。然而,刘备立刻找了个借口,说是“惧怕那雷声”。曹操认为刘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未有惊世之才,又无旷世之能”。这里曹操的判断反而有些失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刘备的惊慌失措恰恰是因为他不愿意暴露自己真实的“英雄”气概,不想让曹操过早地将他视为真正的对手,从而招来杀身之祸。这恰恰说明刘备的谨慎和生存智慧。
曹操对刘备政治地位的分析: 曹操清楚刘备的地位。虽然刘备此时被他召来,名义上是“豫州牧”,但实际上是寄人篱下,势力单薄。曹操认为,以刘备目前的实力,不足以称之为“英雄”。他更看重的是刘备背后的潜在力量和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四、 曹操的“煮酒论英雄”的深层含义

试探与观察: 曹操请刘备饮酒论英雄,本身就是一次对刘备的试探。他想通过对话,了解刘备的真实想法、政治抱负和个人能力。
“英雄论”的标准: 曹操所定义的“英雄”,不仅仅是指有勇有谋的人,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改变天下格局的人。他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刘备,看到了刘备身上具备的潜力。
警示与策略: 曹操将刘备列为“英雄”,也包含了他对刘备的警示。他提醒刘备,自己已经看穿了刘备的野心,并向刘备传递了一个信息:我时刻都在关注你,你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同时,这也可能是一种策略,通过肯定刘备,让刘备放松警惕,或者让刘备更加主动地展现自己的能力。

总结来说,曹操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是因为他看到了刘备身上最核心的“英雄”特质:

1. 政治上的合法性与号召力: “汉室宗亲”的身份和“兴复汉室”的理想,是刘备能够聚集人心、对抗曹操的天然优势。
2. 人格上的魅力与凝聚力: 刘备的“仁德”吸引了忠诚的追随者,这是他建立基业的关键。
3. 精神上的坚韧与不屈: 屡败屡战而不放弃的毅力,是乱世之中成大事者必备的品质。
4. 隐藏的野心与潜力: 尽管当时势弱,但刘备敢于表达自己的宏图大志,曹操看到了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

曹操的判断是基于他对当时天下格局、政治形势以及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刘备当下的实力,更是他未来能够成长为一位能够与自己争夺天下的“真龙”。即使在雷声惊吓的细节上,曹操的判断有所偏差,但整体上,他对刘备“英雄”身份的认定,是其政治智慧和洞察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刘备与曹操的初次见面,是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大会上。

当时,华雄连斩了盟军几员大将,关羽请求出战,最终温酒斩华雄。也正是在这儿,曹操看上了关羽这员猛将。而在袁术对刘备三人表达了鄙视后,也是曹操对这三人青眼有加:

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之后,董卓派吕布出战,也就有了后来的三英战吕布。

吕布之勇,天下闻名。在对战华雄时,袁绍尚且能说“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而到了吕布出战时,袁绍等人公认吕布“英勇无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关张三兄弟跟吕布打得有来有回。虽说单拼战斗力,刘备确实不如关张,但一则刘备敢于对阵吕布本身就是一种悍勇,二则在看到两兄弟有危险时刘备还能舍身相助,这本身也说明三人的关系之好。

而在《三国演义》里,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仅仅借着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这一个事,就把三国的画卷徐徐展开了。为何?因为在这个事情上,在十八路诸侯中,表现最好的就是三个人:其一,是曹操,他主动攻击董卓,对诸侯的不思进取怒斥之;其二,是刘备三兄弟,从斩华雄到战吕布,他们出尽了风头;其三,是江东猛虎孙坚,在讨董卓失败后,孙坚退回了江东,也就有了后来吴国的故事。

这就是说,在《三国演义》的开篇,魏蜀吴三国的君主就已经相会,他们在一开始都是为了匡扶汉室而来,彼此之间也有英雄惺惺相惜的意思。而曹操别的不说,识人用人的能力还是非常好的。在“煮酒论英雄”里,在谈到孙策时,曹操给出的评语是“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这句话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就是孙策的父亲孙坚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如果我们把当时已经入土的孙坚加上,那么所谓的“煮酒论英雄”其实也就是曹刘孙三家的另一个形式的聚会。

尽管在“煮酒论英雄”时,刘备的官职不如曹操,但怎么说也是九州之一的豫州的州牧,地位也不算低。比这更重要的是,刘备与孙坚是在整个汉末乱世中出曹操外,唯二的两个真的打算匡扶汉室,同时又真得能打的人。特别是在此前的十八路诸侯大会上,面对“心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的情况,刘备三兄弟与孙坚是打得最漂亮的,如此既有能力又矢志救国的人,自然是曹操心目中的英雄。

user avatar

啊,新春愉快。


一,青梅煮酒


青梅煮酒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彩章节,也是三国史中的著名公案。

当然,这个桥段现在多半是被先主的粉丝用来证明先主和曹操不相上下的。

所以。。。我们当然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先主和曹操的能力对比,这不是个问题。

我们打算讨论一点其他的东西——例如曹操和刘备早年的交往。因为如果没有早年的交往作为铺垫,曹操的那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的断言,放在前后文中是非常突兀的。说实话,我并不相信如果二人之前仅仅是神交,曹操会对被吕布逼的抛弃妻子的刘备,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甚至,不仅仅这句话唐突,整个对话的环境,和整个对话的背景及其前因后果,都充满了疑点。

现在,让我们回到陈寿的语境里,再一次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境吧:

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先主传

当时的豫州有多位刺史,这个先按下不表。

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皆伏诛。

——先主传

面对多次被吕布打爆的先主,曹操的做法是“礼之愈重”。


怎么个礼重法呢?


原文是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由于汉朝时的风俗距离我们很遥远,所以对于其中的某些特殊动作,就要翻查典籍,于是有:


《风俗通·愆礼·南阳张伯大》:“凡兄弟相爱,尚同舆而出,同床而寝。”



《风俗通》的作者和曹刘同时,是一位著名的礼法家,汉献帝迁都于许,典籍淹没,多亏了他重新建立礼法,修复朝廷的颜面。


这位作者和曹刘也大有缘分,估计要为曹操之父的横死负点责任,后来在袁绍处担任军职,这一条线看以后需要展开。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出则同舆并不是一个随便拍脑袋就会出现的动作,而是当时汉人表示兄弟情义的一个社交礼仪,日后,钟会为了表示和姜维亲近,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这样一看,曹操对刘备的示好,就跃然纸上。


值得稍微八卦一下的是刘备对关张的处理方式: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这里为什么不写出则同舆呢?呵呵,因为他们比较穷啊。

寝则同床,是下层社会好汉们之间表示亲密无间的方式——你看,睡觉我都不防着你,这个颇有黑社会的色彩。

八卦到此打住,说到这里,就有了一个疑问:曹操究竟看上了刘备哪一点?抛妻弃子?勇救陶谦?前者不大光彩,后者是和曹操作对,关键的是,当时天下,做得比刘备这两件事漂亮几倍的人遍地都是,所以,为什么是刘备?

如果说,青梅煮酒是刘备和曹操的第一次会面,这个做法是不可理解的。

进一步讲,这段记载里还有其他可以挖掘的东西:

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这一段话很有意思,首先是当时袁术的情况:

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将归帝号于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

可以看出袁术当时穷途破路,曹操把这件事交给刘备,令其立功,又配备二将。

而在刘备拿到军权离许之前(先主未出时),董承开始拉拢刘备加入密谋,推翻曹操。

刘备最初没有表态,也没有告发。但是这之后,最著名的那一幕终于到来,在那次名垂青史的同席共食上,曹操表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这句话吓的刘备掉了筷子,为什么呢?表面上看,是他心里有鬼,董承刚刚拉拢了他,这边曹操就表示,你才是我看得上的人,袁绍不算什么。

但是仔细一想,不对。

如果刘备是怀疑曹操知道自己和董承勾结而说这句话,就太傻了。如果曹操知道有这一出,还跟你同席吃饭?那简直就是开玩笑。

所以曹操并不是试探刘备,关键在于后一句话: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当时是建安四年,三月,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四州,四月,曹操攻陷河内,消除后患。曹操和袁绍的正面对决已经是箭在弦上的事情,这个时候拼命拉拢刘备,曹操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为对抗袁绍增加力量。

而这个意图为什么让刘备掉了筷子呢?

答案是:刘备当时已经决心对曹操动手,并且,袁绍是他可能的最大同盟。

所以当曹操提到袁绍的时候,刘备心中一凛。

这个答案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和反常识,因为下一句话是,这句话之后,刘备就下定决心,和董承同谋,对付曹操。

但是,和董承同谋只是结果,最初,刘备是看不上董承的,也没有同意他的计划,但是曹操把事情挑明之后,刘备明白了自己必须快速在袁曹之间选边站,而他选择的,居然是袁绍。

这个结论是反常识的,然而,常识往往是错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个反常识的结论,在第一篇的最后,我需要强调一个奇怪的句子。

沿着这个奇怪的结论,让我们把时间往回再拨几年。

很多年前。

二,南漂洛阳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汉末英雄记


这个记载正是对上一篇的最大疑问,也就是曹刘之间的深厚情谊的构建的回应。建安七子之冠冕的记录里,出现了另一个先主。

按照王粲的记载,刘备在汉灵帝尚未驾崩的时候,曾经出现在洛阳,并且和曹操有所往来。

查陈寿的先主传,汉灵帝时,刘备的主要行迹是:

175年,刘备十五岁,受母命游学,和公孙瓒成为卢植的弟子,马融的徒孙。

那么刘备在那里游学呢?查后汉书有: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后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

缑氏山在洛阳东南四十公里处,十五岁的刘备到了洛阳郊外的高等学府,按照陈寿的记载:

瓚深与先主相友。瓚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显然,刘备拿着宗族的钱,打猎,听音乐会,玩高级定制,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在洛阳郊外干,所以一个很明显的隐含事实是:

刘备在卢植处学习的这两年,基本是在洛阳见世面。

那么其实我们就确认了,刘备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间,比想象中要更早,这一年是175年。

这一年,曹操二十一岁。当时曹操的情况如何呢?查三国志: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武帝纪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戒子植


太祖从妹夫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徵拜议郎——魏书


徵拜议郎——武帝纪。


刘备在洛阳郊外求学时间不长,可查卢植传:

熹平四年(175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


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


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刘备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候,曹操已经担任洛阳北部尉,并在一年前棒打蹇硕的叔叔,和宦官们划清界限。这个时候刘备作为卢植的弟子,的确有和曹操交往的时机。

如果假设王粲本人可信,那么曹刘最早认识在175年的可能性就论证完了,那么王粲本人的言论是否有采信的价值呢?

有。

查三国志 王粲传:

(王粲)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王粲出生于177年,其父为何进长史,何进曾试图以王粲为婿,证明何进死前王粲应长期在洛阳,则王粲所述早期洛阳事迹,确有采信价值。

当然,这只是第一种可能,让我们回到王粲的记录: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从这里可以得出,刘备在洛阳求学之后,曾二次进入洛阳。

这句话之后有一个重要的字:

复。

就是又的意思。这个字证明,在这条保留下来的记载之前,同样记载了一条和曹操刘备有关系的事情。

这就彻底证明了,刘备和曹操的交谊,要追溯到他们的青年时代,175年入洛求学是他们友谊开始的下限,即我们可以确实这样结论:

最早在刘备15岁时,他结识了曹操。

那么其他的可能性呢?还有很多。

查先主传,刘备在结束了短暂的游学生活之后,回到河北地区,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又有关羽传: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可以推断:刘备好结交豪侠的活动,可能在洛阳游学时就已经开始,他和曹操,袁绍的交往(和袁绍是重点,马上会说到),是通过游侠活动开展的。

在刘备离开洛阳回到涿郡之后,关羽杀人,从河东进入涿郡,碰到在这里组织游侠社团的刘备,并和张飞一起,成为刘备的左右手。

鉴于卢植很快前往庐江任职,刘备离开洛阳的事件不会晚于177年,这里其实我们顺便也摸出了刘备和关羽张飞结识的日期。

接下来是第一帝国在数学意义上终结的年份,184年,这一年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

刘备在这一年从军立功,查先主传:

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这一句话里的几个重点是这样的:首先,刘备在家乡数年的游侠活动导致他有了一支自己的军队。其次,这支军队挂靠在校尉邹靖之下,查三国志:

中平

二年,

汉阳

边章

韩遂

羌胡

为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将军

皇甫嵩

西讨之。嵩请发

乌桓

三千人。

北军

中侯

邹靖

上言:“乌桓众弱,宜开募鲜卑。”

在黄巾起义爆发的第二年,这个校尉已经成为北军中候,也就是中央近卫营一号人物,刘备和他的关系不可能是黄巾起义时才建立的,有这样的推断,查三国志:

大将军掾韩卓议,以为:“乌桓兵寡,而与鲜卑世为仇敌,若乌桓被发,则鲜卑必袭其家。乌桓闻之,当复弃军还救。非唯无益于实,乃更沮三军之情。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若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

推断1,刘备的第一位上司和他是同乡,涿郡人。

推断2,刘备和他最初的交往,应该发生在15岁入洛读书的时候,此时邹靖已经是北军中的中级军官,鉴于刘备活动和日后上任的安喜在中山郡和冀州刺史部内,则可以进一步推断平定黄巾时校尉邹靖负责冀州方向的卢植的下属,由于卢植也是河北人,这种概率非常大。

好了,整理完了刘备在184年的活动,我们进入更加重要的内容:

189年,发生十常侍之乱,第一帝国从政治意义上已经死亡,结合王粲的观点,刘备最迟应于189年初,汉灵帝死前,回到洛阳,恢复,或者建立了和曹操的友谊。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回到洛阳,是为了什么? 查先主传: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

根据上一条的记载,刘备在怒鞭督邮之后,追随都尉毋丘毅去丹杨募兵,这次刘备得到了县丞的职位,仍然不满意,于是弃官而去。

何进派人出京招兵这件事非常著名:查后汉书: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以及张辽传:


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


魏书: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大将军何进辟拜骑都尉,遣归募兵,得千馀人,还到成皋而进已遇害。


可以推断,刘备此次和母丘毅去丹杨招兵,是何进派出去的同一批人。这就确定了刘备在被吕布击破前,最后一次离开洛阳的时间上限:

大将军何进被诛杀前几个月。


而王粲居然告诉我们,曹操也在被派出招兵之列: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而在灵帝驾崩,十常侍之乱之后,刘备和曹操短暂地分道扬镳,曹操回到了洛阳,去和董卓交谈,刘备则在投奔公孙瓒前,短暂地参与过讨伐董卓,当然,主要目的是扩大军队。

那么,分析到这里,结论出现了。

1,汉灵帝死前,刘备怒鞭督邮之后,并没有回到河北,而是回到了洛阳。

2,他来到洛阳的目的,是结交人物,投递简历,或者延续自己15岁时就已经开始经营的关系网络。

3,在这段时间,他主要在和曹操交往,这让人很难相信,刘备和曹操是此时才认识的。

4,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一年,汉朝即将死去,第一帝国已经死去,风暴眼的洛阳,异常平静。

这一年,青年刘备回到了首都,可能带着关羽张飞,也可能独自一人。

三,惊风密语

刘备二次来到洛阳,除了和曹操打交道,还干了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然后,王粲继续向我们讲述着另一个刘备:

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之於袁绍,绍知操有图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


这是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首先,刘备和曹操不但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他们曾经密谋过。

这更让我相信,他们的相识,是在175年的时候。

密谋并不是普通朋友能够做到的事情,他们必须自以为相互了解,共同做过不可告人的事情。

我甚至怀疑,曹操早年在洛阳横扫不法的日子里,有没有借助过游侠刘备的力量。

第二点,曹操信任刘备,和他密谋了如何除掉袁绍的事情。但是刘备并不信任曹操,而曹操并不知道这一点。

这是另一个刘备,更加阴沉,更加暴烈,更加真实。

这是另一个曹操,更加热血,更加无忌,更加。。天真。

第三点,关于密谋的时间有这么几个可能。

1,刘备二次入洛,袁绍鼓动何进诛灭宦官的时候。

2,讨伐董卓,袁绍坐看成败,曹操惨败的时候。

3,煮酒论英雄前后。

很容易看出,最先要被否定掉的,是第三条,因为当时曹操和袁绍已经接近公开决裂,刘备泄露这种事毫无价值。

那么是1,还是2呢?

我更倾向于1.因为如果是2,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其他的记载,即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和刘备交往密切,并且共同对袁绍不满。

但事实上,刘备讨董这件事,从原文中来看,打酱油的味道相当大,大到先主传中根本没有这条记载,武帝纪中也没有。一个从字,已经说明了刘备借此扩大影响和军队力量的目的——既然刘备在讨董中不可能出力,那么曹操不可能一个同样坐观成败的人密谋图袁。

所以,更可能是1.

在灵帝死前,刘备回到了洛阳,和曹操密谋了图袁的大计。

鉴于刘备在讨董之后,官渡之前,不可能有和袁绍接触的机会,那么刘备把这件事泄露给袁绍,应该发生在两个时间:

或者,曹操和刘备密谋后,刘备就转而告知袁绍。

或者,讨伐董卓时,面对曹操的浴血奋战,刘备和袁绍在后方交换眼色,并且微笑。

这是令人毛骨悚然,但又热血沸腾的一幕,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吧。想象之后,再理性地想一下,如果刘备能够在四世三公的袁绍面前说得上话,那么刘备和袁绍的关系,又要向很久以前追溯。

例如,175年。这一年和这一年之前的袁绍,已经看透了汉朝的命运,开始退隐洛阳,招募游侠和死士:


服阕,徙居洛阳。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内官皆恶之。中常侍赵忠言于省内曰:“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叔父太傅隗闻而呼绍,以忠言责之,绍终不改。


——后汉书 袁绍传

在175年,在曹操和袁绍亲密无间的那个时侯,少年刘备分别结交了曹操和袁绍,两个人都把他看得很高,引为知音。

由于少年刘备高超的人际手腕,袁绍和曹操并不知道,他在彼此之间试图种下一些什么有趣的东西。

很难说,袁绍和曹操之间,谁对谁的敌意,出现的更早一些。

我猜是袁绍,因为,他更阴鸷。

比起后来在十常侍之乱中翻云覆雨的袁绍,同期的曹操,无非是公知,作秀狂,廉政狂等,但是,和阴鸷扯不上关系。

那个时侯的曹操,笑起来一定很好看。

然后,许多年后,经历了黄巾起义之后的刘备,回到洛阳,重新和袁绍和曹操交往。

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从袁绍那里接到了一个使命。

刘备一直完成的很好。

如果15岁起的刘备,就是这样的角色, 那么,他后来把曹操的图谋泄露给袁绍的目的,也并非是仅仅为了完成袁绍的任务。

但是曹操和袁绍,却始终把他当做知己。曹操看不出讨董时刘备的真实动作,也许,还被刘备的行为所迷惑。

那么,历史还原的话,这是一幕寒冷的场景:

曹操从袁绍,何进,和陈琳的会议上踉跄归来,心情沉重。何进迟疑不断,袁绍好乱乐祸,陈琳大而无当,唯独没有一个公忠体国的人。

刘备正在等他,他面无表情,听着曹操指天骂地,竖起耳朵,听着周围的动静,做出害怕曹操的话被听到的样子。

曹操最终,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方案,在祸乱爆发之前,暗杀袁绍,掌握军队,在董卓到来之前,稳定局势,复兴汉朝。

刘备不动声色地听着,用心记忆。

曹操酒醉,趴在桌子上睡了过去。

刘备看了他一眼,独自离开。

马上就要宵禁了,刘备想,我得抓紧时间。

很快,何进命令曹操出城招兵,对抗太后,刘备随行。

路上,传来汉灵帝驾崩和何进死去的消息,曹操面色苍白。

刘备怜悯地看着他,想象着袁绍此刻的样子。

这之后的讨董作战时,面对曹操的慷慨陈词,袁绍总是冷笑,又总是面无表情。

四,官渡之前

许多年后,刘备先投公孙瓒,然后进入徐州,保卫陶谦,成功晋级一方刺史。

曹操东征西讨,从血泊中建立了残酷的秩序,和刘备合兵,诛灭吕布。

那一刻的相逢对于曹操来说,是喜不自胜的。对于刘备来说,是不胜唏嘘的。

在这期间,一直消失在史书中的赵云,有很大概率,帮助刘备维持着和其他势力的联系。并且,在最终刘备投靠袁绍后,重新复出水面,带着一支精干的游侠骑兵,加入了刘备的军队。

好了,这就是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的全貌:惊悚,淡漠,但是持之以恒地刺伤着那个时代的心。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本初之徒,不足论也。——这是曹操真诚的赞叹,同席的是和自己经历了无数京风秘雨的伙伴,穿越了血泊,背叛和杀戮,他们终于相逢在这里,他们,还能相逢在这里。

如果你知道那个时候的北方人口十不存一,那么,对曹操的这种感慨,也许会理解的更加深刻。

曹操是孤独的,他是天才,他是诗人,他是郁郁不得志的狂徒,他是历史刀锋上的光芒。

而对于刘备来说,袁绍二字打破了他所有的矜持,他筷子落地,表情尴尬,如果不是暴风雨来救场,刘备的这种反应,曹操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接受。

但是,刘备没有第二条选择,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年少时发誓要成为皇帝的,留着刘氏血脉的草民,他不能后悔,他不能后退。

董承的信已经来了,而前往徐州消灭袁术,这是刘备最后的机会。

我不知道刘备对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但应该很复杂。

伙伴。

对手。

仰慕。

忌惮。

但,刘备比曹操更加知道这个时代的结局,他不会用征西将军去欺骗自己。

结局就是:人生苦短,而他们这一代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唯一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去死。



五,尾声

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之於袁绍,绍知操有图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

大概就是在袁绍南下,刘备背叛曹操不久,曹操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什么途径,我不想猜。

刘备并不准备对袁绍负责,在他看来,曹操和袁绍,无非都是命中注定的对手。他需要他们相互攻伐,为自己争取时间。

送上门来的董承,其实也是一样。

这是一代毫无指望的人,他们相逢在赤壁和汉中,为关羽泪洒江天,一个死于这之后的数日,一个跨马扬鞭,去迎接自己最后的一战。

曹操这辈子经历了无数背叛,从一开始,到最后的终结,面对这个操蛋的世界,曹操只能前进,用更残酷对抗残酷,只能更加凶险,只能不断在血泊中前进。

他的遗言婆婆妈妈,像一个家族的祖奶奶,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当然,公开的文告不是这样,但也极尽简洁,不愿多说: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这是曹操可能唯一的朋友,刘备的遗言,人之将死,其言也真。

历史的真面目,其实,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

真实的曹操,有着并不酷虐,和并不狡诈的机会和特质,但是那个时代断送了他。想要活下去,想要对这个操蛋的世界作出剑的回应,曹操能够选择的,就是成为最操蛋,最狡诈的那个人。

但是这并没有拯救他,他梦中杀人,至死心存着莫大的恐惧,也许还有莫大的委屈,和莫大的”世事无可一言“。

真正少有大志,并且打算赌上一切,去触碰王冠的那个人,是刘备,他为此无所不用其极,那个时代的人,包括他的老师卢植,却都没有资格去指责他。

谈到刘备的死亡,史家共同用了一个词:忿耻恨死。刘备在最后的战斗中,同样诅咒了这个时代,诅咒了所有人,他在伐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天下事不可为,那一刻的汉昭烈帝,蜕变为十八岁在河北游侠的青年人,并突然听到了关羽横死的消息——

于是,只有一边流泪,一边微笑。

只是一边拍着张飞的肩膀,一边挺剑而起。

你看,试图将帝国的荣耀和安定延续下去的,就是这么两个人。

就是这么两个,我们评价不了的人。

这是。。。我的,2016年的新年致辞。

新年快乐,希望你们喜欢,喵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并非仅仅因为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或拥有的势力,而是基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刘备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特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刘备身上体现出的“英雄气象”与曹操的判断标准 “仁德”之名与拥戴者: 曹操虽然是乱世枭雄,但他深知,在那.............
  • 回答
    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何不主动举曹操为当世英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掺杂了太多刘备的心机、立场和对未来的算计。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刘备是什么人。他虽然落魄,但骨子里是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的理想,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对曹操,骨子里是带着天然的敌意和警惕的。曹操呢?挟.............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曹操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都在为巩固曹魏政权而努力。在他看来,任何可能威胁到他基业的存在,都可能成为他清除的目标。然而,到了司马懿势力逐渐壮大的阶段,曹操却似乎选择了按兵不动,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并非简单的遗漏或失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当时所处的复杂局面。他虽然已经奠定了曹魏的.............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 回答
    马超选择在父亲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的情况下联合韩遂起兵造反,这一决定无疑是极其冒险和复杂的,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1. 父亲马腾的人质身份的直接压力与不信任感: 政治棋子: 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意味着他成为了曹操手中牵制马超行动的工具。曹操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了控制马超和西北的势力。 生命安危的担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历史叙事中“立场”和“价值判断”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季汉粉在评论曹操和刘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评价。曹操打陶谦,百姓角度的“虽胜犹耻”当季汉粉(这里指的是刘备阵营的支持者)回看曹操进攻陶谦的战役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被战火波.............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在明知关羽有“义”却可能无法尽忠职守的情况下,依然派他镇守华容道,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那个复杂至极的局势,以及诸葛亮这位用兵如神却也深谙人性的智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他清楚关羽的性格,深知关羽对曹操有昔日的恩情,这.............
  • 回答
    曹操的出身,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他那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自称“寒族”,这与他“太傅之后”的说法似乎有些矛盾,也让不少人感到疑惑。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的方面。首先,要明确“太傅”这个官职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太傅是古代非常尊贵的三公之一,地位极高。能够担任太傅.............
  • 回答
    白门楼,风萧萧,吕布,这位万人敌,最终还是跪在了曹操的脚下。但那天,在献帝的注视下,在众将的围观中,曹操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奉先,你我皆是天子之臣,何苦相残?孤今日许你一个机会,与孤一同辅佐天子,共建大汉。”曹操的话语如同惊雷,震慑了在场所有人。吕布先是错愕,继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为什么汉献帝没有在皇宫里跟曹丕发生正面冲突,以及为什么文武百官也不可能轻易地“弄死”汉献帝,是吧?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权力运作、政治现实以及古代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则。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说这里面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权力的真空和传递。汉献帝这个时候,虽.............
  • 回答
    曹操“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政治野心和对于自身历史定位的思考。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深入剖析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他对“天命”的理解,从而探讨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取汉帝而代之。一、 时代背景:汉末的混乱与“天命”观念的重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腐败.............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始终是汉臣,以及他一生是否都在为汉室贡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即使到了2020年,依然有人持有不同看法,这并不奇怪。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名义上来说,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汉朝的臣子。他最初的仕途就是在汉朝官.............
  • 回答
    关于“入关学”这个话题,以及您提到的“寒冰射手曹草草”(曹丰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什么是“入关学”?“入关学”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或社会学概念,而是一种在中国互联网上兴起、带有亚文化特征的讨论模式。它以一种戏谑、符号化的方式,重新解读明末清初满族入主中原的历史事件,并.............
  • 回答
    关于曹金在微视中使用“曹云金”这个名字,并且自称“老师”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也触及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曹云金”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意义。毫无疑问,“曹云金”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字,也是他作为相声演员成名时所使用的名字。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听到“曹云金.............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甄宓能在“女子无地位”的古代,不仅能再嫁曹丕成为正妻,还能登上后位,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现象。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她的个人能力、历史机缘,也有曹丕集团的政治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析:一、 甄宓的非凡之处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在古代,女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很多人对关羽的印象是“武圣”,能够以一当十,但在公元215年,当东吴孙权派兵进攻荆南的时候,作为荆州镇守大将的关羽却显得“无作为”,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把时间线和背景捋清楚。公元2.............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