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会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的部属,随同他一起攻打陶谦。

然而,我们经常会听到刘备在早期得到曹操的赏识和举荐,并被封官的说法。这可能是一些史书记载上的混淆或者民间传说的演变。所以,我们先以史料为准,讲述一下196年曹操对刘备的关键举动,并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

历史事实:196年,曹操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

196年,曹操击败了盘踞在徐州的陶谦。在攻打陶谦的过程中,刘备以散兵加入曹操的阵营,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宛城之战中,刘备曾劝阻曹操不要轻易出战,并提醒他注意防御。尽管曹操当时采纳了刘备的建议,但之后发生的宛城之战(张绣叛乱)导致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战死,这让曹操对听取他人意见的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

然而,尽管宛城之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曹操在之后仍然表现出了对刘备的器重。 在攻灭陶谦后,徐州牧的职位出现了空缺。这个时候,曹操“举刘备为豫州刺史”。

那么,为什么曹操会在这个时候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

1. 拉拢和收编刘备的实力: 刘备虽然此时名义上只是一个率领着几百士兵的“平原令”,但他已经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并且拥有一定的追随者。曹操此时正处于统一北方的关键时期,他需要整合和收编各方力量。将刘备任命为豫州刺史,实际上是将刘备的势力纳入了自己的体系之下,让他成为自己阵营中的一员。

2. 地理位置和战略考量: 豫州(大致范围在今天的河南中部和安徽北部)是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曹操任命刘备担任豫州刺史,可以更好地控制这一区域,并将其作为曹操未来向南方用兵的战略基地之一。同时,刘备的到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徐州的局势,因为在攻灭陶谦后,徐州的政局也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管理。

3. 利用刘备的“仁德”形象: 刘备以“仁德”著称,他的名声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曹操将刘备提拔为一方长官,能够利用刘备的声望来笼络人心,稳定徐州民心。这是一种政治手段,通过提拔有声望的人来增强自身的统治合法性。

4. 试探和控制: 曹操是一个非常精明和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他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也可能包含了试探刘备忠诚度和能力的想法。通过给予高官厚禄,曹操可以更好地观察刘备的表现,并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控制。曹操深知刘备的潜力,但同时也对刘备的野心有所警惕。

5. “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一部分: 196年,曹操已经将汉献帝从洛阳迁往许都(今河南许昌)。他正在推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以此来占据政治制高点。在这种背景下,曹操需要任命一些有能力、忠于自己的人来担任各地的要职,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任命刘备为豫州刺史,也是这一宏大战略中的一部分。

关于“镇东将军”的误解:

如前所述,“镇东将军”并非史料中记载的196年对刘备的官职。刘备在早期确实担任过一些将军的官职,例如在追随陶谦时就曾担任过先登将。在曹操时期,他虽然被举荐为豫州刺史,但他的身份更多是曹操的部将,可能担任的是如“左将军”之类的职位,具体细节在不同时期可能有所变化。

“镇东将军”的说法,可能来自于后来的民间传说或者对刘备后来在汉中镇守东部的形象的一种模糊化理解。汉中在蜀汉时期,刘备确实担任了许多与“镇守东方”相关的职务,但这已经是更晚的事情了。

总结来说,曹操在196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是出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战略需要: 稳定徐州和控制中原腹地。
政治考量: 拉拢和收编刘备的实力,利用其声望笼络人心。
人才战略: 认识到刘备的才能,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体系。
权力巩固: “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一部分,需要安插自己信任的人。

曹操对刘备的提拔,可以说是他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两人早期一段复杂关系的开端。然而,这种合作关系并非长久,最终两人还是走向了对立。

希望以上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您理解曹操在196年对刘备的关键举动以及背后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是先主传的记载顺序有问题,先看曹操这边:

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建安元年九月曹操方由镇东将军转大将军,那么刘备任镇东将军不当在九月之前。

再看吕布这边: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閤外,同声大呼攻閤,閤坚不得入。

早在六月时,曹操方任镇东将军,而刘备已丢徐州,由吕布占据下邳。

然后看刘备这边:

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

即,先主传这段记载,将刘备任镇东将军,与失徐州二件事发生的顺序记颠倒了。

此后:

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馀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

刘备在小沛败走归曹公的时间,大概是本年的十一月:

冬十月戊辰,右将军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操下,不肯受。操乃辞大将军。丙戌,以操为司空,领车骑将军。辛卯,曹操征杨奉于梁,奉奔袁术。吕布袭徐州,刘备奔曹操。

这件事虽然记在十月条下,但前人早有备注:

十月癸巳朔,无戊辰。与下文合观,疑当为十一月事。
范书献帝纪作“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按十一月壬戌朔,有丙戌,亦有辛卯,范书是。

《后汉纪》中说“吕布袭徐州,刘备奔曹操”这句话,应当是指的是刘备在十一月投奔曹操,吕布袭徐州属于追述性质。

如此,刘备担任镇东将军有二个时间点,一是败给吕布后还小沛期间,曹操意在拉拢刘备,分化刘备与吕布的合作关系;一是吕布恶而攻小沛,刘备败走投奔曹操之后,曹操对刘备来投给予表示。

无论哪一种,和曹豹都扯不上啥关系,因为曹豹大概率在曹操担任镇东将军之前就被张飞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叶县五品县衙的布局,尤其是后厅西侧那个“大仙祠”的设置。首先,您提到在大门两侧的土地庙和萧曹庙,这确实是官衙配置中比较常见的。土地庙是对地方神祇的尊崇,祈求地方安宁,是一种民间信仰与官方制度的结合。而萧曹庙,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汉初萧何和曹参这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丞相。萧何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在明知关羽有“义”却可能无法尽忠职守的情况下,依然派他镇守华容道,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那个复杂至极的局势,以及诸葛亮这位用兵如神却也深谙人性的智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他清楚关羽的性格,深知关羽对曹操有昔日的恩情,这.............
  • 回答
    马超选择在父亲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的情况下联合韩遂起兵造反,这一决定无疑是极其冒险和复杂的,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1. 父亲马腾的人质身份的直接压力与不信任感: 政治棋子: 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意味着他成为了曹操手中牵制马超行动的工具。曹操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了控制马超和西北的势力。 生命安危的担忧:.............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白门楼,风萧萧,吕布,这位万人敌,最终还是跪在了曹操的脚下。但那天,在献帝的注视下,在众将的围观中,曹操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奉先,你我皆是天子之臣,何苦相残?孤今日许你一个机会,与孤一同辅佐天子,共建大汉。”曹操的话语如同惊雷,震慑了在场所有人。吕布先是错愕,继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提起曹操,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北方霸主形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一个个强敌收入囊中,似乎无人能挡。然而,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这位曾经“开挂”的枭雄,在收服袁术之后,似乎智商“断崖式下跌”,到了赤壁之战,竟会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耍得团团转呢?要理.............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话说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关羽的“好”,并非寻常君臣之间的情谊,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思。这背后,有着曹操深沉的政治考量,也有着他对关羽个人能力的深深折服。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从“情”字说起。当时关羽因兄长刘备失散,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不得不暂时投靠曹操。这层“为兄.............
  • 回答
    曹操和他的谋士们之所以对掌握汉献帝如此看重,说到底,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它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正统的象征,是天下百姓心中最稳固的道德和政治认同。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也逐渐掌控了北方大片土地,但他终究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 回答
    很多人会疑惑,曹操明明是汉朝的臣子,为何在他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儿子曹丕取代汉朝建立新政权时,却选择“魏”作为国号,而不是沿用“汉”或者一个更具开创性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考量。要理解“魏”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曹操征战四方的时期。曹操最初并非出生在显赫的世家,他凭借着.............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陈寿眼中“超世之杰”的曹操在当代评价不如某些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其中包含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评价体系和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和审慎。他身处晋朝,是以晋朝的正统性为立足点来评判前朝人物的。.............
  • 回答
    高欢,字贺六韩,北魏末年权臣,东魏的实际缔造者和统治者。他与曹操同为乱世枭雄,但高欢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其原因值得细细探究。高欢相比曹操的不足之处1. 战略眼光与长远规划的局限性: 曹操: 曹操在乱世中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他深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性,巧妙地将汉献帝控制在手中,.............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很多人对曹植这位三国时期的文坛巨匠的印象,除了他那“七步成诗”的传奇,便是他一生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可就在这样一个志向远大的青年,却在随父亲曹操出征前,上演了一场令人费解的“酩酊大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难道不怕因此断送前程,辜负自己的理想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建功立业”这单一的视角,走进.............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三国历史时会有的疑问。要解释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在北伐,而我们很少听到曹操南伐,得从几个大方向去掰扯,而且每个方向下面还有不少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北伐”和“南伐”的地理概念和政治格局。 诸葛亮北伐:指的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执政下,多次出兵攻打曹魏政权。蜀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