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大家的回答,觉得都没有说在点上。
点在哪里呢?其实这就是一个典故,阿瞒不过是师古人故智罢了。
西汉时,丞相周亚夫和汉景帝政见不合,被免职了。之后有一天,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故意给他一大块猪肉,却不给筷子。周亚夫一看这没法下口啊,于是就叫“服务员拿双筷子来”,汉景帝当时就说了:“我给你这么一大块肉还满足不了你吗?”等周亚夫出去后,汉景帝就说了一句著名的评语:“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这家伙还不服气,不是给未来小皇帝当臣子的人。
然后,汉景帝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周亚夫下狱,周亚夫在狱中五日不食,活活饿死了。
所以,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而不给筷子,和曹阿瞒送荀彧外卖而给个空盒,这有区别吗?
当然没区别,性质都是一样的。就一个意思:劳资不管你饭了。
周亚夫的政治智慧差了点,没当场明白汉景帝的意思,最后在狱中被活活饿死,落了个不体面的下场。——《史记》中是怎么记载周亚夫的死呢?司马迁说:“条侯果饿死”,一个“果”字,可谓是境界全出。
到了荀彧,那政治智慧就高得很了,一看那个空盒子,马上就明白阿瞒的意思了,“好,既然如此,那我自己体面一点,行不?”于是荀彧就体面了。
正经版:古时候讲“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亦有忠君之事的说法)大家可参考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就在自己家里开始养食客,大家默认吃了你的饭你家出事时候就得站出来帮忙。干吃饭不干活儿的会被人嘲笑“白吃”(才怪!!)。为了不当“白吃”大家纷纷毛遂自荐力争为主子效力,越受重用的食客,宴会时候就坐的离主公越近,吃的就越好,酒菜就越齐全,越能在其他食客面前展现自我价值。
基于此,如果主公对食客(下属)不爽,也有些很婉约的表达方式,那就是——你不配吃眼前这碗饭。出于礼节,各位主公表述上煞费苦心,有开宴会不给座儿的;有给座儿不给菜的;有给菜不给酒的;有给酒菜不给筷子的;还有给酒给菜给筷子但专门挑你过敏的菜望你眼前摆的;还有给酒菜给筷子不过敏但是座位把门儿根本看不见主公的;还有啥都给你但是莫名其妙剁了给你倒酒的老妹儿的。一言以蔽之,古时候挤兑人,暗示对下属不满花样多到能再写个三十六计。
这时候有的知友说了,你这答案跑题了啊,荀彧呢?跟你家苟或跑了?这不就出来了吗?荀彧以汉臣自居,曾在曹操提出加九锡称王时候劝曹操九锡是皇帝才能用的,而被曹操疏远。照理来说这不叫大事儿,但作为曾经非常得曹操重用的下属(据称曹操曾吹捧荀彧为“吾之子房也”,顺便一提刘备也用同一句话忽悠过诸葛亮),荀彧当初可是好酒好菜伺候着时时刻刻带身边的好帮手啊!
现在问题是:曾经能和主公排排坐吃果果的荀彧,被主公疏远到想在一个屋子里吃饭都难,心不心塞?心塞啊!
于是荀彧傲娇了,心想我称病不出,我请病假,日子长了曹老板你就知道没我不行了,你就改主意不加九锡哄我回去了。
然而荀彧想多了。曹老板手下谋士越来越多,比荀彧能干倒未必,但都会说话,不给老板添堵,活儿干的还行,没出啥大纰漏。曹老板也就晾着荀彧,琢磨着过阵子他应该就想明白了,还会回到我这儿来混饭吃的。
荀彧这个人呢,不但傲娇而且古板守旧,认准了这个老板就不会跳槽了。于是俩人在长期的拉锯战中,曹老板的耐性终于耗光了。“他想带薪休假到什么时候?”是时候该提醒下荀彧了。于是曹老板就派人去给了他个空盒子,婉约地提醒他,“你吃白食很久了。”
荀彧呢?伤自尊了。而且他看出曹老板非但没有为九锡道歉的意思,甚至觉得他也没啥用了。只不过念在往日情分上再来威胁他一波,看他肯不肯回去接着干。
荀彧深知自己回去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信任了,破镜也不可能重圆了,跳槽也不符合他的个性。干领钱不干活的事儿又干不出来。作为汉臣没办法为国尽忠,作为下属没办法为主公效力,作为男人没办法得到周围人的尊重,于是就自杀了。
扯淡版:
荀彧看到一个空盒子,毫无内容只有盒本身,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到明白了曹老板暗示,“啥都没有你吃啥?” “(空有)盒(何)在,何以进?”这是在暗示他就是下一个何进啊!
何进干了啥?号称奋勇护汉室,表面刚勇平十常侍,实则优柔寡断称病不出,问计袁绍,引豺狼董卓入京,汉室衰颓诸侯纷争由此而起。
曹老板想说明啥?想说明汉室已经不行了,你荀彧再咋蹦哒充其量是下一个何进。不让我称王?还会有无数个打着保皇旗号实际图谋皇位的。我就是形式上high一下你都不许,那些人真刀真枪上龙椅,你拿他们怎么办?
荀彧冥思苦想拿他们怎么办,发现没办法。救国无望,报国无门,活着有啥意思?没意思,还去不如杀猪出身的何进呢!人家好歹平了个十常侍,他连个主公都劝不动。活着真没尊严。荀彧卒。
以上部分纯属个人揣测,如有雷同,多半是我们想到一块去了。
祝好。
知乎这么多自封的历史专家,什么吃饭啊,俸禄啊,洋洋洒洒。就没一个人知道,空盒子意味着棺材吗?
荀彧:卧槽送盒就送盒,送个紫檀盒上面还贴个我黑白像是几个意思?
曹操:士兵不认识荀彧那两个字,叫成“狗货”就尴尬了。我即兴画了个头像在上面,矮油真是太机智了。
士兵:当官的送礼咱懂,送来送去没一个真打开吃的——点心真香。
荀彧:丞相此是何意?何意?!
士兵:(绷着脸,努着腮)不能张嘴,麻蛋点心渣还没咽下去呢。
荀彧:罢!罢!罢!彧上不愧天子,下不负苍生,你回禀丞相,就说谢丞相全我忠节。
--------------------------------------------------------
偶尔皮一下,真开心。
--------------------------------------------------------
呀,不小心被顶进正经回答堆儿里了,有一种要被打的预感,荀令君救我[逃]
在古代,暗示自尽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既保留了高官的颜面,也保留了朝廷的声誉。就跟现代学校要劝退你一样,是给你留点情面,你要不听劝,学校有一万种方法教你滚蛋。
这是因为在古代,死刑比较残酷,跟荀彧一样地位的人一旦被上刑都不是被砍头就完事。比干被挖心,商鞅被车裂,李斯最惨,先具五刑,再被腰斩,株连九族更是例牌项。因此才有李斯黄犬之叹。闹到这种程度,不仅被杀的人很惨,而且朝廷也很不体面,因为古代行刑都在闹市,杀高官容易暴露宫廷矛盾,同时也可能造成大哭丧这种有损朝廷脸面的群体性事件,汉宣帝腰斩赵广汉,数万人倚阙而哭,场面极其难堪,搞的朝廷很是下不来台。
所以古代,君王看下面的高官不爽,往往会暗示他自杀,先秦流行赐剑,夫差赐伍子胥,勾践赐文种,秦昭王赐白起,都是这意思。
到了汉朝,赐剑梗被玩烂了,皇帝一般采用派使者责问这样更隐蔽的方式,皇上求你勇敢点自杀吧,可能这种方式实在是太隐蔽了,也可能是自古艰难唯一死,汉朝大臣装憨的不计其数。汉文帝派使者责问舅舅薄昭,薄昭装憨,汉文帝无奈派一堆大臣穿着丧服去并未死人的舅舅家表演活哭丧,愣是把舅舅哭自尽了。汉景帝派使者责问周亚夫,周亚夫来个无可奉告,气的景帝狂骂了使者一顿吃干饭,回头就把周亚夫下了廷尉,才有了著名的君不反与地上,也反于地下这种笑谈。汉武帝时代高官可是个风险活儿,武帝动不动赐给高官牛酒,我们现代人看完全没毛病吧?实际上在汉朝牛酒是赐给告老还乡人的,身体健康的高官被赐牛酒,机灵点的早自杀了,不机灵的过几天都去廷尉那里报道了。当然凡事总有例外,石庆当丞相的时候流民闹事,这货净出骚主意,汉武帝不耐烦,并且想让他背流民的锅,使出了派使者这一传统艺能,怕他不明白特意给他带书信说君欲安归难乎?待亏石庆是三代谨慎,听话,忠心的影帝,打个哈哈又多活了三年才死。史记写他们一家的那篇的叫万石张叔列传,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三代影帝的风采,万石是个外号儿,史记里面唯一一篇外号当题目的列传。
说完当是官员自杀的背景,再说荀彧这件事儿,荀彧自杀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他跟曹操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像老曹这样的权臣死了,历史上除了死全家没有别的例子可找,老曹除了篡位给儿孙留条生路还能咋办,结果荀彧觉得老曹不宜如此。问题是荀彧这位置要么支持,要么反对,你这摆明跟我作对,我能咋办。老曹毕竟也是个文化人,酷爱打哑谜,不是绝妙好辞,就是门上写个活,要不然就酥饼盒子上写个合,我老曹虽然想杀你,但我不想让别人知道,送你个空盒子吧。荀彧不愧是曹操的知己,接到盒子就自杀了,完全没有为难老曹。要知道像荀彧这样有着荀令君美名的国之重臣,不自杀老曹还真不好动手。三国时代,忠君的内涵也包括忠于提拔自己的人,曹操阵营很大一部分人是荀彧推荐或者干脆就他家的,曹操要动他也很难,要知道董卓死的时候还有蔡邕这样的名士去哭丧,冒冒失失杀了荀彧,还真不好料理后事。还好俩人都是文化人,打个哑谜就把事儿办了。不像孙权杀陆逊,派了好几波使者骂陆逊,生生把陆逊骂死了,年轻人还是要学习一个吖。
曹操的意思是:能赏赐给你的,我早已全部给你了,我还可以给你什么呢,还有什么是我还可以装在这个盒子里,送给你的呢?
权力?可是你录尚书事,总揽朝廷政务,是除我之外的二把手。
金钱?你荀氏家族已经是颍川第一世家,会在乎钱?
地位?为了讨好你,我把我的女儿都嫁过来了,你现在既是许都群臣之首,又是魏国元老。
美人?谁不知道荀氏乃名门清流,这些小动作恐怕你们会嗤之以鼻。
我还可以送你什么呢?
你什么都不要,你只要我还政天子,可是,这是我唯一不能松手的东西。
一旦松手,曹家被满门抄斩,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时候如果荀彧自杀,其实是最好的选择。荀彧的长子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当了曹操的女婿,这其实也是曹操放出的政治信号——我不会为难荀氏家族。
自尽是上位者给予有过错的臣子最仁慈的礼物,代表着这件事只追究到个人,这在那个动不动就诛灭九族的时代简直是太仁慈了。
聪明如荀彧,自然能想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