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取四郡花了大量笔墨,那么在正史中刘备取四郡的过程是怎样的?其中有哪些虚拟人物?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一段波澜壮阔,却也充满现实考量的历史进程。虽然小说家言添油加醋,但其核心脉络,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依然能找到清晰的对应。

要说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通常指的是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逐渐势力扩张,最终占据荆州南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四郡”往往可以涵盖:南郡、零陵、桂阳、长沙。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更复杂的政治军事博弈,并非一蹴而就。

赤壁之战是转折点。曹操大败,南撤后,荆州刺史刘表病故,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取得了荆州的大部分。然而,曹操的兵力在赤壁遭遇孙权和刘备联军的重创,不得不北撤。这时,原本在刘备账下的诸葛亮,奉命作为使者,在孙刘联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刘备趁曹操北撤之机,并没有去追逐已被击溃的曹操主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荆州南部。彼时,荆州已经被曹操占领,但随着曹操的退兵,一些地方势力和郡县开始动摇,为刘备提供了介入的空间。

正史中,刘备的行动是逐步进行的,而非一次性“收取”。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瓜分了荆州,孙权得到了江夏、南郡等,而刘备则获得了零陵、桂阳、长沙这三个郡。这里的“收取”,并非完全是刘备一己之力,而是孙刘联盟共同作战,战后根据实力和约定进行划分的结果。

比如,关于桂阳,正史记载,曹操败退后,刘备亲自出马,攻取了桂阳。当时的桂阳太守是赵范,被刘备击败,赵范投降。而《三国演义》在此处,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德和赵云的义气,虚构了赵云娶赵范寡嫂的情节,为赵云这个角色增添了许多个人色彩。

零陵和长沙的归属,也是在赤壁之战后,由孙刘双方共同参与确定的。刘备的部队进入这些地区,接受了当地的投降,并开始建立自己的统治。

至于南郡,虽然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就在南郡,并且周瑜率领孙权的大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战后南郡的归属,在孙刘联盟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摩擦。最初,周瑜希望刘备能去镇守江夏,而自己则占据南郡。但刘备方面,尤其是诸葛亮,则希望占据更富庶的南郡。经过一番周旋,孙权最终同意将南郡划归刘备,但条件是刘备要派兵去协助镇守江夏。这显示出当时孙刘联盟并非铁板一块,彼此之间也有着算计和博弈。

在这一系列军事和政治行动中,正史中记载的,陪伴在刘备身边的,都是我们熟悉的人物:诸葛亮是其最重要的谋士,负责运筹帷幄;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是刘备的得力干将,冲锋陷阵,攻城拔寨。

然而,《三国演义》为了丰富故事性和人物形象,也加入了一些正史中并不存在的虚拟人物。

例如,在攻取桂阳时,小说中出现的赵范,其历史真实性存疑。虽然《三国志》记载了桂阳太守赵范,但其与刘备的具体互动,以及小说中关于他妻子和赵云之间关系的描写,很可能是虚构的。

再比如,在长沙攻防战中,《三国演义》刻画了韩玄作为长沙太守,并被黄忠、魏延等人物斩杀。然而,正史中对长沙太守的记载并非韩玄,而是韩综,且韩综在赤壁之战后,实际上是投降了孙权,而非被刘备击败。小说中的韩玄,以及他被黄忠所杀的描写,是典型的艺术加工,意在突出黄忠的神勇。

还有,在零陵郡,小说中虚构了太守刘度,以及他的儿子刘贤,并描绘了他们如何被刘备的将领所降服。正史中零陵郡在赤壁之战后,其太守是刘傅,刘备是如何将其纳入版图,正史记载并不详细,至少没有小说中描绘的那样戏剧性。

总而言之,刘备在荆州南部取得“四郡”的过程,是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重要一步。正史中,这是一个渐进的、充满政治与军事角力的过程,刘备凭借其军事才能和诸葛亮的谋略,以及与孙权的联盟,逐步扩大了势力范围。而《三国演义》在遵循这一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加入虚拟人物和精彩的情节,将这段历史演绎得更加波澜壮阔,但也因此与史实产生了一些偏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邢道荣、刘贤、巩志是演义原创的人物,魏延不在韩玄手下,只有黄忠。四郡从地理来说,基本上不可能是先打的零陵。

关羽应该没去过长沙(他当时应该在绝北道),倒是刘备很有可能去过,因为征四郡本身并非演义,《先主传》明白写的是“又南征四郡”,其它人的传也有“先主定江南”之类的说法。此外也没说刘备有哪个郡是传檄而定,有可能就是大军一个个开过去,然后太守才开门投降的,其中本传中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也有可能就是四太守逐一投降的顺序。

黄忠肯定是在长沙不用说,而刘备属下方面,明确记载从征的只有赵云(云别传),其它人都不好说有没有从征(毕竟刘备入川之初也只带上了庞统黄忠魏延),但刘备平四郡之后,诸葛亮负责督其中三郡,“亮时住临烝”,那么应该百分之百是去过衡阳。

《黄盖传》记载“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馀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所以,如果假设双方记载不矛盾的话,东吴兵也有很大可能参加了此次南征,也有可能是此后安排黄盖留守武陵(因为武陵蛮夷太多了,不方便直接统治,诸葛亮所督三郡中确实也并没有武陵),所以有黄盖守武陵击退蛮夷一事。

裴注《三辅决录注》说金旋被刘备攻劫死,与本传投降说法矛盾,但也可以理解成金旋投降之后又试图反水,就勉强说得通了,但裴注毕竟不靠谱的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一段波澜壮阔,却也充满现实考量的历史进程。虽然小说家言添油加醋,但其核心脉络,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依然能找到清晰的对应。要说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通常指的是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逐渐势力扩张,最终占据荆州南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 回答
    演员李铁老师的去世,对于中国小品界,尤其是“汉派小品”的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对他最深刻的记忆,当然是他扮演的刘禅。李铁老师扮演的刘禅,给我留下了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虽然《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有很多经典角色,但李铁老师的刘禅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过目不忘。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他扮演.............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要说谁最了解曹操,这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奸诈狡猾,又兼具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要评价谁最了解他,不能仅仅看他身边亲近的人,更要看谁能洞察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在他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时候。如果非要从众多角色中挑选一个,那.............
  • 回答
    演义里将领们在阵前单挑,这事儿可说得有鼻子有眼,咱们听着也觉得痛快淋漓。可要说这在当时真实战场上是不是真的就这么上演,那得打个大大的问号。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它讲究的是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鲜活立体,还有就是满足我们这些读者看热闹的心情。在小说里,一场大战如果没有几个将.............
  • 回答
    要将《三国演义》中巅峰时期的关羽,与明朝朱元璋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将拿来比较,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咱们得先说说关羽,这位“万世人极”,在“汉贼不两立”的信念下,一刀在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他不仅武艺超群,更重要的是那份忠义无双,几乎成了后世忠臣的典范。.............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吕布以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无双武艺,成为无数读者心中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而蜀汉阵营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也个个是独当一面的猛将,镇守一方。如果真的如您所设想,让这五位顶尖高手联手围攻吕布,那场面定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在这种“五英战吕.............
  • 回答
    曹节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位相当关键的人物,尤其是在汉献帝的后宫之中。很多人提到她,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她是汉献帝的皇后,但她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更像是一位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尽力维护汉朝皇室尊严和汉献帝安全的女性。先说说她的身份。曹节是曹操的第三个女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魏国武宣皇后。你能想象吗?一位将门.............
  • 回答
    关于袁绍的确切年龄,在《三国志》这部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重要人物生平的史书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被直接提及。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史书的写作风格、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袁绍本人的一些情况共同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史书的侧重点与叙事方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写作的宗旨是.............
  • 回答
    诸葛诞当年起兵反抗司马氏,在《三国志》中却鲜有负面评价,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其中缘由,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其政治立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考量。他生活在晋朝,而司马氏正是建立晋朝的皇族。在这种情况下,陈寿写史,自然会对当朝的开国功臣,也就是司马氏及其党羽,.............
  • 回答
    在三国正史中,赵云是一位真实存在、功勋卓著的将领,他的形象远比后世小说《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常胜将军”、“一身是胆”的神化形象要更加立体和真实。以下是从正史《三国志》等史料中梳理出的赵云的形象和事迹:一、 早期经历与初露锋芒: 出身与初步仕官: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的早期经.............
  • 回答
    说实话,要在三国杀里挑出五个“最常用”的武将,这事儿得分时期,也得分玩法。比如我早些年玩的时候,对一些操作简单粗暴的武将就情有独钟,觉得爽。但随着版本更新,武将越来越多,大家对武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我的喜好也一直在变。不过如果要我现在就说,脑子里立刻能蹦出来的、我反复拿出来用的,大概是下面这几个吧,.............
  • 回答
    在《三国志11》的无数场战役里,要说最让我铭记于心、打得酣畅淋漓的那一场,还得是那次以少胜多、围歼曹操主力,最终奠定三分之势的“合肥之战”。我当时玩的是刘备势力,剧本自然是大家熟悉的那个。当时我刚拿下荆州,实力有所增强,但北方曹操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设想的是逐步蚕食,但曹操的野心勃勃不允许我慢慢来。.............
  • 回答
    现代人回到三国时期,《三国志11》中的能力值会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这取决于现代人拥有的知识、技能、教育背景以及他对三国时期社会、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理解程度。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人的所有知识和技能直接转化为《三国志11》的数值,而是需要进行一个情景化的模拟和推演。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分析,并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许多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要说一个穷小子在东亚三国——中国、日本、韩国,考上本国顶尖大学(清北、东大、首尔大)后,哪个国家的阶级晋升最容易,这其中牵涉到教育、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方面面,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咱们得理解“阶级晋升”这几个字。 对一.............
  • 回答
    若真有此番奇思妙想,将三国英豪置于《三体》的宏大叙事中,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人选,绝非孔明之智,亦非子龙之勇,而是那位在乱世中崛起的曹操。为何是曹操?《三体》中的执剑人,其核心使命并非战场上的正面厮杀,而是肩负着文明存亡的重担,需要极高的决断力、战略眼光、政治手腕,以及最重要的——对人性和权力制衡的深.............
  • 回答
    陆毅对自己在新《三国》中饰演的诸葛亮有一个相当清晰且深入的评价,他的观点并非简单的是“好”或“不好”,而是包含了他作为演员对角色理解的转变、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以及面对观众反馈时的思考。从角色定位的认知转变:最初接到诸葛亮这个角色时,陆毅坦言自己是带着一种“偶像包袱”和对“完美化身”的预设去理解的。他.............
  • 回答
    司马朗:三国魏初的一位儒雅名士,为何与晋朝宗室擦肩而过司马朗,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司马懿那样响亮,但他在曹魏早期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儒雅风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独立的传记,却在《晋书·宗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